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46399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河南省安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南省安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一题:

选择题(共60小题,每题1分)

1.西周建国以后开分封诸侯国,共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到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诸侯国国君

谥号都称“公”甚至称“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政治分封等级制度森严B.社会嫡庶差异明显  

C.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D.礼崩乐坏有助社会转型

2.某思想家认为:

“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

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

A.无为而治B.礼法并用C.礼乐仁政D.严刑峻法

3.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吕邑王,另立汉宣帝。

有人说:

该请宰相参加。

霍光说:

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

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D.皇

权受到相权的限制

4.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在全国推行均输法。

据《史记·平准书·集解》:

均输,“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

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

”这表明西汉政府推行均输法

A.保护了小农经济B.打击了豪商大贾C.增加了政府收入D.稳定了市场秩序

5.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选举考》载:

“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

”此记载指出

A.汉代察举令地方官推荐孝廉,束缚了士人的品德砥砺

B.魏晋九品中正制使豪族垄断仕途,形成了门阀政治

C.唐代进士科所考重视诗赋文章,考试科目欠缺实用性

D.明清科考以八股文为主,禁锢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6.科举制发展到明朝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而是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这个制度沿用于整个明清两朝。

这一制度的出现主要由于

A.政治中心南移的影响B.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C.中原地区战乱的影响D.南北文化教育水平的影响

7.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马克思的评论

A.对陈腐的天朝帝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B.强烈谴责了现代社会的代表英国政府

C.指出清朝因被排斥而孤立无依的事实D.深刻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本质原因

8.在鸦片战争后10年里,各属国依旧来北京朝贡(朝鲜10次,琉球7次,越南和暹罗各3次)曼彻斯特商会当时声称:

“我们同中国的贸易直到买卖权扩展到我们现在所局限的港口以外的地方,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这表明

A.鸦片战争后清王朝极力维持华夷藩篱B.鸦片战争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  

C.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英国的经济入侵D.鸦片战争没有打开中国的大门

9.《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

“《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

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为《资政新篇》

A.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B.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追求

C.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D.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

10.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1934年)、《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对内蒙古人民宣言》(1935年)等文件中,均明确表示不打少数民族土豪,不没收宗教上层人士的土地财产。

这些政策在当时有利于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实现革命中心和任务的转移

C.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建立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

11.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

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

”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D.支持联合国的工作

12.1975年3月,美国取消了中国艺术团访美演出节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这首歌,从而使中国艺术团无法前往美国演出。

这一现象说明

A.美国对外政策受冷战思维影响B.“文革”波及到中国外交领域

C.中美关系依然处于对峙的状态D.尼克松对华政策的反复无常

13.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

关于“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14.亚里士多德记述:

“用人民主权的陪审法庭

来处理任何(司法)事情,甚至议事会所审判的案件也落到人民手里了”……在议事会内部,议事会主席团中每天由抽签选出一名总主席,负责保管国家金库、档案和庙

宇的锁钥和国玺,但总主席任职只一日夜,不得延长,也不得再度任此职。

”据此判断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法律至上B.轮番而治C.权力分散D.集体管理

15.曾带领雅典打败波斯的泰米斯托克利因贪污受贿、侵吞巨款等罪名,被公民大会放逐国外。

公民大会的这一做法

A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B.体现了公民内部平等的原则

C.打破了雅典内部权力平衡D.暴露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16.美国《独立宣言》宣称:

“任何政府的正当权利,均由人民同意而产生”;法国大革命初期,各地人民组织自治政府,政权落人国民议会手中。

以上史实体现的政治主张是

A主权在民B.分权制衡C民主共和D.社会契约

17.台湾国民党印发“勇士国魂”月历,内页列出的抗日将领中,首次出现1942年牺牲的共产党将领左权。

是基于

A中共提出“一国两制’,政策B.国共双方达成“九二共识”

C.国共双方消除意识形态矛盾D.国共两党曾抗击共同的敌人

18.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

“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9.1974年,欧共体执行主席谢尔说:

“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表明

A欧共体成为经济政治实体B.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C.世界多极化局面已经形成D.西欧力求摆脱美国控制

20.当时,巴黎公社委员佛兰克尔说:

"3月18日的革命完全是由无产阶级完成的,如果我们丝毫不为这个阶级谋福利,那我认为公社本身的存在就毫无意义。

”为了为无产阶级谋福利,巴黎公社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

②公社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

③规定了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

④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1.下表是1866—1868年国外棉布在中国的售价变化情况。

据此表格信息可推出

时间

1866年

1867年

1868年

价格

2两9钱至4两/匹

2两5钱至3两/匹

2两2钱至2两5钱/匹

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强化B.中国小农经济模式加速解体  

C.中国民间手工业进一步发展D.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激烈

22.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这里的“在此以后”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洋务运动之后D.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23.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

为振兴商务,以官爵顶戴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当时出现了“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骛”的局面。

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改变了官吏的任用标准B.加强了政府对民间工商业的控制

C.官绅开始投资近代新式企业D.经济立法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

24.1933年,《申报》登载了这样一段评论:

“在内外层层叠叠高压状态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区获得成功B.民族工业在大危机机遇下迅速发展  

C.中国经济建设深受苏联思潮的影响D.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严重

25.从1936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生产,促进就业,改革币制,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将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

这反映当时南京国民政府

A.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B.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C.为战争作准备D.促进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26.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掀起了大搞农具改革的运动,“河南省许昌市几个月就提出了改进工具的意见104万多条,商水县高庄乡两天两夜就创制农具390多件”。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中国原有农业技术落后B.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C.跃进战略影响技术革新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27.1970年,毛泽东提出中央各部门要实行“虚君共和”,“中国很统一,但经济发展慢,欧洲不统一,但经济发展快。

还是虚君共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调整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为重点B.主张扩大地方政府和企业自主权

C.跳出了一放就乱和一统就死的怪圈

D.强化统一领导和中央集权的原则

28.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说:

“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

这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思想中

A.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B.实事求是的原则C.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D.全面改革的思想

29.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

“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D.农业是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

30.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

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31.明清之际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中国未能乘着新航路开辟的东风与世界正常接轨,而是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附庸。

学界认为阻碍中国“正常接轨”的内因很多,其中主要的是

A.资本主义萌芽不如西欧国家发展迅速B.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C.开口通商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D.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32.马克思在《共产党宣

言》中指出: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

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B.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D.贸易中心的转

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

33.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

(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的人文思想B.传播天主教

C.改变落后地区的社会面貌D.传播工业文明

3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

A.这种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

D.调动农民积极性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35.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

A.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6.辛亥革命之前,“太太”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而民国时期,“太太”成为上流社会和平民百姓共同青睐的称呼。

这种变化体现了

A.传统礼俗消失B.科学知识普及C.平等观念传播D.妇女地位提高

37.“新政是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政治对手描绘成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新政则被称为‘凶政’。

”材料旨在说明

A.新政遭到强烈抵制B.罗斯福政治手段圆滑C.美国贫富差距扩大D.改革措施推进缓慢

38.张謇曾说:

“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

”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少充足的资金B.国内市场狭小C.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D.技术力量薄弱

39.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评论道: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

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

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

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

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

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

A.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B.没有超越传统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

C.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40.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成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的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

A.主张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D.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41.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

“朱熹最重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

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

者认为

A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42.王守仁(阳明)认为: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

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该观点有利于

A.重建儒学的信仰B.完善心学体系C.否定孔子的权威D.批判专制的思想

43.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说:

“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

亚里斯多德的评价依据是

A.参与政治不能给农民带来名誉B.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C.农民忙于生产而不愿参与政治D.雅典民主政治排斥农民阶层

44.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都可能是合理的政体。

但是他又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人的专制”。

材料中所反映的政治理念的核心观点是

A.民主制不会是合理的政体B.强调分权制衡

C.民主政治的必然偏离悖论D.鼓吹君主立宪

45.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

“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

……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

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不宣扬什么奥义。

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儒家信奉无神论B.伏尔泰极其推崇中国文化

C.儒家思想富有人文精神D.儒家思想成为欧洲反封建利器

46.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共有二十余处描写“杀牛宰马”的场面。

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相比,《水浒传》中屠牛、吃牛肉的描写是很突出的。

这种描写反映的是

A.北宋的畜牧业落后B.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人民反封建的精神D.宋元时期政治的黑暗

47.1901年《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此教科书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下为此书部分内容:

“电”的解释:

“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曰电”。

“雷”的解释:

“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的阐述:

“谓欲事合于义

,必群相论议也。

因引申为风议谏议之议。

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此教科书的出版

A.冲

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反映了近代教育的普及

C.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D.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

48.魏源认为,中国、朝鲜、日本、安南等国自古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可以作为一个“儒教”文化圈,与印度之佛教,阿拉伯之伊新兰教,欧罗巴之基督教“离立而四”。

这表明他

A.致力于传播

儒家文化B.具有多元文化心态

C.认同“西学中源”说D.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49.《东方杂志》记载:

“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

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

”材料反映了

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C.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D.改试策伦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50.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在我国,则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则如所谓军国民教育者,诚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

“且军人革命以后,难保无军人执政之一时期,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据此分析,表明蔡元培推行军国民教育的目的是

A.倡导军国主义B.维护军人政权C.鼓吹军人革命D.外收主权,内抑独裁

51.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

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

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A.对民主科学质疑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D.对协约国希望幻灭

52.史载,进士郭稹改嫁的母亲边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得到宋仁宗的准许;明初,进士王希曾再嫁的母亲任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明太祖令臣下讨论,最后只同意他服一年。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妇女再嫁得到尊重B.科举取士注重人品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D.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53.安提丰(公元前426年一公元前373年)认为:

“自然给予一切人以应有的补偿,这是人人都看得到的:

所有的人也有能力获得这种补偿。

在这些方面不可能像区分希腊人还是野蛮人一样作出区分,我们大家都用嘴和鼻子呼吸,用手拿吃的东西。

”这主要体现

A.“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主张B.对人人平等的肯定

C.坚决捍卫自然规律与法则D.对人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视

54.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

“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

55.拜占庭帝国瓦解前后,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迁居意大利半岛,从而大力推动了该地区

A.波斯文化的传播B.伊斯兰文化的传播C.古希腊文化的研究D.基督教神学的研究

56.1895年马

可尼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

1897年5月2日《时务报》刊文介绍。

1899年初,中国购买了几部马可尼旧火花式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马口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各舰艇上。

这说明

A.清政府开始汲取甲午战败的教训B.科技在国家间传播的速度加快

C.当时中国主要将无线电报用于军事D.“师夷长技”始终是救亡图存的首选

57.清末维新派代表人士樊锥(1872~1905年)形象地把地球比作一个有血脉、有神经的人体。

而近代的交通、邮电则有调神养血的功能。

这反映出维新派

A.认识到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大体把握了当时科技走向

C.意识到蒸汽时代已经降临D.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58.苏格拉底把雅典面临重重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道德沦丧,其救治方案就是要转变人的灵魂,以道德兴邦,重塑正义。

这一“救治方案”

A.强调人的价值B.注重理性意义C.主张思想复古D.正视知识作用

59.范仲淹直抒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慷慨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千百年来传诵不断的励志名言,均可推许为古代“国士”情操与境界的代表作。

它们反映出中国古代“国士”

A.励志入世救民B.批判重利轻义C.固守儒学传统D.倡行经世致用

60.“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

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二题:

非选择题(2大题,共4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6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因安史之乱导致财政收支恶化,唐朝政府开展官营盐业,全面垄断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

这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政府不得不增设相关的机构、官吏管理各个环节,导致机构庞大,经营和管理费用增加,又容易滋生腐败,损失垄断利润。

针对这种情况,刘晏受命全面调整盐业的管理。

他在产盐地区设立盐场、盐监、盐院,确保盐源的供给,精简管理机构,选派廉政又有实际业务能力的人充当要员,受中央直接领导;食盐的生产、收购、储存等业务还归官府,官方掌握食盐的定价权,然后卖给商人,由商人们去运送和销售;在缺盐或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区设立仓储,运储食盐,在商人不至且盐价较贵之处,用平价出售,用以调节和稳定盐价。

刘晏刚到任的时候,榷盐的总收入才四十万贯,到了代宗大历末年,榷盐收入达到六百多万贯,已占到国家财政总税收的一半。

——赵志浩《评唐代刘晏对盐法的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