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97439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docx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分解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1)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

一、社科类文章的理解、分析、综合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读懂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重要前提。

在汉语中,一个词往往会有多种相关的词义,词的这种多义性可以使思想内容的表达丰富多彩,同时又使读者对语义的理解增加了难度。

词在语言中总是要跟其它词组合成句子才能表达某种意思,因此,对于词的多义现象,我们必须联系上下文去体会。

有了上下文,才可以肯定它表示的具体意义。

阅读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指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广义的语境指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在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及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理解文中含蓄的词语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内涵,因为它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

其次要善于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使用对象、感情色彩、使用程度等。

只有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理解词语,才能挖掘出词语在文中的正确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它主要包括下列四种情况:

一是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二是能够帮助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三是内涵较丰富的语句,四是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还要注意用准确的语言把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做到语言通顺,思维连贯,表达正确。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重要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从文章中筛选并整合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这两个方面,即能够对照材料辨别试题中信息的正误,筛选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进行简要表述。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

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内容,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不仅应准确提取文中所反映的信息概念,还要对文中的知识、概念做出正确的解说。

4.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

阅读时要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从整体入手,真正理解文章。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是分析、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

归纳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这是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可以归纳某一段的思想内容,也可以对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归纳,通过分析、归纳,抓住各部分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本能力点主要表现在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中。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真实流露。

在社会科学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是间接流露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通过辨别、筛选后才能把握的。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深入地阅读文章,仔细地揣摩语言,全面地把握文意,审慎地思考分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是阅读文章之后的一种发挥和再创造过程,它要求考生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文意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像。

这种推断和想像,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的。

其“根据”和“情理”都隐藏在所读材料之中,关键是看考生对它阅读的投入如何。

有时候所读材料并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非得经过细致地阅读和周密地思考,根据文意的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像不可。

二、社科类文章考点解读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经济学类文章传达经济信息,政治学类文章传达政治信息,社会学类文章传达社会知识,教育学类文章传达教育信息,历史学类文章传达历史信息,文化学类文章传达文化信息,语言学类文章传达语言信息,文艺学类文章传达文艺信息,美学类文章传达美学信息。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这一渠道,正确地理解、捕捉、筛选、判断与转述这些信息。

因此,在阅读中,正确把握文章中蕴含的信息,是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关键所在。

三、社科类文章阅读试题失分的主要原因

①平时读书没有良好的习惯,满足于一目十行,浅尝辄止,缺少深入的语言揣摩和阅读感悟,文化积淀浅薄,基本读不懂富含深蕴的社科类文章,做题时摸不着头脑。

②阅读急功近利,心态不佳,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还没有真正把握文章的观点、材料和写作思路,不能从宏观上控制原文,就急于动手做题,结果,做题受阻,再读原文,既耽误了时间,又不能准确地捕捉到文中主要信息。

③阅读方法不当,不能在阅读中及时标记有效信息,找不到文章中的关键句或关键词,缺乏阅读敏感性。

四、社科类文章备考对策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急功近利,往往适得其反。

一般地说,提高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理解水平,需要做到下列四点:

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不读则已,读则认真揣摩语言,体味语义,把握作者的深层用意,把文章读深读透,不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求甚解。

②平时做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理解题,要自觉摆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加大阅读投入,克服急于求成的毛病,平心静气,树立信心,向读书要质量,向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分数。

③读书中养成句清、段结、篇回扣的习惯,注意在阅读中及时标记重要的信息,为正确地把握全篇文章的主旨,做好试题提供可靠的向导。

④提高捕捉有效信息的敏感度。

五、社科类文章临考技巧

①认真品读原文,用铅笔轻轻标记重要信息。

(文字的或符号的)

重要的文字信息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语等。

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它们,抓住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

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理解题属于第二卷的内容,试卷上除了所答内容外,其它是不允许乱画的,因此,做完全部阅读题之后,要及时用橡皮将标记的内容擦干净,以免影响卷面的清洁。

②凭借文中的重要信息,准确地概括全文。

通过第一遍阅读,考生对原文有了初步的印象,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这时要趁热打铁,及时概括一下原文用了哪些具体材料,这些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证明出来的。

在实际操作中,多数考生是很难在读完第一遍之后迅速概括出以上要点,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因此,要树立读不懂原文不做题的思想,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争取在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的阅读中实现控制原文的目标,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草率从事。

③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

社科类文章阅读试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的附近,及时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

因此,落实好题干所在的位置,有利于顺藤摸瓜,准确地确定该题的大致作答范围,为做出试题的答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④缩小范围,仔细取舍,做出答案。

作答范围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作答质量的高低。

实践证明,正确的作答范围一旦确定,一般考生都能比较正确地做出答案;作答范围确定不当,失分也就理所当然。

确定好作答范围之后,要找出该范围中最能体现答案的骨干词句或核心信息,对照题干要求,仔细取舍,科学连缀,直至做出准确的答案。

有的考生在做此类试题时虽然知道作答的大致内容,但就是一时没有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因此,要切实把好从原文中抽取信息这一关,尽量用原文中的语词来表达,实在没有合适语词时,要用“我手写我口”的办法,正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⑤单选性试题,不要急于从题支中选择答案。

要先做出模糊答案,再拿这个答案与题支核对,选取相应的答案。

(二)、今天关于社科类文章阅读的复习,我讲四点:

一是了解考纲要求,明确考查重点;二是精析高考试题,掌握考查思路;三是解题的步骤与方法;四是复习策略与手段。

一、了解考纲要求,明确考查重点

《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其具体要求有三个能力层级:

①理解,能力层级为B。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

所谓“社科文”,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它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

社科文考查的重点有四点: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3.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下面我们共同研究一篇阅读,看看是怎样考查这些内容的。

二、精析高考试题,掌握考查思路

三、解题思路与方法

社科文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

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要有三种意识,即整体意识,结构意识和方法意识。

整体意识,就是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即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等。

如《茶马古道》一文,论述的中心是“茶马古道”的兴衰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把握了这个中心,也就掌握了解题的一把钥匙。

结构意识,就是阅读时要有结构解析的意识,即在阅读时要善于抓段意,理清结构层次,在读后形成对全文脉络的清晰把握。

如《茶马古道》共六段,层进式结构,第一段写“茶马互市”在唐代就有记载。

第二、三段写宋代汉藏两族都重视茶马互市。

第四、五段写唐宋至清,茶马互市的变化。

最后一段写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明白了各段段意和结构思路,做题时准确率就很高。

方法意识,对于小阅读的社科文来说,方法意识就是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几种技巧和方法,往往会提高解题效率。

解答社科文客观性阅读题通常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一是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用两三分钟把全文通读一遍,初步了解文章主要说了什么事,什么新发现;观点是什么;大致有几层意思。

对文章获得整体印象。

二是细读题目,明确指向。

再用两三分钟阅读四道题十六个选肢,弄清题干的发问指向,是有关什么的选择;弄清选择肢的信息内容,结合对文章的大致印象,形成初步判断。

三是文题对应,确定区域。

根据题目要求,找准相应的信息筛选区域,在原文中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把握主次信息的区别和联系,为筛选信息,最终确定答案做准备。

四是比较过滤,选准信息。

以文中相关信息为依据,对照比较选择肢的表述,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进行筛选、转换、整合,形成合理的推断。

五是排除干扰,确定答案。

运用些解题技巧,识破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迷局,让正确选项“浮出水面”。

 

以上谈了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概括讲就是三种意识,四种方法,五个步骤。

四、复习策略与手段

1、了解命题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2、大量阅读文章,增加知识储备

3、训练阅读速度,提高解题效率

高考语文卷总分150分,需时150分钟,平均而言,1分钟得一分。

但是由于个人知识面宽窄不同,熟练程度不同,各题所需时间不尽相同。

作为12分的小阅读,我认为,用时超过12分钟,就是赔本,这道题用时多,那道题用时就少。

所以为了不在做题时赔本,就要在平时训练阅读速度,提高解题效率。

方法是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一口气读完全文和四道题,在读题时灵活运用解题技巧,快速排除一到两项,把答案确定在两三项内,然后找到答题区间,逐步缩小包围圈,确定选项。

这样训练若干次,就有可能形成一种习惯,好习惯形成了,高考时肯定会受益。

(三)、本专题复习训练社科类文章阅读。

社科类类文章的阅读与平时课本所学的科技说明文不同。

高考不是考科技知识,而是“用科技知识考学生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即主要考查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从题型看,都采用选择题,而且都是出四道题。

针对的考点大致有:

①文章中有关词语的理解。

②文章中有关重要句子意思的理解。

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④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一、词语意思的理解

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实际上也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有的试题旨在考查对词语内涵的理解。

如1998年试题的第23题:

“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这道题要求能正确理解“转基因作物”这个概念的内容,亦即它的本质属性。

这是理解原文的基础,也是读懂文章的关键。

有的题目是考词的指代义,也是要求确切把握词语的内涵。

如1994年高考第20题。

有的题目不是考查对词语本身意思的理解,而是考查对词语所指对象或范围的理解,亦即要懂得信息的指向。

二、句子意思的理解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要求理解文中的重要的句子,一般有结构复杂的长句、信息容量大且词汇较专业的句子,以及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有时为了精确而周密地表达意思,往往在中心语前加上限制语、修饰语,有时把几个相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几分析,以说清事理,或得出结论。

这样,句子的结构往往因意思缠结而复杂起来。

高考命题者常选择这样的长句来设计题目。

解答这类问题,需要把语法分析和语义理解二者结合起来。

语法分析有助于认清句子的结构,更有利于正确理解句意。

理解信息容量大的句子,可运用语法分析和语言知识来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联系文中的信息点细作比较,要善于把一堆意思分解开来逐点理解。

文中的关键语句,指的是对一段文字或全篇理解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它常常与结构复杂的长句、词汇较专业的句子相交叉。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文中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送的,辨别语言信息,要读懂语句本身的意思(对题目的语义和各选项的语义应先作正确领会)。

在此基础上,或许要抽象概括,或许要排除干扰信息。

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先要找相关信息群(与题目指令有关的语句),再思考信息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题目的关系,然后才能提取有效信息。

四、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分析与归纳要恰当,前提就是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要正确无误。

要求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对有关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分析与评价,即能够正确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者能通俗易懂地概述研究对象的成因、科研成果的奥秘及价值。

社科文客观题命题设置的陷阱

所谓陷阱,也就是命题者设置的干扰项。

具体说来,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

1,断章取义

所谓断章取义,是指概括内容信息不全面,就妄下结论,使论题不全面。

如2001全国高考卷《铜奔马正名》第2题,题目要求考生找出不用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

作为这个题答案的C项是这样表述的:

“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

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

“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依据。

2.偷换概念

面对传授新知识、新信息的文章,要准确无误地把握那“惟一”的语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首先要必须准确无误地理解概念。

命题者常常在此设置干扰项。

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3题的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

古诗文中的“燕”并非现在人们说的“燕子”,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由此看来,我们在解答试题时,对文中尤其是选项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力求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辨别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3.张冠李戴

原文中用于指甲事物、甲现象的事物、现象在干扰项中用于指乙事物、乙现象。

例如2002年全国卷第8题题干为“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其中选项B为“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从选文来看,第3段是讲沙尘在土壤和水循环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素之一。

而第8题B项将这种作用说成是沙尘在形成沙尘暴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显然出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4.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

例如2002年全国卷第10题题干为“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选文第2段主要讲沙尘暴的作用。

从节选部分来看,原文只讲了给新西兰带来好处,并没有讲给意大利、法国带来好处,由此可知A项中说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属无中牛有。

5.故意扩大

所谓故意扩大,是指不是实事求是,而是夸大某种作用、程度或扩大答案的范围:

例如2001年全国卷选文第3段倒数第3句为:

“两汉之间神话颇多?

,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第20题题干为“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I’为“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从选文来’看,汉代画像石的图案中有人骑神兽的形象,也有人骑马的形象,虽然神兽归神兽,马归马,两者各有其形,不相混淆,但作者并没有说神兽和马分别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图案中,更没有说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中,就没有神兽、神龙的形象,就不属于神话故事,由此可见,C项的推断超出了原文所给信息的范围,所得出的判断是错的。

6.颠倒关系

所谓颠倒关系,是指原文中事物间的关系是特定的,而干扰项却故意将这种关系颠倒。

例如2000年全国卷第20题题干为“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选文第l段指出,科学家利用冰冷的钠原子降低光速,但是要把原子(也包括钠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

第2段说,用热的铷原子来降低光速则要简单得多。

由此可见,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应该大于利用铷气。

显然,A项将两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了。

7.强加因果

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例如2002年春季高考卷,社科文阅读第19题D项:

“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东印度公司一度岌岌可危的原因是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吗?

通过阅读原文,我们知道并非如此,其真正原因是“经营不善”。

显然,本题就是犯了强加因果的毛病。

8.横加武断

所谓横加武断,是指把“未然”“或然”“将然”或推想的结果,说成是“已然”“必然”的结果。

把实验的情况,放到一般事物的推断上。

说的再明白些,就是将原文没有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将原文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设置干扰项。

例如2000年全国卷选文第6段最后一句是:

“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第18题为“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其中选项D为“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对照原文可知,D项是韦尔奇小组正在考虑进行的工作,是韦尔奇“将做”实验的内容,而不是他“所做”实验的内容。

D项把“将然”当成了“已然”。

附材料:

(2002年春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

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

“在马戛尔尼大使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已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

但东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

答案就是鸦片。

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

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长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

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照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方的要求悉数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

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

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十八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一千二百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十八世纪末"这一表达方式比较模糊.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岌岌可危。

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

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英属印度的支柱产业。

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二十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十九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

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将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

至于马戛尔尼,使用权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17.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

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B.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C.鸦片贸易应语重应该由清朝政府负主要责任。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18.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B.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

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东印度农民。

C.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

D.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属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19.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将东印度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

B.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魇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C.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D.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20.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马戛尔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B.《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C.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D.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

(三)(2002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沙尘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风尘卷起,造成空气浑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