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91386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25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8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8页
亲,该文档总共9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表格式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

2013年月日

教学课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

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

3

学案使用者

第周星期用

教学

目标

课(章节)教学

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教学准备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集体备课

共性意见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

教学时,应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加深对负数的认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就可以了。

数轴的认识也只是描述性的定义,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关于数的大小比较,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需要让学生能借助数轴比较就可以了。

 

一、正数和负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

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好吗?

游戏规则是:

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1)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六

(2)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2)赚了500元。

(亏了500元),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有一位朋友喜欢旅游,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教学例1  

(1)出示课本例1的情境图   现在是16℃,温度计上显示的还是16℃,不过是零下16℃了!

  

(2)让学生知道零下16℃用“-16℃”来表示。

  

(3)让学生理解“16℃”和“-16℃”的意义是否相同。

  

2、认识存款折,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存入和支出的数目。

  

教学例2 

(1)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让学生知道“2000”表示存入2000元;“-500”表示支出了500元,那么“500”和“-500”正好相反,   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

 

(3)初步理解存款折上的这些数表示的意义。

3、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1)正负数的认识像-16,-500,-0、4,-3/8,...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以前所学的16,2000,3/8,6.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的“+”可以省去。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3/8读作负八分之三,+6.3读作正六点三 4、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的1、2题,

2、学习有关负数的认识过程。

3、练习一的1题。

(4)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能给大家说一说,共同分享吗?

(5)五、板书设计:

负数的认识像-16,-500,-0、4,-3/8,...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以前所学的16,2000,3/8,6.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的“+”可以省去。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8读作负八分之三,+6.3读作正六点三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观察存折中“支出(-)或存入(+)”一栏,结合具体的数据体会存入和支出的含义正好相反。

总结:

  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认识的负数,在数字前加上“-”符号,读做“负”,而以前所学的,例如12、3、2000这样的数我们叫做正数,正数前面也可以加上“+”符号,读做“正”,通常,“+”号可以省略。

  注意: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相关内容。

(1)确定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2)方向相反可以用正负数加以区别。

  (3)“-1.5”数字表示的意义。

  

 

引导学生确定好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认识数轴,并引导学生脱离具体的情境,把数轴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

 

学生总结。

  

(1)负数都比正数和“0”小。

  

(2)两个负数,数值大的数反而小。

  3.完成7页“做一做”的内容。

二、用数轴表示正负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知识回顾

 

(2)教学例3

 

(3)

教学例4

 

(四)巩固练习

 

(五)小结

(一)知识回顾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05.6+0.9-+0-45%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一天晚上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4.正负数的表示

(1)足球比赛(进球与失球球用正负数表示)动画7足球比赛

(2)商场的营业额(某月的盈利与亏损情况用正负数表示)

(3)股票的买卖(买进和卖出,赚钱与赔钱都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动画9股票买卖

(4)学生体育达标情况(与标准比较,超过标准与末达到标准的数据用正负数表示)

动画10学生体育达标情况

(2)教学例3用数轴表示数

1.出示例3:

(1)说出同学们的运动情况。

用正负数表示出他们的运动情况。

他们的运动方向往东、往西是如何区分的。

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动画3用数轴上点表示学生的运动情况

视频1以大树为起点表示学生运动情况

(2)请同学试着用一条直线出四位学生的运动情况。

(3)教师讲授如何画轴。

先画一条直线,在中间位置的点上画一棵大树,以大树为起点,向左为西,向右的方向为东,规定1个单位长度代表1m,根据学生行走的方向和距离在直线上找出对应的位置画出学生。

(4)学生尝试在数轴上标出四个正负数。

(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5)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请学生说一说各数表示什么。

(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6)总结:

像这样在直线叫数轴,我们在数轴上可以表示0、正数、负数。

(7)练习

向东走1.5米,向西走1.5米,请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在数轴表示出-3.5米,请你说一说-3.5米表示什么。

往东走3.5米如何在数轴表示出来。

做一做的第1、2题。

(8)小组讨论

正数、负数和0在数轴上排列的顺序

(三)教学例4:

借助数轴比较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视频2冬天天气预报动画4一周的天气

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总结:

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5.练习:

做一做第3题。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

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边,也就是正数都比0()。

所有负数都比正数()。

2.练习一第4、5题。

3.练习一第6题。

(5)小结

请学生说说本学课的收获。

 

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请同学试着用一条直线出四位学生的运动情况

 

 

学生尝试在数轴上标出四个正负数。

(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

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他们的大小

请学生说说本学课的收获。

 

三、正负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2、探索交流,解

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

读数,指出下列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60-8.2+20%-3/5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上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下2摄氏度下降了6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上的气温是()摄氏度。

4、读出我国去年3月份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北京:

6℃~10℃

长春:

-5℃~11℃

拉萨:

-6℃~8℃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出示教学例3

师:

下面是4名小朋友以大树为起点,分别运动的情况:

小丽:

我向西走了4米。

小伟:

我向西走了2米。

小红:

我向东走了3米。

小强:

我向东走了4米。

思考并交流:

1、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学生画图并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让学生用数表示这些小朋友与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

总结:

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二)教学例4

多媒体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1、小组交流讨论比较的方法。

2、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学生讨论:

-2℃比-10℃气温高,所以-2℃>-10℃,因此-2>-10。

3、让学生通过数轴比较-8和-6的大小。

因为-8在-6的左边,所以-8<-6。

总结:

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

各小组记录本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同学们,你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是怎样比较正负数的大小的?

板书设计:

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8<-6-2<2

通过这一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正负数。

并能够应用负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思考并交流:

 

学生画图并交流。

 

使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理解直线上的点与正负数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

整的认识。

 

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

1、从0起往右依次是?

从0起往左是?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根据学生讨论,通过小精灵的话导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的规定: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学生很容易比较出2比0大,0比负数大,学生可以得出结论:

正数大于负数。

关键是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注重启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

 

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记录数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准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比较负数与负数的大小。

这样的设计贴近生活,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复习和巩固怎样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

2016年月日

教学课题

六下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

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

学案使用者

第周星期用

教学

目标

课(章节)教学

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集体备课时间

年级科第周星期

集体备课

共性意见

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这部分内容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

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体和圆椎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

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的物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

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如圆椎体积的教学,教材创设“如何知道像铅锤这样的物体的体积?

”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其中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应让学生在经历试验探究过程中获取,改变只通过演示得出结论的做法。

一:

圆柱的认识与表面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复习:

 

二、新课

 

三、应用

 

 四、巩固练习

一、复习:

  师:

出示各种平面图形,让学生指出各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重点突出圆的面积求解方法,并引出圆周长的求解方法。

  二、新课1.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

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他们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例题图例:

观察下面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

  2.圆柱的认识。

  指出:

(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指出:

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1)认识底面

  教师拿出一个圆柱体:

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

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2)认识侧面

  由此指出:

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

(在图上标出侧面。

  (3)认识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白: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

我们认识了圆柱体,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柱形的容器,你们想一下,这个容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教师出示罐头盒,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教师:

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它的长宽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

那么,圆柱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下面我们就来算一下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4.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

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教师边叙述边摸着圆柱的侧面演示给学生看,指出侧面的大小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

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例面积。

  教师:

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

圆柱底面的周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如果我们知道底面的半径r和圆柱的高h

  则:

圆柱的侧面积:

S=2πrh

  5.圆柱的表面积

  教师:

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

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教师指着圆柱的展开图,“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

  三、应用

  教师:

我们看过圆柱的展开图后,知道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矩形,这样圆柱的侧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进而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应用一下:

  教师出示例题4:

一顶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用多少面料?

(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教师:

这道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你觉得该怎样求?

(学生分组讨论:

是求圆柱形的表面积,但是需要少算一个底面的面积)

  教师:

要计算做这个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我们可以用求解圆柱体面积的方法得到,那么,应该分哪几步?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题目。

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S=πr2,C=2πr或C=πd。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后,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

认识圆柱体的外部特征以及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

  总结:

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

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分析自己手中的模型,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学生:

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往的高。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小结:

  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确: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的面积

 

指名学生回答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

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舍的。

由此指出:

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

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近似值。

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

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

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二:

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复习引入

 

二、新授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例题图:

  问题:

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你会计算下面哪些图形的体积?

  1.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

圆柱有几个底面?

有多少条高?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怎样的?

侧面积怎么求?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问题:

你会求圆柱体的体积吗?

  二、新授课

  1.由圆面积的推导思考圆柱体积的推导

  教师:

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教师: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教师: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2.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由圆的面积推导方法对圆柱底面进行分割

  教师:

前面我们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求出它的面积,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圆柱的底面也进行同样的分割。

(出示图示)

  问题:

现在把底面切成了16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指名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操作演示,先只把底面部分拿给学生看。

  教师:

圆柱的底面被拼成了什么图形?

  学生:

长方形。

  教师:

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

(近似长方体)

  

(2)由长方体的体积求解公式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教师:

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

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

  教师: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3)完成做一做: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90cm。

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4)对公式进行变形

  教师:

我们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就可以得到圆柱体的体积,那么如果我们知道圆柱体底面的半径r和圆柱体的高h,这时候,你能求出圆柱体的体积吗?

  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V=πr2h

  3.应用:

(出示例题6)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的。

  思考: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什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如何求解圆柱体的体积。

  计算过程示范如下:

  进而得出结论。

(注意单位的换算关系)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题目对课程内容进行巩固。

  四、课堂小结

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先让学生回忆,同桌的相互说说。

  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所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

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

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