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99440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docx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

建国以来各次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及评论

 

一、1949—1952年第一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

(一)改革背景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此时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服务,继承发扬老解放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解放区内继续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指出要“以来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课程改革,初步建立起新中国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制度和传统。

在教学方法上,方针政策的提出为教学方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忙于对较的教育机构进行接收改造,忙于新学校的建设,直到1952年,教学方法的改革尚未大规模进行。

(二)代表教学方法

这一时期的教育政策是要求“以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而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中最突出的就是干部教育和工农群众教育。

而且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

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还需要有知识有文化大量干部与工农群众参与,可此时的干部和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其中文盲的数量不在少数,为了能尽快满足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使他们能在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力量。

这一时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围绕如何提高干部和工农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的成人教育为主

1北京“工农速成中学”教学方法

为了加强干部和工农群众的教育,国家大力创办工农速成学校,培养工农出生的知识分子和建设人才。

工农速成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干部与产业工人的文化知识水平,要求学生在3年时间内要修完普通中学6年的基本课程,因此对于这一要求,就要探索如何精简课程与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等。

在这一探索中形成了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方法。

其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有五方面:

第一,选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进行速成教育,那必须要具备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选取了具有本科学历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到该校上课,并且还有教育部分配的各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这就使该校迅速形成了一只有学识、有经验、勤奋好学、用于探索的教师队伍。

这为速成中学的教学提供了强力的师资保障。

第二,创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按学生入学成绩分班进行教学。

但教师会利用课余时间,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进行“结对子”的个别辅导,并创立了一种“研究辅导”的形式。

“即由教师与程度不同的学生组成不同的研究小组,通过对某一问题的定向探讨,既补充了基础知识,又发挥了成人理解力、表达力较强的特点,使成绩较差者在共同探讨中扫除了自卑感。

通过研究辅导,教师往往能及时听到班级授课时所听不到的意见反馈,甚至可以获得相关建议,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

这种课后辅导,逐渐扩展到经常举行读书报告会、演讲会、文艺学习晚会,或组织同学参观、看电影和戏剧,以扩展和加深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直观和实践教学。

学校老师尽量利用形象的教具辅助教学,像实物教具、教学模型、仪器、图表等形式,使学员更快速的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对于各种实验课,如生物组解剖要用小白兔,总务处总能按时供给;即使冬季要用蟾蜍解剖,也会千方百计提供,为了学习物理课中的机械原理,则联系有关工厂将报废的机器调拨到学校,让学员动手拆卸和组装,这样使学员能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第四,因材施教。

许多教师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他们深入学员中间了解学员的实际水平和思考习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只改进教学方法而没有学习方法的更新,教学效果也是无法得到根本改观的。

教师在看到工农兵学员入校后虽刻苦用功,但往往表现在呆读死记上,即使晚上熄灯后,有人还用手电筒在被窝里记诵,结果学习效果并不好,见此情况,教师便依据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或引导。

如在语文教学中,为克服学生生字难关,教师辅导学员掌握部首查字法和四角号码查字法,使学员在学习掌握课堂所教的字词外,利用工具书扩展和深化知识,并帮助学生学会自学。

对工农速成中学的评论: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的探索的个别辅导、结对辅导、研究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对于教育质量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快速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

2.祈建华速成识字法

速成识字法的创始人祁建华在部队工作时,目睹了战士们的文化水平低,虽有迫切学习的心愿,但识字效率却很低的现状,因而萌生了改革教法以教会战士快速识字的强烈愿望。

之后作为文化教员在部队开始进行识字教学,用注音符号教战士识字,不断摸索,收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

在经过示范教学,由大家讨论研究,上级又派工作组帮助其总结经验,使这一方法进一步完善。

此后开始在部队、工厂、农村逐步推广。

1952年初借用速成识字法,开展扫盲运动,使它由战士教育扩展到工农教育领域。

速成识字法主要是用于扫除成年人文盲的教学方法。

借鉴中国人民解放军快速扫盲的成功经验,采用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利用注音符号作为辅助识字的工具,展开群众性识字运动。

其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有四方面:

第一,思想动员,打破顾虑,使师生在思想上达成一致,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增强信心。

由于学员对速成识字法不了解,容易在思想上产生顾虑,将思想动员作为教学前提,使学员在思想上做好准备,以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扫盲,保证教学计划的高效完成。

第二,掌握识字工具-注音符号和拼音。

首先,在帮助学员掌握注音符号时,要由易到难,讲授注音符号,把难记的放在后面,多记几遍。

教拼音时,教学由单拼音、双拼音、三拼音依次进行,再将练习从注音符号转移到拼音。

其次讲求记忆方法,采用多种记忆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打乱次序练习,即练习“搬家”,从而增强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可以用学员熟悉的汉字来帮助记忆。

再次,因材施教,尊重学生;教学过程中,不能苛求“标准音”。

学员来自不同地方,对于他们的发音要求不能一刀切,尊重地方差异。

最后,要求学员必须读出声来。

大声读出来,容易发现发音的错误,便于纠正。

第三,合作学习,实验班采用“教员拼、学员听,一部分拼、一部分听,大家拼,大家肯定音”的办法,在互助小组里你拼我听,我拼你听,进而自拼自听。

开始拼音时,读的次数较多,以后逐渐减少,直到一次拼出为止,在熟练掌握后,便可以开始识字教学。

第四,突击学习生字。

通过掌握其教学要领,把握教学进度,讲解生字:

靠注音符号,或联系生活,或者分解字形,加深学生印象,指导小组复习:

在突击学习生字阶段,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小组活动,真正解决问题,不是在教员而是在小组复习中。

对祈建华教学方法的评论:

从该方法中,我们可以得出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通过思想动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注重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第三,发挥小组学习作用,互助学习,促进学生集体的提高;第四,遵循教学顺序性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张廷赞的教学方法

张廷赞当时是张家口工务段的建筑主任,工务段有自己的工人业余学校,他担任一年级国文和算术课老师,35个学员中,有百分之四十是文盲,百分之六十只认识一百来个字,数学一点不会,这种情况教学任务重难度大,学委会在聘请教员时,谁都不愿去。

张廷赞自愿担当,并且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有五方面:

第一,讲课时,联系工人实际生活,通俗易懂。

这样使工人感受到学习知识是有用的,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课外作业量适中;讲完一课或告一段落的时候,每次都留有课外作业,但是不多,他说:

“如果留多了作不了,就成了‘帐多,不愁了’”。

所以他留的作业总是能教学员们回家后半小时内就可以做完的。

这样,下次上课就可以交回,就不会拖延不交,或是强调没有时间的困难;

第三,及时反馈;他在看完学生平时作业后,都评以适当的等级或分数然后记在成绩簿上,作为鼓励和平时的成绩的考核。

对于作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体或个别的指导;

第四,实行辅导和补课制度,从全班中选择成绩好的学员负责帮助几位程度差的学员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协助教员解决一些教学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员了解班中的整个学习情况。

有的学员出差回来就要这几位成绩好的学员给他们补课。

在相当的时期,对出差的学员进行测验,如果及格,就给负责帮助的同学加分,以资鼓励;如果不及格,就是两方面都没有努力,就给负责帮助的同学予以批评。

这样就可以起到督促学生学习,保持出差同学的程度与全班的水平一样。

对张廷赞的教学方法的评论:

第一,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并将学生平时成绩记录下来并进行过程性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第二,创新的辅导补课制度,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点的学生进行补课辅导,并由老师监督,从而真正实现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对第一次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评论

1.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以成人教育为主

2.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的目的以提高成人知识文化水平的识字教学为主

3.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以速成为标准

4.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具有阶级性

二、1953—1957年第二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

(一)改革背景

第二次课程改革于1953年启动,1957年结束。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同年11月26日,政务院做出《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

1954年4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标志着“第二次课程改革”启动。

这次课程改革主要师法苏联,服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这一时期的我国开始全面学习借鉴苏联的教育模式,大量引进苏联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大纲和教材,许多苏联专家来华讲学,指导中国的教学实践。

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广泛地仿效苏联为特色的教学方法改革。

(二)代表教学方法

1.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方法(讲授法)

中国人民大学在1953年到1957年间,先后聘请了98名苏联专家。

这些苏联专家除了帮助培养教师,给研究生上课、指导教师编写教材和讲义,帮助学校提高教师和在职干部的理论水平外,还帮助建立了一套高等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

当时人民大学参照苏联经验结合众多实际情况,规定了学校整个教学过程是:

系统讲授——学生自习和作业——课堂讨论和实验——教师辅导——生产实习和教学实习——考试和测验。

这套教育制度和方法,对初创时期的人民大学教学工作其了积极促进作用。

这套教学方法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讲授法。

讲授在教学过程中占领导地位,讲授的质量决定学校整个教学的水平。

其基本要求就是第一,讲授应该具有高度的思想理论水平。

第二,讲授应该尖锐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第三,讲授应该阐明所学课程的科学原理。

第四,讲授应该遵守该课程的讲授提纲,内容要完整,叙述要严谨。

第五,讲授语言应该明确、通俗,表达清楚而生动。

对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方法的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是当时全国高校学习苏联经验进行教学改革方面的典型模仿。

其教学方法在学习苏联经验并结合本国本校教学实际上,围绕讲授、实习、自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为全国高校学习苏联经验进行教学改革方面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2.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就是实验法。

实验法在我国课程教学中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前三年,学校教育中化学课完全不做实验,以教师讲学生听,靠背诵教条的教学方法为主,收效甚微。

在1953年开始全面学习苏联以来,学校引进了苏联先进经验,实行了边讲边学的教学法,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它要求在一节课内,教师不但要讲解知识,更要做演示实验,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在明确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获得理性的知识,并能初步地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这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着很大作用的。

对边讲边实验教学方法的评价:

对边讲边实验教学方法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亲自实验相结合,将系统讲授和亲自实验两者之间的优势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活动系统的理论知识,也培养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

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成果;在实验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分工协作的能力。

但这一方法并不是所有学科都能适用,主要还是应用于化学、物理和生物等理科课程的教学之中。

而且开展边讲边实验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如何准备和组织实验,合理控制时间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对第二次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评论

第二次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探索主要以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为主,引进苏联教学方法并根据本国实际进行中国化。

三、1957—1965年第三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

(一)改革背景

第三次课程改革于1957年开始,1965年结束。

这次课程改革是党在逐渐意识到苏联经验并不是完美的,也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基础上展开的,试图探索独立探索一条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这次改革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是1958——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

后一阶段是1961——1965年的课程调整时期。

在“大跃进”时期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在基础教育课程领域进行了下放课程管理权力、缩短学制、自编教材、自请教师、组织参加生产劳动、建设生产劳动课程等改革。

在课程改革时期,鉴于“教育革命”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基础教育课程做了统一管理基础教育课程、制定新教学计划、制定新教学大纲、编写新教材等改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方法自主探索与实验也在积极不断的展开,这一时期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二)代表教学方法

1.集中识字教学法

集中识字教学法是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在研究了传统的识字教学及解放初成人扫盲“速成识字法”后开展的教学法实验。

在初期,以看图识字和唱歌带字的方法进行教学,慢慢的开始转变方法,将音调相同的字集中在一起教学,故又名“四声带字法”。

这种将形声字归类,以基本字带字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识字速度是其他学校的两倍。

在当时,受到了教育部的关注,并且北京景山学校对此方法进行了更深入实验。

在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了五年制小学的集中识字教材,提供给全国五年制的小学使用。

对集中识字教学法的评论:

集中识字教学法体现了我国自主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精神,它补充和完善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法,使我国传统教学法获得了新的发展。

2.分散识字教学法

分散识字教学法起源于西方,经五四新文化运动被引入。

在1958年以前以在我国广为运用。

在大跃进时期,识字教学更加追求数量,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因此,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开展了挑战改造分散识字教学的实验。

分散识字教学法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快”,识字速度快,掌握运用快,能尽快的利用文字表达思想。

所以分散识字教学法的核心就是: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将识字教学寓于阅读教学之中。

其教学方法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让学生充分掌握汉语拼音和独体字,先拼音后独体字。

第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也就是随课文识字。

第三,怎样有利于学生接受怎样教。

识字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学法,学生懂了的不讲,不懂要简单讲,不可喋喋不休,否则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学要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第四,随课文分散识字中加强读写训练,在识字过程中,通过课文熏陶学生的规范化语言使用,为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分散识字教学法的评论:

分散识字教学法体现了也体现了我国自主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精神,这种方法虽然看似不张扬,但是影响却特别深远,特别在低年级教学实践中被普遍运用。

它丰富了我国识字教学的路径,使识字教学甚至语文教学有了很大发展。

3.张思中的外语“十六字教学法”

张思中在华东师范附中教初一俄语时,发现他接手的几个班基础都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改善教学,张思中开始了教学方法探索的实验。

在不断的探索实验中总结出了“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的外语十六字教学法。

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适当集中。

受祁建华速成识字教学法的启发,在部队教学时收到很好的效果,张思中借鉴这种集中识字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集中学习单词和语法,提前自学外语教材。

第二,反复循环。

灵活运用各种记忆方法识记以及利用圆周式、螺旋式、逆循环和渗透式等循环式方法进行重现、再认,增强学生记忆的效果。

第三,阅读原著。

这是该教学方法的特色,原著属于经典著作,要让学生明白原著的好处,从通俗趣味性强的原著着手,在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达到温故知新。

第四,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个人喜好、特长以及学习程度不同情况,分别成立兴趣小组和辅导小组,兴趣小组负责开展各种朗读、演小话剧等活动在活动中不仅练习了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发挥了学生特长,丰富学生生活。

辅导小组负责学习困难的学生指导点拨,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能赶上进度。

对张思中的外语“十六字教学法”的评论:

张思中的外语“十六字教学法”即汲取前人教学方法的精髓,又符合了记忆基本原理,通过阅读原著,因材施教等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我国语言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教学之路。

4.程序教学法的引入

程序教学法源自美国,在1926年前后,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依据其提出的学习率设计了依靠练习材料自动教学的机器,它向学生体统了一系列选答是的练习题,通过奖励正确,惩罚错误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印象,引导学生自学,二战后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也对此加以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由此,程序教学法在美国普遍开展,并被英、法、日、苏等多国效法移植。

1963年,中国科学心理研究所正式开始了对“程序教学法”的实验,为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编写了使用程序教材,并在一些学校进行了实验。

但是由于当时形势原因,实验还没有完全看展就被迫停止了。

(三)对第三次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评论

第三次课程改革时期,是我国教学方法改革较为活跃的时期,一些教育者和研究人员都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学生的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这一时期的教学方法受到后来修正主义及文革的影响,基本都没有完成。

四、1966—1976年第四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

(一)背景

“第四次课程改革”即文化大革命十年时期的“教育革命”。

这一时期,新中国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和制度被修正主义加以批判和废除。

原来的中小学教材被视为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路线的产物而加以全盘否定,要求精简课程,建立革命化课程,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在受到重视。

课程实施政治化、实践化、,采取开门办学、实行开门考试。

学校教育受到严重影响,没有正常化的教学过程。

在这样的背景县,教法方法改革完全沦为了为政治服务的,以往的教学方法实验完全被摒弃,教学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大大增加了现场教学的比重,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劳动者和接班人,一面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精神贵族。

(二)代表教学方法

1.现场教学法

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下,为了避免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精神贵族,现场教学在这一时期被广泛采用。

尤其尤其当工宣队进校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后,工人和贫下中农教师重视实践操作,经常组织学生到工厂和农村进行现场教学、现场参观,使同学们在实际生产实践中体会各种知识的运用和各种生产工具的使用。

例如,有的学校在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这一课时,带领二年级的同学到工厂调查工人用什么测量墙基,到农村观察农民用什么丈量土方,到商店调查售货员阿姨用什么量布。

现场教学在70年代进一步发展为“开门办学”,这种“开门办学”实际上是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

过分强调劳动实践,全然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忽略系统知识的传授,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可以说是不科学的。

虽然现场教学含有积极合理的因素,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被极端的采用必然会造成教学效率的降低与教学质量的下降。

现对现场教学法的评价:

现场教学法确实使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得到融合发展,是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可是,在文革期间,现场教学完全是为了政治服务,忽略了其教学的意义。

2.电化教学

“文化大革命”中提倡服务三大革命,改革课堂教学,实行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是实行毛泽东倡导的“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开门办学的有力补充。

它通过银幕的映象和音响,直观地再现客观现象,加深和丰富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从而促进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种战斗性很强的工具。

`电化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小能放大、抽象可以变为具体的特点,它不仅有利于我们讲清繁琐复杂的科学原理和知识,而且能够改造小课堂,促进开门办学。

电化教学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绝不能把电化教学搞成“三脱离”的教学,当作单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

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遵循毛泽东的教育思想,肃清“智育第一”的影响,坚持大搞群众运动,充分发挥电化教学在教育革命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常办常新,不断向前发展。

3.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

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是中国科学研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经过20余年的研究而倡导的一种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启、读、练、知四步,后又经修改为回忆、自学、辅导、讲解四环节。

第一步,通过思想动员,使学生肯自学。

第二步教教学会学生粗读、细读和精读等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自学。

第三步,按照自学提纲和小结检查提纲,训练口头表达,培养学生会自学。

第四步,启发学生便自学便概括,归纳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自学习惯。

在自学过程中,采用适当步子,先小后大,逐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在做联系的过程中,使学生按计划可对答案,及时反馈,知道正误,起到强化和纠正作用。

因而是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创造性思维能力、解答应用题的分析能力及几何证明题的推理能力都能更好的发展。

对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评价:

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根据程序教学的基本理论,能从我国实际出发,既强调了实验研究的继承发展,又有所突破,在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实践都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成为了心理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个范例。

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我国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

4.“三算结合”教学法

三算即珠算、心算、笔算三者结合,它是针对小学数学开展的实验。

文革时期,“三算结合”数学教学实验在全国各地实行起来,这是由于该实验切合当时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的需要,并且当时许多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回家后能够帮助生产队和家长记账、算工分,受到了广泛的称赞,所有这种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的活、用的上的教学放上在当时大力的推行。

“三算结合”教学法是根据珠算、心算和笔算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三算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整数、小数的计算能力。

口算、笔算、珠算各有自己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决定了“三算结合”并不是处处时时都可以同步教学这三种不同的计算方式,而是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结合顺序,因此不同学校开展三算结合方式是不相同的。

“三算结合”教学法的评论

“三算结合”教学法根据珠算、心算和笔算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符合了学生学习的规律,是学生便于学习。

并且学能致用,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第四次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评论

第四次课程改革是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展开的,这场错误的革命导致我国教育是事业受到严重的破坏,建国以来17年的教学经验全部被摒弃。

在教学方方法上片面强调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否定了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这一原则,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造成了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的大幅度下降。

五、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

(一)背景

第五次课程改革开始于1977年,结束于1980年。

这是我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