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0265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x

八上252《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春望》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春望》教学设计1(详案)

学情分析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学生喜欢诗歌,但惧怕对诗歌的学习。

诗歌高度集中的语言,给积累不多的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可以说,学生对诗歌是又爱又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背景,了解杜甫及其在诗歌上的贡献。

在教学中感悟诗歌的情感。

学习诗歌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品读,在探讨交流中把握诗歌感情,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理解历史盛衰有其必然性道理,体会作者的忧国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诗歌的写作背景,表达的情感及写法特点。

如何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内容——《春望》

导入: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令人遐想;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给人以希望。

然而,谁又曾想过,那战火纷飞的春天的景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诗,看看身在囹圄中的他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独特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参考教参)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其诗诗艺精湛,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被世人尊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到衰的尴尬年代,国力衰弱,政治腐败,空有才华而不得志。

他的诗又多反映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困难生活的同情,其诗被称为“诗史”。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都城长安。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u)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后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二)、朗读感知

1、感知诗歌,读准字音。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2、音频朗读,体会朗读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尝试把握节奏

4、再听朗读,体会朗读情感

5、学生再度,读出情感并能背诵

(三)内容感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破败衰亡,城中草木依旧,物是人非,更加凸显哀伤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情至深,哀伤之情深入骨髓,善喻善感,词格生动,感悟时局花儿落泪,离愁别恨,触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不断,家书难求,思家念亲之情浓烈)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小事件展现大手笔,将忧国之情推向极致)

1、诗歌有极强的画面感,本诗也不例外。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抓住诗歌的意象,尽量利用想象的方法去体会诗歌呈现出的画面感,体会诗人那种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A、山河破碎、草木深沉,国家处于一片风雨飘摇之中。

春景撩人,于亡国的心境格格不入,显得不合时宜。

(都城春景,国都败象)

B、感时伤怀,触目花泪流,恨别惊鸟心。

(独伤天地伤)

C、烽火三月,尸殍遍野。

家人音信杳无,家书是何等的弥足珍贵。

(战火连连,尸骨如山)

D、忧愁的白发早已散落凋零,发簪早已羞于对白发的装饰,“不胜簪”的白发正好衬托出诗人的亡国之忧。

(搔手弄白头,垂暮晚景忧)

2、诗歌赏析:

国破家亡,时局动荡,都城呈现一片衰败之景。

感悟时事,人的心境极度悲伤,似乎连花也掉泪,鸟也伤心。

连绵的战火阻断了亲情往来,家书难求,忧愁的白发日渐稀少,连发簪也插不上了。

三、教学探讨及互动交流

抓住重点字词,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问题: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

破,深,感时、溅泪,恨别、惊心。

白头短,不胜簪。

2、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作者的思家念亲之情?

烽火三月(连),家书万金(抵)。

   

3、互动环节(突破教参,引导学生对诗句作开放性的理解,打破固有思维模式)

探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句中,对“草木深”一词的理解。

抓住“草木深”一词作探讨。

对此句的理解,可根据学生的层次、倾向性等作分析。

“草木深”作两种理解:

A繁茂迷人的草木,与亡国的惨象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作者的亡国之情。

B繁茂的树木丛中杂早丛生,无人打理,凸显京城荒凉衰落之象。

国家衰亡,山河依旧,昔日繁华的长安烟花之城,如今在战火中早已破败不堪。

都城春天依旧,景致迷人,亡国之人怎能醉心于如烟的美景?

草木依旧,物是人非;草木虽繁茂迷人,但无人打理,所以杂草丛生,国都早已荒寂一片。

渲染出一种国之将亡的凄伤。

4、学习诗歌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写景中蕴含抒情,为下文的抒情叙事作总体铺设。

“国破”是叙事抒情的前提,“破国之忧”是整首诗的情感主调。

诗歌写景中抒情,抒情中含叙事。

写都城春景,抒亡国之情,写生活小事,抒亡国之忧,诗人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不着痕迹,技法高超,值得借鉴。

四、教学拓展

 1、学完这是诗,你认为诗中有无对战争残酷的描写?

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2、国破家亡,无国哪有家?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康,国家衰亡,外族凌人。

中日钓鱼的争端就是国家衰败的遗瘤!

3、世界为何硝烟不断?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五、教学小结

《春望》可作“望春”解,是杜甫的一首忧国伤时之作。

读此诗,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出诗人那忧国忧民,思家念亲的情怀。

诗歌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描写生活场景细腻感人,“白发”更是衬托了诗人对国之忧虑,越搔越短的白发,更是将诗人的愁苦推向了极致。

家人因战事而溃散,烽火中的家书又何止万金之重呢?

六、板书设计:

国家衰败,草木依旧

感伤时局,惊心哀绝

忧国忧民

思家念亲

悲己怜人

 

战事连绵,家书难求

春望                                         

白发凋零,战事何休?

 

七、课堂巩固练习:

1、杜甫诗三首选自        ,杜甫字       ,号        ,       (朝代)诗人,其诗被称为        。

与李白合称        。

2、默写《春望》诗。

 

《春望》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 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 导入

(略)

二、 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

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     搔      浑      溅      簪

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

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师提示:

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

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

六、理解诗意

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吗?

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1.  学生小组交流。

2.  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  破  感时 恨别  抵  搔

3.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七、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

国破 山河 城春 草木 花鸟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如:

恨感 搔更短 不胜簪 家书

3.  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

感时恨别  忧国思家

八、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

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  颔联触景生情 承上启下

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  尾联细节描写 忧思之深

九、探究质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是:

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十、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

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  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  山河

寓情于景       感时 忧国

城春  草木

         溅泪   花     

触景生情            过渡

惊心   鸟     

产生共鸣 烽火  家书

                恨别 思家

细节描写 搔更短不胜簪

 

《春望》教学设计3

课题

春望

科目

语文

教学

班级

五(3)班

提供者

马永军

教学用时

1课时完成

备课组

五年级

使用者

 

教学目标

    读准诗歌;读好诗歌;读懂诗歌;读出情意。

重难点、关键

     读好诗歌;读懂诗歌。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揭题定向

1.师: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人。

(播放杜甫图片,了解杜甫)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平民诗人,苦难诗人,被大家称为“诗圣”的诗人杜甫的心路历程,去感受他那颗浓浓的爱国之心。

2.师:

我们关心历史的同学可能知道,唐朝原本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一场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让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杜甫生不逢时,这场动乱让他颠沛流离,当他在投奔肃宗朝廷时,不幸被叛军抓获。

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第二年春天,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板题:

春望)

4.师:

根据我们以往学习古诗词的经验,拿到一首诗,如何来学习?

(适时板书:

读准 读好 读懂 读出情意。

读题;默读学习目标

 

读准

5.生读,圈出生字,给文后生字注音。

巡视,督学。

6.指名汇报,正音。

7.自己读,指名读,订正读音,全班读。

圈生字,给文后生字注音;自己读。

 

读好

8.师:

怎样才能读好?

(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师适时板书:

节奏、韵律)。

9:

师: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边读边试着用单竖线划分节奏,然后根据你划的节奏自己读。

10.指名读,师适时出示课件节奏,引导学生读出节奏;11.师:

如何才能读出韵律?

(引出平仄规律,相机板书;平仄。

)。

12.指导学生用“-”划出平声,用“∣”仄声,平声读得长、扬,仄声读得短、抑。

13.学生自己读,划分平仄,然后自己读。

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来。

师范读,配乐读。

 

思考怎样读好诗歌,发言;划分节奏,试读;思考怎样读出韵律;划分平仄;试读;比赛读;集体读:

配乐读。

 

读懂

14.师:

请同学们结合诗歌下面的注释,边读边思考每一句讲了什么内容?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15.生边读边思,然后小组内交流。

16.指名:

你读懂了哪句?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边读边思考,每一句讲了什么内容;小组内交流;汇报,全班交流。

 

读出情意

17.师:

大家在读的时候,脑海里肯定出现了一幅幅画面?

或者你觉得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把你脑海里的画面或诗人的情感写出来。

18.指名读。

 

学生小练笔,师巡视指导;交流。

 

小结作业

19.小结。

20.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歌;2.课外读杜甫的另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体会这两首诗在表达形式和诗人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春望

               读准                       忧国

               读好                       伤时

               读懂                       思家

               读出情意                   悲己

教学反思

    长春版五年级上册《春望》在人教版教材中被编到八年级上册。

作为一名爱好古诗词的老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适合本班(五年级3班)学生的“四读”教学模式,即读准、读好、读懂、读出诗情画意。

从教学效果看,只要教师教学方法得当,引导到位,作为五年级的小学生完全可以“提前”学习古诗词,而且读的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如果坚持下去,孩子们按照“四读”法去学习古诗词,一定会对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我设计本课的一个初衷吧。

教完后,感觉最满意的地方在于我和学生一起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

当然,教学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是摄像师姗姗来迟,录制时间推迟,导致课间做眼保健操的广播声对上课有一定影响。

二是,上课伊始,有些紧张,表情有些“怕人”。

三是,板书稍显凌乱。

四是,引导学生认识平仄规律有些牵强。

当然作为小学生,在平仄上不宜拔高目标,深挖细纠。

(注:

古代“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一声和二声。

古代“上”声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三声。

古代“去声”在现代汉语总仍是去声,即四声。

古代“入声”在现代汉语已不复存在,有的变为阴平、阳平,有的变为上声、去声。

因此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只能暂且告诉学生由于历史的原因会发生一些音变。

 

《春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春望》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第二首。

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诗文大意;熟读积累名言警句,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

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

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依据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这首诗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

二、教学目标:

 

1. 熟读古诗,理解诗文大意;

2. 初步学习“移情于物”的艺术手法;

3. 结合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结合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设计意图:

理解诗歌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

知人论世。

也就是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启发思考导入:

本节课我们学习古诗《春望》。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猜想到什么?

(设计意图:

教学生所想知道的,解决学生的疑问。

(二)展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

让学生清楚本课学习内容。

(三)交流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

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有助于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师展示作者简介,目的是强调补充。

2.写作背景简介(设计意图:

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也是有助于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读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

(三)小组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设计意图: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诗文大意。

(四)品读探究情感

首联:

“国”“破”“山河在”“城”“深”

被占领的长安城春天是什么样的景色?

面对此景透露诗人怎样的情感?

颔联:

“感时”“溅”“恨别”

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此联采用什么艺术手法?

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

颈联:

“烽火”“家书”

“烽火”是接连三个月吗?

“家书”为何如此珍贵?

在这样战火不断的日子里更增添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尾联:

“搔”“浑”“胜”

诗人为什么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

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搔”这一动作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全诗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

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诗人的内心情感。

(五)解疑回应诗题

题目中的“望”有哪几层含义?

(设计意图:

解决学生课前提出的疑问)

(六)课堂小结

学完本诗解决了你哪些疑惑?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

真正解决学生的疑惑,让学生有所收获)

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

(设计意图: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七)作业

1.搜集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诗句;

2.练笔“我眼中的杜甫”。

(100字左右)

(设计意图:

深入了解杜甫。

(八)板书设计

春望

国(破)     草(深)

                             忧国伤时

(移情于物)花(溅泪)    鸟(惊心)

 

烽火(三月)  家书(万金)

                             念家悲己

白头(短)    不胜簪

(设计意图:

体现重点字词、情感、艺术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