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4263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与医学有关的文言文.docx

2019年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选材一反常态,开始旗帜鲜明地开始考查名人传记。

2019年是建国7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所以考查了三位“古代改革家”,那就是商鞅、贾谊、吴起,这些人物无论成败,都是改革的倡导者或者实践者,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2020年,疫情当前,举国上下,万众一心,高考绝不可能回避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古代医学的文化常识

岐黄:

1.岐伯和黄帝。

相传为医家之祖。

2.借指中医医生或医书。

太医:

太医令为古代医官名,指掌管医事行政的官员[。

最早始于战国时的秦国,战国时期,秦有太医令,由秦至宋历代都设有这种官职。

太医令下一般设有太医丞等医官作为助手,因此,有的文献则合称为太医令丞。

宋代医务机构甚多,有太常寺属下的太医局、翰林医官院、御医院等,宋徽宗时又设惠民局,广传医方及施诊。

扁鹊:

1.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

2.扁鹊(前407—前310),秦氏,名越人(秦越人),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

因他医术高超,人们借用了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望闻问切:

中医用语。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合称四诊。

《古今医统》:

“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针砭:

泛称金针治疗与砭石出血为针砭。

《西斋话记》:

“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砭之妙术。

砭为治病石针,针头圆型,前圆后方,方处为柄,以指易捏为宜。

针头在棉油灯焰上炙之微烫,沾姜汁、艾汁或其它配置药液,立顶于患者穴道,可治风湿、寒热诸病。

针灸:

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麻沸散:

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

《后汉书·华佗传》载:

"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

"

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

中医中有"麻沸汤"的概念,但与麻醉剂无关。

另一说麻沸散可能是麻黄散之误。

但无论如何,世上也不可能存在像传说中麻沸散一样仅口服达到全麻状态,无需气管插管等护理措施,而且安全有效的麻醉剂。

悬壶:

典出东汉名医费长房,传说他得“壶公仙人”真传,治病救人,葫芦是一只盛药的"药壶"。

后来人皆称卖药的、行医的为"悬壶",相关词语有“悬壶济世”“悬壶之喜”“不知葫芦里卖什么药”。

杏林:

中医学界的代称。

故址在今江西省庐山市和安徽凤阳,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记载:

“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

相关词语有“杏林中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

诊金:

又名诊查费,按医生或医院的规定,病家须付的诊治费用。

不包括药费。

中医: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6]。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

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

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

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清朝末年,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

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小语段

阅读下列小语段,注意加点字

吴太医  

  吴孙和宠邓夫人。

尝醉舞如意,误伤邓颊,血流,娇惋弥苦。

命太医合药。

言得白獭髓、杂玉与琥珀屑,当灭此痕。

和以百金购得白獭,乃合膏。

琥珀太多,及差,痕不灭,左颊有赤点如痣。

(出《酉阳杂俎》)

【译文】 吴国的孙和宠爱邓夫人,一次酒醉后挥舞如意,不意刺伤了邓夫人的面颊,流出了血,邓夫人娇声叹惜疼痛不已。

孙和令太医配药。

太医讲,须用白獭骨髓、杂玉和琥珀粉末调配,可以除掉疤痕。

孙和用一百两黄金买来白獭,于是太医配制药膏。

因琥珀用得过多,到伤愈时,邓夫人左颊疤疮没有完全去掉,脸上留下一颗象痣一样的红点。

 句骊客  

  魏时有句骊客善用针。

取寸发,斩为十余段,以针贯取之,言发中虚也。

其妙如此。

(出《酉阳杂俎》)

【译文】魏时有个句骊客人擅长用针治病。

他拿来一寸长头发,截为十多段,用针把它穿起来,说是头发中间是空的,真是绝妙。

徐文伯  

  宋徐文伯尝与宋少帝出乐游苑门,逢妇人有娠。

帝亦善诊候,诊之曰:

是女也。

问文伯,伯曰:

一男一女,男在左边,青黑色,形小于女。

帝性急,令剖之。

文伯恻然曰:

臣请针之,必落。

便针足太阴,补手阳明。

胎应针而落,果效如言。

文伯有学行,不屈公卿,不以医自业,为张融所善,历位泰山太守。

文伯祖熙之好黄老,隐于秦望山。

有道士过乞饮,留一胡芦子曰:

君子孙宜以此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

熙开视之,乃扁鹊医经一卷。

因精学之,遂名振海内。

仕至濮阳太守。

(出《谈薮》)

  【译文】宋国徐文伯曾与宋少帝一起走出乐游苑门,遇见一孕妇。

少帝也擅长诊病,他给妇人诊视后说:

是个女孩。

又问文伯,徐文伯说:

一男一女。

男孩在左边,青黑色,比女孩小一些。

少帝性子急,令剖妇人腹。

徐文伯不忍心,说:

请让我给她用针,胎儿一定能下来。

于是针那孕妇脚的太阴穴,并用手按摩她的阳明穴。

用针后,胎儿随之落下来,果然和他说的一样。

徐文伯有学问,品德好,不畏权贵,不以医术为自己的职业,深得张融的赏识,多次任泰山的太守。

徐文伯的祖父徐熙之崇尚黄帝和老子,在秦望山过着隐居的生活。

有位道士路过他那时向他讨水喝,之后留下一只葫芦,说:

你的子孙就用这个道术来拯救人世吧,必定能得至二千石的报酬。

徐熙之打开一看,原来里面装的是扁鹊的医书一卷。

于是,他专心致志地学习医术,终于名振四方。

他做官做到濮阳太守。

许裔宗  

  许裔宗名医若神。

人谓之曰:

何不著书,以贻将来?

裔宗曰:

医乃意也,在人思虑。

又脉候幽玄,甚难别。

意之所解,口莫能宣。

古之名手,唯是别脉。

脉既精别,然后识病。

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

唯须用一味,直攻彼病,即立可愈。

今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亿度,多安药味。

譬之于猎,不知兔处,多发人马,空广遮围。

或冀一人偶然逢也。

以此疗病,不亦疏乎。

脉之深趣,既不可言,故不能著述。

(出《谭宾录》)

【译文】名医许裔宗医术高超,如同神仙一般。

有人对他说:

怎么不著书立说,留给后人?

许裔宗说:

医术就是‘意'呀,它决定于人的思考,而脉又是极奥妙的,很难识别,只能心意领会,嘴不能说出来。

自古以来的名手,与别人不同的,唯一差别就在诊脉。

先准确切出脉象,然后才能诊断病情,用药治病。

如果诊断准确,只须用一味药,就能直接攻克他的病,病立刻就能好。

不准确辨别脉象,不了解病因,凭自己主观来推测,多放几味药。

这好比打猎,不知兔子在哪里,大批出动人马,大面积包抄围剿。

希望有人也许偶然能碰上。

用这种方法治病,不是太粗疏了吗?

脉的奥妙,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所以不能著书之立说。

秦鸣鹤  

  唐高宗苦风眩,头目不能视。

召侍医秦鸣鹤诊之。

秦曰:

“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愈矣。

”天后自帘中怒曰:

“此可斩也。

天子头上,岂是出血处耶?

”鸣鹤叩头请命。

上曰:

“医人议病,理不加罪。

且吾头重闷,殆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

朕意决矣。

”命刺之。

鸣鹤刺百会及脑户出血。

上曰:

“吾眼明矣。

”言未毕,后自帘中顶礼以谢之曰:

“此天赐我师也。

”躬负缯宝以遗之。

(出《谭宾录》)

【译文】唐高宗患风眩病痛苦不堪,头晕目眩看不清东西。

高宗召侍医秦鸣鹤给他看病,秦鸣鹤看后说:

“这是风毒往上攻引起的,如果刺头出点血,病就能好。

”武则天皇后在帘后面大怒道:

“此人该斩!

天子的头上是出血的地方吗!

”秦鸣鹤磕头请求饶命。

高宗说:

“医生给人看病,议谈病情,按道理是不应该治罪的,并且我的头非常沉闷,几乎不能忍受了,出点血不一定就不好。

我决心已定。

”高宗命令他给刺。

秦鸣鹤刺唐高宗的百会穴和脑户穴,并出血。

唐高宗说:

“我的眼睛能看见了。

”他的话未说完,则天后在帘后行大礼,向秦鸣鹤道歉,说:

“这是上天赐给我的医师啊!

”然后亲自赠送丝帛、珠宝给秦鸣鹤。

卢元钦  

  泉州有客卢元钦染大风,唯鼻根未倒。

属五月五日,官取蚺蛇胆欲进,或言肉可治风,遂取一截蛇肉食之。

三五日顿渐可,百日平复。

(出《朝野佥载》)

  又商州有人患大风,家人恶之,山中为起茅舍。

有乌蛇坠酒罂中,病人不知,饮酒渐差。

罂底见蛇骨,方知其由也。

(出《朝野佥载》)

【译文】卢元钦客居泉州,患了麻疯病,只有鼻根还未烂掉。

正值五月五日,医官拿着蚺蛇胆正要给他吃,这时有人说,蛇肉可以治麻疯病,于是取一段蛇肉给他吃,吃了三五天后,病渐好转,百日以后就完全好了。

  又,商州有人患麻疯病,家里人害怕他,在山中给他盖了茅舍,他一个人住在那里。

有一条黑蛇掉进一个小口大肚的酒坛子里,病人不知道,饮坛中酒后病渐渐好了。

后来在坛底发现蛇骨,才知道是因为喝了蛇浸泡过的酒的缘故。

扁鹊三兄弟

悼襄王问庞煖曰:

“夫君人者亦有为其国乎?

”……

庞煖曰:

“王独不闻魏文王之问扁鹊耶?

曰:

‘子昆弟①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

‘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侯曰:

‘可得闻邪?

’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②,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

若扁鹊者,镵③血脉,投毒药,副④肌肤,闲⑤而名出闻于诸侯。

’魏文侯曰:

‘善。

使管子行医术以扁鹊之道,曰⑥桓公几能⑦成其霸乎!

’凡此者不病病⑧,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

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创⑨伸股维⑩。

悼襄王曰:

“善,寡人虽不能无创,孰能加秋毫寡人之上哉?

(选自《鶡冠子·卷下·世贤第十六》)

注:

1.“昆弟”,兄弟。

2.“神”,谓人之神情。

3.“镵”,刺。

4.“副”,剖,判也。

5.闲:

又写作“间”,病愈。

6.“曰”,则。

7.“几能”,不能。

8.“不病病”,不待病重而医。

9.“创”,创伤。

10.“股维”,盖指身躯。

译文:

赵悼襄王问庞煖说:

“国君,也有治国之良策吗?

”……

庞煖说:

“大王您难道没有听说过魏文王问道于扁鹊的故事吗?

他问名医扁鹊说:

‘你们家兄弟三人,哪一位医术最好呢?

’扁鹊答说:

‘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

‘可以详细听闻吗?

’扁鹊答说:

‘我长兄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

病还没有出现明显症状就被除去了,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

我中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之时。

病情还在很轻微的时候(就被治愈了),所以他的名气不出于本乡里。

而像我扁鹊这样治病的,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割开皮肤肌肉,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魏文侯说:

‘对!

倘若管子以扁鹊治病之道(大刀阔斧)而辅之,则桓公能够成其霸业吗?

’”

庞煖又说:

“像扁鹊兄弟这样的名医,不待病重而医,治病于无形之中,治愈亦不出名,大功而成,称之谓自然。

所以说,良医化解疾病,拙医攻破疾病,病人即使侥幸不死,身躯必有创伤。

悼襄王说:

“好!

寡人虽已被拙医所败,然而谁能如扁鹊之仲兄一样,治寡人秋毫之病呢?

启示: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认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长篇语段

第一篇《三国志·华佗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

“当引某许,若至,语吾。

”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太祖闻而召佗。

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

佗曰:

“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佗久远家思归,因曰:

“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

”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

太祖大怒,使人往检。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

荀彧请曰:

“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太祖曰:

“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遂考竟②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

“此可以活人。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

太祖曰:

“佗能愈此。

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 ①头风:

头痛病。

②考竟:

拷问,死于狱中。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相陈珪举孝廉      举:

推荐

B.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宥:

宽容

C.太祖苦头风        苦:

痛苦

D.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强:

勉强

2.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B. 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C. 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D. 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产生后悔之情。

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

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退还财物走掉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

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

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把他抓起来马上杀了。

4.根据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

“此可以活人。

”(3分)

②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4分)

(2)在文章中找出两个表现华佗医术高明的例子。

(请自己概括)(3分)

 

 

答案:

1.C(“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为……所苦,或感到痛苦”)

2.B(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语文匠提醒你,要注意不同主语另起一句的特点,以及大部分情况下(不是连动句),那么每句就一个动词这个特点。

详细请见语文匠《高考语文选择题满分突破》图书。

3.B(A. 从“以医见业,意常自悔“这句话可以看出华佗还是常常产生后悔之情的;C.华佗并没有退还财物,而是故意丢下郡守这个病人,自己跑开来激怒他;D.华佗是在狱中拷打致死的。

4.

(1)①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

“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

(3分)(“出”1分,“活”1分,语意连贯1分)

②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

(“若”1分,“信”1分,“收”1分,语意连贯1分)

(2)(3分)

①华佗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病人服下药后离开后就痊愈了;

②如果病人需要,华佗也不过灸疗一两个穴位,病人病痛就应手消除了;

③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华佗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华佗开刀后取出结积物,病人很快就能康复;

④病患如果在肠中,华佗就为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药膏,四五天后,病人病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

⑤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

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

郡守果然大怒,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

⑥曹操的爱子曹冲病危,曹操感叹说:

“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案不在以上范围之内的,只要是表现华佗医术高明的事例就可以给分)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

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

沛国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

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

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

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病痛就应手消除。

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

“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

”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

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

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药膏,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

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

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

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

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

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

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些。

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

曹操为头痛病所苦,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

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膈俞穴),病随手就好了。

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封建社会医生被视为“贱业”)。

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生病很沉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

华佗说:

“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

”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说:

“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呢。

”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

曹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

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

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

于是用传车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

荀彧向曹操求情说:

“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

”曹操说:

“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

”终于把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

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

“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

”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

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

曹操说:

“华佗能治好这种病。

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

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

”等到后来他的爱子仓舒(曹冲的字)病危,曹操才感叹说:

“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第二篇《旧唐书·孙思邈①传》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

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

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

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

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

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

尝谓所亲曰:

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

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

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

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

照邻有文云:

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

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

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

名医愈疾,其道何如?

思邈曰:

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

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

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②,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

阳用其形,阴用其精③,天人之所同也。

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④,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

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

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

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又曰: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思邈自云:

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

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

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

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

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

永淳元年卒。

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

经月余,颜貌不改。

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

注:

①孙思邈:

唐代医学家,人称药王,著有《千金方》;②容卫:

中医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③精:

实质;④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

充塞就长疱疖,匮乏就生脓疮。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方助之以济人       济:

治理

B.年已老,而听视聪瞭    瞭:

明白 

C.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   殚:

穷尽 

D.遗令薄葬            薄:

简单、节俭

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A.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B.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C.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D.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