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303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1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⒈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⒉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⒊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⒋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设想:

⒈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⒉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⒊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一: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思考。

其中一位记者问:

“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冯先生回答:

“不!

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设计二:

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

半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多达六十七种。

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平均每个同学课外书籍看五本左右。

有个同学连杂志带书籍看了四十多本。

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选译,还有同学看《西厢记》。

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

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

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文题及背景:

⒈请同学看课文注释①,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明确: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⒉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

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

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

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

⒈听录音,思考:

“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明确:

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⒉文章前半部分是第一节到第四节。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

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

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懂得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4段,合作讨论问题:

⒈朗读1~4段,思考:

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

明确:

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

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

实质——媚外。

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⒉什么是“闭关主义”呢?

作者是怎么对待它的?

明确: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

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闭关主义。

⒊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

⑴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

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⑵……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实为“倒退”。

⑶……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

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⒋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

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

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

  ┌—自诩是太阳   ┌——自诩地大物博

尼采├-光热无穷中国├——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亡国灭种

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⒌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

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

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

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⒍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

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

“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

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

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五、课堂小结:

“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

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

该怎么去拿来呢?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学生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⒈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⒉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理解课文思路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

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

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

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

⒈齐声朗读5~10段课文,并进行资料导引,学生摘录其大意:

资料一(投影或多媒体):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

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资料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

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

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

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明确大意:

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

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

“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

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

“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⒉再次阅读课文5~10段,独立思考问题。

⑴分析“送来主义”。

思考“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

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本质是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⑵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明确:

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占用,挑选。

⑶“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

(提示学生,参看“资料显示”上的资料,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⑷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

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明确:

“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

“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

“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

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⑸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

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明确: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问题:

⒈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明确:

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⒉“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明确: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⒊“拿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明确: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⒋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明确:

“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⒌齐读最后一节,指出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是全文思想和语言的精华所在。

明确:

第一句重申“拿来”的主张,既紧扣题意,又收束全文。

第二句承接前一节的“挑选”,根据对我有用的原则,对文化遗产区别处理。

第三句阐明“拿来”的目的是推陈出新,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

第四句与前文斥责的“孱头”、“昏蛋”等照应,提出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辨别真假革命者的标准,明确论说只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工作者,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

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排比的手法,双重否定的句子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言简意赅,感情真切。

四、总结本文的论证艺术。

明确:

⑴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⑵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⑶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五、拓展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

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

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

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就是被腐败的清政府送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国家强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我们要“拿来”的是高科技、先进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

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再者,“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的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同样能指导我们,激励我们。

六、布置作业:

㈠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

A.针炙(jiǔ)   仪节(yí)    冠冕(guān)譬如(pì)

B.鸦片(yā)    骨髓(suǐ)  孱头(càn)     国粹(cuì)

C.自栩(xǔ)     玄虚(xuán)  大度(dù)宅子(zhái) 

D.吝啬(sè)     蹩进(piē)    磕头(kē)鱼翅(chì) 

⒉选出对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崇尚)往来”的仪节,说道:

拿来!

B.欣欣然的蹩进(走进、踱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C.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看出、看见)其彻底革命。

D.讨一点残羹冷炙(烤肉)做奖赏。

⒊依次填入下段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示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只是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________炮枪和烟灯,________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________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________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A.因为 虽然 但是 所以    B.只有 虽然 倘使 但

C.虽然 但是 只要 但     D.只有 因为 所以 因此

⒋在横线上续写句子,使文意完整。

 

哈佛大学图书馆内珍藏着哈佛遗赠的250本珍贵的图书,并规定读者只能在馆内阅读,不得带出室外。

1764年的一天,一名学生违规带出了其中一本,自己珍藏起来。

几天后图书馆失火,全部藏书付之一炬。

这名学生意识到,他手中的那本书是唯一的遗存了,经过思考把书还给了学校。

霍里厄克校长收下书,感谢了他,但是仍然下令把他开除出校——他违反了校规。

 

哈佛的理念是________________

㈡阅读鲁迅《拿来主义》1-7段,完成5-8题。

⒌理解文中画线的“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句的含义。

                                     

⒍“送去”“送来”与“拿来”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

有什么的不同的后果?

                                       

                                       

⒎文中为什么要举尼采的例子?

                                              

⒏鲁迅先生在否定种种错误的做法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有人认为这是排除推理法。

结构是:

原因,或A或B或C或D;推理,非A,非B,非C;结论,所以D 。

请你根据这个结构,写出1-7段的推理过程。

                                       

㈢阅读鲁迅《野草》之八《雪》一文,完成9-12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博识的人们觉得它单调,它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它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它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里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

它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它;对了它拍手,点头,嬉笑。

但它终于独自坐着了。

晴天又来消释它的皮肤,寒夜又使它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它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绝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⒐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说:

“记得不真切了”,又说“仿佛看见”,这矛盾吗?

为什么?

⒑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此段描写有两层含义,请写出来。

⒒这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主要用了什么写法?

请简要分析。

(至少举两例说明)。

写法

⒓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自然段,作者以画家的笔触绘制了一幅瑰丽多彩的江南雪景图——山茶、梅花、杂草以及嗡嗡地闹着的蜜蜂。

B.从第一自然段绘声绘色、静动交织的描写中人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春的气息。

C.第二自然段,作者特地选取了孩子们塑雪罗汉的趣事加以渲染,让我们感受到南方人们生活的自由和欢愉。

D.结尾段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也对它的不幸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E.作者以炽热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写了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借朔方飞雪“蓬勃地奋飞”的情景,抒发了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参考答案:

⒈B(A“炙”应为 “灸”,C“栩”应该是“诩”,D“蹩”读bié)

⒉C(见——同“现”,显示,表示)

⒊B(见原文)

⒋法理(或:

法制)重于一切。

(或“法制要求重于道德要求”;或“法理第一”) 

⒌这一句话是反语,意思是:

用活人代替古董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宠愈演愈烈的一种表现。

⒍送去主义”统治集团由惧外变为崇外,媚外的一种表现,它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

这势必要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送来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手段,是进一步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钓饵。

帝国主义的无孔不入的侵略,使中国丧权失地,经济破产,内战不休,民生凋蔽,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过程。

“拿来主义”则不然,它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以便使国家成为新国家,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⒎举尼采的例子是用来证明分论点的,即自诩富有的送去主义是没有好结果的,尼采发疯就是一个典型。

⒏推理过程如下:

原因:

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推论:

①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②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③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结论:

所以,要自己来拿。

⒐不矛盾。

“记不真切了”是指对蜜蜂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的印象不深刻;“仿佛看见”是“冬花”的开放,洋溢着春的气息,给作者带来希望,一种对生命的向往。

(抓住蜜蜂采蜜的对象——山茶花、梅花以及冬花,别把“蜜蜂”作为作者描写的对象,丢掉了全句的中心部分。

⒑①实写,真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②虚写,暗示当时的社会现实。

⒒衬托(反衬)手法。

①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②用“暖国的雨”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结成冰雪的不幸;③用记忆中江南雪野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⒓AC(A.“嗡嗡闹着的蜜蜂”是作者回忆中的动人景象;C.把江南雪野烘托得更加有趣。

提示:

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为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八篇。

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家对鲁迅的生活背景及其文风都比较熟悉,阅读时可调动知识积累,深入理解。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及动,逐渐展开。

第二是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

文章前一部分用大量的笔墨描绘记忆中江南雪的“滋润柔艳”,目的是用以衬托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描绘出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再借朔方飞雪“蓬勃地奋飞”的情景,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附:

《拿来主义》板书

   闭关主义

     ↓   ┏行为、表现(①②)

   送去主义┃

     │   ┗实质、后果(③④)

     │   ┏“送来”X(吓怕)(⑥)

     ↓   ┃               ┏不敢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拿来主义┃     ┏错误态度┃放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   ┃     ┃       ┗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   ┗拿来!

┃                           ┏或存放

     │     ⑦   ┃       ┏占有┓     ┏方针┃或使用

     │           ┗正确态度┃挑选┃总之,┃   ┗或毁灭

     │                     ┗区别┛要拿来┃   ┏沉着勇猛

     │                                   ┗条件┃有辨别

     │                                         ┗不自私

     └───────────────────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