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7236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句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

深刻认识句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后危机时期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新特点,以及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既充满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的五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大力实施集聚发展、科教兴市、城乡统筹和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五大板块”建设,全面加快对接南京步伐,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成功重返全国百强,达到全面小康,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为“十二五”的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2010年全市GDP达251.35亿元,超规划目标31.35亿元,是2005年的2.37倍,年均增长14%;人均GDP达40870元,超规划目标3870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由2005年的10亿元和4.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8亿元和14.6亿元,年均增长30.6%和28.3%,超规划目标15亿元和5.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51.3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62.5亿元,年均增长26%,五年累计完成投资512.5亿元,超规划目标162.5亿元。

2、产业层次明显提高。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0.6:

58.13:

31.27调整为2010年的9.4:

54.6:

36。

规模经济支撑作用明显上升,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42.9%提高到2010年的50%以上。

产业集聚明显加快,形成了自行车及运动器材、光电子、输变电、新型建材等产业集群。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1.55%,2010年专利申请量突破千件、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百件,创成“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市”。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7%以上。

民营经济规模持续扩张,民营经济上缴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十一五”初的5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70%左右。

现代服务业水平稳步提升,软件和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物流等新型服务业取得新突破,旅游经济、商贸流通业效益显著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3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9.6亿元,年均增长17.5%。

农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面积分别达35万亩、7万亩,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6家,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白兔镇应时鲜果生产基地成为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我市已成为全省最大的应时鲜果生产市。

3、城乡面貌显著改观。

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实施城市道路、旧城改造、环境整治、配套设施等一批重点工程,坚持城市扩张与提质并进,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大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化率达53%,已建和在建的10层以上的建筑达到60多幢。

共拓宽和改造30余条城市主次干道,新建42条城市道路,城市道路总里程发展到120公里。

大力实施农村道路村村通、安全饮水等工程,镇村公交实现村村通,农村电网、镇区域供水管网、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已全面展开,基本完成村村通宽带、光纤到户工程,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23%,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新增数字电视用户2.5万户,3G网络覆盖城区及主要镇道路沿线,3G用户达7000多户,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新市镇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完成新市镇、新社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宝华镇、茅山风景区2个新市镇示范点和6个新社区示范点建设,完成黄梅、后白等镇村庄整理工作,全力推进黄梅新村、后白福源等安置小区建设,碧桂园凤凰城大型综合社区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宁句一体化工作有序推进,与南京对接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104国道拓宽改造、122省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和340省道拓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宁沪城际铁路正式开通,宝华山站投入使用,宁杭城际开工建设,开展了宁句轨道交通建设前期相关工作,市中心客运站开始建设。

4、改革开放全面推进。

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改革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组建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绩效考核,行政权力实行网上全面公开,行政效能和权力透明度明显提高。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镇江市率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组建以市人民医院为核心、其他公立医院为成员的句容市医疗集团,在全省率先实行新农合与居民医保并轨管理,依托新农合制度,创立学生大病救助“句容模式”。

文化广电体制、要素市场、投融资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由我市民营企业投资设立2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茅山村镇银行成立,江苏银行在我市设立支行,创成“省金融生态示范县”。

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3%,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比“十五”增加2.6亿美元;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比“十五”增加7.47亿美元。

制定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开展上市辅导和培育,唐邦机电在美国成功挂牌,华龙橡胶、三圆制桶等企业正积极实施上市计划。

5、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学网点布局不断优化,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新建了崇明小学、河滨路小学和5所幼儿园,平稳实现1所民办学校、2所改制学校回归公办。

一举创成省四星级职校、高水平示范性职校,荣获“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江苏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市”等荣誉。

小学、初中入学率达 100%,高中入学率达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8%。

文体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市10个乡镇均完成江苏省合格文化站创建工作,人均拥有体育活动面积达1.27平方米。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总投入达1.8亿元,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创成“省卫生应急示范市”、“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2010年再次通过国家复审。

全市继续保持较低生育水平,人口基本实现零增长,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9%以上,2009年创成“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保持在95%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9.9%,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就业再就业取得新进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8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5年的12152元和5405元增加到2010年的22710元和9720元,年均增长13.3%和12.4%。

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全面完成“平安句容”、“法治句容”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连续六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安全市”,连续两年被授予“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

双拥工作不断加强,顺利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6、生态建设全面加强。

进一步完善环保预审制度,强化水资源保护,巩固达标排放成果,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4.9%,医疗废物、废水安全处理率达100%。

退耕还林、退渔还湖等生态项目加快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9.9%提高到26.8%,新增城市绿地37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3平方米。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85分以上。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省级预评估,国家生态市创建深入推进,5个镇创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个镇创成国家生态镇,成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

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十一五”期间,关闭露天采石企业59家、采石宕口155个、砖瓦窑厂15座、化工企业43家,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1%左右,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

国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累计实施土地复垦项目314个,土地复垦整理总面积达4.9万亩,新增耕地总面积1.9万亩。

我市“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的顺利实现,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空间布局优化,推动集聚集约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明确发展重点,全力推进宝华新城、临港工业区、省级经济开发区、空港新区、南部旅游等“五大板块”建设,句容对接南京的步伐不断加快,全市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发展举措更加扎实有力,为我市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突出产业层次提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引进碧桂园、台湾仁宝集团、天工钛业、跃龙汽车、三鑫科技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产业基础进一步稳固。

立足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着力发展旅游、总部经济、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全市的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产业特色得到彰显,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做优经济发展平台。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五”末的51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末的162.5亿元,五年投资总和是“十五”期间的3.2倍。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结构得到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总体框架已经形成,为实现全市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突出城乡统筹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开展大规模村庄整理,大力推进新市镇建设,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坚持把保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乡低保、新农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但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

产业提升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性矛盾随着发展的加快越来越突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进程不快。

投资增长较快,但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项目投资不足,投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强。

全民创业氛围还不浓,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快,政府主导的创新创业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不足,企业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能力不强;土地、资金、高端人才等要素资源供给不足,对发展的瓶颈制约明显。

三是社会发展不够协调。

城乡差距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较低;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较大,城镇登记失业率较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企业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教、卫生、文化等方面投入不足,入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在少数地方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宏观环境分析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加快推进;国内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向纵深推进,扩大内需政策深入实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国家战略,南京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这些都为句容跨越发展、加速转型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遇。

句容在长三角地区和南京都市区具有极为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京沪、沪宁、宁杭高速铁路和宁句快速通道的通车或开工,将进一步拉近句容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更好地接受长三角辐射带动,加快句容与南京同城同建的步伐;句容良好的生态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资源,在未来绿色经济的发展中必将转化为科学发展的优势。

这些优势,将推动句容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腾飞。

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市产业层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状况急需改变,创新型城市和创业型城市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我市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高投入、高资源消耗状态,建材、输变电等高耗能企业占GDP比重较大,节能降耗任务繁重,传统产业面临较大的减排压力;社会建设、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比较突出,我市面临着较大的加快发展、转型升级、资源环境和区域竞争等多重压力。

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趋势,更加主动地抓住并用好机遇,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埋头苦干,加快发展,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腾飞。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关键时期。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立足基本市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市“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速转型升级,全面跨越赶超”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为把句容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科教文化繁荣、民主法制健全、生态环境优美的“南京副城”而努力奋斗,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大力实施以下五个战略:

一是同城同建战略。

坚持以打造南京副城为目标,在发展理念、城市规划、通达能力、空间布局、建设标准、城市管理、产业结构、综合环境、文化品位等方面,全面实现与南京的对接,加快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同城时代。

二是创新引领战略。

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积极引导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加工制造向研发创造,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的转变。

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产业。

三是城乡一体化战略。

坚持加快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推进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是富民优先战略。

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作用,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均等化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努力扩大就业,大力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五是生态文明战略。

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坚持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打造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生态城市。

(二)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其中工业性投资年均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县”中进档升位。

—— 产业层次明显提高。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95%,高效农业增加值占一产比重达到45%;工业经济质量更高,新兴产业实现销售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0%;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比重超过45%以上,力争达48%;

——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三新”建设加速推进,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

单位GDP能耗比“十一五”降低15%以上;城乡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3%,人均绿地占有面积19平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27%;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7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在2010年排放总量基数上削减5-10%。

——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

大力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到“十二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500元,年均增长12.25%;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0元,年均增长12.5%。

三、重点任务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突出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全面实施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六大建设工程。

(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提升产业层次

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以集聚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

推动区域合作交流,加速产业对接步伐;推进“五大板块”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三次产业转型升级;更新招商引资理念,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力推动句容经济跨越赶超。

1、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全面增强发展后劲

突出传统产业现代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主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高端产业转移,重点加强与央企国企以及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共建,着力推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掌握新兴产业产品重要部件和关键技术,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1)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扩大新兴产业规模。

电子信息。

重点发展光学元器件、电子元器件、光电显示、激光影象显示、液晶显示、TFT  LCD/LED新型平板显示器等产品开发生产。

加快三鑫电子等光电子企业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由光电子技术、光显示向附加值高的计算机、背投影电视、影像显示、3G手机及生物医药工程影象设备等应用领域拓展。

加快推进纳赛诺科技微型激光投影仪及配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将激光影象显示产业园打造成以激光影象技术与产业为平台的新型电子产业园。

新能源。

以非晶硅材料、光伏太阳能制造为基础,延伸发展并网控制系统、光电非晶硅材料、光伏太阳能电池以及配套和集成系统、太阳能和风能电池生产设备等新能源产业,并逐步实现产业化。

重点推进抽水蓄能电站、生物质能发电、薄膜太阳能发电、分布式能源等项目建设。

新材料。

临港工业集中区和边城镇等区域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高性能塑料材料、陶瓷纤维材料、新型航空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项目。

以建设宁武新材料园为重点,打造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基地;推进以育达为主的PMI泡沫复合材料项目发展;鼓励华阳金属管件等企业围绕航空、运载火箭、雷达等领域开展新材料研发。

努力实现新材料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小规模分散型向大规模集约型发展。

软件。

以开发区和宝华为主体,重点培育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系统软件和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等软件的设计与研发,立足现有基础向客户服务器支援、培训、网络管理、数据中心以及广域网管理等领域拓展。

重点推进仙宝智慧谷建设,加快引进各类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入园。

新医药。

以天晟药业和苏南药业为核心,建设中草药提取基地和白蚁抗风湿药品生产基地。

重点推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抗肿瘤中药和抗风湿药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引进消化、自主研发、技术嫁接等多种方式,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技术改造步伐。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加快推进“千百亿”工程,做大优势产业,重点加快推进光电子、建材、输变电、运动器材等特色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链条延伸,促进转型升级,增强竞争能力。

加速推动特色产业集聚。

加大产业布局引导,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特色产业为主体、“五大板块”为载体,积极引导企业集中、产业集聚。

努力将开发区打造成国家级光电子特色产业基地,临港工业集中区形成建材产业生产、营销、中转基地,开发区、华阳镇联合组团构建自行车及运动器材生产基地,创成省级运动器材集聚监管示范区,争创省级出口产业基地。

开发区、后白工业集中区集群发展输变电及配套企业,规模化生产智能电网、智能化电气元器件、超高压等级输配设备、铁路配套高端电磁线、节能绝缘子等产品。

狠抓骨干企业培育。

鼓励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战略投资和合作者,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企业强强联合,培育出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形成一批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竞争力的优势品牌群体。

力争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2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

(3)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着力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加大创新投入,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加大创新投入。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引导全社会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财政对科技创新投入的逐步增长。

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基金,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资体系,新增创业投资公司1家,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确保市本级科技支出占当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3%。

优化创新体系。

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动力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用共建实验室、实验基地、合作开发等形式,发展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

加快人才高地建设,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

加快实施省“双创”、镇江市“331”和我市领军人才集聚工程等引才计划。

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生物医药等产业人才培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加快创新创业人才成长,促进技术创业者向现代企业家转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GDP比重达到2.5%,新增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5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分别达到1家。

筑高创新平台。

积极融入南京“智慧新城”建设,加强与驻宁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充分发挥省级句容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句容今太科技创业园的科技孵化先导作用,在开发区、宝华新城、边城、郭庄建成一批科技创新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成为我市产学研合作的先导区、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区、支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区。

“十二五”期间,新增高层次人才创业孵化基地1家,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5家,总孵化区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

(4)全面激发内生动力。

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强对创业基地的培育和扶持,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降低入驻门槛,强化吸纳集聚,激发创业活力。

坚持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环境,健全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技术创新不足、市场开拓渠道有限等突出问题,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大力落实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国内上市企业达到3家。

实施商标品牌战略,鼓励自主品牌创建,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商标注册、运用和管理机制,方便完备的社会服务机制,政府主导、支持有力的激励推动机制。

2015年,全市拥有行政认定驰名商标总数不少于5件,著名商标总数20件以上,镇江市知名商标80件。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