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949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14单元教案

课题

《我的祖家是歌乡》

课时

1-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并能背唱歌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聆听、探究、模唱、合作、体验。

(三)过程与方法:

能积极的参与民歌的聆听、演唱及伴奏、艺术实践等实活动,并在体验、探究、合作的过程中,积累艺术表现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经验。

教学重点

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唱歌,注意歌曲情绪的体验

教学难点

用欢快的情绪演唱,及节奏音准的把握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师:

同学们喜欢听歌吗?

喜欢听什么样的歌呢?

今天老师见到你们特别高兴,所以我们来听两首欢快活泼的歌,好吗?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播放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

学生通过对比聆听歌曲片断,听后交流感受。

(歌曲的情绪、流传地域等)

2、导入:

中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繁衍生息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我们去过美丽的新疆,也到过古老而神秘的“世界屋脊”——西藏,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到祖国的东南沿海去看看,去领略那里特有的椰风海韵,我们的第一站便是--台湾。

(二)感受体验

1、欣赏:

在背景《我的祖家是歌乡》音乐声中,欣赏台湾风光。

2、师:

我们刚才听的两首歌曲都是高山族的民歌,高山族主要都集中在台湾。

你们知道高山族有什么特点吗?

3、欣赏:

高山族舞蹈《杵舞》

(三)唱歌表现

1、教师范唱,

师:

高山族人民是能歌善舞的,他们有首歌名字就叫《我的祖家是歌乡》,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来把这首歌曲唱下。

欣赏歌曲回答问题:

(1)、该歌曲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2)、音乐的情绪如何?

再次欣赏歌曲,思考:

怎样才能把歌曲唱的更好听?

2、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3、视唱曲谱。

师:

曲谱作为音乐的一种技能,我们还是要学习的,虽然我们现在是会唱歌了再唱曲谱,但是,你学会唱曲谱后,没有老师你也能学会新歌。

(四)高山族的民歌主要有四类。

其一为劳动歌。

它产生于(其中也有一部分用于)农耕、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

其二为生活歌。

它包括了情歌、舞歌、酒歌和儿歌等。

其三为仪式歌。

它多用于婚礼、葬礼及各种祭祀活动。

其四为叙事歌。

它多以传说、故事为歌唱的内容。

在上述四类民歌中,除了单声部歌曲外,还有丰富多彩的多声部歌曲。

《我的祖家是歌乡》是流传在台湾高雄、台东一带的排湾支系民歌。

它属于舞歌类的“欢乐舞曲”。

这首歌通过赞美祖祖辈辈喜爱唱歌的风俗习惯来表现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我的祖家是歌乡》为C羽调、2/4拍,小快板速度,单乐段结构,由四个乐句组成。

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带有舞蹈性。

(五)实践表现

1、播放音乐,教师拍手为歌曲伴奏。

师:

大家今天表现真不错,我不禁要为大家鼓掌了,可是我的掌声可是有节奏的,请大家听好了!

2、请学生放慢速度练习拍手。

3、请一半学生唱歌,一般学生伴奏。

然后调换。

4、自评,互评。

5、集体演唱并伴奏。

八、课堂小结

结束语: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领略了台湾及台湾高山族民歌的特色,同学们的表现非常不错,老师忠心谢谢你们的合作,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高山族也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让我们在歌声中共同祝愿海峡两岸同胞早日团圆。

九、作业:

熟唱《我的祖家是歌乡》

 

二次修改

 

教后记

 

课题

花儿与少年

课时

1-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了解青海省,初步了解“花儿” 

2、在聆听、试唱、交流与互动中体验青海民歌民乐合奏版本《花儿与少年》的韵味

3、认识变换拍子,感受变换拍子不同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

欣赏乐曲《花儿与少年》,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乐曲从而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和富有律动、明快的节奏

教学难点

认识变换拍子,感受变换拍子不同的音乐情绪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了解青海 

   导入:

音乐停,提问:

同学们,你知道老师课件里的歌曲的名字吗?

(著名歌手谭晶演唱的《花儿与少年》) 

   这是一首青海省的民歌,同学们,你去过青海吗?

你了解青海吗?

 

   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做成了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了解“花儿” 

1、青海省及“花儿会”资料,随课件师现场解说 

(画面定格)满山遍野都是人,他们在干嘛?

你知道吗?

谁猜猜看!

 

   其实啊,他们在开“花儿会”哪!

“花儿”不是指我们生活中的美丽花朵,“花儿”是中国民歌山歌的一种。

„„你看!

他们在风景优美的山野间纵情放歌,你唱我答,可热闹了,到处充满的是欢悦的情趣。

 

2、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花儿”片断(这是著名歌手阿宝演唱的《花儿与少年》片断) 

3、“花儿”是老百姓们喜爱演唱的一种民歌形式,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版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听一听,这是什么演唱形式?

这样的演唱形式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4、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花儿”并且欣赏了两种不同演唱形式的《花儿与少年》。

同学们想想,除了用歌声来表现这首《花儿与少年》外,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

   (歌舞、器乐,刚刚欣赏青海风光图片的时候) 

今天老师还带来一首乐器版本的《花儿与少年》给大家欣赏。

 

三.听、赏“器乐花儿” 

1、听乐曲,感情绪,辨节拍 

(1)听听这段器乐演奏的《花儿与少年》,注意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听:

 

   这首乐曲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

你觉得这首乐曲是什么样的情绪?

(2)老师想用电子琴来弹弹,可以和老师合作一下吗?

我弹,大家跟着节拍拍手。

 

2、唱主题,比情绪,体变化  

   第一部分用的是四二拍,我们来唱一唱,你觉得它的情绪怎么样?

 

   第二部分呢?

我们用LA唱了试试。

我把这段音乐截取下来了,我们来听听!

 

《花儿与少年》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节拍变化       情绪变化 

引导小结:

慢板:

节拍变了,情绪也变。

 

3、综合听,品韵味,生自豪 

   中国民乐源远流长,花儿这样的演唱形式通过中国民乐的表现,已经走向了世界,成为我的骄傲与自豪。

你看,这是中国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视频,先请同学们欣赏一下!

听一听,看一看,享受这美妙的视听盛宴!

同时请同学们稍微关注一下,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乐器。

 

 (播放《女子十二乐坊》演奏视频;说说感受,音美人美节拍美)     复听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哪里节拍变了,请你拿出凳子里面的上碰铃,和乐坊的演奏家们一起合作一下!

到第三部分的时候,请你拿出另一件小乐器,用你喜欢的节奏敲一敲!

 四、结语 

   《花儿与少年》是一首经典乐曲,是音乐海洋中的一支美丽的花朵。

世界如此精彩,有着美妙的音乐伴随我们的成长,真是幸福中的幸福,我们骄傲中国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我们更自豪,因为我们国家有着许许多多的音乐经典,这是我们的财富,更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同学们,感谢大家与我共同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

 

二次修改

 

 

课题

月光下的凤尾竹

课时

1-3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乐曲情绪并能跟着音乐哼唱主要旋律和部分歌词。

2、了解葫芦丝的构造,感受葫芦丝特有的音色,并能够吹奏简单乐曲。

教学重点

欣赏乐曲《花儿与少年》,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乐曲从而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和富有律动、明快的节奏

教学难点

认识变换拍子,感受变换拍子不同的音乐情绪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

同学们,这节音乐课,看看老师今天都给带了些什么?

(出示竹餐垫,夹子,尺等)

师:

这些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

生:

竹子。

师: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竹制品?

生:

……(竹笛、竹筏等)

[设计意图:

出示竹制品实物引出“竹”,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了竹与生活的联系。

]

2.师:

竹的种类有很多,我们国家就分布着250多种,有竹竿通体紫色的紫竹,竹竿上带有斑纹的斑竹,还有竿型高大的毛竹和竹叶形似凤尾的凤尾竹……(课件同时出示图片)

从古至今,竹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许多大画家、大诗人都以竹为题材作画作诗呢!

特别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先生就最擅长画竹(同时出示相关书画作品图片)。

其实竹除了这些作用以外啊,还可以用来建造房子,今天我们就一起到云南的西双版纳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较为生动的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学习。

]

二、欣赏

1.片段欣赏

师:

刚刚看到的景色漂亮吗?

走进这片美丽的地方,你听到了什么?

(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片段)

生:

答。

师:

在这片美丽的地方,居住着善良勤劳、能歌善舞的傣族人。

说到傣族,同学们会立刻想到什么呢?

生:

孔雀舞、葫芦丝、竹筒饭等等。

[设计意图:

优秀的民族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要让学生真正喜爱民族音乐,就得让学生人音乐中去感受一个民族的文化。

这部分重点讲述了傣族的民俗风情文化,更深入的了解这个少数民族,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参与音乐教学。

]

2.揭示课题

师: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这么美丽的地方不仅有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色,更有着优美动听的音乐。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月光下的凤尾竹》。

3.完整欣赏

(1)观看《月光下的凤尾竹》视频

提问:

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结合刚才欣赏的美丽景色和动听的音乐,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表述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

设置疑问,使学生在聆听音乐后结合自己看到的和对傣族的了解来进一步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

(2)师简介乐曲:

《月光下的凤尾竹》原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富有傣族风情的歌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师:

你能说出演奏的乐器吗?

生:

葫芦丝。

(3)出示葫芦丝实物并简单介绍。

(出示葫芦丝实物)

师:

有同学知道葫芦的传说吗?

生: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傣家小伙子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

他忠贞不渝的精神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伙子。

小伙子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

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年轻人吉祥幸福。

从此,葫芦丝就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师:

欣赏过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之后,谁来说说葫芦丝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4)师生共同总结葫芦丝的音色特点

师:

葫芦丝是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吹管乐器,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

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葫芦丝的构造、传说、音乐特色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这件少数民族乐器。

]

4、小小音乐会

师:

其实葫芦丝对于我们同学来说并不陌生,平时在兴趣班上我们也学会了吹奏一些简单的乐曲。

下面谁自告奋勇来为大家表演一曲?

生:

(独奏《军港之夜》)

师:

他的表演同学们喜欢吗?

还有哪些同学愿意来露一手?

生:

(五人齐奏《月朦胧鸟朦胧》)

师:

表演的真棒!

在坐的同学们也跃跃欲试啦!

下面让我们一起拿起手中的乐器,尽情的演奏吧!

(全班齐奏《金孔雀轻轻跳》)

[设计意图:

以学生为主体,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参与,自主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为学生搭设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学习和表演中充分享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感。

]

5、欣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

葫芦丝美妙的音色真让我们陶醉,同学们,这首《月光下的凤尾竹》不仅能用乐器演奏出来,人们还填入歌词并把它唱出来了,同学们想不想听呀?

生:

想。

(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合唱版)课件出示歌词

6、学唱主要旋律。

(播放片段)

师:

让我们一起试着唱一唱这优美、动听的旋律吧!

生:

用“呜”哼唱旋律片段。

[设计意图:

本环节回到这课的欣赏主题,通过欣赏不同版本的歌曲,从不同的审美角度,让学生对比欣赏,感受发现不同的音乐美。

]

三、拓展

师:

同学们,除了葫芦丝以外,你还知道哪些乐器是用竹子做的?

(课件:

考考你)

生:

笛子,笙,箫等等。

师:

今天老师准备了竹笛和箫的音乐片段,我们一起来听听,听完后对比一下这两种乐器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欣赏竹笛、箫等竹乐器演奏的乐曲片段。

(播放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春江花月夜》片段)

说一说每一种乐器的音色或你的感受。

师:

总结

竹笛:

嘹亮清脆、高亢流畅、婉转动听。

箫:

箫适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调,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

幽静典雅。

[设计意图:

结合“采集与分享”活动,让学生发现更多的竹制乐器,并通过不同的乐器片段欣赏来了解其他竹制乐器的音色特点。

]

四、小结

师:

今天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到了美丽西双版纳。

在这儿,大家认识了用竹子制作的乐器葫芦丝、竹笛等等,还聆听到了优美婉转、富有傣族风情的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最后,就让我们一起在这美妙的乐曲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吧!

(在欢快的乐曲中,同学们自由地走出教室。

二次修改

 

 

课题

《跳柴歌》

课时

1-4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欣赏海南风情,对黎族歌舞和文化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

2、掌握“跳柴”的基本节奏,为下一环节学跳竹竿舞作铺垫。

3、学唱《跳柴歌》,用自信自然、有弹性的歌唱来表现歌曲轻快、欢悦的情绪。

教学重点

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跳柴歌》;在跳竹竿舞时,动作协调、合拍。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跳竹竿舞,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教学准备

钢琴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组织教学

音准练习:

1、36、1、36、1、3、6、

师: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它的主旋律就是这三个音,是什么歌一起来读一遍。

(活泼)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遍。

师:

那谁能知道这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海南民歌)海南岛的气候温湿、风景秀丽、四季常青、物产丰富,还有雄伟的五指山和秀丽的万泉河,现在那里也已经被开发成为旅游圣地了。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那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同学们知道了《跳柴歌》是一首海南民歌,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子的?

(欢快、活泼)这首歌曲的名字叫《跳柴歌》那你知道什么是跳柴吗?

二、了解黎族风情

生:

不知道。

师:

那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看,海南岛的风光秀丽,在海南岛住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叫黎族,每年的三月三日这一天,黎族的男女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欢聚一起举行射箭比赛,吟歌对唱来欢度他们的爱情节,其中,跳竹竿是黎族人民最具浓郁特色的民俗活动,所谓跳竹竿就是一组人蹲在地上双手拿着长长的竹竿通过竹竿的抨击敲出非常给节奏的XX声音,另一组人就在竹竿的空隙之间跳舞,变化出各种优美的舞姿。

3.节奏练习

师:

同学们,想不想参与到当中去?

要想学会跳竹竿舞,首先要掌握它的基本节奏,现在我们一起来练习敲竹竿的节奏。

(1)出示节奏谱并练习   

XX︱XX︱XX︱XX︱

开开合合 开开合合

(2)指名个别同学拍

(3)全体拍

(4)师: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的手里拿着竹竿在有节奏的做开合动作。

请全体同学一起做。

(5)下面请两位同学来亲身感受一下敲竹竿的乐趣。

其他同学一组徒手模仿,一组按节奏在原位跳一跳。

三,学习歌曲

师:

黎族人民爱跳也爱唱,我们来听听他们跳柴时怎么唱的。

1、师范唱。

听了这首歌曲,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呢?

2,再听歌曲

3、学唱曲谱。

(1)师:

同学们还记得刚上课是老师教的几个音吗?

我们再来一起看一看、唱一唱,

(2)师生合作唱谱。

生唱旋律相同的前半部分,师唱后半部分。

句前两小节相同。

(3)这首歌曲的旋律很简单,下面,我来弹,请同学们仔细听,其中哪些地方旋律是相同的?

(一二句、三四

(4)请同学们轻声跟琴完整地视唱曲谱,感受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

(八分附点处提醒唱好。

4、学习歌词。

(1)师:

这首歌不仅旋律好听,歌词也写的很美。

请同学们听老师按节奏朗读歌词。

注意一字两音的地方。

(2)请个别同学读

(3)师:

黎族人民在跳柴时心情很愉悦的,请同学们也用欢快跳跃的情绪有节奏地朗读来歌词。

师:

在歌词中提到一座什么山?

一条什么河?

(五指山。

万泉河。

)万泉河是海南的母亲河,而五指山是因为五座山峰连绵起伏,远远望去就象是五个手指而得名。

其实,海南的山山水水处处都展现着迷人的风采。

下面,我们一起来演唱这首歌曲。

5,学唱歌曲

(1)跟唱法练习一遍。

(2)合音乐唱一遍。

(3)合伴奏演唱一遍。

(4)师:

歌曲中每一句歌词都表现出黎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颂,你觉得歌曲中什么地方轻轻唱更能表现出他们的快乐呢?

(每一句句末两字。

(5)完整的合伴奏演唱。

要求声音自然,有弹性。

6,评价

三、边歌边舞

1、师:

黎族人民是怎样边玩边唱的呢?

让我们现场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2、分工合作:

请一组同学配合老师跳竹竿,一组徒手做开合,一组在原位跳一跳。

第一遍音乐:

指导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做开合。

第二遍音乐:

师按节奏带领学生跳竹竿。

(开—跳进去,合—跳出来。

3.换组体验

4.评价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音乐课我们走进了海南,学会了演唱海南民歌《跳柴歌》还尝试了跳竹竿舞,体会了黎族人们欢度节日时的快乐心情。

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南以‘国际旅游岛’这个响亮的名片和它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全世界热爱旅游的人们。

我相信,热情好客的海南人民永远欢迎你们的到来!

教后记

 

课题

丰收之歌

课时

4-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丰收之歌》,表达丹麦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学跳集体舞《丰收之歌》

教学重点

用柔和、连惯的声音歌唱《丰收之歌》,唱好一音多字处。

教学难点

用柔和、连惯的声音歌唱《丰收之歌》,唱好一音多字处。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好!

精彩三分钟。

二、读谱知识。

1、出示课件:

视唱歌谱

2、观察、思考、探讨:

这几个小节同我们以前认识的有什么不同?

三、教学新歌《丰收之歌》

1、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猜猜这是来到了哪儿?

(丹麦)是什么美景?

请听《丰收之歌》

2、聆听范唱,了解节拍及乐曲的基本情绪。

3、我们用拍手的方式为他们伴奏。

4、随乐用la哼唱两遍。

5、随乐学曲谱。

6、朗读歌词。

(要饱含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7、随乐唱词。

四、音乐游戏:

1、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先后离开坐位围成两大圈,边唱边跟着领头的小朋友做动作,歌声形成卡农式,最后各大圈又回到自己的坐位结束

2、布置家庭作业:

在美丽的秋天里,你喜欢什么?

是果园的水果?

动物园的动物?

公园里的花朵?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喜爱,把它画在书上,课后给大家说一说,另外,希望同学们利用休息时间到公园、郊外寻找一些树叶,经过自己剪贴,制作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为它选上一段音乐,或配上几句歌词。

六、小结:

 

二次修改

 

 

课题

打麦号子

课时

4-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感受劳动的艰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2、过程:

听号子——学号子——接号子——演号子;

方法:

模仿、尝试等

3、用领唱与合唱的方式学唱歌曲;

4、学习正确演唱下滑音;认识变化拍子,并能够正确演唱。

教学重点

一、学会用领唱与合唱的形式准确演唱歌曲;

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学生创造性地塑造农民打麦时的场景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练声:

三、复习回顾:

复习歌曲《丰收之歌》

四、精讲探究:

(一)游戏导入,体验号子

1.拔河比赛

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拔河的游戏,张老师选2位同学上来比试比试,其余同学做啦啦队,跟着老师一起为他们加油!

×× ××  ︳    ××  ××  ︳

师:

一 二三呀  生:

加油加油

使 把劲呀       加油加油

往  后拉呀       加油加油

快  胜利啦       加油加油

(二)新歌教授,学唱号子

1.师:

那么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还听到过其他类似的呐喊或者是口号声吗?

刚才我们喊的是民歌的一种:

号子。

那么什么是号子呢?

今天,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号子的世界,去感受号子那不同凡响的韵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看到过农民打麦的场景吗?

2.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欣赏歌曲《打麦号子》(提问:

听完歌曲,你觉得打麦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4.歌曲可以分为几部分?

5.学习数板部分内容

6.学习演唱部分内容

(1)演唱部分一共有几句?

(2)哪两句有异同?

(3)是音上的不同还是节奏的不同?

(4)读一读,唱一唱

(5)拍子(2/4、3/4)

7.拿出我们干劲,燃烧我们的激情,再一次唱响《打麦号子》

8.完整地演唱歌曲《打麦号子》

9.总结:

什么是号子?

五、练习展评:

1.演唱歌曲《打麦号子》

2.演唱形式:

女领男和、男领女和、一领众和

六、反思拓展:

号子是民歌的一种,其实,民歌还有小调和山歌两种,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小调和山歌的歌曲?

七、小结

二次修改

 

课题

丰收歌

课时

4-3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乐曲情绪并能跟着音乐哼唱主要旋律和部分歌词。

2、了解葫芦丝的构造,感受葫芦丝特有的音色,并能够吹奏简单乐曲。

教学重点

1.了解歌舞形式是表达人们喜悦心情的最佳方式之一。

这一形式也最能充分体现音乐的社会性。

在丰收时刻,载歌载舞,用动作尽情抒发丰收喜悦的心情。

2.初步了解人声分类的音乐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歌舞形式是表达人们喜悦心情的最佳方式之一,用动作尽情抒发丰收喜悦的心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 聆听《丰收歌》 

1、导入:

每当春节人们会怎样?

 学生讨论 

观看春节晚会的歌舞场面 

2、师:

人们开心时,会用歌舞的形式表达,粮食大丰收了,会怎样呢?

 

在北美有一个国家叫丹麦,(出示图片介绍)丹麦人民更是豪放开朗,能歌善舞,下面请小朋友听一首中国歌曲,请你看书上的歌词和插图,你能想象丹麦农民庆丰收歌舞的场景吗?

 

欣赏《丰收歌》 

3、师:

如果你被这一快乐的场景所感染,请你也一起来参与,体验一下丰收的快乐,大家随音乐跳起来唱起来好吗?

 再次聆听《丰收歌》 

4、师:

你还学过哪些欧洲歌曲/ 学生讨论 唱一唱,跳一跳 

5、师:

朝鲜族人民为了欢庆丰收跳起了长鼓舞,请小朋友按A(《桔梗谣》)——B(《丰收歌》)——A(《桔梗谣》)表演 放歌曲录音录音,师生互动 6、师:

《丰收歌》是谁演唱的?

 

生:

自由讨论 

师:

我们在第五课欣赏过的《妈妈之歌》《小白菜》是谁唱的?

 生:

自由回答 

师:

人的歌唱声部分类主要分为三大类,你能总结吗?

 生:

试着总结 

师:

小结,人声分类的基本知识 板书:

人生分男声、女声、童声 

师:

你能举出男声、女声、童声的歌曲名字吗/ 学生讨论 

三、 聆听《丰收的喜悦》 

1、导入:

刚才这首歌表达的四丹麦人民欢庆丰收的饿喜悦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