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737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XX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XX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XX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XX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XX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关于XX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XX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XX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XX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XX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XX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XX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博拉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博拉乡概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博拉乡位于夏河县南部,东邻勒秀乡,南靠吉仓乡,西连阿木去乎镇,北交扎油乡、那吾乡,总面积319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加科村,距县城103公里,地势西北高于东南,平均海拔2996米,气候高寒阴湿,夏秋多雨,冬春常风,绝对无霜期约30天,年均气温℃,年降水量约630毫米。

博拉乡属半农半牧区,辖8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915户6124人。

群众主要以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全乡耕地面积32400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8315亩,25度以上山坡地面积为23786亩,主要种植品种为青稞和油菜籽。

全乡共有林地面积2225亩,草地面积6202亩。

截止XX年底,各类牲畜存栏数为41674头,其中牛存栏23151头,其他大牲畜存栏894头,羊存栏12579只,全乡人均纯收入元,较XX年底的1616元增长元。

  二、近年来促进农牧民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做法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博拉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农牧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围绕牧民定居、产业结构调整、畜种改良、牧民增收等,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初现成效,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

  1、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重点,突出现代畜牧业发展,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稳定发展畜牧业,突出畜牧业发展地位,始终坚持并大力度夯实畜牧业在整个区域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把犏雌牛养殖业作为牧区经济发展的首选内容,把奶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第一途径,取得了很大成效。

仅博拉乡8000多头犏雌牛按夏季产奶四个月计,净收入可达720多万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1﹪。

同时积极争取退牧还草、畜种改良等项目,实施良种工程,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加快发展优质奶牛、肉羊生产,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认真执行草畜平衡制度,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全面实行草场围栏,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切实加强牧区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大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实现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草原生态双赢的目标。

截止目前,共培育专业养殖户342户,建立联户牧场6个,135户,牲畜1761头,专业养殖户342户,牲畜4298头,共出栏5042只。

淘汰蕨麻猪782头,淘汰山羊1010只。

年出栏各类牲畜16989头(只),存栏41674头,实现畜牧业收入296万元。

  在种植业上,大力引导和帮助牧民提高种植业水平,在以种植青稞等主要农作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以设施农业、优质牧草等市场需求大、销路好、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业生产规模。

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加大对牧区科技扶持力度,协调农林、科技等部门做好农牧民的种植业技术指导工作,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培养农牧民技术队伍。

截止目前,全乡耕地面积达到万亩,建成饲草料集地11000亩。

全乡农业收入为156万元,农、牧业收入比例为1:

  2、高度关注民生,促进农牧区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改善农牧区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促进牧区公益事业加快发展,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

在教育方面,全面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狠抓牧区“双语”教学质量,大力改、扩建农牧村中小学,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8%以上,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比例降至20%以下,“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牧区卫生医疗机构的环境得到改善,建有乡村卫生院3个,医疗设备配备达到基本要求,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参合率达到100%。

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了“平安村”、“平安家庭”、“五好家庭”等创建评选表彰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牧区农村各种生活陋习。

  3、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为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退牧还草项目资金、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资金、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扶贫项目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以及生态建设项目资金等,集中向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4、以开展各种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切实转变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

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农牧村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及千名干部百日下乡活动等一系列学习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使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促进了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5、农牧村维稳工作取得新成效。

以深入开展农牧村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和寺教工作为契机,围绕博拉寺院和辖区内的各种敏感节点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了县委县政府关于维稳工作的一系列决策精神,及时建立了各项维稳工作机构,完善了应急预案,落实了各项维稳措施。

综治维稳防范和控制工作得到强化,加强了情报信息搜集研判,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长效机制,各种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确保了农牧村社会稳定和谐。

  三、制约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

近年来,全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比较突出,畜群结构调整还没有达到“一特四化”规模养殖和产业化布局的要求。

诸如奶牛养殖、暖棚养畜、优质牧草种植规模等因投入不足、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小而显现不出其应有的效益等。

以上因素导致农牧民发展特色畜牧业的成效没有得以充分显现,仍然存在着牧民定居了,牲畜没有定居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现状。

  2、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较强。

由于劳动力的输出,致使该乡一些头脑较活、意识较强、素质较高的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留在家里的大多数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牧村经济的意识不强,观念相对落后,加上受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限制,缺乏发展的勇气和能力,仍停留在传统农牧业的生产模式上。

同时,他们满足于“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现状,缺乏投入意识,自我发展能力差。

  3、畜牧业结构单一,良种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

传统游牧观念根深蒂固,一些牧民群众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游牧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还没有彻底摆脱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

另外,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畜牧业生产中传统的生产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畜牧业结构单一,良种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部分牧民“等靠要”等懒惰思想依然存在,农牧民缺乏商品经济意识,重数量,轻效益,“牧民富不富,就看牲畜数”的陈旧观念,造成牲畜出栏率低,生产周期长,惜售思想严重,畜牧业生产长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

  4、种植水平相对滞后,严重制约着农牧民收入的增长。

当前全乡虽说有耕地万亩,但大部分耕地都属旱地、坡地,种植的是经济效益低的青稞等粮食作物,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经济作物只在乡镇附近地带做实验性种植。

且在南片农牧区,由于受气候条件及传统耕作方式的限制,粮食、青稞亩产量在130---200公斤之间,以现行市场价格计算,每亩收益只在390---600元之间,按户均种植10亩来计算,年总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这严重制约了农牧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

表现为对农牧村创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致使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激情,甚至以打牌为业的现象严重。

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

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牧村剩余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聚集效应的发挥。

同时,草原生态环境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和规模,导致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乏力。

加之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变化给牧民收入造成的直接冲击很大,使得牧民收入极不稳定,有时一次自然灾害便会导致一些牧民家庭一夜致贫或者返贫。

  四、今后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和对策

  发展牧区经济要按照科学发展现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议精神,抢抓国家支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牧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牧业的工作思路,以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全面提高农牧民素质为目标,坚持以牧为主,牧农结合,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方针,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劳动力转移,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推进全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1、进一步转变农牧区群众的思想观念。

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制约农牧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解放大思想,才能推动大发展,才能转变观念,焕发出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

要想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致富,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

在部分农牧区,修建通村公路、暖棚、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时群众不愿集资,认为这是政府应包干的事。

因此,政府在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投入的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提高农牧区群众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激活农牧民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从“要我富”的观念向“我要富”的转变,毕竟“石头孵不出鸡”。

  2、调整牧区产业结构,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

继续实施“一特四化”发展战略,按照大力推进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的要求,以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犏雌牛养殖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和优质牧草种植业。

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户为载体,提高牲畜舍饲率和精饲料补饲率,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防疫科技水平,促进传统畜牧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规模化、模式化、专业化饲养,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突出畜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的主导地位。

  3、以畜种改良为重点,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防疫体系,确保畜牧业安全生产。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健全一套能够有效监测、控制、预防和快速扑灭重大动物疫情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运行机制,使动物疫病防治、检疫、监督、监测手段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主要是加强乡村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稳定防疫队伍;提高防疫员的综合技能;落实防疫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制度;加强动物防疫行政执法;不断加大农牧区防疫工作投入,确保动物健康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4、加强农牧民培训教育工作,强化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

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调整完善农牧区学前双语教育设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度,下大力解决牧民子女辍学问题,力争让适龄青少年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努力提高农牧区青少年升学与就业水平。

加强农牧民科技培训,继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种养殖模式化示范工程。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城镇化的方向,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牧民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牧区人口参与就业竞争并促进二、三产业增收创造条件。

加大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着眼于建设现代畜牧业,不断促进畜牧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着力提高覆盖率和普及度,提高畜牧业科技的贡献率。

  5、落实农牧区发展各项富民政策,加大对农牧区投入扶持力度。

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州、县各类涉农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增加对农牧业产业化的投入,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向贫困农牧村倾斜,优化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发挥综合效益。

鼓励农牧民自主兴办联户牧场、专业养殖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经纪人队伍,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调好农牧民与龙头企业的关系,逐步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6、统筹发展社会事业。

巩固提高农牧区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优化配置农牧区教育资源,切实改善农牧区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基层卫生技术力量,全面配齐牧区卫生院附属设施和配套所需的设备;加快农牧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及文化政治综合维稳中心建设;建立社会救助标准随经济发展逐年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农牧区低保标准,强化农牧村养老保险工作力度,使农牧区群众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牧区受灾群众和特困群体救助体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全力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大局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