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484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

课题14.再见了,亲人第1课时 总第38课时

学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学情分析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学策略

揭题激趣、研读探究、合作交流、再读体验

教学准备

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出示题目,介绍时代背景,引读课题。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重点指导:

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

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出示句子:

“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

‘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

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

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

这说明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读题,理解“亲人”。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3.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

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随机理解词语:

同归于尽、噩耗。

5.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8.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

有感情地读一读。

9.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说。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课题14.再见了,亲人第2课时 总第39课时

学材分析

课文前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学情分析

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导学策略

朗读领悟、交流再悟、情境体验、总结回归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三、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

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

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

五、作业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

5.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6.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7.指名读──互评──齐读。

8.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

9.齐声朗读课文。

10.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课题15*.金色的鱼钩第1课时 总第40课时

学材分析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学情分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入情入境阅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间令人震撼的情。

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收集战争期间令人感动的人或事。

导学策略

交流深悟、默读感受、理解总结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资料交流,初融情感

两国人民在战火纷飞中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列车开动的一刹那,心中的激情喷涌而出,这惜别的场面真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也收集了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吧。

二、入情入境,深悟情感

1.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地深处,翻开发黄的历史,再现当年那不起眼的小小鱼钩吧。

2.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说说这鱼钩是什么样子?

3.齐读句子: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鱼钩。

4.就是这个小小的鱼钩,挽救了三个濒临死亡的生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默读课文,想:

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5.把你感动的句子勾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6.多么让人感动的故事啊,在老班长、战士之间,这深深的战友情是他们战胜重重困难的力量,是他们寒冬中看到希望的浓浓暖意,读了这个故事,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7.说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理解。

8.这篇文章有什么写作特点?

(1)巧妙地点明主题。

(2)典型人物的刻画。

(3)精彩的对话描写。

(4)动人的真情实感。

1.交流人间真情资料。

2.齐读课题。

3.说说这鱼钩是什么样子?

4.齐读句子。

5.默读课文,想:

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6.把你感动的句子勾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7.读了这个故事,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8.说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理解。

总结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课题16.桥第1课时 总第41课时

学材分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学情分析

老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导学策略

情境创设、检查预习、交流点拨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课前聊天

二、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假如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本文的主人翁是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初步理解课文

五、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随机交流:

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

(随机询问:

你干吗害怕?

1.点拔语(可随机改变):

(1)第一句:

像泼,像倒,大雨滂沱,能读得这么轻吗?

2.第二句:

洪水已经追着你的屁股了,还能这样无动于衷吗?

3.第三句:

一会儿工夫,从脚,到膝盖,到大腿,洪水真是肆无忌惮,把你看到的洪水读出来。

4.第四句:

此时此刻,洪水像什么?

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5.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

(出示──东西没有路。

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1.说说表示很高兴的成语。

2.说说表示很害怕的成语。

2.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3.纠正读错的字音。

4.默读课文。

5.思考、讨论: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6.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7.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8.想象一下:

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课题16.桥第2课时 总第42课时

学材分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导学策略

配乐朗诵、激情导入、品味练笔

教学准备

预习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学习第五自然段、第八自然段、第十二自然段。

2.学习结尾部分:

就这样老汉最终没有留下,谁来读读结尾刻骨铭心的时刻?

(指名读)一起记住这永不磨灭的瞬间(齐读)

3.感受文章真正的结尾。

4.师配乐朗诵

5.出示:

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汉,但吞不没的是什么?

6.最后出示第五自然段: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像一座山。

7.激情导语:

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

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二、品味练笔

此时此刻,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感人的一幕幕深深的打动了我们。

请同学们用精彩的文字表达你此时的感受,讴歌这位舍己为人的英雄。

1.沉着、镇静、心系群众的老汉在下段的哪处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

2.描写老汉的哪些句子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

默读5至12自然段,在字里行间做上记号。

3.品味与放声朗读。

4.轻轻地读,用心体会:

你还从中读懂了什么?

不说话的老汉会在想些什么?

5.读第六自然段描写老汉的部分。

6.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办法及效果读一读。

7.轻轻地读第五自然段,你该怎样读它?

8.结尾和第八自然段:

把两段话联系起来轻声读,你想说什么?

9.自由站起来汇报。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课题17*.梦想的力量第1课时 总第43课时

学材分析

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

课文记叙了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学情分析

课文充满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我们倍受感动,文中还有许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献上了爱心,这同样使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暖。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学习运用。

导学策略

谈话导入、初读感知、交流体会、拓展深化

教学准备

预习,了解非洲的情况。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

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2.文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

在这些出乎意料之处你想到些什么?

从而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

指导学生

3.引读课文,尝试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读课文,深入体会部分句子的含义。

①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

“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

”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②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题目的含义

五、拓展,深化主题

1.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还可以扩展开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

2.资料展示。

1.告诉大家:

你的梦想是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4.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5.重点理解部分词语。

6.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7.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

8.抓住重点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9.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课题口语交际·习作四第1课时 总第44课时

学材分析

本组课文讲述的故事感人肺腑,闪烁着人性善良、精神高尚的光辉。

那可歌可泣的事,那令人震撼的情,深深地触动着人的心灵。

学情分析

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和作文的训练,一是继续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过的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的事情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

导学策略

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抛砖引玉、交流总结

教学准备

回忆让自己感动的事。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感动画面或场景,营造表达氛围。

二、抛砖引玉

1.谈话,拨动“琴弦”

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我想你曾开心地笑过,痛苦地哭过;也曾感动过,懊悔过;更沐浴过爱的圣洁,遭遇过烦恼与无奈……这些情感是什么造成的呢?

你若能把这令你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说出来,定能感动听众。

老师我也有种种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我亲爱的学生最让我感动。

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的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妈妈洗脚。

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

2.小组交流: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畅,感情要真实。

3.全班交流

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要求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

让学生”说自己最难忘、最动情的事”,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提取“存货”,发言交流。

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教师多作鼓励性点评)

三、教师总结

1.阅读87页口语交际内容提示,说说你通过阅读明白了什么?

想一想你喜欢选择什么内容来和同学交流?

2.观看一则公益广告。

3.看一部电影简介。

4.学生整理自己的材料。

5.交流自己感动的事。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课题口语交际·习作四第2课时 总第45课时

学材分析

根据口语交际中同学们所讲述的内容,再想一想哪件事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令自己最感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学情分析

回忆从这组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学习目标

1.学会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突出感动的地方,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2.会在生活中寻找感人的材料,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导学策略

激趣学文、审题明要、选材拓展、独立试写

教学准备

1.把例文《天使就在我的左右》的内容在录音机中录制成磁带。

2.每位学生准备一件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学习例文

板书:

在叙事中抒情。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一定经历过一些事情,让自己深受感动,大家愿意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

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作文《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2.板书课题。

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引导小结,明确范围:

生活中有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四、指导选材、拓展思路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2.指名学生回答。

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五、提出要求、独立试写

1.一般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把文章写具体是最基础的,只有写具体了,才能生动,只有生动才会吸引人。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由几段话组成的,一段话又是由好多句子组成的,把每句话的意思写具体了,文章不就具体了吗?

(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把句子写具体。

板书:

写法: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1.听例文《天使就在我的左右》录音。

2.这位同学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他的感受是什么?

3.读课题。

4.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告诉同学什么?

5.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6.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

7.学生独立习作。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课题口语交际·习作四第3课时 总第46课时

学材分析

教师随机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并进行鼓励,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写完后自读自改、小组评改。

学情分析

可选一篇较为典型的学生习作,请全班学生共同评议,肯定优点,指出问题。

还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学习目标

学会在叙事中恰到好处地抒情、议论。

导学策略

分享语段、体会写法、评析优劣、互评互改

教学准备

学生优中差作文各数本。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导语:

上节课同学们用笔大胆记录下最让自己感动的事。

如果再动动脑,就会使你笔下那感动、难忘的事,内容更加具体、语句更加通顺,情感表达更加真实、准确,也就更加感人!

这节课咱们一起评改上次的习作。

二、分享语段,体会写法

教师采访展示者和听众,精彩在何处。

三、精品赏析,渗透评改

1.导语:

欣赏了全班每位同学感动、难忘的故事,其中有些文章的描写让老师仿佛也亲身经历这件事。

2.倾听评析。

3.小结优点。

四、互评互改,不断提高

五、回顾过程,总结全课

1.教师采访通过修改后习作水平进步明显的学生:

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2.小结:

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三分文章七分改”,要“不断修改,反复推敲”,还要“多读、多思、多改”。

六、作业

将这篇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在作文本上,可以投寄给班级的班刊或平时阅读的刊物,体验希望与成功的喜悦,让更多人分享你的感人故事。

1.一起回忆这篇习作的要求。

2.分享精彩语段。

3.优秀习作者上台朗读习作,边投影展示,同学观看、倾听并思考。

4.你觉得这篇文章所选的事感人或难忘吗?

5.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一件感人或难忘的事?

6.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学习?

7.结合讲评,自评自改。

8.自己动笔进行修改。

9.四人小组修改片段,再次交流分享。

10.修改后的片段,集中再次讲评,或说说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课题回顾·拓展四第1课时 总第47课时

学材分析

本次“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领悟课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来进行设计。

学情分析

让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对话,联系本组的4篇课文,理解对话的意思,重点是小林和小东的第二次对话。

学习目标

1.巩固本组学习本组课文的所得,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比如,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能够被感动。

导学策略

朗读畅谈、总结拓展

教学准备

复习本单元课文。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朗读对话,畅谈发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师:

请学生们自由大声的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想想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师:

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发现吗?

2.教师将学生发言归纳为:

(1)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

(2)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要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

(3)要注意表达的方式。

3.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直接抒发感情。

4.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桥》)──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感情。

二、总结学法,课外拓展

师: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听说大家在课外也收集了一些感人的文章,请在小组中交流交流(),老师提两点建议。

1.学生自由读对话。

2.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

3.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

4.回忆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5.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

给出实例体会,比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

6.学生出示自己平时阅读是比较喜欢的文章。

7.朗读文章时,要入情入境地读,用自己的朗读打动听者。

8.听的同学要边听边思考,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9.学生小组交流。

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朗读文章,学生交流听后感受与体会。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课题回顾·拓展四第2课时 总第48课时

学材分析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16个关于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成语。

通过揭示成语的内涵,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发和教育,并进一步丰富语言积累。

学情分析

学生如有兴趣,可引导学生说一段话,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巩固记忆。

本次安排的成语故事是“程门立雪”的典故。

这个故事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学习目标

1.积累20个成语。

2.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

导学策略

积累归类、游戏导入、初读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