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337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知识点.docx

《文言文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知识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知识点.docx

文言文知识点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可与不:

通“否”。

2、臣愿奉璧西入秦:

通“捧”,用手托。

3、拜送书于庭:

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4、召有司案图:

通“按”,察看。

5、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通“穆”。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熟”,仔细。

7、直上载公子上坐(通“座”)

8、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9、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通“向”)

10、公子与侯生决(通“诀”)

古今异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亲戚

父母兄弟,统指亲人

旁系亲属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妻子

妻子儿女

爱人(女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国

中原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非常

意外事故(名词)

很、大

(副词)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

1、表原因

2、用来,靠它来

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用心

因为心思

读书用功或肯动脑筋

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美人

妃嫔

美貌女子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鱼肉

鱼和肉

鱼的肉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左右

侍卫人员

1、方位词

2、控制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牺牲

作祭礼的牲畜

为正义而死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山东

崤山、函谷关以东

山东省

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诸侯

故事

先例、旧事

按惯例

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南面

面向南而坐,即称帝

南边

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可怜

1、可爱

2、可惜

3、

值得怜悯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于是

在此,在这

承接连词

吾祖死于是

指示

指出,

给人看。

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品头或书面意见

璧有瑕,请指示王

行为

行,品行;为,是

举动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以为

把…当做

认为

以为神

可以

可以…凭

能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而

从跟随;而而且。

连词

吾从而师之

祖父

祖辈和父辈

爷爷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前进

走上前;

进献。

向前行进,

思想进步

相如前进缶,……

不必

不一定

用不着,

不需要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智力

智谋;

力量。

理解事物的能力

可谓智力孤危

长者

有德行的人

年长的人

以公子为长者

婚姻

姻亲

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一词多义

负:

1、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5、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2、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3、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4、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下:

1、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2、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3、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

辞:

1、辞决而行(辞别)

2、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4、臣等不肖,请辞去(告辞)

故:

1、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2、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3、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4、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5、故人西辞黄鹤楼(旧的,老的)

引:

1、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2、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

3、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4、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5、公子引车入市(带领)

6、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

7、为公子先引(引路)

8、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

就:

1、乃谢客就车(上,登上)

2、嬴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3、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4、令作诗,倚马立就(完成)

存:

1、公子亲数存之(问候,探望)

2、却秦存赵(保存)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存在)

4、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生存)

徒: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2、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1、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2、而君幸于赵王(宠信)

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女子受到皇帝临幸)

偏义复词

举例:

1、便可白公姥

2、昼夜勤作息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名词的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置人所罾鱼腹中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顺流而东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魏置相,相田文

名词的意动用法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豕人立而啼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

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动词的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外连横而斗诸侯

毕礼而归之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宁许以负秦曲

动词用作名词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形容词的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作名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是故圣亦圣,愚亦愚

形容词用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完璧归赵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数词的词类活用:

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文言虚词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者……也”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式。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者,……”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

4、“……,……”式。

“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为……”式。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1、“谓语+于……”式。

用介词“于”引进行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见+谓语”式。

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如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则使用“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受+谓语”式。

“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没有引出。

如需引出主动者,就构成“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

“受制于人。

4、“为+动词”式。

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它可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为……所……”式。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

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6、“被+动词”式。

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句式不出现表示被动的词,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三、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3)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涉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沛公安在?

(《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并不见。

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唯(惟)……是……”或“唯(惟)……之……”等格式,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

如成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介词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介词的宾语一般要放在介词之后,在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前,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

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

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

 

四、省略句

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如: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承前省

2、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蒙后省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余)录毕,(余)走送之。

自述省

4、(孟子: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

“不若与人。

”对话省

5、樊哙曰:

“今日之事如何?

”良曰:

“(今日之事)甚急。

”对话省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狱门外。

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

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之)斗卮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有志者,不随(之)以止也。

将献(之)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

竖子不足与(之)谋。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4、省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曰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我等)归就戮于秦。

 

5、省介词。

(较常见的是省“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如:

1.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2.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

4.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5.……及宾客辩士说王(以)万端

6、复杂的省略。

(有些句子省略了较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字细加以辨别)

如:

1.(成名将其)上于盆而养之,(饲之以)蟹白栗黄,(于促织)备极护爱,留(之以)待限期,以(之)塞官责。

2.(庄宗)其后用兵,(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庄宗)请其矢,(庄宗)盛(之)以锦囊,(庄宗)负(之)而前驱,(庄宗)及凯旋而纳之。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五、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

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六、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

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

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

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七、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得双石于潭上,叩而聆之。

而大声发于水上。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文言翻译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要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二要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翻译时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一、翻译的基本要求

①要一一对应。

信——不走样(译文要符合原意,不歪曲,不遗漏)

②要重视句式。

达——无语病(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③要揣摩语气。

(对原文的语气进行重点理解)

④要贯通文意。

雅——有文采(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这一点是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无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查一遍,看看有无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四、翻译的具体方法

适用范围

示例

人名、地名、国名、年号等专有名词

(留)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3)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

(补)

(1)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2)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3)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某些虚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

(删)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噫吁戏,危乎高哉!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

(调)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

(1)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2)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固定结构等都要换成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说法

(换)

(1)胡瞻尔庭有县獾兮。

(2)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3)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五、具体解说

(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如:

“审视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促织》)

“顿”是“立刻”、“马上”的意思,在翻译时,应补出“感到”、“觉得”。

(3)删。

删去不译的词。

例如: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夫”发语词。

翻译时应删去。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论积贮疏》)

“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应删去。

(4)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例如:

“岁征民间”中“岁”应换成“年”。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中“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5)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

(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蚓无爪牙之利”

可调成“蚓无利爪牙”的形式。

(6)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例如: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七条:

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只是;h.反而、却。

在这个句子中用g项最恰当。

(7)译。

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8)固。

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例如:

“得无……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为“恐怕……吧”、“莫非……吧”。

(9)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

直译:

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

连最小的东西也不敢占有。

六、分析理解

(一)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这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

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关键是注意以下四点:

1.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从文章整体及具体语境两个方面弄懂实词、虚词的意义,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2.弄懂复句中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

3.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中心句,弄懂蕴含丰富语句的表层与深层含义。

4.注意句子的比较分析,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其意义上的差别。

(二)找准分析文章内容的角度

1.根据不同文体,理清基本要素。

a.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

b.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c.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2.划出层次结构,逐层归纳分析。

逐步对段落或层次进行分析,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

3.综合分析,扩展视野,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综合时注意充分利用文章题目、文中或文后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扩展视野,理解文章内容。

(三)懂得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

这是较高层次的检测。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是对文章表达的思想倾向的评析。

文章的思想倾向主要通过作者对文中所述事件的认识,所写人物的态度,所论道理的判断及主旨寓意的评价来表现。

因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注意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