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8693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doc

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

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宁委发〔2009〕37号),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和创新型经济建设,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三个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整合要素资源,聚焦关键重点,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增强企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重大科技成果,攻克一批产业核心技术,确立高端产业技术优势;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科技型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突破力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为支撑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新格局,使南京产业结构转型、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领军型高端人才引进及成果孵化成效明显提高,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以创新型体系建设为总体目标,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全面赶超、重点突破、局部超越”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态势。

1、创新型体系建设目标

——知识创新体系。

依托在宁高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及我市大企业,着力建设、引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现国家级高端研发平台建设的新突破,深度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国家基础科学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国内高水平的知识创新和国内外一流人才培养高地。

——技术创新体系。

依托国家和省级研发机构建设,围绕我市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导向,大力引进和建设科技与产业创新对接的平台,重点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技术与产品开发平台、跨国机构区域性研发中心,打造更加便捷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

——现代产业体系。

依托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优化提升四大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八个新兴产业和八个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载体建设体系。

创新载体建设模式,建设南京科技创新园区和模范马路创新街区,构建全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内核;加快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江宁开发区,着力培育高端产业;整合院企校创新资源,建设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园中园”,实现现有产业载体的转型升级,形成科技创新“双核多点”的新布局。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依托科技创新园区建设,设立全市科技创新管理高位协调机构,建立专业性综合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统一组织协调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化载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科技与产业联动发展的新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政策保障体系。

围绕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按照“以园区承接平台,以平台招揽人才,以人才集聚产业,以产业支撑发展”的思路,构建融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体制机制创新于一体的政产学研金政策保障体系。

——人才支撑体系。

全面实施紫金人才计划,着力构建政策优势突出、服务环境一流、创业氛围浓厚、与产业发展相契合的人才集聚高地,为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2、主要指标

(1)科技进步贡献率2012年达到55%,2015年达到60%;

(2)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012年达3%,2015年达5%;

(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012年达到45%,2015年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2012年达到26%,2015年达到30%;

(4)专利申请量2012年达到20000件,2015年达到35000件;授权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2012年达到30%,2015年达到40%;

(5)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2012年达到13%,2015年达到15%;

(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2年达到52%,2015年达到54%;

(7)软件业务总收入2012年达到1200亿元,2015年达到2000亿元;

(8)万元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5%;

(9)3年内,面向海内外,引进100名突破关键技术、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领军人才(团队);引进1000名各类紧缺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着力建设科技创新载体

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园区。

紧紧追踪科技前沿,高度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建设融科技研发、高端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生活配套和高品质生态空间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园和模范马路创新街区;加快建设液晶谷、无线谷、生物医药谷、农业谷,辐射带动开发园区创新型企业的成长。

——科技创新园建设工程。

高水平规划建设南京科技创新园(麒麟生态科技城)。

通过创新资源、生态资源和政策资源的空间集聚,迅速提升南京科技创新的层次和水平。

按照集聚“高端技术、高端产业、高端客户、高端人才”的要求,重点抓好科技创新核心区的规划建设,先期启动一批科技与产业对接平台的建设和入驻。

立足科技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和强化创新激励、成果转化激励、创新项目输出激励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园与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机制,全力为全市产业园区提供优质高端产业化大项目,力争将科技创新园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型经济建设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国家一流的创新中心。

——南京模范马路创新街区建设工程。

充分利用南京模范马路创新街区集创新人才、优势学科和国家重点科技型企业的强有力支撑,引导和集聚国内外科技资源与服务功能,建设以南京科技广场、中国(南京)电力自动化产业园、国睿科技园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平台,围绕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电子信息及现代研发设计服务业,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产学研结合示范中心、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研发设计服务业创新型核心街区。

力争到2012年,研发及配套面积达150万平方米,集聚研发设计企业1500家,产业科技人员8万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

——中国南京液晶谷建设工程。

按照“依托龙头、系列开发、集群发展、高端培育”的总体原则,以数条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为牵引,加快引进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研发机构。

依托东南大学显示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子科技第55所国家平板显示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引进一批包括中国电子平板显示研发中心、夏普液晶显示全球研发中心在内的国内外优势液晶显示专业研发机构。

重点开展液晶面板工艺技术、关键材料技术、驱动电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以及测试平台建设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研发。

同时积极鼓励生产型企业加大研发成果的产业化,为南京液晶谷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2012年,南京液晶谷实现总投资超650亿元,形成年投放玻璃基板170万张,年生产大中尺寸模组3200万片,液晶电视1400万台、液晶显示器1800万台的生产能力,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到2015年,建设更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积极引入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培育一批国际性大企业集团,实现总产值超3000亿元,将液晶谷建成全球领先的液晶显示产业基地。

——中国无线谷建设工程。

以“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核心,汇集领域顶尖人才,推动技术研发与标准制订,形成原始创新高地;以“通信技术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为技术转化桥梁,形成与一大批无线通信领域的高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的互动,形成通信新产品研发基地;以通信产业生态圈建设为承载,引进面向通信产业的各类制造、销售企业;同时,联接与呼应雨花台区已具特色和规模的现代通信软件产业基地,实现从通信技术链向通信产业链的转化,最终形成集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制造、销售、服务企业于一体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与产业化生态圈。

力争到2012年,建成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综合实验场,引进海内外通信技术领军人才30名,建立与企业的联合研发中心10个,年均就地转化重大研发成果6项。

到2015年,无线谷通信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带动全市通信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南京生物医药谷建设工程。

围绕我市所具有的生物医药研发独特资源和产业基础,以建设综合性产业集聚区为目标,通过省、市、区三级联动、资源集成、共同推进的规划建设方式,以高新区生物医药园及其产业化基地、浦口区的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为核心,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建设生物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平台,构建在全国有影响的生物技术创新及产业基地。

力争到2012年,建成药品检测平台、中药制备技术平台和研发与技术服务平台,产业规模超过400亿元。

——中国南京白马农业谷建设工程。

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目标,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产学研联合科技创新与辐射、推广为主要内容,促进体制机制创新,集聚大批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在溧水县白马镇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示范基地、生态农业观光基地,打造华东地区首屈一指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力争到2012年,核心区建设规模超过5000亩,产生农业高新技术成果300项,实现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就地转化200项。

推进园区转型发展。

整合南京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优势资源,与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充分结合,积极建设开发区科技创新“园中园”,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加速融合,形成创新要素更加集聚、高端项目加速成长、产业竞争力迅速提升的开发园区转型发展新局面。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建设国内一流平板显示产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应用软件及系统集成、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和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园,南京化学工业园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化工园区”,江宁开发区重点打造智能电网等产业园,主城区内的各省级开发区重点打造服务外包产业园和软件产业示范园。

(二)加快推动产业转型

围绕“4+8+8”的产业发展方向,瞄准国际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的前沿,大力发展南京在全省全国领先一步的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加快产业高端化,占领产业制高点。

1、加快支柱产业提档升级。

进一步明确传统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方向,强化信息技术、节能减排等高新技术的渗透、应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开发TFT-LCD、激光显示、OLED面板、模组制造,整机设计,背光、彩色滤光片等配套材料制造技术;积极开发光电子集成器件、光纤预制棒、传感器、高端效率器件和电路制造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微系统技术、微传感技术、扩频宽带通信技术、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进一步掌握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制备与封装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笔记本电脑、高性能服务器、并行计算机、海量存储设备等制造技术的开发;突破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办公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软件,软件测试与架构技术。

坚持“产业配套集群化、技术导入高端化、研发创新一体化”导向,以第6代、第8代液晶面板项目建设和更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引进为龙头,确立新型显示产品系列化开发的发展格局,强化新型显示产业上游关键器件、专用设备以及下游模组和整机等产业链本地化配套。

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我市第一支柱产业。

——石油化工产业。

着力开发基础化工高端产品,拓展精细化工产品链,大力发展化工产品及废弃物本地化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确立石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打造醋酸、乙烯、丙烯、碳四、碳五、苯系以及高效低毒农药等七条高端化、精细化的完整产业链;加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产品和装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制造水平;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装置,突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降低污染物排放,建设循环经济示范的生态工业园区;按照“提升品质、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规模发展”的原则,打造国家级成品油、乙烯和醋酸基础化工产业基地。

在现有环境容量不突破的前提下,COD、SO2和氨氮排放总量减少10%,精细化工产值比重由2008年底的35%逐步提高至50%。

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前2位的领先优势。

——汽车产业。

大力开发自主品牌汽车、新能源汽车、高性能发动机、高性能动力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和高端汽车电子系统等设计与制造技术。

着力推进南汽MG、荣威、长安、徐工、中大等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建设项目;进一步导入上海大众、长安福特马自达新车型并扩大整车生产规模;积极组织实施发展改装车和特种车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南汽环保型发动机、长安福特马自达高性能发动机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上海大众、长安福特马自达等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和高端汽车电子系统制造企业,重点支持南京东华汽车关键零部件提档升级项目,培育壮大本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重点引进电池及其控制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充电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支持新能源研发机构和企业的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

形成100万辆以上整车、100万台以上发动机的生产能力,争取进入全国汽车产业综合制造基地前10位。

——钢铁产业。

围绕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节能减排,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工艺和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的增长点。

重点发展汽车、高铁、风塔、船舶、家电、电力、油气输送、集装箱和工程机械等产品用钢,加快发展特种钢、优质钢,产品质量要求达到国际水平,突出发展宽厚板、冷轧薄板,打造船板、管线板、压力容器板、镀锡板、高档建筑用板等拳头产品,力争使优、特钢比重提高到85%,板带比提高到70%。

船板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进入全国的前2位,管线钢板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进入国内前3位,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压力容器板进入国内前5位;强化节能减排,SO2排放量下降16.6%,COD排放量下降47%。

2、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紧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制高点,确立新一轮产业竞争新优势。

——风电、光伏装备产业。

围绕风力发电装备关键零部件、控制与并网系统、整机及微风发电装备四大领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变桨、偏航和增速等主传动系统技术领先优势,加快兆瓦级双馈变速恒频发电机设计制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突破风电控制、接入与监控技术及产业化,积极开发风电整机、高强度轴承和桨叶设计制造技术。

到2015年,2.5兆瓦以上风电机组形成300-500套/年生产能力,1.5兆瓦以上风电齿轮箱产量达到13000-14000兆瓦,居世界第一位,1.5兆瓦以上风电叶片300-500套/年生产能力,双馈风力发电机4000台/年生产能力,直驱式风力发电机300套/年生产能力,风力发电控制系统、主轴、逆变器等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并逐步拓展微风发电装备市场,力争建成国内前3位的风力发电装备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风电齿轮箱产量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依托国家级太阳能研发、检测中心,大力开发高转化效率的新型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推进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提升自主创新技术水平,扶持系统集成产业。

重点发展太阳能N型电池、MATRIX电池、聚光电池以及薄膜电池等新型光伏电池的量产技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光电转化效率的领先优势,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加强光伏并网、离网发电设备研发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推进光伏逆变器和跟踪器及光伏并网控制系统设备产业化水平。

至2015年,重点建设2个GW级晶硅光伏生产基地、1个GW级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和1个GW级光伏逆变器及系统集成生产基地;加快光伏电池组件、光伏逆变器和跟踪器、光伏专用玻璃、银桨等配套产品生产,形成与光伏电池相配套的生产能力;力争打造3-4个国家级名牌产品,建设国内领先的光伏研发、检测、应用研究基地,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光伏系统集成、光伏逆变器及离网、并网控制及接入设备居国内领先地位。

——智能电网与电力自动化产业。

突破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并网接入技术、微型热电联产接入电网技术、高效储能器件制造技术、电动汽车充放电系统成套设备技术;加快发展高压开关设备、高压互感器、超高压和特高压变压器、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缆,特高压交直流绝缘器件等新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发展输配电线路集中监测技术和灵活交流输配电技术,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继电保护装置,新一代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智能变电站及智能化电气设备,一次设备在线监测及诊断装置,智能电表和智能负控装置、智能化开关。

加快推进南瑞集团“智能电网科研产业基地”等研发中心建设,打造全国智能电网技术研发平台和专家库,参与国家智能电网标准的制定。

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全面推进配网自动化示范工程建设,配套实施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

继续保持电力自动化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领先优势,加快智能电网产业标准制定,成为引领全国智能电网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通信产业。

重点发展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和IP网络通信。

围绕第三代通讯芯片、核心设备及整机制造技术开发,发展壮大3G移动通信基站系统设备、终端产品,延伸专用芯片及应用软件,移动通信专用集成电路及软件;形成以爱立信熊猫、英华达、华宝通讯、普天通讯为主的移动通讯产品链,以熊猫电子、14所、总参60所为代表的短波通信产品链。

围绕“村村通”、卫星高速Internet接入系统等,加快军转民,拓展卫星电视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产品链。

围绕NGN(下一代网络),发展基于IPV4/V6的高性能路由器,积极培育网络设备制造产业。

建成国家通信实验室,以此为平台,建设全国一流的通信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

大力开发节能关键技术、水体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废气排放控制与回收技术、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技术。

使一些关键技术国内领先,部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重点依托南京工业大学、九思高科等院校和企业,使我市成为全国膜技术及产品研发和推广中心;重点依托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江苏中圣集团、国电南自等企业打造全国节能产品研发和制造基地;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重点依托南京大学、省环科院、金山戈德集团等科研院校和企业,建设全省环保服务业集聚区。

力争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全省第一,进入全国前五位。

——生物和医药产业。

重点开发治疗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制备技术、多肽类药物制备工艺技术、面向流行性疾病的新型疫苗、联合疫苗技术、面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疗技术、抗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蛋白质药物设计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制剂技术等关键技术。

发展化学药、中药、生物化学制药与制品、新型制剂产品、医疗器械五类产品群。

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打造一批生物和医药特色拳头重点品种。

争取生物和医药产业在新药品种研发上进入全国前列,医药制造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新材料产业。

突破高性能碳纤维、碳化硅纤维、芳纶纤维、无碱玻璃纤维、玄武岩玻璃纤维等表面改性技术,加强特种金属新材料开发、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用化学添加剂开发、无机陶瓷膜研制、膜应用膜集成技术开发、膜催化反应及无机多孔材料开发、纳米材料、催化材料与膜材料集成技术开发。

推进高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生物纳米材料、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纳米光催化材料及相关复合载体材料、燃料电池纳米材料、系列纳米陶瓷、高效储氢材料、高性能纳米级过滤膜等新技术产业化。

争取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我市膜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新品产业化规模达到国内第一。

——轨道交通产业。

着力在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牵引系统等核心系统以及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等方面实现设计及制造技术的突破,实现轨道交通关键系统与装备的国产化,形成整车及关键装备和零部件、轨道工程系统与装备相配套的产业链,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集群。

进一步巩固国内城轨A型车、国内轨道车辆自动门、综合监控系统等产品的主导地位,着力培育城轨安全门、高速车门系统、内装产业,扩大城轨B型车规模,开拓城际动车、高速动车等新增长点。

争取在轨道交通综合控制系统、自动门系统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第一,轨道交通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前三位。

——航空航天产业。

重点开发涡扇、涡喷、活塞轻型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机载雷达民用化开发技术的突破,加快实施航空燃油、液压、空气管理三大系统、机载机电设备、航站管控设备等产业化项目。

重点发展三大类产品:

一是以通用飞机、无人机、弹用等发动机为代表的轻型航空动力产品。

二是燃油、液压、环控、电源等军民用机载机电产品。

三是雷达、通讯设备、近地告警、应答机、液晶显示器等军民用航空电子系统设备、零件(器件)等航电产品。

重点建设南京航空轻型动力产业基地项目,构建制造中心、研发中心和系统保障中心,形成100HP-500HP活塞式发动机生产能力、500DAN以下的涡喷/涡扇发动机生产能力和1MW级功率以下燃气轮机生产能力;着力建设国内商用飞机部件生产基地;加快建设中国(南京)航空科技城,成为江苏省最大的航空航天产业研发与制造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航空轻型动力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软件和服务外包业。

着力打造中国软件名城,确立以“人才为主导”的发展战略,聚焦企业和园区,带动软件产业快速发展。

大力实施“骨干软件企业计划”、“软件企业上市培育计划”,精心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专业特色企业,扶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培育上市软件企业2-3家。

全面推进“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力争2012年软件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全国优秀软件产品达到60项以上,2015年达到100项以上,10家以上企业列入全国软件百强企业。

软件产业规模全国排名在前4强以内;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全国第一。

——金融业。

加大金融企业改革创新力度,创建南京保险创新试验区,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快培育创业投资体系,做大做强南京银行、南京证券、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把南京建设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

到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25%以上,金融业务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长三角地区规模第二。

——现代物流业。

以“一带三港”(沿江产业带、江海港、空港、公路铁路港)联动发展为方向,促进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疏运体系和管理体制建设,形成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物流体系,加快建成全国物流区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

到2012年,航空货邮吞吐量争取超过26万吨,2015年超过35万吨,成为长三角地区第二大的航空货邮枢纽港。

——信息服务业。

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加快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数字传媒、网络视听、网络游戏等产业;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远程农技服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信息服务;建立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优化社会公共领域的现代信息服务业。

培育一批大型信息服务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全国知名度的互联网内容服务企业。

2012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以上,2015年达到450亿元以上,占服务业比重达到8%以上。

——旅游会展业。

充分发挥山水城林、人文古都、现代都市等多层面的品牌效应,重点打造钟山风景区和秦淮河风光带,开发建设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暨遗址公园等一批旅游景点工程,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

到2012年,国内外游客人数达到7000万人次,2015年达到8000万人次,基本实现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成为全国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积极培育会展业市场主体,扶植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会展公司,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展会,提升南京作为会展名城的地位。

会展数量和会展面积实现三年翻番,并稳定保持“中国十大影响力会展城市”排名。

——文化创意业。

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等设计创意服务业,影视传媒、出版策划、文艺创作等艺术创意服务业,动漫制作、网络游戏、广告服务等网络和信息创意服务业,打造新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