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2454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docx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

  一、@§本单兀的地位

  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怎样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本单元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人手,通过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这三方面内容构成了本单元最基本的知识目标。

  从能力目标来说,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意识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增强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牢固树立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坚定真理的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总之,本单元探讨世界的本质,告诉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这一内容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因此,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同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围绕上述问题,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第四课和第五课主要讲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第六课主要讲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综合探究主要讲党的思想路线。

  基本结构是:

物质——意识——实践——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76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物质定义。

  ○运动的含义。

  ○相对静止的含义。

  ○规律的含义。

  理解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作为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

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77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提示和建议:

例如,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争辩,尊重规律或违背规律的事例,从中得出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结论。

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提纲

  框题一: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物质的定义。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框题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的概念。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基本含义。

  自觉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结构分析及探究活动设计意图

  .@§本课的逻辑结构

  78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探索意识,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如何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这一单元的目标。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学生首先要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人手。

  根据课程标准,第四课的内容设计为两个框。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两个方面,因此,本框分为两个目。

  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这一框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在理解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后,本课将进一步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一目,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的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二目,运动是有规律的。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

规律的定义——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利用规律,为自身造福。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和改造世界。

  在本课中,第一框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二框分析论证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出发点。

  2.@§本课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

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有两问。

第一问要求告诉学生,天地万物是本来就有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第二问要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科学知识,讲述自己知道的地球起源的故事,批驳上帝创世说。

  第二个探究活动也有两问。

  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想,认识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其进步性就在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对客观世界追根究底,试图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因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这在本质上是正确

  79

  的。

但是,这些观点并没有科学的依据,也没有被科学所证实,充其量只是一些可贵的猜测,同时,把万物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表明了当时人们的抽象思维水平的局限性,也把问题简单化了。

  第二问是关于如何从具体、生动的物质形态中抽象出共性的东西,应当让学生明白,形形色色的具体事物中都有其共同的属性,这种共同的属性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从中引出物质的概念。

理解了物质的概念,学生才会进一步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有两问。

  第一问,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告诉学生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的演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第二问,通过追溯从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的转变和从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社会的群体结构的转变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领悟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关键的作用。

让学生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自主讨论这个问题,从中认识到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一目,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此目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有两问。

第一问引用了《易传》中的一段话,旨在让学生从中体悟岁岁年年、寒暑相推的大自然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思想。

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易传》这一先秦哲学中辩证法思想最为丰富的著作。

第二问直接导入主题,让学生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告诉学生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不能分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第二个探究活动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问列举了几种思想观点,要求学生分析这些话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从中领会到运动不是“心”的运动,也不是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向学生说明,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载体,而人脑才是“心”、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因此,要谈运动一定是物质的运动,而不是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理解了上述第一个问题,第二问学生就会直接作出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的回答。

  第三个探究活动提出两个问题。

设计这一探究活动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第四个探究活动提出一个问题。

这个探究活动通过诡辩家欧布里德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学生,只承认运动而反对静止,最终将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自己谈谈割裂运动和静止关系所造成的荒唐后果。

  第二目,运动是有规律的。

这一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有两问。

第一问要求学生得出人类能够制造和发现新元素,是因为元素的排列和出现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紧接着第二问,就让学生得出结论:

遵循这一规律人类就可以继续发现新的元素,也可以根据这个规律推算出其他的新的元素。

  第二个探究活动有两问,比较简单。

第一问通过制造“永动机”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永动机”之所以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它没有遵循科学的规律,永远转动的“永动机”只能是人们头脑中的幻想。

第二问要求学生得出结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尊重科学,承认规律,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

  80

  第三个探究活动有两问。

人类了解了规律,知道了规律的存在,能够自觉地遵循规律,是否就可以说,人们就只能顺应规律,任凭规律的摆布,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历史上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利用和改造的例子有许多许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谈谈这方面的事例,然后告诉学生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并不是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自然存在的,并不能被创造,人类只是改变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这一结论是这一框的落脚点,同时也为下一章讲意识的能动性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面对着绚丽多彩的世界,人类除了赞叹地球母亲的伟大、惊叹种种自然界中的杰作外,还会想到:

这样的一个世界,包括人类本身,是如何产生的?

又是如何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引发人类的哲学思考。

在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们的知识贫乏,面对大自然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如雷电、风暴、洪水、严寒、酷暑、瘟疫等,束手无策,无法抗拒,也无法用科学去解释。

为了摆脱恐慌,得到身心的安宁,他们凭借想象力,将各种自然力人格化,认为某个人格化的神在控制着世界,风有风神,雷有雷神,雨有雨神,日月星辰也有各自的神。

对任何自然现象、自然之谜都通过神来解释,各个民族、各种宗教都有其各自的神开创宇宙、缔造生灵的创世传说。

如中国“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神话,古希腊的宙斯、雅典娜诸神的传说,印度婆罗门僧侣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对世界本原的猜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首先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却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寻找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是:

试图在某些一定的有形体的事物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例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构成的。

古印度也有类似的

  81

  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微粒——原子和虚空构成的。

这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共同特征,是试图对客观世界穷根究底,说明世界的物质性。

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这种把宇宙万物和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只能是一种没有实证科学根据的猜测。

它反映了人类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尚处在初级的阶段。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用自然科学的观点解释整个物质世界。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直到19世纪末,自然科学研究表明:

自然界各种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原子。

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已经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

根据当时科学材料提供的事实,人们认为原子就是组成万物的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原子不能相互转化;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

所以,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即认为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可变的,它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某种特殊的简单的物质粒子——原子。

同时,它又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

与此紧密相联,它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学说同哲学上的物质观混为一谈。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这是当时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在哲学上的反映。

这种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对世界物质性的探究,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自发、猜测的性质,但是由于科学材料的匮乏,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作出科学的解释。

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家通过元素的放射现象发现原子中有电子等更小的颗粒,推翻了原子的不变性、不可分性以及质量不变等观念。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如实地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

  首先,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科学事实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地揭示出现实世界的物质性。

特别是天体演化和物质结构理论,生命起源、本质和生物进化的理论,人类起源和人类发展的理论,以及质量、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定律等,对于证明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原理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以往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正确观点,在总结全部科学资料,特别是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哲学物质观。

  其次,恩格斯、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核心。

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所写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物质作了科学的唯物辩证的说明。

恩格斯指出: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共性不等于某一具体的实物,正如水果不等于樱桃、梨、苹果;哺乳动物不等于猫、狗、羊等一样。

物质的这一共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正是这种客观实在性,体现了世界的真正的物质性。

物质性、客观实在性只能存在于所有的种种不同的事物之中,没有脱离各种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某种“物质自身”。

列宁也曾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为我们提供出一幅世界真实的图景。

  82

  再次,恩格斯、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指出了物质的本质属性或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所谓“唯一特性”,是相对于意识来说的。

相对于意识而言,物质只有一个特性,这就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虽然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但它并不是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层面上讲的。

  第二,物质作为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能够被人们所感觉、认识、反映,简言之,物质是可认识的。

  第三,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形态、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一切物质形态的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绝对的。

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却随着科学和实践的进步而经常变化,是可变的、相对的,不能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同具体的物质形态及其结构、属性混为一谈。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这一问题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

我们可从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的总结和阐释。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绝对静止、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运动这一范畴,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全部科学都证明: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生命有机界直到人类社会,都没有绝对不动、不变的东西。

  在无限的宇宙中,总星系、星系、各个天体都不停地在太空遨游。

太阳绕银河系中心旋转,行星又绕太阳旋转,同时它们又围绕自己的轴心自转。

从更深远的角度看,宇宙天体、星系包括人类所在的太阳系和地球都不是永恒的,都有一个生成、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微观粒子也处在永恒变化之中,组成万物的化学元素也有一个由轻元素向重元素演化的过程。

可以说,既然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有着自己生成、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那么,就无法设想地球上还有什么不变的事物;既然微观粒子都是永恒地运动发展的,那么,就不可能设想有微观粒子构成的物体,会有绝对静止的状态。

所以,从大的天体到小的微观粒子,世界上一切形态的物质,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

  大量科学事实证明,生物有机界也是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任何生物有机体,如果没有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的运动,就会丧失生命。

人由类人猿演化而来,人和人类社会也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没有永远不变的社会形态。

任何社会形态离开了生产运动都无法存在,生产的发展又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处在变化之中。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一样,都是没有的。

  83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这已为全部科学事实所证明。

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主体,分子是热运动的主体,电子和光子是热运动和光运动的主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主体,人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主体等。

总之,一句话,物质是一切变化的承担者,是世界上一切发展过程的基础。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作为客观实在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并通过运动分化出不同的具体物质形态而为人们所认识。

  一切物质无不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着,不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也不可能为人们所认识。

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们所认识;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

“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

每一个不同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不同的表现,发出不同的信息,这些不同的表现和信息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出人的认识。

如果没有运动,人就不能区别事物,也就不会获得关于物质世界的任何知识。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说明了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什么关系?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辩证统一的。

  从二者的区别来看。

  反映的对象与范围不同。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最广泛、最普遍的范畴,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反映的是自然界中具体物质形态的结构和属性,是对物质形态的结构和属性的具体认识。

  有不变性与可变性的区别。

哲学物质范畴作为标志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这一点是不变的,物质即客观性的论断是正确的,而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理论则是可变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化和更新。

  从二者的联系来说,它们有着内在统一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科学上对物质结构深入认识和对物质结构的新发现,都证实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它为这一范畴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根据。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有指导意义,它以科学的物质观指导和促进物质结构的研究,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发展,防止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2.@§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这是一个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问题,也是本课一个难点问题。

教师在讲解这个问题时,要以事例或事实为基础,有理有据地给学生阐述清楚。

  任何一个看来静止不变的物体,它内部都包含着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的永恒运动,同时,这个物体必然会转化为其他的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时,并不否认物质在其合规律的运动过程中也存在某种静止的状态,存在某种稳定的形式。

不过,这只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静止或稳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或一定状态,因而静止是暂

  84

  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以我们每个人为例,一个人是坐着还是行走,这里就有运动和静止的区分,这是每个人都承认的客观的区分。

但是,这种静止和运动只是就他对地球的相对位置来讲的,这种区分是相对的。

其实,即使把人坐着算作静止,撇开体内进行的时刻不停的生理运动不谈,他至少同地球一起绕地轴旋转作遨游太空的运动。

一个人生命的存在,这是静止,但无可厚非这种静止也是暂时的,因为生命有机体终究要死亡,任何人也不能永远地活着。

而且,这种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人的生命有机体只有不断进行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的运动才能维持生命的存在,没有这种运动就不能维持生命的存在。

  仅就机械运动来讲,当我们说某物处于静止状态时也只是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没有位置的移动而言的。

就其他参考系来讲,它仍然有位置的移动。

  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当我们说某一物体是静止时,总是指它在此时此地,或者说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它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的特定运动。

从总体上看,物质在运动着,静止只是运动过程中的局部表现,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

  当我们说某一物体还没有变动时,是指某物体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性质,没有变成别的东西。

但与此同时,物体在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的情况下,也进行着某种运动和变化,这种运动和变化迟早要使它失去自身的性质而变成别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