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2644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十讲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

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

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

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

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

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

诚友谊和温暖。

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

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

“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

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

”“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

”“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

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

”袁隆平笑着说。

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

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

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

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

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

高,反而使我们丢份。

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

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

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

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

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

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

到惭愧。

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

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

利益的。

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

到底啊。

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

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

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

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

我和您一见面就‘打

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

”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

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

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

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

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

“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

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湖南郴州农

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

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

国工作。

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

“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

”袁隆平则认

真地回答说:

“你们不要见识短浅。

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

优秀的

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

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

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

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

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

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

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

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

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

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这是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

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

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二、(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5分)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

措。

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

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的

开发呢?

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

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

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的束缚,满肚子委屈。

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

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

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

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

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

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就恼怒、狂躁。

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

地球

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飘零水自流,

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的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

有两个原因:

一是人们

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

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

转变,会纠正的。

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

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

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

新能

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

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

你看,得不偿失!

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

③建筑

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说不美观。

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

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

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

玉米的

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

但是将这

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

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

至于新事物的前景,

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

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

国家来管。

用什么办法来管?

用法律。

只有法律才能

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

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

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

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

”法拉第说:

“先生,不用多

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

”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

为推广新能源,

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

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

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

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

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

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

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

什么样子?

恩格斯回答: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

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我们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

人类的

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

当阳光、

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1.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分)

2.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5分)

3.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

(6分)

三、(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

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

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

黄尊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至今,

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

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概念,“随发凡起例,创为《日

本国志》一书”。

该书以“史家记述,务从实录”为主导思想,力求客观的向中国人民全面、准确地介

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

显然,黄遵宪想

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

书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

得失为纬。

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它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揉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尊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

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

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

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

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

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

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

同时,黄遵

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

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

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

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疾。

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

返国》一诗中,用“遂令空白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

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

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

当时,珍田摆出一

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

“日本国政府接受专管租界之命,

但求按约指地。

”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

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平,只

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田珍

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

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入”,“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的挫败了珍田的嚣张气焰,在国家

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现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

“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

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

因为在弱肉强势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

他阐述说:

“于

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心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

利益。

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

”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

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

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

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

黄遵宪继续阐述说:

“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

言语有时而互

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诘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

将之

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

”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

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的目的。

(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

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B.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渡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

作唐代曾在岭南荒蛮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C.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

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D.黄遵宪根据他几十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抵制执法”,

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E.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

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

2.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6分)

3.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请简要论述。

(6分)

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

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8分)

“她只能活七小时”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

“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

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

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

这是她唯一的希望。

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个

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

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

濒临死忙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立夏,两岁,先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

大道交汇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

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至几乎不能

找到它。

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救援工作。

这是一场残

酷的斗争。

“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

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

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

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

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

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

“新

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宝贵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

”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

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直接命令发放

民用珍贵药物。

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

”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

那是下午4点钟。

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

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

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

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

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

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

其中一个走向汽车:

“是柯利蒂大夫吗?

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

“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

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

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

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

“今天,你们做

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

”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

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松的丝一般

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

“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

”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

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

”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的时间,有什么好处?

(4分)

2.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4分)

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

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

(4分)

4.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五、(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

“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王庆其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

的。

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

于人”的难点。

可以认为,《内经》是一部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

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

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

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

于是《内经》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

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天文”、“地理”,概指自然

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

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

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

①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

②内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③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简单地说,

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

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

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

《内经》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

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

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肌体的一种反应,不同

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

《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

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

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

其次,两者都注

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

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

这对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

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选自《<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2010年1月2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解了“人”。

之亦然。

B.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视为《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在诊治疾病

时的具体运用。

C.《内经》中“人事”,是指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即指人体身心健康

状况。

D.《内经》认为诊断“人”的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还要考察“人”生

活的社会、自然环境。

E.近年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

2.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

请简析。

(4分)

3.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

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

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