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6.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178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江省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江省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浙江省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浙江省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浙江省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浙江省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浙江省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浙江省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6.docx

《浙江省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6.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6.docx

浙江省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6

浙江省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

060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态度的三种成分中(B3-83

A.认知成分是最关键的

B.情感成分是最关键的

C.行为成分是最关键的

D.影响是均等的

2.在社会测量法中,非参数选择法(A2-70

A.适用于15人以下的群体

B.适用于15~30人的群体

C.适用于30~40人的群体

D.不限定群体规模

3.人际特质理论是由______提出来的。

(D2-51

A.米德

B.勒温

C.考夫曼

D.修茨

4.认为犹太人“聪明机智,善于经商”,这属于印象形成中的(C5-167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定型

D.隐含的个性理论

5.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如果一个人将考试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这是一种(B6-192

A.内部、稳定的归因

B.内部、不稳定的归因

C.外部、稳定的归因

D.外部、不稳定的归因

6.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当某个人做出某种行为,人们在对此进行归因的过程中,不大注意其他人如何反应,这是一种(D6-198

A.行为中心偏见

B.显著性偏见

C.自我服务偏见

D.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

7.在人际交往中,找借口避开自己讨厌的人的纠缠,这属于(B8-246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厌恶形式强化

D.消退

8.在一段具体的人际关系中,若结果低于比较水平和选择比较水平,则当事人对这段人际关系(D12-349

A.满意且愿意继续下去

B.满意但不一定会继续下去

C.不满意但会继续下去

D.不满意且不会继续下去

9.下列理论属于人际交往理论的是(B2-59

A.自我呈现论

B.期望理论

C.归因理论

D.公平理论

10.对人先贬后扬要比一成不变地讲好话更吸引人、讨人喜欢,这一观点来自(C11-322

A.强化理论

B.相等理论

C.得失理论

D.相互作用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

注意阶段、_接触阶段______和_融合阶段______。

1-23

2.人际冲突的主要形式包括_零—总和______冲突和__非零—总和_____冲突。

12-361

3.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它们是累加模式、_平均模式______和_加权平均模式______。

5-160

4.使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即为_自我实现______。

8-242

5.相信世界上总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念称为_公正世界的假设______。

10-312

6.在面临社会两难情景时,群体规模越小,边际资源份额回报率越_大______,成员合作的可能性越__高_____。

12-358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儿童的人际关系以垂直关系为主。

(√1-27

2.偶然型是戴维斯提出的四种非正式群体交往模式中的一种。

(√2-36

3.根据认知失调理论,严厉的惩罚比温和的责备更能够阻止儿童随后的违规行为。

(×4-139

4.喷嚏也是一种副语言。

(√6-182

5.面部表情以及鉴别面部表情的能力在不同民族中是一致的。

(√6-183

6.人在说谎时的声调要比说真话时高一些。

(√6-186

7.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们用于推论自己态度的过程与用于推论其他人态度的过程是完全不同的。

(×7-205

8.个体的自我控制水平的高低与其人际关系状况无关。

(×8-228

9.在遵从行为中,服从规范性压力的个体比服从信息性压力的个体更有可能产生内心接受。

(×9-257

10.在米尔格兰姆的服从实验中,“学习者”离“教师”越近,服从水平越低。

(√9-274

11.牢骚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舆论是没有情绪色彩的。

(×9-292

12.老弱病残人士不受助人的回报规范约束。

(√10-315

13.根据“合作的协商理论”,对于合作中权力大的一方来说,最大期望结果是公平(按照权重来分配,最小期望结果是平均。

(×12-354

14.行为的线索比行为的结果对人们施加的影响更大。

(×8-233

15.多伊奇和克劳斯的“卡车竞赛”实验表明,在冲突情境下,适度地利用威胁可以使己方获益。

(×12-367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社会关系1-13

答: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2.自我障碍7-218

答:

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

3.自我实现预言5-169

答:

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

4.社会化3-93

答:

从心理学角度考察社会化,社会化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潜能或内在可能性,这是社会成员的主观性方面的东西;其二是社会群体的压力,是个体所面临的客观性的东西。

5.利他行为10-299

答:

利他行为定义为:

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3-94

答:

(1人际影响

个体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同伴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人们往往无意识遵循同伴的观点、意见、态度,这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明显,而父母、教师、成人的影响力在儿童时期较为明显。

(2个性心理特征

社会所给予的奖励或惩罚对人们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有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反映在个体心理特征上。

如果一个人的个性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态度形成与发展就容易些;反之,则比较困难。

(3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个体参与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对态度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许多人建立了新的态度,是因为他面临一个新环境,加入了个新群体与新组织。

2.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有哪些?

请举例说明。

4-131

答:

通常人们减少失调的办法有以下三种。

(1改变认知

如果两个认知互相矛盾,我们便简单地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和其他一个相一致。

如例,该同学认为,票买了就买了,最多晚上开个夜车复习。

这样想,他就觉得心理好受一些。

(2增加认知

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一个或更多的协调性认知来减少。

如例,该学生认为同宿舍的好几个人都买了票,那么认知失调就会少一些。

例如,抽烟的人知道抽烟有损于健康,但是为了摆脱这种认知失调的不舒服状态,往往追求那些讲述抽烟害处不大或完全没有害处的信息,并常常引证那些长寿但是抽烟的人的报道。

(3改变重要性

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对失调的影响必须根据它们的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例如该同学也可以认为,明天的考试是小考试,又不计入成绩,并不重要。

如果他这样想也能减少失调。

3.为什么相似性能导致人际吸引?

11-337

答:

(1类似与相符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

(2类似与相符能保证态度正确的基准。

(3类似与相符能得到预期的报偿。

(4类似与相符能被作为一个同一体而感受。

(5类似与相符验证了自身的能力和才干。

4.什么是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应怎样克服这种偏见?

7-214

答:

行动者与观察者在归因时存在着区别。

这种区别主要在于我们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

对这个现象,心理学家作了大量的研究。

为什么行动者和观察者在归因上有着偏差呢?

有两种原因。

一种原因是行动者与观察者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自然由此而得出不同的结果。

第二个原因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见启示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看待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作出推论。

要考察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表现,综合进行评价,不能就事论事;对待我们自己,则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要注意本人的内在特征在归因中所起到的作用,如果一个特定的环境引起了自己的特定结果,其原因可能是环境的,但如果在不同环境中,自己的行动是一贯的,那就应该审查自己内在特征的作用。

5.简述印象管理中的情景认同论。

5-173

答:

亚历山大提出了情景认同论来解释印象管理。

(1亚历山大同样认为,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层面;

(2按照情景认同论,对于每一个社会背景,每一个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这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

这种行为形式就叫作情景认同。

(3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霍桑实验说明了什么?

试对霍桑实验进行评价。

2-42

答:

霍桑实验表明:

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说来霍桑实验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人是社会人。

影响人际活动积极性的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明显。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

(3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

(4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我们认为霍桑实验有其缺陷:

(1霍桑实验中梅奥等人对实验的理论假设不全面、不完整,在实验方法上缺乏客观性和一致性;

(2对实验结果和数据的解释没有科学的公正感,在实验过程中有政治和阶级的偏见。

(3从政治立场上看,霍桑实验的设计者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榨取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

但是,霍桑实验开辟了人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对后人的研究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这是无可置疑的。

尤其是对人际交往活动的积极性的研究,可以说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奠基石。

从客观效果上看,这一研究成果的推广,确实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对促生产力的发展也有所裨益。

2.试述时尚现象及其特点。

9-286

答:

时尚又称时髦,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被大多数所仿效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

经过模仿、感染和从众等连锁反应,成为社会上一时的普遍倾向。

时尚行为是一种群众性行为,时尚现象是调节大群体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因素。

无论是人们的服饰打扮、仪表风度,还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尚现象。

(1包含的内容很广

(2表现的方式独特

(3变化的速度很快

(4)受崇拜对象影响(5)时尚的象征作用。

(6)时尚的层次高低错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