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977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docx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

简要概述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概述

资料分析的作用和内容

一、资料分析的作用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各种信息、资料不仅来得快,而且数量庞大,特别是处于社会中枢的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传递的基地。

它所接受的信息和资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复杂程度上以及广泛性上,都是一般单位和部门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作为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对各种资料进行准确与快速分析综合的能力,才能胜任其工作。

资料分析测验主要考查应试者对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资料分析测验的基本方式是:

首先提供一组资料,或是一段文字,要求应试者根据资料的信息进行分析。

在考试中,资料分析部分绝不会出特别难、怪、偏的题,因为它只是一种对应试者分析和量化比较能力的考查,通过对具体数据的比较和一种可能的量化推断,对题目后的问题做出解答。

这部分题目偏重于计算,费时较多,所以应试者应为这部分题目保留更充足的答题时间。

二、资料分析的内容

资料分析主要是对文字资料、统计表、统计图(包括条形坐标图、圆形百分比图、坐标曲线图、网状图)等资料进行量化的比较和分析。

应该说,这种类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应试者分析、比较和量化处理的能力,其中这几个类型又有其各自的特点:

(1)文字资料是通过对一个事件的量化叙述,来考查应试者的理解与量化处理能力。

它需要对全段材料有个整体的把握,需要一种对数字的敏锐洞察力。

(2)统计表是指把获得的数字资料,经过汇总整理后,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定的表格之内的一组数字。

任何一种统计表,都是统计表格与统计数字的结合体。

统计表是系统提供资料和积累资料的重要形式。

在解答统计表问题时,首先要看清试题的要求,通览整个资料,然后带着问题与表中的具体数值相对照,通过分析、比较和鉴别得出答案。

(3)统计图是根据统计数字,用几何图形、事物形象和地图等绘制的各种图形。

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等特点。

统计图可以使复杂的统计数字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比较。

因此,统计图在统计资料整理与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得到广泛应用。

在解答资料分析测验中有关统计图的试题时,既要考查直观形象,又要注意核对数据,不要被表面图像所迷惑。

资料分析的解题方法

一、资料分析的题型介绍

首先提供一组资料,这组资料可能是一个统计表、一个统计图或者是一段文字。

其中,统计表与统计图是现代行政管理中用来表达资料的数量关系的主要方式。

在资料之后相应地有1~5个问题,要求应试者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计算、处理,然后,再从问题后面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找出正确的答案来。

二、资料分析的解题方法

一般来说,问题的难度有三级:

第一级是简单题,这种题在阅读资料之后只需要通过观察就可以在资料图表中直接找到答案,比如判断最大值、最小值或资料中某一具体数值等;第二级是中等难度题,常常要经过一定的运算或对资料进行一定的分析综合之后才能得出答案;第三级是较难的题,往往给出一组判断,要求应试者分析这组判断的正误,这类题一般带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对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

在资料分析测验中,资料后面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依据资料的内容而设计的。

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认真审题。

阅读完整个资料之后,在掌握资料所提供信息的总体特征或突出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每一试题提出的具体问题,与图表中的具体数值(或图形)相对照,通过分析、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尤其是统计图,要看懂图,看清图外的标号代表什么。

做题时,有时甚至要用到资料上没有直接给出的相关背景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但需要提醒应试者注意的是,答题的直接依据是试题提供的资料,切记不要脱离资料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不要凭自己个人的经验或非试题提供的同类信息做出判断,否则会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此外,还要明确的是,资料分析试题是以图、表或文字反映的信息为依据,应当把对图表与文字内容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正确答题的首要条件。

审题时要仔细,以便达到快速、准确答题的目的。

(2)尽量采用简便方法,以提高做题速度。

如利用排除法,先将不可能的选项排除,有时四个选项的第一或第二个就肯定是正确答案。

如果下面也没有诸如“以上都对”或“以上都错”的选项时,那就可以不管第二、三、四或第三、四个选项了,这样直接将其排除,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3)注意题中计算单位的一致性。

如出现公里与里、公尺与尺混用时,要先统一起来再选择正确答案,不然易错选。

资料分析统计知识分析概述

产业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它大体反映了人类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基本反映了有史以来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以及社会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相互关系,是研究国民经济的一种重要方法。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即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即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即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以分为两大部门:

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此外,通常说的办“三产”,其内容并不一定都是第三产业,把企事业单位创办的主业之外的营利性的经济实体都称之为“三产”是不确切的。

例如:

所办的实体如是养牛场则属于第一产业,如果是工厂、施工队则属于第二产业,如果是商店、招待所、咨询机构、游艺厅等才属于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由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有关行业组成,它的基本属性决定了第三产业必须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第三产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以致长期处于滞后状态。

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其它经济产业一样,也必须遵循客观发展的规律。

就现阶段来看,在我国第一和第二产业仍占经济的主导地位,对国民经济的支配作用并没有改变,而第三产业正处在培育和发展阶段。

因此,还不能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高越好,而应该和其它产业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如果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的作用,不切实际地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可能出现“泡沫”经济现象,难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必须同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相适应,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比重较低。

北京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突破50%,1998年达到56.6%,在全国30个省会城市中居第一位。

“九五”期间,北京经济继续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

总产值、净产值、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究竟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所有常住机构单位或产业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能够全面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指标。

总产值、净产值和增加值都是人们用来衡量社会生产活动总成果的三个重要总量指标。

以工业生产为例,可以说明总产值、净产值和增加值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总量,也就是全部工业产品价值的总和。

它既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物质消耗转移的价值,也包括新创造的价值。

具体包括:

(1)成品价值,即在本企业内不再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产品价值。

(2)按加工费计算的已完成的工业性作业价值,包括在作业过程中所耗用的材料和零件的价值,但不包括被修理加工产品的价值。

(3)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即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但不允许把企业内部各车间的生产成果相加重复计算。

工业净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即工业总产值扣除物质消耗(包括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

的价值;提取的折旧费和大修理基金;定货者来料价值和生产销售中的其他一些物质消耗价值)以后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创造的价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

工业增加值就是工业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消耗以后的价值,它与工业净产值计算口径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差别:

工业增加值包括折旧、大修理基金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费,工业净产值则不包括;工业增加值不包括企业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支付如利息支出等,而工业净产值是包括的。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

工业增加值=工业净产值-支付给非物质生产的费用-利息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大修理基金

由此可见,总产值、净产值和增加值这三个指标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总产值包括了转移价值的多次重复计算,因此其数量最大,

一般用来反映生产的总规模;但它不能确切地反映生产发展状况;净产值是反映生产活动新增加的价值,其数量最小,增加值是反映生产活动新增加的价值和转移价值,可以比较确切地反映生产的规模、速度和效益。

随着现行统计制度方法逐步向国际接轨,净产值指标已不再使用,总产值指标用的越来越少,而增加值指标用的越来越多。

恩格尔系数

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

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就越小,这一定率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应这一定率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

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生产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

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方面转移。

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一经提出,就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接受和确认,认为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在我国也较早的就被应用在统计工作当中。

计算恩格尔系数一般是采用各地的城乡住户调查资料。

如根据天津市1995年城镇住户调查资料,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064元,其中人均食品支出为2117元,则恩格尔系数为52.09%。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低于40%为富裕。

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

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

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

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

恩格尔定律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

              总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

               收入变动百分比  

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

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

      食物支出金额

恩格尔系数=───────

     总支出金额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也是计划生育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具体说可以由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年平均人口数之比,所得的结果用千分数表示。

另外,人口自然增长率还可以用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表示。

当全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全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时,则为负值。

因此,人口自然增长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它是反映人口再生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

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下图),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

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

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

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

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了解GDP

随着经济日渐成为人们生活的焦点,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内在含义是什么?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它涉及的是经济活动,是实实在在的。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值是如何确定的?

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是怎么得到的呢?

GDP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

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

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

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

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

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

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

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

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

如美国在1929年至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

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

当然,我国在GDP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绿色GDP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活动。

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但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

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其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因此是不完整的,是有局限性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

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

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GDP缩减指数?

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为了真实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除了按当年价格进行核算外,还需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进行核算,即剔除其中纯粹价格因素的影响,也就是由于通货膨胀或紧缩而造成核算结果的虚增或虚减,从而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状况。

这就需要利用有关价格缩减指数对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进行缩减,从而得到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进而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实际发展水平。

所以,如何正确使用GDP缩减指数就成为GDP核算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GDP缩减指数就是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和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之间的系数。

使用GDP缩减指数的目的在于把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通过相关价格指数换算为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以反映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实际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实际增长速度、发展指数等相对指标提供依据。

其计算公式如下:

GDP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按可比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或按可比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GDP缩减指数

GDP缩减指数的作用主要有:

一是可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实际水平(如实际总量规模等);二是可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实际发展水平(如实际发展速度、实际增长速度或发展指数等);三是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物价变动的总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有何区别与联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都是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所谓“常住单位”,其内涵与“常住居民”相同。

一国的“常住居民”包括:

(1)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

(2)暂居(一年以内)外国的本国公民;

(3)长期(一年及一年以上)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居民。

也就是说,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其居民无论国籍如何,只要符合本国常住居民定义,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都可算作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形态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增加值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

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可见,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不一定都是本国居民,有时也有外国居,本国居民也有向外国的经济活动提供要素的。

国内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作为要素收入,既分配给本国居民,也分配给外国居民,相反,国外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也分配给本国居民,这两项的差额就是国外净要素收入。

由此可见,国内生产总值是“领土”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生产要素”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

在经济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开放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

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是两个不同但又有联系的指标。

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翻两番”是如何计算的?

为了准确理解“翻两番”的经济含义,必须明确以下三个基本概念:

一是“翻两番”是数学上的几何倍数概念,“翻一番”是原基础数的2倍(增长1倍);“翻两番”就是原基础数的4倍(增长3倍)。

二是在测算翻番目标时,应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经济总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加上“地区外净要素收入”。

不过,现在测算翻番目标时多用“国内生产总值”来替代,这是因为“地区外净要素收入”这一指标,经现有资料测算,数值不大,现阶段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接近。

三是国民生产总值的翻番,不是按当年价格计算,而应以不变价计算。

只有在扣除了物价因素以后计算出的翻番才有实际意义。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以某地区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同地同时期年平均人口所得出的结果。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算法

同上述国民生产总值的翻番算法相似。

财政收入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反映什么

财政收入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指以财政收入为分子,国内生产总值为分母而形成的比率,它是反映财政收入同国内生产总值

间数量关系的重要统计指标。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国内生产总值分配中,国家所得占的比重。

其计算公式为: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同期财政收入合计额/本期国内生产总值

一般来说,此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国家财政收入越多,国家财力越充足,但应注意,作为一项监测指标,在经济增长环境稳定的

条件下(如税率、预算内与预算外的比例关系稳定),这个比率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即财政收入的规模应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上升,财政预算也应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相适应。

什么是国民经济景气监测分值及综合评分?

国民经济景气监测分值及综合评分是通过建立国民经济监测系统,利用监测指标体系、监测和预警模型,对国民经济运行实施有效的监测和预警统计的常用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就是在所选择的一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敏感性指标中,运用有关的数据处理方法,选择若干指标组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并通过类似于一组交通管制信号红、黄、绿灯的标志,对这组指标和综合指标反映的当时国民经济状况,发出不同的信号,最后,通过观察分析信号的变动情况,来判断未来经济发展的态势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选择和确定能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指标,这些指标最好是按月度或季度收集整理;

第二,计算各指标指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