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9178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明园的毁灭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圆明园的毁灭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圆明园的毁灭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圆明园的毁灭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圆明园的毁灭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圆明园的毁灭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圆明园的毁灭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圆明园的毁灭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圆明园的毁灭1.docx

《圆明园的毁灭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明园的毁灭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圆明园的毁灭1.docx

圆明园的毁灭1

《圆明园的毁灭》有效教学准备

------------“七人行”团队活动

一.教材分析:

(一).首先我从以下三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

单元主题、单元导读、单元内容。

1.我来介绍一下单元主题,本组教材是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

今天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下面我们来看看单元导读。

2.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段百年的噩梦。

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

阅读本组课文,我们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从导读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我们的要求有两点:

一是要我们用心的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二是要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下面我来说说单元内容。

3.本组课文有两篇精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两篇略读课文《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

《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一分钟》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了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结合阶段目标对课文进行分析:

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明园的毁灭》属于叙事性作品。

第三学段的第5条目标: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圆明园的毁灭》详尽的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再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文章前后紧密联系,一抑一扬,一美一毁,爱恨交织,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因此,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告诫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本身,通过对文本中语言形式的解析来实现人文目标的升华呢?

这势必要对这篇文章的写法做具体分析,提到文章的写法,我们再来看阶段目标中的第3条: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4条: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的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至四自然段再现了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毁于一炬。

整篇课文语言简练,内涵丰富。

而当年的景观已不复存在,学生要凭借文字并展开想象才可有大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要通过搜集的资料帮助学习。

所以,我认为选编课文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

以上是我结合第3、第4、第5条阶段目标对教材所做的分析,目的是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总体特征来进行了如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对于课文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很高,在交流和探讨中,学生应该懂得要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但是,圆明园的景观已不复存在,而且距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有困难,所以,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文字上的理解。

(二)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

1.经过四年的多的识字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识字方法,比如:

形声字,生活中、课外阅读及低年级每个语文园地中总结的识字方法等,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

词语理解能力也初步形成,他们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等方法

理解词语。

大部分学生能工整、正确地用钢笔写汉字,但不够美观(不美观的原因:

笔画书写做不到横平竖直,间架结构把握不好)。

2.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在有感情的朗读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愿意:

本身的语感不强;由于年龄的特点导致他们不爱或不好意思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还有些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在默读方面能达到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的要求,但做不到默读中进行自觉思考,

只能在老师的安排和提示下边读边思考。

3.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初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概括能力也已初步形成。

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但对于文本的“昔日的辉煌壮观”学习起来有点难度。

(三)学习者风格

1.养成了批注的习惯。

2.喜欢和人讨论交流。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参中的教学目标:

出示的目的:

现在有些教师在备课时直接将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拿来用,但并不适用,我在这里进行了细化、重组。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瑰宝、销毁、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并积累词语。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思想感情。

4.领悟表达方法,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识字

2.通过阅读,了解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读文,感悟。

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

2.体会作者安排教材的匠心所在。

四.最近发展区分析及教学流程的确定

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有水平与将要达到水平的距离。

通过学习者现状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我们看得出学生现有水平与将要达到的水平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从现有水平达到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呢?

我们搭建了适当的台阶,将发展目标分解,降低难度.使学生能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一下是我们构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结构图。

1.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识字方法,词语理解能力也已初步形成,能够工整、正确的用钢笔写汉字,但不够美观。

本课的识字目标是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并积累词语。

我们设立的教学目标是随文识字,读准音,记住形,在此基础上针对本课生字的难易情况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来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2.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在有感情的朗读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默读方面能达到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的要求,做不到默读中进行自觉思考,只能在老师的安排和提示下边读边思考。

我们以此为起点,设立两个小目标,一是: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达到第二个目标“自我感悟,体会情感”,为实现最终目标做好铺垫,同时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标。

3.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今日的一片瓦砾的对比的变化恐怕理解不透,因此设定第三个小目标就是“读文、感悟、想象”,把搜集的资料整理运用,再现圆明园的辉煌壮观。

4.学生能够在初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初步感知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能力初步形成。

在前三个台阶的基础上要到达第四个台阶,实现“积累课文的特色语言,了解课文的布局谋篇,理解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

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辉煌,体会作者安排教材的匠心。

根据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流程(大屏幕:

创设情境--初读课文--研读课文--归纳提升--延伸阅读)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及教材处理

根据上面构建的最近发展区框架和教学流程的确定,对于教材进行处理并选择策略。

本课教学的总体策略是应该是采用大问题情境下的板块式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识字上,我们应从四个层次来进行本课的识字教学。

一是出示要求认识的带有六个生字的词语,二是出示本课的生词和易错难读的词语,如:

玲珑剔透、销毁、灰烬等。

三是出示要认识的字记忆字形。

四是写字指导。

写字的指导在两课时里分步进行,起到分散难度的作用。

力求让学生把字写正确美观。

在文本的处理上:

1.为了达到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这一小目标,在初读课文时采用限时读文。

在限时读文和指名读文的时候可以想着一个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的,又是怎样毁灭的?

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

2.为了达到自我感悟,体会情感这一小目标,要借助大问题默读,作批注。

同时结合大问题作批注为进一步深入交流研读课文做好准备。

3.结合前面的学情分析提到的,圆明园的辉煌与学生的生活距离遥远,因此要结合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

4.为了达到理解句段,领悟情感这一小目标。

所以在研读的时候,引导学生在大问题的引领下,重点抓住描写圆明园辉煌壮观的重点词句,结合上下文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在此基础上通过个性化朗读领悟情感,把读与悟相结合,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5.为了达到领悟表达特点这一小目标,通过例句分析体会本课在表达上的特点。

(1)可以找出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灰烬。

明确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

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文物的珍贵三方面来再现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2)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即饱含着对其毁灭的痛心,更深刻的是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

对于这一小目标上要以有效的朗读以及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介绍来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希望通过以上种种教学策略的选择,从而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六.教学预案的编写

《圆明园的毁灭》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各种资料

一.导课

1860年10月6日是一个令人难以忘记的日子,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了圆明园肆意掠夺,最后放火毁灭了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5分钟读课文,要求把字读准,把课文读流利。

(二)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2)出示易读错的词语

(3)出示要求会认的字,知道记忆字形

(4)指导书写:

剔、侵、瑰、烬

三.指名读文,理清文章脉络,自我感悟

默读,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的,又是怎样毁灭的?

边读边做批注。

四.布置作业

大声读词语并抄写:

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

第二课时

导课:

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一.复习生字

(1)出示词语:

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

(2)指导书写:

损、瑶

(3)自学:

宏、宋、莱

二.研读课文,深入研究

大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的,又是怎样毁灭的?

1.汇报交流2--4自然段

2.汇报交流第5自然段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归纳总结,升华情感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三、四自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