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1487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及有明而得姓”。

可见,严氏的祖先并不是汉人,而是随着蒙古军南下而进入中原的蒙古人或色目人。

在归顺朱元璋之后,因在攻克严州的战役中立有大功,才被赐汉姓为“严”。

严渊去世时,唯一的儿子严昊年仅十二,谱中称“明祖追录前功,特加宠恤,育之宫中。

及长,配宫人萧氏,袭指挥佥事爵”[4]。

将军官遗孤收养于宫中,与明初设立的“舍人卫”[5]有异曲同工之处,是朱元璋笼络人心的一个惯用手段。

严昊生有二子:

濠、清。

严清生子严英,此后“无考”。

严濠袭职,后奉命赴陕西绥德征战,并因功晋升指挥同知,填注于山东都司,不过并未实际赴任,而是“留守绥德”。

[6]

明初,为了缓解中央财政上的巨大压力,曾有意识的把京卫军士及其家属遣散到地方卫所或原籍安置[7]。

严昊在宫中长大,严濠征战绥德属于“调征”,推断父子二人最初都应该是在南京卫所服役。

严濠立功后被调离南京,填注于山东都司,应该也是受到了明廷减轻财政压力政策的影响。

严濠生子二:

镗、斌。

严镗因为身体残疾,未袭职。

严濠晋升并获得世袭的指挥同知一职直接由严镗之长子严肃继承。

严镗的弟弟严斌及其后人的事迹,“无考”。

严肃屡立战功,升任指挥使,历任“石硖口守备、宁远卫游击、固原参将、怀来协副将”等职。

石硖口在明代北部边境有两个,一个位于今甘肃张掖附近,一个在八达岭长城西侧。

宁远卫属辽东镇,固原在甘肃,明中叶单独成镇。

怀来卫属万全都司。

从这些职务可以发现,严肃的军旅生涯颇为复杂,足迹几乎遍及九边。

严肃长年在外征战,其家人势必无法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生活,进而影响到家族的成长。

族谱卷一《世系总叙》继续记载:

甘州番贼叛掠地方,调征甘州。

遂移驻甘州左卫,赐都指挥使俸、爵,子孙荫千户一员、指挥佥事一员。

西宁海贼亦卜剌破罕东二卫,调御海虏,遂留一子指挥佥事讳某者驻甘州,而自屯于西宁。

严氏之来湟中自此始也。

景泰时卒。

明中叶,由于国防形势的变化,适合战时需要的镇戍兵制,即营兵制逐渐成为主导,原有的卫所武职逐渐由世官向世爵转化,成为世袭“特权”的代名词。

谱中反复称袭职为“袭爵”、“嗣爵”等,反映出在明末清初人眼中[8],世袭武职已经与世爵完全划了等号。

从《世袭总叙》中可以看出,严肃因为立有战功,不仅本人晋升都指挥使,还先后获得两个世袭恩荫指标。

加上原有的指挥同知世职,严氏一族已经获得了三个中高级武官的职衔。

严氏家族也因此开始由单一官军户家庭向群体武官家族转化。

不过严肃膝下只有两个儿子,长子严敞将来要承袭指挥同知祖职,所以次子某接受了指挥佥事一职,并因为严肃调守西宁而独自留在了甘州。

至此,严肃一家开始分居两地。

加上此前谱中记载后人“失考”的三世严清、四世严斌,估计此时严氏一族已经分居在四个地方。

[9]不过谱中载西宁严氏十一世严维法曾在明末“探亲数月方归”[10],湟中严氏和甘州严氏之间似乎还有一丝联系。

至于千户一职由何人承接,谱中没有记载。

不过,上引《世系总叙》虽然对严氏迁居西宁的缘由记录的比较清楚,但在时间上却出现了明显的错误。

所谓海虏,指明代中后期盘踞在青海一带的蒙古部众。

明中叶,蒙古族头领亦卜剌因为在内部斗争中败给小王子,逃奔到凉州一带。

凉州官方拒绝其进入,亦卜剌遂率部杀进青海,攻破西宁安定王等部,占有其地,即谱中所称“破罕东二卫”,并从此成为明朝西北边防的大患。

亦卜剌等进入青海的时间,有关史籍均记载是在正德四年[11],谱中所记因为“调御海虏”前往西宁屯扎的严肃却在“景泰时卒”,距离亦卜剌等进入青海,时间相差近半个世纪,显然有问题。

我们先看一看严肃后人的情况。

严肃的长子,湟中严氏六世祖严敞,初“袭指挥使爵。

甘州达贼犯边,剿捕有功,重升指挥使、世爵,加升都指挥同知。

是时,西宁十三大族番贼抢掠地方,调遣西宁守御,严氏之家于西宁自此始”。

严肃的都指挥使一职属于流官系统,不能世袭。

按理,严敞只能袭指挥同知一职。

《世系总叙》中说严敞一开始就袭职指挥使,后面又说他“重升指挥使”,显然是不对的。

从谱中表述来看,严敞应该是先袭指挥同知一职,后来积功升指挥使,并获准世袭。

谱中记载他的儿子严威后来直接承袭指挥使,可为佐证。

严敞奉命调遣到西宁守御,谱中称“严氏之家于西宁自此始”,说明此前严肃“自屯于西宁”还只是临时性的差遣。

因为蒙古部众侵犯甘州,严敞还曾回到故地甘州防御,并积功升任都指挥同知。

后来因为西宁一带少数民族“抢掠地方”,才又调回西宁,并正式调卫,安插到西宁卫服役。

严敞有三个儿子,长子严威于嘉靖间袭职指挥使,谱载,嘉靖十一年,“委任碾伯所操守”。

严威是严氏在现存西宁地方志中唯一留下名字的人。

万历《西宁卫志》记载,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当地藏族的一支——昝咂族“掠弩木只沟,操守指挥严威击走之”。

四十年三月,“部人掠颜只沟,操守(指挥)严威击走之”[12]。

蒙古入据青海后,当地羌、藏等族纷纷躲避或臣服,唯有两支藏民令蒙古人忌惮,“海虏云:

红帽善箭,昝咂善刀,恒畏之”[13]。

蒙古铁骑尚且畏惧昝咂族,明朝守军自然更不敢懈怠。

《湟中严氏族谱》中对严威在防御昝咂族进犯过程中立下的功勋记载得颇为详细:

土贼掠弩木只沟,击走之。

是年(嘉靖十一年),复掠土官沟,击走之。

十三年正月,剌咂族掠黑松硖、于家寨、水磨沟等处,又击走之。

三月,简精悉锐剿番,贼于掠颜只沟,败之。

捣其巢穴……委掌西宁卫篆……兵备王公特疏保举,适巡抚檄下,复选军政。

前后三次持符,共一十八载。

升西宁守备。

剌咂族是昝咂族的一个分支。

按照万历《西宁卫志》的记载,剌咂部掠土官沟发生在嘉靖三十八年正月。

同月,又掠黑松硖、于家寨[14]。

卫志和族谱都记载严威立下的第一次战功是在弩木只沟。

其他几次战斗虽然记载上有一定出入,但差异不大,唯有几次战斗发生的时间,卫志与族谱存在明显的差异。

据顺治《西宁志》的记载,从弘治到万历朝,明廷一共派出53任整饬西宁兵备道副使,其中王姓者四人,全部出现在嘉靖朝[15]。

可见,严威在嘉靖年间主持过西宁卫政,应该没有疑义。

万历《西宁卫志》的作者刘敏宽、龙膺,分别于万历二十三年、万历三十八年出任西宁兵备,距离嘉靖朝不远,他们对历史的记录应该比康熙年间凭借记忆修撰而成的《湟中严氏族谱》更为可信。

据此可以判断,严威任职西宁卫的时间应该在嘉靖朝后期。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严肃的去世时间。

假定他去世于景泰七年(1456),距离严威嘉靖三十七年(1558)首次立功的时间长达102年,而这期间严家只有两代人承袭祖职。

严威能被选入营兵体系,操备于碾伯,应该正当壮年。

即使他嘉靖元年(1522)就已经袭职[16],那他的父亲严敞也要在军中服役66年之久,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严肃的去世时间应该在亦卜剌进入青海之后的正德末年或嘉靖初。

族谱的记载明显是错误的。

严肃有一弟,名严经,严肃进驻西宁时,严经随同前往,“遂家焉”。

在这之前,严氏一族都是以行伍著称,自严经起,严氏的门风开始发生变化。

“肃子孙承袭世职,自经以下皆读书力田,著声乡党。

膠塾间视当代名公巨卿宜若少逊,而席先人之旧业,敦儒素之家风,谅亦各有当也”[17]。

可见,在严氏后人看来,从第五代开始,严氏一族已经开始由单纯尚武转向文武双全。

其实,严氏最早致力于举业的不是严经,而是三世严清之子严英,谱中称其“以岁贡任河南嵩县县丞”[18]。

只是,湟中严氏与严经一系很早就失去了联系。

明中叶,武职的地位下降,逐渐沦为文官的附庸。

受大环境影响,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一大批附庸风雅、雅好文辞的武官,如睢阳卫指挥佥事汤敬,本人是武进士,但其文采被文官公认为“当在文士之右”[19];

清远卫指挥使杨宪臣径自投入名士陈献章门下,等等。

大多数武职虽然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但对于让族属习文,投身科举事业却是非常热衷的。

西宁地处边境,汉族人口是少数群体。

在这里推广儒家学术,即是本地汉民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向边境地区推广主流意识形态,实现“外戎内华”[20]的重要手段,所以,早在宣德二年,受命镇守这里的都督佥事史昭就已奏准:

“西宁虽是边方,然官员军民之家亦有俊秀子弟向慕读书,缘未建学主师,无所受业。

又凡庆贺表笺无人撰述书写,请开设学校如内地。

”[21]严肃弟兄移居西宁,不可避免地要受当地汉民风气的影响,投身举业,也是必然。

严肃只有两个儿子,先后承袭武职,加之在一段时间内还在西宁和甘州两地流动,不具备投身学术的条件。

唯有严经具备向学的可能。

不过严经一系的发展也不是很顺利。

严经只有一个儿子,加上严肃的两个儿子,严氏一族到第六代也只有三个男丁。

人丁寥落,又缺乏学术积淀,在科举事业上显然不可能取得大的成绩。

不过,到第七代,严氏时来运转。

严敞育有三子,严经则一下子得到了12个孙子。

长孙严湖率先取得成功,进入国子监学习。

谱称“自吾祖始,以戎行起家,而诗书之业缺焉未闻。

延及我太学生湖公、高祖庠生明道,以将军之胄翔文章之府”[22],喜悦之情,跃然纸面。

严湖生有四子,长子明道。

明道长子尔范在学业上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由前明选贡,授福建漳州府经历,洊擢蜀射洪令,署潼川州牧”[23]。

尔范有八子,除了贞庆、九宾投身行伍,二子早夭外,其他四子中贞泰是岁贡,以喜好藏书闻名;

贞吉是廪膳生员;

贞健、贞揆也是卫学生员。

诸孙亦以生员居多。

考虑到谱中对严湖的11个兄弟以及明道的3个兄弟及其后人的情况缺载,严经一系在第七代之后,在学业上取得一定成就的子孙应该还有一些。

西宁地处极边,教育水平有限,要考中进士非常困难,能有多人被选为贡生,已经非常不易。

说严氏一族在西宁已经是书香门第,应不为过。

严氏向学的子孙并不局限于严经一系。

严肃一系中的修文者主要集中于八世严时一支。

严时,“嘉靖间岁贡,自国学旋里授徒”。

严时子汝魁是卫学廪生,汝魁子师正亦为岁贡,“三举德行,教授生徒,陶成后学四十余人”。

师正之子维宪,也就是族谱的编者则为卫学增广生员,明亡后隐居田园[24]。

作为世袭中高级武官,严氏一族的尚武之风并没有因为向学子孙增加而减退,相反,还有所发扬。

七世严威在嘉靖间的成就前面已经介绍,现在我们来看看他的后人。

严威有三子,除三子严时弃武修文外,长子严瞻袭职指挥使,继续在碾伯所领兵,“管巴暖操守”,后陆续升任甘州石硤口都司、延绥游击、通州参将等营职。

次子严曤“以军功升小旗一员,任正兵中军”。

严瞻长子尔恭有疾,直接由其孙师旅袭职,时在万历中。

师旅善骑射,后在万历《西宁卫志》的作者、兵备副使龙膺的提携下,调往甘州任正兵中军。

此后又回到西宁,曾任“屯捕,掌卫篆”及北川守备等营职。

天启中,师旅长子维藩袭职,先后三次掌管西宁卫巡捕、四次管屯管局,也曾出任奇兵营中军等营职,并“以功升总旗一员”。

不久,明朝灭亡,“凡西宁土司准其承袭,汉指挥四十八员悉行裁革”,严氏一家的世职就此中止,“遂为齐民焉”。

明代中后期,卫所世职逐渐世爵化,并成为赏功的重要手段。

前述严肃“子孙荫千户一员、指挥佥事一员”,严曤“以军功升小旗一员”,都是例证。

严氏户下另有多人曾在军中任职。

如严威二弟严洁之子严钦“署试百户”,严维藩的弟弟维翰“袭授百户职,任镇海、威远中军。

崇祯间,甘州插酋大举入寇,奉简领宁兵赴援,随镇兵堵御,追贼回巢。

部给守备札,任碾伯中军”。

严经一系也有人从军,如严尔范的两个儿子贞庆、九宾。

贞庆“由庠生授试百户,兵部札加衔守备,诰授昭勇将军”、九宾“授试百户,任防守千总,委修北门大桥,诰授忠信校尉”[25]。

严钦等人入伍时都不是普通士兵,试百户、百户等职应该都是族人立功后恩荫的产物,像严维翰,《世系总叙》明确称其为“袭授百户职”。

从众多从军族人的经历可以看出,严氏一族在明代始终秉承着尚武的家族传统。

加之有世袭武职作依托,从军者大多有一个较好的起点,因而取得的成就也比较高。

如十世贞庆,投笔从戎时不过是六品试百户,后历经晋升,官阶达到了正三品,已经可与家族世袭之指挥使比肩。

另外,从贞庆、九宾属于严经一系来看,严氏一族虽然从第五代开始,在职业选择上有了“分工”,但相互之间仍有交叉,说明到明代后期,西宁严氏一族已经成长为文武双全的世家大族。

唯一例外的是十一世维则,他虽然也是生员,但更精于医道,以行医为主要职业。

卫所军户由于人口繁衍,在职业选择上会日趋多样化。

士、农、工、商是卫所军户的基本选择,前文提到严氏“自经以下皆读书力田”[26],说明务农也是严氏的一个基本职业。

传统观念鄙视商业,西宁地处极边,内地流行的“工商皆本”等新观念未必会传播到这里,但西宁严氏一族中未见从事商业者,会是单纯因为观念的影响吗?

西宁卫设置于洪武六年,后因当地非军籍人口众多,于宣德七年升格为军民指挥使司。

为了适应治下大批少数民族人口的需要,明廷有意识的安插了大批投诚土司出任西宁卫世袭武官,如指挥使李南哥(沙陀人李克用后裔)、祁贡哥星吉、指挥同知朵儿只失结[27],等等。

他们的族属也因此自动成为卫所军士。

严氏一族被安置到西宁,估计和其祖先来自北方,并非汉人也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为了实现“用夏变夷”,使当地民族通过与汉籍卫所军民长期接触“渐染华风”,明廷也在当地卫所中安置了一批汉族武官和军士,如吴元年归附的江南山阳人陈子名被委任为西宁卫指挥使[28],河州卫百户王猷是很早就追随朱元璋起兵的宜兴人[29]。

又如洪武十三年,拨河州48民户到“贵德开垦守城,自耕自食,不纳丁粮”,令王、周、刘三姓河州卫世袭百户“各携眷口赴贵德守御城池”[30],等等。

这样混合配置虽然可以减少汉族军民大量涌入带来的军地矛盾,使当地社会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平稳向前发展,但也有一定的弊病。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难取得跨越式的发展。

西宁卫下辖之碾伯所人众,到清初仍“罕知贸迁”[31]。

河州卫贵德千户所甚至到乾隆年间所城依然没有集市,“不使银钱”,后经分巡西宁道按察佥事杨应琚等筹划,才于南关厢开设集市,“青蚨、白选始有识者”[32]。

曾经对西北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开中制度,也因尊重当地可以比较容易的买到青海盐池出产的土盐的现实而没有实行,直到雍正二年之后才有所改变[33]。

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估计才是严氏一族中缺少经商人士的主要原因。

官兵混合配置还产生了另一个令明廷不愿意看到的现象,那就是随着接触的增多,部分汉族人众没有“用夏变夷”,反而被对方同化。

嘉靖《贵州通志》的作者曾对此大发感慨:

贵州土著蛮夷族类实繁,风俗亦异,大抵标枝野□纯朴犹存。

各军卫徙自中原,因沿故习,用夏变夷,胥此焉。

恃彼至愚无知者或反见变于夷。

重以江右川湖贩商流徙罢役逋逃多为奸诈,诱群酋而长其机智,而纯朴浸以散矣[34]。

在西宁同样存在这一现象。

乾隆时按察佥事杨应琚曾统计西宁各族土司共计十六家,“皆自前明洪武时授以世职,安置于西、碾二属”。

其中绝大部分是“蒙古暨西域缠头,或以元时旧职投诚,或率领所部归命”,唯独陈子名“系南人,元淮南右丞归附”[35]。

按《湟中严氏族谱》记载,明朝灭亡后,“凡西宁土司准其承袭,汉指挥四十八员悉行裁革”。

陈子名的后裔作为汉人,却被清朝政府按土司接收下来,说明其家已经完全“夷”化。

相比之下,倒是出自异族的严氏恪守本分,没有辜负明廷。

张金奎

 

[1]

乾隆五十四年介祺堂刊本。

谱中对康熙朝以后的严氏族人也有部分涉及,估计是后人在本谱基础上直接填纸加写所致。

[2]《湟中严氏族谱·

序》。

[3]在《世系总叙》中存在多处错误,如定远县在元代属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下属安丰路之濠州管辖,明初才设置凤阳府。

南京在元末称集庆,朱元璋占领后改称应天,江宁则是清代对南京的称呼。

谱中出现的一系列地名称谓上的错误应该是撰写者不了解地名演变所致。

另外,朱元璋占领集庆是在至正十六年(1356),此后的破严州、鄱阳湖之战都发生在吴元年(1367)之前。

严渊归附的时间明显有误。

[4]《湟中严氏族谱》卷一《世系总叙》。

[5]郎瑛:

《七修类稿》卷十四《国事类·

二卫》:

“太祖国初时,立君子、舍人二卫。

君子卫居文官子弟,舍人卫居武官子弟,以宣使李谦安子中领焉;

昼则侍从,夜则直宿,以为心腹。

登报后,总兵官家眷俱要京中居住,谓同享富贵,二者虽若宠之,实防之也。

”在王世贞《皇明异典述》等野史笔记中也有类似记载。

[6]以下涉及严氏的引文如未加注,来源都出自《湟中严氏族谱》卷一《世系总叙》和《世系图说》。

[7]参看拙著:

《试析明初卫所军户群体的形成》,《中国史研究》2007年2期。

[8]《湟中严氏族谱》作者严维宪生于万历末年。

[9]严昊在京卫服役,严清一系估计留在了南京附近。

严斌一系估计留在了严濠驻守的绥德。

[10]《湟中严氏族谱》卷二《世系图引》。

[11]如万历《西宁卫志》卷三《纲领志》,王继光辑注本,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万历《西宁卫志》卷二《兵防志·

番族》。

[13]万历《西宁卫志》卷二《兵防志·

番族·

昝咂》。

[14]万历《西宁卫志》卷三《纲领志》。

[15]顺治《西宁志》卷三《官师志·

官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6]按照明朝卫所武官袭职的最低年龄15岁计,嘉靖三十七年的严威应当已经50岁,临近退役年龄,几乎不可能入选营兵系统。

[17]《湟中严氏族谱》卷二《世系图引》。

[18]《湟中严氏族谱》卷一《世系图说》。

[19]《明武进士昭毅将军跻斋汤公墓志铭》,《新中国出土墓志·

河南》

(二),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20]顺治《西宁志》卷一《地理志·

风俗》。

[21]《明宣宗实录》卷二四,宣德二年春正月癸丑条。

[22]《湟中严氏族谱》卷二《世系图引》。

[23]《湟中严氏族谱》卷二《世系图引》。

[24]严时另有6个儿子,但谱中没有记载,其中未必没有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者。

[25]《湟中严氏族谱》卷二《世系图引》。

“忠信校尉”,明代武官无此散阶,疑为错误套用清代绿营兵制。

[26]《湟中严氏族谱》卷二《世系图引》。

[27]顺治《西宁志》卷三《官师志·

土司》。

[28]乾隆《西宁府新志》卷二十四《官师》,《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55卷,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

[29]民国《贵德县志》卷三《人文志·

职官·

名宦》,《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57卷,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

[30]民国《贵德县志》卷三《人文志·

户口》。

到乾隆十一年,原来的48户民户已经有在册人丁9835人,“王、周、刘三屯百姓人丁四百六十二”。

这些汉族人口的繁衍,对改变当地单一民族结构,使之向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转化无疑有重要作用。

[31]康熙《碾伯所志·

习尚》,《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57卷,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

[32]民国《贵德县志》卷二《地理志·

贵德所街市》。

[33]民国《贵德县志》卷三《人文志·

盐法》:

“宁郡所属各县卫所向俱易买青海之盐,并无行引课税。

[34]嘉靖《贵州通志》卷三《风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5]乾隆《西宁府新志》卷二十四《官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