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3002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春天到了,大明湖畔杨柳依依,湖中碧波荡漾,风景宜人,美不胜收。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汉字之美。

B.中国举行规模空前的阅兵式,目的在于向人们发出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对人类虐杀。

C.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D.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写的是刘备。

B.当简·

爱重返桑菲尔德庄园,打听到罗切斯特的下落,发现他双目失明时,出于对罗切斯特的同情而选择了和他结婚。

C.《草房子》中桑桑是个调皮而有情有义的少年,当纸月收到欺负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当杜小康落魄的的时候他把自己最钟爱的鸽群卖掉,把钱给了杜小康。

D.《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老人经过与鲨鱼的殊死搏斗,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

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从此他决定再也不出海打鱼。

二、(2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共6分,每小题2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祸患B.蹴尔而与之蹴:

用脚踢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使:

假如D.万钟于我何加焉加:

增加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所欲有甚于生者贤于材人远矣

B.舍生而取义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万钟于我何加焉父异焉

D.故不为苟得也贤能为之用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选文体现了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

善用排比句式,节奏感强,富有气势。

B.作者认为,当鱼与熊掌不能两全时,应舍鱼选熊掌。

C.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

D.孟子采用了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通俗易懂。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

盲子失坠

有盲子道涸溪。

桥上失坠,两手攀楯①,兢兢②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

过者告曰:

“毋怖,第④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楯长号。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乃自哂⑤曰:

“嘻!

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

沈空守寂⑥,执一隅以自矜严⑦者,视此省哉!

【注释】①楯:

栏杆上的横木 

②兢兢:

战战兢兢,害怕的样子。

③自分:

料想。

④第:

只管 

⑤哂:

嘲笑。

⑥沈空守寂:

指陷在空想中 

⑦自矜严:

矜持自负。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限划两处)(2分)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11.这则短文寓意深刻,读完文章你得到哪些启示?

(2分)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

(共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①,夜深篱落②一灯明。

[注]①促织:

蟋蟀。

挑促织:

捉蟋蟀。

②篱落:

篱笆。

12.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任选一个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13.这首诗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结合诗句分析它的妙处。

(四)根据原文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者下句。

(共7分,每小题1分)

(1),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论语>

十二则》)

(2)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

(3),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4),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关雎》)

(6)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7)诗人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三、(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共l2分)

(一)漫话对联

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

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

“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

“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

“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

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

④对联源于何时?

可远溯先秦。

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

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

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

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

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善,涌现出纪晓岚、袁枚等对联高手。

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

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⑤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

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⑥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

例如:

“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

“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

“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⑦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

两联字数须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情况,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

句式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

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⑧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

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

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⑨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

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

“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

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

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

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15.“漫话”是“随便聊的意思”,通读全文,看本文作者同我们聊了关于对联的哪些方面的知识,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分)

16.阅读第⑨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18.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共18分)

(二)泉(贾平凹)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了。

家里传来消息说:

“它死得很惨,被拦腰折断,又裂为四块,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了。

”我听了,很是伤感。

 

②打我记事起,这棵老槐树就在门前站着,是那么粗,那么高。

我们这些孩子,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很。

冬天,大地上光秃秃的,老槐树也变得赤裸裸的,鸟儿却来报答它,落得满枝满梢。

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树就是一首歌。

我们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③我不能不去看它了,一回到村口,就急切切地找那老槐,果然,没看到它。

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老槐,被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墙角,白花花的刺眼。

我心里不禁抽搐起来:

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

如今老槐树留给我的,就只剩刺眼的树桩了吗?

我痛心不已,再也硬不起心肠,蕴藏着的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化作泪水流了下来。

④夜里,我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要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

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突然,我看见在树桩四周的皮层里,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⑤小儿从屋里走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

“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

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霎时就消失了。

⑥小儿突然说,“爸爸,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水一样的声音?

这是我曾听过的。

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爸爸,水还在呢!

”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

”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啊!

真是一口泉呢!

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

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

⑦“泉!

生命的泉!

”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紧紧搂住了我的小儿。

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涌动,永不枯竭。

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条根,该是那一道道的水源了吧!

⑧我有些不能自已了。

月光下,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多么的精神。

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绿的,鲜鲜的,深深的。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能的。

”我肯定地说。

⑨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静地坐在“泉”边,谛听这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选文有删改)

19.请认真阅读选文,在表格A、B、C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4分)

事件 

作者感情

听到老槐树惨死的消息

B

A

痛心

小儿发现了树桩是一口“泉”

C

20.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请结合语境,从内容理解和表达效果对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树就是一首歌。

②比较下面原句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原句:

改句:

一片片绿绿的,鲜鲜的,深深的小叶绽了开来。

21.文章开头说:

“很是伤感”,第3自然段又说一腔柔情“全化作泪水流下来了”,作者伤感流泪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2.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四、(50分)

23.请以“那一刻,我读懂了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以“窗外的雨淅淅沥沥,一滴一滴打在我的心上,那些记忆倏地一下涌上心头…………”为开头。

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xxx”代替,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语文模二试题参考答案

1C2B3D4C5C6D7A8C

9.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划对一处得1分)

10.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长时间为难自己呢!

(大体意思准确即可,“即”和“自苦”必须准确翻译,每错一处扣1分。

)11.答案示例:

不要凭空猜想,固执己见,作茧自缚;

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要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创新。

(答出两点即可,只答一处得1分。

12.“送”有“送来”之意,秋风吹动梧桐叶子,送来叶子飒飒作响的声音,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写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动”有“打动”之意,秋风吹来,勾起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寂之情。

借秋风来表达漂泊的孤独凄凉之情。

(解词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13.示例一:

衬托或对比。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示例二:

借景抒情。

一、二两句写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自然牵动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

(答对写法得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得2分)

14

(1)博学而笃志

(2)悠然见南山

(3)问渠那得清如许

(4)只恐双溪舴艋舟

(5)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玉垒浮云变古今

(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5.答案:

文章主要介绍了对联的名称、用途、种类;

对联的起源与发张;

如何撰写对联;

对联弘扬着民族文化。

16.答案:

据历史记载说明资料来源,说明了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副对联,进而说明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写对联是有历史根据,并非凭空臆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17.答案: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从古今诗词赋中取句子的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对联特殊写法中“集句”的特点。

(说明方法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18.答案:

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紧承了上文对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以及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介绍说明,又引出下文对如何撰写对联的说明,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承上启下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占2分)

19.A看到老槐树被劈成碎片B伤感C激动(喜悦)

概括情节语言简洁准确2分,情感各1分

20①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鸟儿比作树叶,把树叶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冬天的老槐树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我对老槐树的喜爱之情 

(修辞手法1分,分析表达效果1分,情感1分)

②原句运用倒装句,突出强调了叶子绽开时的嫩绿,充满生机,表达了“我”的喜悦之情;

而改句语气平淡,不能充分表达叶子的特点这种感情。

(句式1分,表达效果1分,分析改句1分)

21.老槐树曾给了作者童年生活无限的乐趣和无穷的遐想;

作者同情、可怜老槐树死的很惨,消失的很惨;

老槐树的消失使作者再也不可能有对老槐树慰藉的回忆了。

(第—点2分,后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22.示例一:

运用插叙的写法,插叙了小时候老槐树带给我的快乐记忆,表达对老槐树喜爱,为下文我回家看老槐树做铺垫,使文章内容充实。

运用对比的写法,那老槐死得很惨和老槐又绽出嫩芽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了生命力的顽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也可从先抑后扬、借物抒怀等角度作答。

(写法2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

允许有独到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