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6476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二、古代文言及现代诗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

“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

苏轼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

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长官为礼部尚书。

C.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

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D.《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

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

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

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

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轼请曰: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5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9题。

(11分)

梅花绝句陆游见梅何应龙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8.请指出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9.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每空1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诗句“__▲____,▲”表现了向往美德、坚持真理,为自己的理想献身而不后悔的意志。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以下两句来批评:

“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

(1)——(4)题目。

纵火者

(美)伯纳德·

杰克逊

(1)弗赖伊大厦共有十层楼。

里面曾有许多气派的办公室,现在却人去楼空了。

那些野蛮的汪达尔人①不但往大厦的窗户里投石头,还用油漆在墙上乱喷乱涂。

这两年来,弗赖伊先生,这座大厦的所有者,一直在设法卖掉它。

但却没人愿买。

(2)不久,弗赖伊先生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了希拉。

一周后,他们两个面对面地坐在他的办公室里。

(3)“纵火是一件危险的事,弗赖伊先生,”希拉告诉他,“它要靠一些你从学校中无法学到的技能来完成。

(4)“是的,我明白。

”弗赖伊先生回答。

他过分紧张地吞咽着空气。

(5)“它的费用也很高。

”希拉说着,用手指轻轻拍拍她的钱袋。

(6)弗赖伊先生把一个手提包从桌子上直接朝她推过去。

“这里是我们说好的数,”他说,“你什么时候动手?

(7)“今晚,”希拉一面回答,一面数钱,“你不会觉得太迟吧?

(8)“今晚很合适,”弗赖伊先生回答,“我急需那笔保险金。

(9)当晚11点,希拉开始沿着弗赖伊大厦里的一条狭窄走廊摸索着前行。

找到能把自己引到地下室的楼梯后,她继续往下走。

在那里,借着手电筒的微光,她发现了她需要的东西。

她在保险盒附近的一大堆垃圾里埋过一个炸药包。

当炸药爆炸时,那些垃圾会首先起火。

火灾调查员们将把电线短路当作这次火灾的起因。

(10)希拉把点火定时器调到十分钟那里,然后离开了大厦。

多数纵火者都会立即从纵火现场逃离,希拉却不。

她喜欢待在附近,看她的工作完成得如何。

她停留的时间从不超过几分钟——确信自己能挣到那笔钱后就走。

(11)希拉慢慢地走向街对面,坐进她的车里。

她假装正在等人。

大街的另一头,一群观众正从电影院里走出来。

没人觉得一个坐在车里的年轻女人有什么不寻常。

(12)希拉听到了微弱的爆炸声。

她希望别人都听不到。

几分钟内,浓烟从几扇前门的底下钻了出来。

火势迅速增强,烟雾开始从第二、三层窗户里往外冒。

这时,希拉听到了警笛声。

四辆救火车停到大厦前面。

火苗蹿得更高,烟雾也越来越浓。

连消防队员也不能接近这座大厦。

人群开始聚集过来。

几个人坐在她汽车的引擎盖上观望。

(13)“对不起,女士,你只能离开这里,”一名消防队员从街对面走过来说,“更多的救火车正在往这里开。

到时候我们将要用这个地方停车。

”说完,他转过身,对身后的消防队员们喊着命令。

整座大厦都在冒烟。

(14)希拉已经看得够多了。

她发动汽车,慢慢地沿着路边往前开。

开到一个角落时,她从后视镜中最后望了一眼。

街上塞满了救火车。

更多的救火车还在远处尖叫。

希拉微笑了。

每件事都像计划的那样完美。

(15)她缓缓地往家的方向驶去。

(16)“现在我可以想想该怎么花那五万美元了,”她想,“可能会有一个悠长的假期……我听说,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夏威夷是个不错的地方。

是的,夏威夷听起来就像那种地方……”

(17)当车开到她家附近时,她觉得好像出什么事了。

她发现街上站着一些人,正在对什么东西指指点点。

希拉放慢车速,眯着眼往大街的下方看。

在这个晴爽的夜,火光以一种可怕的光焰把附近地区映得一片通明。

(18)希拉把车停在路边,从车里走出来。

在她的前方,那座被火舌吞没的房子就是她的家!

当屋顶被烧毁时,她能听到木头的噼啪声。

(19)希拉的邻居卢卡斯先生站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根园艺胶管。

一股涓细的水流消失在火苗之中。

(20)“抱歉,希拉,”他说,“我很想浇灭它。

可火势却越来越猛。

这样一所小房子根本挡不住这么大的火。

(21)希拉想着所有正在冒烟的家具和衣服。

她也想到了别的。

弗赖伊先生付给她的酬金就在那所房子里。

五万美元正在被已经卷上屋顶的火焰吞噬!

(22)“救火车在哪儿?

”她疯狂地大叫起来,“没人给消防部门打电话吗?

(23)“我给他们打了,”卢卡斯先生回答。

“但所有的救火车都去对付布雷迪街的大火了。

你没听说?

弗赖伊大厦起火了!

【注】①汪达尔人:

日耳曼人的一支,公元五世纪入侵高卢和西班牙,455年占领罗马并大肆破坏掠夺。

后来,人们用“汪达尔人”这个词指代那些恶意破坏他人财产或艺术品的人。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弗赖伊大厦人去楼空,被人恣意破坏,也一直卖不出去;

更有弗赖伊以策划纵火案来牟取私利:

这暗示了他是一个唯利是图、阴险狡诈、不得人缘的人。

B.文章第四段弗赖伊听说纵火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后,显得非常紧张,是因为他清楚纵火毕竟是违法事件,良心感到不安。

C.炸药按时爆炸,火灾制造成功,火灾调查员把电线短路当作火灾的起因,以致希拉微笑了,每件事都像计划的那样完美。

D.小说以策划弗赖伊大厦纵火开始,以因救弗赖伊大厦火灾而未能顾及希拉家火灾结束,作者巧妙地将两起火灾联系起来,结局突兀而自然,令人深思。

E.希拉对纵火一事信心满满,但没有想到自家却被同时纵火,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善恶有报的观点。

(2)小说结尾惊奇地出现希拉家火灾,作者是如何巧妙地使故事的发展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

(3)文章第⑫段多处描写了弗赖伊大厦火灾时的火势,这个场面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4)无巧不成书,希拉在纵火的同时,自家的房子也被焚。

请就该起纵火案的纵火者、作案动机、作案时间及作案经过等,谈谈你的看法。

(8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1)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

他后来曾写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

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

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2)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

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

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

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3)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剌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可惜好景不长。

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

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

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4)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

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

他当然不想蹚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5)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号为楚。

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6)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

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7)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

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

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

“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8)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9)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10)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

“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

”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11)幸甚啊,幸甚!

归去来!

(12)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

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

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13)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

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14)他以诗明志: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

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5)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

“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

”真是可爱极了。

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

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

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16)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中: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7)欧阳修说: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王国维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18)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漫着花香的所在,是个大美的所在。

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

桃花源自此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陶渊明是世家出身,其先祖曾经建立的丰功伟绩激励着他,他曾写诗回忆自己那时欢乐的生活和远大的志向。

B.陶渊明几次出仕,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因为无法解决生计问题,之后又投奔刘裕,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

以明确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展开全文,思路清晰;

叙述中夹杂着作者的评述,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D.陶渊明辞官归乡,是他人生的分水岭。

他结束了多年的仕宦生涯,更名为“潜”,结交佛道隐士,开始了寄情自然的田园生活。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虽然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甚至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但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感到自由和快乐。

(2)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多处引用陶渊明和他人的诗文有何作用?

(4)陶渊明归隐后有精神的抑郁,也有生活的艰难,为什么作者却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幸甚啊,幸甚”?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猴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组把众多网友希望六小龄童再上春晚的合理建议,最终也没有给他登台表演的机会。

②某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