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1013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

《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地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满朝文武钩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

他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骜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世。

他曾在硕果累累的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

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璞,饮尽一生。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

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

课内素材

陶渊明厌恶官场,决心归隐。

“田园将芜”,故应归家,只是心为形役,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的可悲啊!

但是,归意已有,决心已下。

正如他在《归园田居》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从他的自恕自慰之词中,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情感。

陶渊明依恋山水,性情旷达,应该说是一种禀赋。

他曾说: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奉迎的人,置身仕途,自觉笼中之鸟,又有何快意可言?

生命的本质在于“随心所欲”,生命的活力应该于和谐的自然之中才能释放出无穷。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因“误落尘网”所失去的,恰恰是生命中的“本我”,正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以,此时选择归隐,陶渊明从一个对统治者抱有幻想的“非我”,向“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本我”找到了生命价值的本源,开创了田园隐逸诗之风。

[运用角度] “志向”“信念”“理想”“个性”“追求”“人生的本真”等。

精彩运用

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中让心中郁积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空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

且让我们想象一下陶公归家时的情景:

宽袍大袖,迎着清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园。

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啊!

陶公祠的菊花

江水是菊黄色的,那江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

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中那两厢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些残存的黄色。

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

这地方真个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乡叫“黄菊乡”。

我依然走在菊花黄的意韵之中。

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以及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

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存传后世的文人们的自珍的清高之气。

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少时就有猛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而且,也做过官,只是受不了官场那种腐气,那般骄奢淫逸。

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

他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躬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

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塑像,高丈许,乌石所镌,给人一股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真正的陶渊明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得没饭吃,那样子一准佝偻,哪能有如此威风?

但我却懂得塑者的匠心:

他并不仅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塑他冷傲的气质。

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似乎有话要说,却是欲说还休,一千六百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了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

在史书上,他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

陶公就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浊臭呢?

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

苏东坡曰:

“渊明诗初视散缓,熟视有奇趣。

如曰: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又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

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味,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

我不是苏东坡,我闻着的是另一种味儿,一个生气老人的味儿。

这样的味儿辛弃疾也曾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正气,吾侪心事,古今常见。

”陶公或真未死,当在菊花之间,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滔滔菊江和无期无尽的岁月。

祠不大,却是修葺得好,在江边一块高地上。

祠后有塔,曰“秀峰塔”,另有一塔在不远处,叫“天然塔”,被称为“东坡双塔”。

祠与塔构成了一种沉重而冷肃的气氛,在江边,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

陶公安在?

问菊,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

[赏析] 菊花傲雪开放,凌寒不凋;

花容艳美,韵致高雅,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

深受世人喜爱,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为不与黑暗腐朽的当局同流合污,弃官隐居,在房前屋后,种植菊花,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逸生活。

菊花从此也就成了清高、隐逸的化身。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舟遥遥以轻飏   B.临清流而赋诗

C.乃瞻衡宇D.抚孤松而盘桓

解析:

C项,“衡”通“横”。

答案:

C

2.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役:

役使

B.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

长桨

C.眄庭柯以怡颜怡:

使……愉快

D.景翳翳以将入景:

日光

B项,棹:

用棹划船。

B

3.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舟遥遥以轻飏 ②木欣欣以向荣 ③乐琴书以消忧 ④聊乘化以归尽 ⑤请息交以绝游 ⑥问征夫以前路 ⑦农人告余以春及 ⑧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②④/③/⑤⑧/⑥⑦

①②④为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

③⑧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为“来”;

⑤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

⑥⑦为介词,译为“把”“拿”。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策扶老以流憩B.乐琴书以消忧

C.园日涉以成趣D.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C项,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5.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

乐夫天命复奚疑

A.既自以心为形役B.何陋之有

C.农人告余以春及D.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A项,被动句;

B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C项,状语后置句;

D项,省略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回家途中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的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水、鸟”是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它们或灵秀或壮阔,或低吟或高唱,给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意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的傍晚时分山静鸟倦令作者流连不已的图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以赋诗

(2)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3)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二、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对曰:

“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

“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

“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

“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

“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B.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C.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D.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

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文中指陶渊明做州里的掌管文书的小官。

B.三径:

指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

文中指陶渊明归隐。

C.绶:

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的丝带等。

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

文中的“绶”代指陶渊明的官职非常低。

D.葛巾:

以葛布制成的头巾,形如幍而横着,尊卑共服。

古代平时成年男子不必戴帽子,于是就用葛布做成头巾,包住头发,称作葛巾。

葛巾比丝绸便宜,大众化。

C项,文中的“绶”代指官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在生病、卧床、挨饿的情况下,拒绝了檀道济让他出来做官的建议,还把檀道济送给他的粮食和肉扔掉了。

B.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后,送给他儿子一个用人,并写信告诫他,对待用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

C.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当喝酒喝到酣畅的时候,都弹拨一番寄托自己的心意。

D.陶渊明聪颖洒脱,卓尔不群,天真直率,他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

陶渊明的意思是:

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

(3)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1)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

(关键词“少”“高趣”“善”“属文”)

(2)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仆人给他的儿子。

(关键词“家累”“力”,“自随”宾语前置句,应为“随自”)

(3)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

(关键词“坐”“弥日”)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官职名)。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

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比,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

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前去任职。

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

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

檀道济说:

“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

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糟践自己呢?

”陶渊明回答说:

“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

”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

“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

”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

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仆人给他的儿子,写信说:

“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给自足。

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

”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说:

“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

”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

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

“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

”陶渊明叹气说:

“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

”当天黄昏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官职名),没有前去任职。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动他。

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田地间邀请他。

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

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起身。

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治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地名),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

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

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

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来就能喝酒。

曾经在九月九日那天在房子边上的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

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

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

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

“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

”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

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

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自从宋高祖(南北朝时期的宋,宋高祖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也不愿意做官。

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世号叫作“靖节先生”。

三、表达应用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

(100字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诗人信手采了几朵菊花,抬头不经意间与秀美的南山相遇,只见那在落日余晖中的南山像一幅水墨画,青山如黛,绿水长流,鸟语花香,鹿影隐现,诗人深深陶醉其中,忘了一切!

(示例二)南山静静地站在远方,深绿色的森林让它显得如此肃穆。

一阵阵水雾自林中缓缓升起,在夕阳的照射下幻出五彩的光芒,偶尔几只鸟儿贴着山脊静静地飞翔,它们扇动着翅膀,带着夕阳的余晖。

(想象合理,语言生动)

12.语文老师上课时曾解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中的“五斗米”是薪俸少,而王栋梁同学在某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则认为“五斗米”是日薪,是指薪俸高,这么高的薪俸却不为之折腰,更能体现陶渊明的节操。

王栋梁觉得杂志上说得有道理,他想找老师交流一下。

请你为他代拟一段话,既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又不至于让老师听后感到尴尬。

注意:

语言要得体,100字左右。

语言的得体包括说话的对象、场合、称谓、敬谦辞的使用等。

老师,关于“五斗米”的解释,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不过,与您的解释有些出入,它认为“五斗米”是日薪,是指薪俸高,这么高的薪俸却不为之折腰,更能体现陶渊明的节操。

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否有道理,您能帮我解释一下吗?

13.陶渊明纪念馆位于庐山西麓、九江城东北隅的蔡家洼,是庐山风景名胜区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之一。

迁祠之时,陶公后裔博吾先生撰书了龙门对联,上联是“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根据你对陶渊明的了解,补写出下联。

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