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3842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

《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docx

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

话题作文“不知者无畏”写作指导

数学家高斯18岁时解开了一个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

多年后,高斯回忆说,如果导师告诉我那是一道两千多年没有解开的难题,我不可能就在一个晚上把它解出来。

海伦·凯勒说:

我没有见过这个世界,所以我可以描绘出更加美丽的世界。

一位中国作家也说:

不知者无畏。

请以“不知者无畏”为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

背景由三个材料构成,第一个材料是说高斯在不知道那道数学题是两千年来无人能解的数学悬案的情况之下,竟然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它解出来了。

那么假设一下,如果他知道这道题的背景,他能这么快又这么顺利的做出来吗?

那这个材料暗示的意思是,对命题难度的无知,才使得他没有任何压力与负担,在不知中完成了这道数学题。

这个材料我们也可以延展到对权威、权力、知识、常识、能力、水平、管理、技术、地域状况、事物特性等有关无知的问题上来。

第二则材料是美国的盲人作者海伦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因为看不见这个世界,她无知这个世界,所以她想象这个世界都是美丽的。

如果把海伦的话作一个反向的理解,那就是说因为我们能够看见,我们有知,所以我们不会只描绘这个世界的美丽,因为在我们的眼中,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并不像海伦想得那样单纯,它有阴暗,有阴险,有不公······针对这则材料,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延伸,一个人如果把眼前的障碍、困难、挫折等估计得不足,即不知,他就能爆发出无穷的勇气去面对当前的这些障碍、困难、挫折。

正因为这些人的不知,才能使出勇气去面对自己并不知晓的领域,他们果敢,勇猛,不胆怯,不退缩,在未知领域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以上两则材料所产生的结果是正面的,说明命题人对它的态度是肯定的。

这个命题的重点是肯定“不知者无畏”的精神,强调不知者正是由于不知道,而没有心理负担,不会产生畏难的心理,最终获取成功。

那么这就意味着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与命题人的态度保持一致。

不能写不知者无畏所产生的恶果,比如有的同学写不知道吸毒的危害,所以染上了毒瘾。

有的人在食品里添加三聚氢氨,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就属于此类错误。

第三段话的意图主要是对上述材料的中心作的一个说明,并引出命题。

在审题的时候,不仅要审出题目蕴含的意思,还要学会比较,以使自己的审视更加准确。

比如把“不知”与“无知”放在一起,看看一样不一样,虽然“不”与“无”在有的情况之下意思是相同的,但它们也有自己表意的特殊性,不能完全把“不知”等同于“无知”,虽然“无”有“不”的意思,但它与“无知”组合却表示的是幼稚,认识肤浅。

而“不知”却没有这层意义。

另外,“知”即知道,也有了解、懂得之义。

以上是我们对命题材料以及命题意思的分析,要写好作文,还需作进一步的比较。

比如把不知者无畏与“有知者有畏”、“有知者无畏”(比如方舟子、孙中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吃狼桃的人)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语义是不同的,或条件发生了变化,或结果发生了变化。

如果依照改动了的意思去行文,那是不符合题意,或者说是部分不符合题意的。

原命题中,无畏是无知的结果,无知是无畏产生的条件,随意改动条件与结果的作法都是错误的。

从“不知者无畏”的构词方式来讲,属于条件关系,即只有不知,才能无畏,或因果关系,因为不知,所以无畏。

“不知”与“无畏”是两个动词,那么这两词动词的宾语或状语分别是什么呢?

可以这样讲,不知道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存在,才能不惧权威;或者因为不知道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才不畏惧权威。

依次类推。

三【、存在问题】

1.判断作文中心立意时错误,将“不知者无畏”理解为不懂做事原理而去蛮干,结果遭到失败,这类立意有违材料设定的构想,即背离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如:

不知违反交通的厉害关系,所以撞车;不知吸毒的危害,所以吸毒;小偷不知偷窃的后果,所以偷东西。

2.不理解“不知者”的意思,把“不知”理解成了“无知”,没有知识,不懂道理。

3.作文中心侧重在“无畏”上,强调人只要有无畏的勇气,就将克服一切困难,这类立意忽视了导致无畏的原因——“不知者”。

只审出了命题的一半,另一半则置之不理。

这类作文最多只能得30分。

比如说,贝多芬失聪,成就了他后半生的音乐。

可是他的“不知”在哪儿呢?

4.本次作文最大问题是套作现象,即在文章中虽明确中心并举例论证,但这些“论据”只是讲述了某个人物或故事,内容与文章中心不能紧密联系,事例与议论牵强附会,甚至根本无法与论点挂钩。

如:

事例﹢正因为某某是“不知者”,所以才成就了他的辉煌。

这是因为不懂得“不知者”的意思,才成了简单的套式化论述。

比如,

(1)贝多芬失聪不知音乐。

(2)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中,山田本一把比赛路途分成一小段一小段,他不知前面的路有多长。

(3)霍金不知宇宙黑洞,他才去研究天体。

(4)不知者无畏,有源于心中的希望。

//不知者无畏,是因为主观意志得到补充。

//不知者无畏,把所有的困难当作脚边的石头。

目前学生模式化作文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喜欢使用总分总结构,中间分述部分列举并列的三个例子的方法。

我觉得作文可以按套路去写,但必须要在列举例子的时候要能为中心论点提出有力依据。

而且例子不是为了凑字数,作为一篇优秀议论文,论述部分才是文章闪光点。

应侧重培养自己在作文中大胆发表自己观点、抒发真情实感并通过论据为观点提供可信度的写作习惯。

我们年级学生写作水平有限,能用通顺的文字表达观点(无错别字),并辅以有力例证,有真情实感,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至于对学生文采的培养问题,老师觉得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可能只对个别优生特殊辅导才能用到。

5.通篇用的都是反例,偏离了写作的重心。

背景材料是从不知者无畏能产生积极影响的角度来说明命题的,应该以正现事例为主,反面事例为辅。

6.瞎编故事的学生比较多,故事简单幼稚,冗长繁琐,是不值得提倡的。

四【、可用事例:

1.被“时间”忽悠的矿工们。

这是发生在非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6名矿工在很深的井下采煤。

突然,矿井坍塌,出口被堵住,矿工们顿时与外界隔绝。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言不发。

他们的心里都很明白自己的处境,现在,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氧气,如果应对得当,井下的空气还能维持3个小时。

最多3个半小时。

外面的人必须重新打眼钻井才能救出他们,而这项工程在3个半小时之内绝不可能完成。

这些有经验的矿工决定尽一切努力节省氧气。

他们商量,尽量减少体力消耗,都关掉了随身携带的照明灯,平躺在地上。

   在大家都默不作声,四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很难估算时间。

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戴着手表。

过一会儿就有人不安地问一句:

现在几点了?

这时,连多说一句话都是奢侈的了,因为那会消耗体能,过早丧命。

他们当中的负责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要求由戴手表的人来掌握时间,每个小时通报一次,其他人一律不许再问。

大家遵守了命令。

时间被拉长了,在他们看来,1分钟就像1个小时那样难熬。

似乎过了一天的时间,这个戴表的人才低声说:

“过一个钟头了。

”大家默默听着,都不再说话,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愁云惨雾。

又过了很久很久,戴表的人用更低的声音说:

“又过一个钟头了。

”每听到一次报时,大家的心里就增加一份绝望。

井下的空气最多能维持3个半小时······

6个人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几乎奄奄一息了,他们都在心里计算着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四周似乎越来越黑暗,时间似乎越来越缓慢,呼吸似乎越来越艰难。

过了很长很长很长时间,那个戴表的人用微弱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又嘀咕了一句:

“又过一个钟头了······”接着,他就再没有任何声息了。

一般说来,接下去他们就该依照体质的强弱,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了。

现在的坚持,完全是靠毅力了。

此时,他们甚至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躺在被堵死的矿井中,还是漆黑的地狱中······

就在这时,他们听到了头上传来挖掘的声音!

而且那声音越来越清晰!

很快,一缕光线就射了进来······

这时,矿难发生已经7个小时了。

营救人员发现,6名被困矿工,竟然有5个人还活着!

只有一个人窒息而死,他就是那个戴表的人。

被困的时候,随着时间慢慢过去,戴表的人发现自己成了死神脚步的通报者。

他擅自决定,把时间拉长,在他第二次告诉大家过了一个小时的时候,其实已经过了两个小时。

最后一直过了4个钟头,他才用生命最后一丝力气说出:

“又过一个钟头了······”

最后他死了,其他五个人全活了下来。

2.最后一片叶子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

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

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她说:

“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

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3.马云与阿里巴巴

  马云从小就是一个傻孩子,一个头脑愚钝的孩子。

小时候爱打架,打了无数次的架“没有一次为自己,全是为了朋友”。

“义气,最讲义气”。

打得缝过13针,挨过处分。

被迫转学杭州八中。

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家庭压力大,父亲脾气火爆。

马云在父亲拳脚下长大,在家呆不住,却特别爱交朋友。

  他说:

“我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你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

”从小,马云功课就不好,数学考过1分。

只有英语特别好,原因竟然是:

“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

”从13岁起,马云就骑着自行车带着老外满杭州跑。

  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

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

数学31分。

高考数学21分。

高考失败,弱小的马云做起踩三轮车的工作。

  直到有一天在金华火车站捡到—本书,路遥的《人生》,这本书改变了这个傻孩子:

“我要上大学。

  1984年马云几番辛苦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是专科分数,离本科差5分,但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幸运地上了本科。

  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

1991年、马云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

结果第一个月收入是600元,房租是1500元。

  大家动摇的时候,对经商不甚了了的马云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去义乌,卖小礼品,卖鲜花,卖书,卖衣服,卖手电筒。

“喏,看见那个大陶狗吗?

当年我就卖过它。

”记者采访马云时,他兴奋的指着一个卖小玩意儿的人说道。

两年马云就干成了这件傻事,不仅养活了翻译社,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而且他是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

1995年,在出访美国时首次接触到因特网,回国后他就创办了网站“中国黄页”。

1997年,加入中国外经贸部,负责开发其官方站点及中国产品网上交易市场。

  1999年,正式辞去公职,创办阿里巴巴网站,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尤其是B2B业务。

目前,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B2B网站之一。

阿里巴巴网站的成功,使马云多次获邀到全球著名高等学府讲学,当中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麻省理工、哈佛大学等。

4.袁隆平的自述

  我为什么研究杂交稻呢?

那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天,我到田里选种,突然看见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穗大而且数特别多,后来我把它收入做种子。

第二年种上去,我管理非常细致,因为当时的品种亩产一般只有五六百斤。

我把它作为一个非常有希望的品种,每天去观察。

可是到出穗的时候,我大失所望:

我种了一千多株,没有一株像它的“老子”那样好。

我一声叹息,坐在田埂上发呆,后来突然来了灵感,心中一阵欣喜,因为只有杂种的后代才可能出现分离,正好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这就证明了我发现的“鹤立鸡群”的优良稻种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

这样,我就萌发了要研究杂交稻的决心。

  但是在那个年代,传统的观点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植物是没有杂交优势的。

因此,我的研究受到不少人的反对和讽刺。

而我对自花授粉也知之甚少。

但是我认为,杂交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小到微生物,高到人类都有杂交优势,有没有杂交优势不是由生殖方式决定,而在于杂交双亲的遗传性是否有差异,而水稻也不会例外。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也为了证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1972年夏我们在湖南省农科院做了试验,种上杂交稻来说服有关人。

我们种了四分田,还有对照品种,就是一个是高产品种,另一个是常规品种。

我们的杂交稻长势很旺,对照种只有七、八寸高,我们的有1尺高了,对照种只有四五个分蘖,杂交稻就有七八个分蘖了,长势非常旺。

可最后验收的时候,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产量还比对照种略有减产,而稻草增加了将近7成。

于是有人讲风凉话,说“可惜人不吃草,如果要吃草的话,你这个杂交稻就大有发展前途了”。

后来就开会研究到底要不要支持杂交稻,我们那个时候是少数派,大多数是反对,说这个杂交稻是一堆草。

我冷静地分析,站起来发言的时候,我说:

“从表面上看,我们这个试验是失败了,我们稻谷减产,稻草增产。

但是从本质上讲我的试验是成功的,为什么?

因为现在真正的焦点是水稻这个自花授粉作物究竟有没有杂交优势,现在试验证明了水稻具有强大的杂交优势,这是大前提。

至于这个优势表现在稻谷上,还是稻草上,那是技术问题。

因为我们经验不足,配组不当,使优势表现在稻草上了。

我们可以改进技术,选择优良品种,使其发挥在稻谷上,这是完全做得到的。

  领导们被说服了,他们说:

“是呀,老袁说的有道理,应该继续支持。

”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好多事情失败里包含着成功的因素,因为失败当中有经验、有教训。

搞科学实验决不会一帆风顺,不要怕失败,要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一失败就灰心丧气,到此止步,这样的人是很难成功的。

马克思有句名言: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我的体会是,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就应该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有希望取得最后的成功。

5.对演艺一无所知的史泰龙

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世界顶尖级的电影巨星,可他对演艺却一无所知。

史泰龙出生在一个“酒赌”暴力家庭,父亲赌输了就拿他和母亲撒气,母亲喝醉了酒又拿他来发泄,他常常是鼻青脸肿,皮开肉绽。

高中毕业后,史泰龙辍学在街头当起了混混儿,直到20岁那年,有一件偶然的事刺痛了他的心。

“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要不就会跟父母一样,成为社会的垃圾!

我一定要成功!

”史泰龙开始思索规划自己的人生:

从政,可能性几乎为零;进大公司,自己没有学历文凭和经验;经商,穷光蛋一个……没有一个适合他的工作,他便想到了当演员,虽说他自己认为自己当演员还有天赋,但对演员应该具备的资质及条件却一无所知。

但他就是喜欢这个职业。

凭着喜欢,他来到好莱坞,找明星、求导演、找制片,寻找一切可能使他成为演员的人,四处哀求:

“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一定能够成功!

”可他得来的只是一次次的拒绝。

史泰龙依旧痴心不改,一晃两年过去了,遭受到了1000多次的拒绝,身上的钱花光了,他便在好莱坞打工,做些粗重的零活以养活自己。

 “我真的不是当演员的料吗?

难道酒赌世家的孩子只能是酒鬼、赌鬼吗?

不行,我一定要成功!

”史泰龙暗自垂泪,失声痛哭。

“既然直接当不了演员,我能否改变一下方式呢?

”史泰龙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开始写起剧本来,两年多的耳濡目染,两年多的求职失败经历,现在的史泰龙已不是过去的他了。

一年后,剧本写出来了,他又拿着剧本四处遍访导演,“让我当男主角吧,我一定行!

”“剧本不错,当男主角,简直是天大的玩笑!

”他又遭受了一次次的拒绝。

“我不知道你能否演好,但你的精神一次次地感动着我。

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

”在他遭遇1300多次拒绝后的一天,一个曾拒绝过他20多次的导演终于给了他一丝希望。

三年多的准备,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了,史泰龙丝毫不敢懈怠,全身心地投入。

第一个电视连续剧创下了当时全美最高收视纪录——史泰龙成功了!

6.曹操与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

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

“这附近可有水源?

”向导摇摇头说:

“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

“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

“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

”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7.王勃接笔写《滕王阁序》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

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

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

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不知,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

8.萧伯纳与小女孩

一次,英国著名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漫步在莫斯科街头,遇到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便和她聊了起来。

告别时,萧伯纳对小女孩说:

“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

”小女孩望了萧伯纳一眼,学着大人的口气说:

“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莫斯科小女孩安妮娜。

”萧伯纳一时语塞。

后来,他常回忆起这件事,并感慨万分地说:

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成就,对任何人都应平等对待,要永远谦虚。

9.沙漠中的智者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来到了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

他们在茫茫的沙海里负重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就像烧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

他们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

这时,探险队队长拿出一支水壶,说:

“这里还有一壶水。

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于是,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的源泉,成了求生的寄托。

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

最终,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

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了那壶支撑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但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10.俞敏洪与新东方

  “大学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上自己。

  俞敏洪不止一次提到北大,这个令他百感交集的伤心地。

  现在的北大依然冰清如初,在他的梦痕里无法剥落。

树影婆娑的北大校道,爱情、学业、事业在激情地向前奔流,却似乎全与他无关。

  “我是全班惟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听说英语,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

进大学以前没有读过真正的书,大三的一场肺结核使我休学一年,结果练就了现在这副瘦削的土魔鬼身材。

”俞敏洪一打开话匣便不胜唏嘘。

  在多数人眼里,俞敏洪属于沉默寡言被别人冷落的后进生,别人津津乐道的爱情对他来说却完全真空。

“北大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我。

”他说。

因此,孤独、耐心、坚韧······所有磨练人的品性他都一一具备了。

他说对爱情的饥渴使他“见到任何一个女孩都想扑上去”。

显然是夸张之说,但依然贴切地描述了他那时的心境。

  俞敏洪回忆,他的第一次爱情邂逅是在1986年3月26日晚上9点,那时他的身份是北大一名英语教师。

这第一份忠贞的爱情在历经波折后一直延续至今天。

采访当中,他说他刚刚收到老婆的短信,并一五一十地念出来:

“老公,我好想你啊。

”说这句话的神情竟然比他之前那句“去年已经有80万学生”还要振奋。

  由于在外做培训惹怒了学校,当时北大给了他个处分。

他觉得呆下去没有意思,只好选择了离开。

那时是在1991年底,他即将迈向而立之年,走出北大成了人生的分水岭。

  “北大踹了我一脚。

当时我充满了怨恨,现在充满了感激。

”俞敏洪说,“如果一直混下去,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

这些幸运和不幸,都在北大降临于他。

他注定是大器晚成的人:

高考三年,迟到的爱情,病魇的耽误,拖沓三年半出国未果,还有学校的不公处分。

北大成了一切的酸甜苦辣的吞吐地。

辞职后,一条充满挑战的路横亘在他的面前。

对于他来说,当个大学的英语老师还可以,要走出北大创办学校还真让他摸不着头脑。

  “我是惟一他们不会想到我会搞出这个学校的人。

”俞敏洪坦然地说,“任何一个人办了新东方都情有可原,但我就不能原谅。

因为我在同学眼里是最没出息的人。

真是这样,你可以去问他们。

所以我用事实告诉那些在国外的大学同学,我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信心,结果他们就回来了。

”现在他自诩他像“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在奋斗。

  俞敏洪的高三补习班同学、现在北京新东方校长周成刚调侃地说,“苦苦奋斗了20几年,想不到竟要受他制裁!

  北大这个令他爱恨交加的地方成就了他和他的新东方。

俞敏洪表示他仔细思考过自己的一辈子,没有像别的同学盯着名次和荣誉,他的眼光跳过了这个境界。

现在俞敏洪被媒体评为最具升值潜力的十大企业新星之一,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

他主编了多套实用教学光盘,成为中外颇负盛名的英语教学专家,由他创办的新东方学校目前已经占据了北京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超过15万人次,国外的留学生70%是其弟子,由于他对留学教育专业的杰出贡献,被社会誉为“留学教父”。

11.伽利略不迷信权威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从少年时起,就好学不倦,喜欢思考。

有一次老师讲胚胎学时说:

“母亲生男孩还是女孩,是由父亲身体的强弱决定的。

父亲身体壮,母亲生男孩,反之母亲生女孩。

”伽利咯发问道:

“我家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壮,从来没见他生过病,可他老婆一连生下5个女儿,怎么解释?

”老师搬出了理论根据,说:

“我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

从这时起,年轻的伽利略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了研究,虽然他对物理学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

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论断,重的物体下落速度比轻的下落速度快,这个理论一直被人们奉为绝对真理。

但伽利略经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

如果没有空气的阻力,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为此,伽利略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

他在比萨斜塔上扔下两个同样大小的球,一个是木头的,一个是铁的,站在塔下的无数观众亲眼看到两个球在同一时刻落地,大家都惊叹不已。

12.琴纳不受干扰,坚信牛痘接种能成功  

牛痘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可琴纳是英国医生,不是兽医,他却设想把牛的这种病原体接种在人的身上,以此来预防天花。

他经过多次实验证实这种方法对于天花是有效的。

没想到这一结论被当时许多人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有人说他褒渎神明,有人指责他把人当牲口,有人提议剥夺他行医的权力,有人建议把他开除出医学会。

但对这些世俗的偏见和恶意的攻击,琴纳不予理会,他坚信自己的结论。

不久,科学证明了他的正确。

他依靠自信,打开了免疫学的大门,并因此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13.世界上年龄最小的发明家——杜冰蟾     

杜冰蟾,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在读初中时就发明了“汉字全息码”,一举解决了汉字电脑化的世界性大难题,成为世界大发明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被载入《世界名人录》。

她的成功,靠的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一天他爸爸正在校对《新部首大词典》,杜冰蟾突然发现“义”出现在两处,他爸爸解释说,有的字很难定部首。

她却不以为然,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不按笔顺规则来收呢?

如果按先上后下的笔顺,义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为了分解200个字的部首,她把自反锁在房间,谁也不许进去。

一顿晚饭,妈妈不知要热多少次。

三年的辛苦,终于使她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校园走向社会。

14.乔布斯把每一天都当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见资料第7页“我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死亡的”)

15.蜘蛛人因为怕高布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