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23757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docx

2017年部编教材小学

语文培训交流材料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

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五月是一个美好的月份,满目苍翠,鲜花怒放。

我有幸前往成都参加了部编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国家级培训。

聆听了陈先云、温儒敏、曹文轩、徐轶等专家对教材的分析与指导,使我对一年级教材有了更深的认识,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

虽然只有几天的时间,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

下面我就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背景、理念及主要特点和大家作一分享交流。

一、编写背景

这套新的教材,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前面加上三个字“部编本”,全称就是“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今年将全面投入使用的是一年级和七年级的教材。

其他年级教材将陆续投入使用,逐步取代原来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以前我们习惯以出版社来简称各个版本教材,比如“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等等。

这套新教材,则可以叫“部编本”。

为什么要编一套“部编本”教材?

背景是什么?

这是中央的决定。

早在2009年,中央宣传思想工作小组就召开过专题会议,讨论教材问题。

考虑到实施“一纲多本”之后,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教材的编写出版呈现活跃的局面,但也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市场的介入之后,教材的选择使用往往受经济等因素左右,不能真正做到选优。

另外,就是教材主要由几个出版社组织编写,受到一些条件限制,加上当时编制时间紧,评审的机制也不健全,出版社编得比较仓促,这都影响到教材质量。

社会上很关注教材,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某些媒体也拿教材炒作,这也引起中央的注意。

鉴于上述情况,又特别考虑到加强意识形态的需要,在2009年的会议上,中央领导李长春同志就指示,要组织编写德育、历史和语文这三科教材,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教育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材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

刘云山和刘延东、刘奇葆同志就三科教材编写也多次提出要求。

2011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三科教材的编写申报,通过评审、推荐、遴选,报中央批准,组建了三科教材的编写团队。

语文编写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学科专家,包括一些作家、诗人,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三是以人教社中语室和小语室为主的编辑。

前后参加编写组的有60多人,另外还有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学者,人数就更多了。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到现在5年多了。

以往教材编制都由出版社来实施,请个主编,搭起班子,最多也就用一两年。

“部编本”却用了4年多时间。

这是因为“部编本”,上级领导非常关心,牵涉到方方面面的事也比较复杂,所以用的时间比较长。

4年来,教材编写经过非常复杂、曲折的程序,从编写大纲,出样张,征求意见,送审大纲,到进入编写,广泛征求意见,确定选文,反复讨论和调整体例框架,编写导语、习题,编写组先后集中讨论近40次,分头开会研讨的次数更不计其数。

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严格把关,先后经过近30多轮评审,还请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并于2015年8月直接向中央汇报,又经过一年的修改和试教,终于在2016年6月底的中央宣传思想工作小组会上得以通过,并批准投入使用。

根据教材主编温教授介绍的“部编本”的来由和背景,说明这不是挂名的“部编本”,而实实在在是为了贯彻中央的相关指示,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多年的艰苦打磨,才形成的产品。

这套教材政治上是符合要求的,是多数人能接受的公共知识产品,超过目前的所有教材版本。

二、编写理念与主要特点

为了让同仁们更好地了解熟悉新教材,下面我从总的方面介绍一下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主要特点。

【一】以主题为基础,落实核心价值观

中央领导指出,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

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

这就站到一个“国家行为”的高度来要求了。

“部编本”比一般版本教材站得更高,视野更加开阔。

其立意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

措施就是八个字:

“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

作为“部编本”,这方面要求更高。

1、以主题组元,便于落实价值观教育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古诗三首

b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

(王昌龄)(王翰)(李清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总理)

梅兰芳蓄须

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些民族精神和气节,都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学生的。

体现了革命的传统。

像四年级孩子这样的作品,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培养孩子基本的民族认同感,价值观,形成了基础。

孝顺前辈、尊重先贤、热爱家乡都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就是这个单元,实现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老师的宣讲,而是学生的活动:

《古诗三首》思考练习2

结合注释,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自读提示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想一想,诗中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

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如果你有不懂的内容,如“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

教材编者在这里的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基本价值观体现的要求。

还比如,六年级下册的四单元:

古诗三首

马诗石灰吟竹石

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

为人们服务(张思德)

金色的鱼钩(老班长)

也都将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2、通过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五年级下册三单元——“综合性学习:

遨游孩子王国”

主题一:

汉字真有趣

主题二:

我爱你,汉字

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

学习手机资料的基本方法。

学习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活动建议:

1-1收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

1-2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和同学交流,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

2-1搜集更多的资料,围绕汉字的历史和汉字书法吗,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

2-2调查学校,社会用纸不规范的情况,如,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

通过综合性活动开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说真的,拿到新教材的那一刻,我深深感到立意之高,之大气,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

教育部评审时用了“润物无声”四个字。

中央领导和评审专家对这一点是非常看好的。

我们使用这套教材,也应当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

在实际教学中,这也许不容易做到,但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二】在语文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教材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并不等于所谓“政治挂帅”,而是要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

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

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些问题。

立德树人非常必要,新教材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在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

如何做好?

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的。

1、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构建起来的。

语言素养一定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2、注重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和整合

积累与整合是构建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式之。

所谓“积累”是个体主动获得语言材料、形成其言语经验的过程。

所谓“整合”是在获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建立语言材料、言语活动经验之间有机联系的过程。

通过积累和整合,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发展思维、传承和理解文化。

现在的积累有很多不足,我们强调素读,强调背诵,这和汉语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必要的背诵是应该的,但是语言的积累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背诵过程。

有的老师很用心,强调积累语言,搞了个好词好句本,孩子也很认真,做了好多的整理,但是我们很苦恼,孩子没有少积累啊,就是不会用。

关键在于好词好句的积累,没有关注语言的情境。

一个词语是否生动,是与语境有关系的,语言知识的掌握是需要联系的。

我们记忆的过程,有两个部分。

首先进入的大脑的是信息的加工系统,就是计算机的内存,会把原有的程序进行加工,但是内存是有限的。

记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就是联系记忆。

只有这样才能被存储起来,随时调用,长期运用。

不跟情境联系,不跟运用联系,很容易遗忘。

所以孩子的学习一定要建立起联系。

教材提供了多种途径,比如一上第4单元日月水火,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上,学习部首查字法:

语文园地七解释“厂”“穴”。

二下识字的第3课《“贝”的故事》第4课《中国美食》学习了一组“火”部的字,,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引出了心部和刀部。

埃及的文字为什么会死亡,因为太繁复,而中国的符号却把一些图形做成了构字的基本部件,一部分变成声音,一部分用来替代形状。

大家会看到古代构形的偏旁部首非常重要。

从一上开始,二上,二下学习讲了很多故事,一个单元通过很多文化内容来学习。

这些字的学习,到了二年级还只是记忆就太可惜。

字形和字义是相关的,这对学生识字非常有好处。

3、通过设置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一定要设计整合性的活动,帮助孩子建立对祖国文字的兴趣。

(集美大学汉字系统识字课金文伟教授;广西师范学院黄亢美教授字理教学《美说汉字》)

通过玩儿,通过构形关系来识记汉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一串字。

字理教学有意思,但一定不是古文字教学。

例:

三上第六单元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雨后望洞庭)

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

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第五单元“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进行观察指导(要细致观察,多种感官并用,注意事物的变化)

习作:

这儿真美(小练笔:

仿写)

我们能不能联系生活来让孩子关注自然的美、自身的美、文化的美,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爱祖国的江山,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来进行。

现在网络十分发达,我们怎么表达我们对家乡的感受,这都是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任务。

我们还可以去设想,四下小英雄雨来、五上将相和,怎么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能不能用课本剧的方式进行?

设想和讨论:

四下《小英雄雨来》五上《将相和》是否可以借助阅读和改编成课本剧的方式进行?

六上的第八单元“亲近鲁迅”是否可以设计成专题学习?

尝试让孩子用活动的方式去发展情感。

六上的单元,通过走进鲁迅,来理解中国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把远离孩子们的鲁迅变成亲近的鲁迅。

清华附小搞了一个这样的活动,这就是基于学生的活动把学习内化。

赤峰的一个小学也搞了一个这样的亲近鲁迅的活动。

语文项目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从育人的角度思考语文课程,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价值追求。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围绕一个“项目”展开,项目的目标和内容明确。

(有学生要做的具体事情,任务是学生有兴趣的、同时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项目是能够做的真实工作(与学生生活经验有联系,学生有一定知识、技能准备,又可以利用的资源),有比较明确的成果形式,可检测、可评价。

在运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十年来的经验,使我们的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上做出点成果。

【三】守正创新,特色鲜明

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编写时听取了各方面意见,虽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但还是努力“守正创新”,在原来好的地方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和发扬。

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编写组部分成员参与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就是“中国百年教科书编写整理与研究”,对民国国文教科书的编写有认真的清理总结,将有些好的经验吸收到新编的教材之中。

比如新编小学语文增加了很多童谣、儿歌,能激发孩子对汉语音韵节奏的感觉,提升学语文的兴趣,有些素材就是从民国国文课本中取来的。

如将民国时期课本《田家四季歌》、《升国旗》等优秀课文引入统编教材。

(图片课件)

特别是一上第一个集中识字单元,文化内涵丰富,传统意味更浓郁。

以“天地人,你我他”作为第一课,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

2、理念更新:

改为先认字,再学汉语拼音。

★先学汉字,再学拼音。

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

这个不是一个变化,而是一个教学理念的更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

以前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诵读学习的。

这是对传统的回归。

“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有意的:

把汉语汉字摆在第一位,拼音只是辅助汉字的工具。

统编教材,第一课是“天地人你我他”这是给上学的孩子的人生第一印象,这个印象就是一辈子。

还有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

我们要的是对传统汉字的特别的感觉。

这个改变是有意的把汉语、汉字摆在第一位。

拼音就是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也是为了幼小衔接,放缓坡度。

改变还有一个意图,就是给一年级学生放缓坡度。

这是为了减少孩子们的畏难情绪。

还有一条,学语文有没有意思,不要当头一棒,要让他们觉得有意思。

(出示课件:

狗大狗小狗……)按照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的意图,汉语拼音还要往后撤,撤个半个月。

【四】编研结合,体现科学性

社会上对教材有很多批评,说明关心教材发展。

有些批评意见是对教材编写有好处的;但也有太多意见属于印象式或者经验论的,并不了解教材编写也有其规律,要照顾到方方面面。

教材编写需要听取意见,但不能被媒体裹挟,随波逐流;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颠覆。

要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教材编写启动阶段,编者对现行各个版本语文教科书进行了普查和专题研究。

比如人教版现行的语文教科书,哪些方面可以继承吸收,哪些方面应当视为教训,都做到心中有数。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

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所谓“编研结合”,也体现在编写组和评审组的结合,特别是在后期,一些评审专家实际上已经参与到具体的编写工作中来了。

整个编写过程都是一边研究,一边编书的过程。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组织工作主要是人教社小学语文编辑室和中学语文编辑室承担的,他们实际上是编写的中坚力量。

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一再提醒参与编写的人教社编辑,既要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

和原来人教版相比,“部编本”有新的格局、新的气象。

1、选编课文更合理

★课文数量减少了。

一年级上册原来共41课,包括汉语拼音13课,识字8课,另有课文20篇;新教材共37课,课文减少6课,识字增加到10课。

一下的课文也是如此,原来39篇,现在也减少到29篇。

数量的减少不要简单理解为“减负”,也不等于教学内容的减少,而是教学内容方式的调整,使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和旧教材比,“部编本”的教学类型增加了。

更加重视口语、读书等方面的内容了。

也更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课文的变化很大。

选文几乎换了三分之二的课文。

原来温教授认为,换40%就好。

为什么会换三分之二的课文,课文的选篇强调4个标准:

一是经典性,二是文质兼美,三是适宜教学,四是兼顾时代性。

翻阅教材,大家会发现中华传统经典的内容回来了,现在的时文减少了。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9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

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

2、识字教学更科学

★认写分流,多认少写

“部编本”语文教材很注意体现课程标准的原则——认写分流,多认少写,为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创设条件。

认识字和学会写是两个不同的目标,小学低年级认识常用字1600左右(以前是要求1800),其中800左右字会写。

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不要加码。

不要回到过去“四会”的要求。

认、讲、用、写不能齐头并进,同步发展。

培训时,有老师问,要求会写的字,会认的字是怎么来的?

是为了课文要认识这些字吗?

不是的。

它是根据小学生的字频研究,必须先认识这些字,才可以独立阅读。

前面讲过,这是北师大王宁教授的团队,根据小学生的阅读调查、根据字频研究来做的。

以前我们的字频研究没有做到这么细。

我们是根据大人的读物来做的。

比如,蝴蝶两个字,孩子一定会认,会写。

为什么?

因为他们喜欢,他们碰到过。

以前,朱镕基的镕字,很多人是不认识的。

但是他在大人的字频里也是很容易认的。

出示:

“识字写字基本字表”→科学选择字种,合理安排字序

依据大量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从字频角度来确定的。

这300字应当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

★多元认字

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识字”内容,拼音认字只是其中的一种,还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偏旁去认字。

如果单纯的过多的依赖拼音识字,反而可能拖累识字的效率,不利于尽快进入无拼音的实际阅读阶段。

要重视反复范读、熟字带生字、尽量勾连口语词等。

新教材“多元识字”的教学思路,我们应当多关注。

一年级就要尽量照顾到多元识字,到二年级下学期,一般就掌握多元识字方法了,那时就不光会拼音识字,还会根据上下文猜读、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猜读等。

【出示猜读课件】

总之,小学语文界,方法很多,模式很多,具体到你的教学,你不一定要生搬硬套。

多元认字这是普遍的,大家都要试试。

3、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将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

很多教师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就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都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

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

其实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

精读课主要教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

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教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

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泛读。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就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

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

新教材格外注重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一自读一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以教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

而且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

还有,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这些提示或者在预习与导读中,在思考题中,或者在教师用书中,我们可以参照实行。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

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扣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

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

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总之,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五】贴近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在封面的设计【出示课件】、课文的选取【出示课件】、习题的设计【出示课件】、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贴近当代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

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

到了高年级,几乎每一课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

新编语文力图让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构成“教读一自读一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这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

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

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

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

教师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只有实现了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

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还需要教师去“加码”。

建议大家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人教社近期出版了《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2册,和教材相呼应,大家可以参考选择。

此外,新教材还设置有《课外古诗词诵读》。

这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

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以上几点,从总的方面介绍了“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基本思路和全新面貌。

诚如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统编教材是在各版本教材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是集百家之所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研读。

人们常说“小语不小”!

何以真正做到“不小”,以获得小语人的职业尊严,我想这就需要我们读懂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谢谢大家!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