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6280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总之,现代散文最后必须要达到形散神聚的特点。

[知作者]

鲁迅,我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从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但也读过很多富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的书。

他常随母亲去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和他们的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都发生了深刻影响。

16岁时,鲁迅去学堂读书,后又去日本留学,积极寻求科学知识和救国真理,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写了大量小说、杂文,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与旧势力、旧思想进行了坚决斗争,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

后来,他和中国共产党有了密切的联系,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发起并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日本侵占东三省后,他又积极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成为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

他光辉的一生得到党和人民的崇高评价。

毛泽东同志说: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在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作品集:

小说集:

《呐喊》《彷徨》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历史小说集:

《故事新编》

杂文集:

《而已集》《坟》《二心集》《花边文学》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补编》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附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热风》

[查背景]

1.本文节选自《朝花夕拾》。

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朝花夕拾》是1927年编成的散文集,共十篇作品,回忆了鲁迅从童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往事,笔调优美,感情深沉,记叙挥洒自如。

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

他是为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一年,鲁迅目睹“三一八”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通缉。

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厦门大学也充满了陈腐之气,那里的校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尊孔读经。

鲁迅“重提旧事”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来痛斥封建教育迫使儿童读那些无用之书,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

2、立基础

[标段落][圈词语][记音形]

攒(cuá

n)成拗(ǎo)过去确凿(zá

o)菜畦(qí

)桑葚(shè

n)轻jié

(捷)xī(蟋)蟀(shuà

i)yōnɡ(臃)肿(zhǒnɡ)脑suǐ(髓)书塾(shú

)蝉蜕(tuì

)人迹罕(hǎn)至人声dǐng(鼎)沸油蛉(lí

nɡ)bān(斑)má

o(蝥)珊(shān)瑚(hú

)收敛(liǎn)秕(bǐ)谷窦(dò

u)厥(jué

)tì

(倜)傥(tǎng)叵(pǒ)盔(kuī甲)xī(锡)bó

(箔)缠络(luò

)觅(mì

)食竹筛(shāi)渊(yuān)博宿(sù

)儒传授(shò

u)淋(lí

n)漓(lí

)gōng(恭)敬绅(shēn)士云xiāo(霄)

[释词义]

1.确凿:

确实。

2.机关:

这里是秘密的意思。

3.高枕而卧:

枕头垫得高高的安心睡觉。

比喻无所顾虑。

今多比喻不加警惕。

也叫高枕无忧。

4.倜傥:

洒脱,潇洒,不拘束。

5.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6.人声鼎沸:

形容人声喧闹。

沸,水开。

【感知石】

三、划结构

(一)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分为几个部分?

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1.第一部分(1—8):

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一层

(1):

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二层

(2):

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

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

四层(7—8):

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2.第二部分(9—24):

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一层(9):

写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

写入学的情形。

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

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

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

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二)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1.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

2.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3.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顺序:

时间空间顺序

四、概内容

(三)看标题,读课文,用“……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格式分别概括作者在这两个场所中生活的感受。

1.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    

2.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 

情意篇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

二读:

品读全文,拓展思维(读出意蕴)

二写:

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

【解读园】

五、析文本

[导向厅]

快乐的“百草园”

(一)第一段“……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连用是否矛盾?

为什么?

“乐园”有什么作用?

(二)作者写了百草园哪些乐事,试作简要分析。

(三)作者写百草园中的景物有哪些妙处?

(四)作者为什么要插叙“美女蛇的故事”,还写了由此而生发的联想?

(五)冬天捕鸟的情节,用了哪些动词,分别从哪些方面写的?

有什么作用?

枯燥(快乐)的“三味书屋”

(六)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七)你认为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

(八)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

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

(九)文章的结尾部分有什么作用?

(十)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怎样看待这两种生活?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善思堂]

(1)第一段“……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1.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这是为了表达两种意思。

(1)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故用了不肯定的语气;

(2)然而追忆童年生活,百草园带给“我”的快乐却又历历在目,故用肯定语气。

(3)两者连用只是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2.“乐园”一词是本文的文眼。

它专门告诉我们:

本文的作者要回忆的是童年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有趣的事。

(2)作者写了百草园哪些乐事,试作简要分析。

1.在百草园里泥墙根一带玩耍(有吸引人的景物饱人眼福。

百草园景色丰富、美丽诱人、“有无限乐趣”)

2.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有曲折、惊险、离奇的美女蛇故事饱人耳福。

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学闰土在雪地里捕鸟(雪后捕鸟,乐在其中。

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和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3)作者写百草园中的景物有哪些妙处?

1.从句式上看:

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1)“不必说”侧重于静态描写,顺序是由低到高;

(2)“也不必说”侧重于动态描写,顺序是由高到低;

(3)两个“不必说”这宕开一笔就已经勾勒出了一幅色彩绚丽、情趣盎然的景物图,是整体描写。

与后文“单是”相呼应,既表现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4)“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则是局部描写。

2.从顺序上看:

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则由动物写到植物),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1)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

(2)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

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3.从详略角度看:

  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的详略是与中心意思紧密相关。

例如“泥墙根一带”是详写,目的是以“点”映“面”,既然这里都有“无限趣味”,可见百草园里好玩的地方很多,突出“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4.从描写的对象来看:

(1)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2)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节的更迭,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叫在秋天。

5.从感官的角度来看:

(1)颜色:

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视觉)

(2)形态:

“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视觉)

(3)声音: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听觉)

(4)动作:

“翻开”“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拔它起来”“摘到覆盆子”(触觉)

(5)味道:

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

(味觉)

6.从用词的功底来看:

用词十分准确、生动。

(1)“伏”字写出了黄蜂体型的肥胖,又写出了它娇憨可爱的形象;

(2)“窜”字简洁形象地表现了云雀的轻捷迅疾,突出了孩子的美好向往。

7.从手法的角度看:

写景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1)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经年累月地使用,多次好奇地触摸;

(2)黄蜂“肥胖”,体现儿童独特的视角;

(3)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有儿童特有的感受。

8.从修辞的角度看:

(1)比喻,如(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2)拟人,如“总而言之:

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作者在“蟋蟀”“覆盆子”“木莲”后而加上“们”字,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将它们当作朋友,生动形象地写出那种恋恋不舍的感情。

○总:

景物描写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动静交替、各具特色、虚实结合、趣味横生、多角感官、多度观察。

整个画面才能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

(4)作者为什么要插叙“美女蛇的故事”,还写了由此而生发的联想?

1.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得到了一些教训,悟出了一些道理,

2.这既丰富了百草园是儿童乐园的情趣,同时又增添了百草园的一种神秘感。

3.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

(5)冬天捕鸟的情节,用了哪些动词,分别从哪些方面写的?

1.作者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等表示动作的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

2.从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等方面写。

3.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兴奋、惊喜心情。

不点明乐,却乐在其中。

(6)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三味书屋苦中有乐。

1.“苦”:

要求严厉,不自由:

①先生严肃;

②规矩多:

拜师行礼,不准提问;

③生活单调:

读书、习字、对课;

④读书苦:

难读,难懂。

2.“乐”: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

②读书乐。

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

③课间休息乐。

小园捉苍蝇喂蚂蚁、偷描小说绣像、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

④收获乐。

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7)你认为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

1.相同之乐:

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愿离开百草园、溜到书屋后园玩、上课画画等)。

2.不同之乐:

百草园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

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恩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

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百草园里有朴素的自然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

(8)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

1.矛盾的表现:

①“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先生却挺“和蔼”。

②先生让“我们”读书,后来“我们”“静下去了”,他却“还大声朗读着”。

2.评价:

对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

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

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

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9)文章的结尾部分有什么作用?

文章的结尾与开头写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暗中呼应,含蓄地称赞了儿童的天性,讽刺了封建教育,突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10)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是能学习文章,增长知识。

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分别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

这两种生活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人生的美好经历。

正是因为美好,所以这些回忆才会弥足珍贵,使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回味,从中体会生活的百般滋味,激励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六、探主题

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七、绘板书

【拓展林】

八、拓思维

(11)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

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

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1.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写出了儿童天然的兴趣和爱好,体现出作者关心儿童的真挚情怀。

作者儿时,读长妈妈给“我”买的《山海经》,看闰土父亲雪地捕鸟,坐船看社戏……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留恋;

对百草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与三味书屋折蜡梅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儿童天性的肯定;

2.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郭巨埋儿的故事极度反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健康成长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

创意篇

赏析特色勤积累(怎么写)(文学性)

三读:

诵读课文,赏析特色(读出情感)

三写:

仿写句段篇章,总写体会反思(深入探究)

【赏文亭】

九、赏写法

(12)写法鉴赏:

1.状物写景,绘声绘色。

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使景物描写有声有色,鲜活生动。

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写颜色;

“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写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角度写。

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角度写。

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角度写。

这真是绘声绘色,有滋有味。

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做了多层次的描写。

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天,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3.语言简练,生动传神。

如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物,只有寥寥数笔,却把事物的情状描绘得非常生动。

如写雪地捕鸟,连用“扫”“露”“支”“撒”“系”“牵”“看”

“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而又富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彰显了作者遣词造句之功。

4.欲扬先抑,对比烘托。

(1)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2)对自由、率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与三味书屋的无趣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13)请你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进行一段生动的景物描写或场面描写。

1.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地歌唱,麻雀在喳喳地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2.不必说放假的轻松,也不必说周末的一天,三五个好友的促膝长谈,听音乐时的惬意心情和逛街时的悠闲自在。

单是看着书桌上摆满的辅导书,层层叠叠的练习卷,宛如一座座小山般的草稿纸,一支支用完的油笔芯,就有一种满足的快感。

3.不必说那些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4.不必说明媚妍丽的漓江,惟妙惟肖的象鼻山,变幻莫测的银子岩,风姿绰约的大榕树;

也不必说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流光溢彩的两江四湖。

单是满城的桂花飘香,就值得您到桂林来游览一番了。

【积累台】

十、储积累

(14)鲁迅名言

1.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4.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5.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8.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15)鲁迅小故事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

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

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

“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

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用刀在书桌右上角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决定:

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

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16)关于鲁迅少年时家中的“变故”

 

鲁迅13岁那年除夕,79岁的曾祖母去世了。

当时已有电报和轮船,所以不到一个月,祖父就从北京赶到了绍兴。

祖父回家后第二年秋天,正值浙江考举人,主考官是鲁迅祖父在科举中一道考上的同年。

周家的一位亲戚,因为儿子要参加考试,就在考试前的一些日子请鲁迅祖父去通关节。

一开始,鲁迅祖父觉得不好办,后来纠缠不过,知道这年外放主考的学台,与自己是同科出身,就写了一封信。

结果事情败露,光绪批下来要将周福清逮捕法办。

于是鲁迅祖父就不得不离家躲到了别处。

但根据当时清政府的法律,捉不到本人,就要把家里其余的男人都捉去,甚至“满门抄斩”的。

于是鲁迅父亲也离家避难,其他男人也都避开了。

(17)三味书屋:

“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

大意是:

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喝佳肴美酒;

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低些的椅子。

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

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

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

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

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18)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

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

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

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学教本“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

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

“短学”与“长学”。

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

而“长学”在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

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