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概论新修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9309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概论新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概论新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概论新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会概论新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会概论新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社会概论新修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社会概论新修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社会概论新修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社会概论新修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社会概论新修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社会概论新修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概论新修复习.docx

《社会概论新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概论新修复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概论新修复习.docx

社会概论新修复习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

就是从它特有的社会视野出发,通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分析,揭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是社会静态和动态统一的客观事实。

(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理论:

(1)社会 孔德 唯实论认为社会是真实的存在,源于孔德,认为社会十一个受自身规律支配的有机整体。

唯名论认为所谓社会规律最终都可以还原为个人行为规律,即社会只是名义上的存在,社会行为实质上是个人行为,源于斯图亚特·穆勒

(2)社会关系 索罗金 (3)社会行为 韦伯(4)社会制度,组织帕森斯(5)社会群体斯莫尔(6)人类共同生活的科学福武直(7)社会事实杜尔凯姆(涂尔干)(8)人们相互作用的形式齐美尔(9)社会问题芝加哥学派(10)社会调查与方法其他人

3.杜尔凯姆的社会学地位(完成了社会学学科的建立)

社会学思想:

(1)他是西方最富盛名的社会学家之一确立了社会学学科地位,并成为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赋之于实践的第一人。

(2)思想:

他认为社会学研究对象应该是“社会事实”。

它是发生在社会集体层次上的现象,是个人每时每刻都遵守的存在于个人之外的集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现实,社会事实分为两类:

物质与非物质。

这两类都具有外在性,强制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如集体意识,社会潮流,集体表象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这和孔德用个人的行为动机来解释社会现象截然不同。

对应于“研究对象”杜提出社会学方法论的原则思想,一是坚持实证主义的原则,一是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物,一是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一是必须把功能分析与因果分析区别开来,而且他以自杀论实践了这些原则,为实证研究提够了范例.3.杜的社会学核心是社会秩序问题,反映当时法国社会现实,及与方法论思想的一致,论述社会秩序杜使用的是社会团结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是指维持社会最基本的力量,即是什么把不同的个人联系在一起,即是什么纽带把不同的个人维系在社会之中,杜认为其既不是卢梭的理性契约,也不是孔德的国家力量,更不是斯宾塞的自由竞争,而是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亦即“集体意识”,尤其是当信仰,道德规范,价值标准表现为宗教的教义和仪式时,就更具有强大的团结力量,另外杜还试图确定,社会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维持社会中的作用,至此,也就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学思想。

4.安全阀体制:

社会冲突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指各个社会都存在着一类制度和习俗,它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护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

5.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是社会学研究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页码462)方法论,研究思路,研究特征,各自优势

第二章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社会地位:

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总要通过角色表现出来,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

3.举例说明你对制度性先赋角色的理解

制度性先赋角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角色——由于出生的偶然性,自然而然获得的角色,而是具备某些制度规定的自然属性而获得的。

如个体则是与生俱有的角色,如封建社会中因帝位,官位,世袭,嫡长子继承而获得的角色就是制度性先赋角色。

4.角色冲突的理解

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针对一个人因承担角色过多而造成的角色紧张,就应减少他的过多的兼职,使他能把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岗位上。

针对因角色规范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就应采取使人的角色单一化的做法,即在一种场合只扮演一种角色。

页码119

5.社会调适:

调整社会政策与措施,加强角色规范建设,引导个体不断的社会化——熟悉遵守规范,努力实践角色的权利与义务,使角色表现与社会期望尽可能一致。

第三章 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

是社会关系中的实体,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

(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广义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指有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特征:

中国从群体的规模和人数入手,西方如霍曼斯从活动,情感,互动和规模入手。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

群体中的个体与群体有明确的层面关系,表现在心理上对群体成员行为有一致性的愿望,不希望群体外的行为与自身群体行为一致,从形式上看有区分群体内成员与群体外成员的标志。

(2)群体成员有较持久的社会交往和稳定的社会联系,稳定的联系建立在持久交往的基础上。

(3)社会群体有着一致的活动目标。

一致的目标是社会群体持续的交往和稳定联系的前提。

群体成员对目标的一致性越强,意味着群体内的凝聚力越强。

(4)有明确的行为规范,社会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需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

既是群体之间区分的标志,又是维持群体内部团结的维系力量。

(5)群体有一致的群体意识,群体意识又叫群体归属感,归属感指从情感上对所属群体的高度认同,并表现出一定自豪感。

(或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页码147)

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比较

根据成员之间亲疏的程度划分

初级群体又叫基本群体,规模比较小,关系比较亲近,交往的频率高,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有强烈的群体认同感;次级群体由那些有目的的,通过间接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群体,群体之间很少或没有直接交往,相互联系具有匿名性和角色性。

3.家庭:

家庭是建立在血缘,婚姻和收养关系基础上的以直接面对面的互动方式结合而成的一种初级群体。

4.如何理解家庭关系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

家庭是一种生命生产的特殊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关系的自然属性就在于它的两性结合与血缘关系。

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与人故有的性本能构成了婚姻与家庭的生理基础。

家庭主要依靠婚姻,血缘关系,担负其他的社会组织所不能具有的职能,主要是繁衍后代,进行人口的再生产。

家庭关系的社会属性在于它的生产形态,总是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

家庭关系是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形成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是法律认可的两性关系形态。

在一定的社会中,夫妻之间在发生两性关系的同时,也产生经济关系,道德关系等社会关系,而且两性结合生育孩子,又产生了相应的社会责任。

因此家庭关系的本质不在于它的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而这种社会属性又是人的社会本质决定的。

任何超越社会的家庭都是不存在的。

然而以两性关系为基础的血缘关系不仅把家庭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不断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社会关系。

这就是家庭本质的辩证法。

第四章 社会组织                           

1.是次级群体的表现形式,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广义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等初级群体;狭义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联系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组织管理的含义:

是指人们为达到某一组织的共同目标而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1)围绕组织目标而进行,目标直接关系组织管理的方向与结局。

(2)组织管理是一个动态协调过程既要协调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组织与组织所处环境的关系。

协调贯穿管理活动的始终。

(3)是有意识有计划的自觉活动,不是盲目无计划的自发活动。

3.家长制与科层制比较

有史以来,人类管理组织方式分为家长制与科层制。

“家长制”是与落后的生产力和组织结构简单相联系的一种非正式控制形式,又叫集权制即

(1)组织的一切权力集中在最高领导者一人手中,领导权既不划分也不受限制,组织和成员的活动都由领导人一人决定。

(2)组织内无规无矩,或者有章不循,一切听命于领导者并对领导者负责。

(3)行为上人身依附,思想上提倡对领导者效忠,权利世袭或终身制。

可见这种以“人”为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类似于家庭管理,领导着类似于家长。

“科层制”又叫分权制,始于生产力发达,组织结构复杂等状况相联系的现代工业社会组织管理方式。

科层制替代家长制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分权式即组织中实行分科执掌。

分层负责的方法即按职能分工将权利与业务横向分科,各司其职,纵向分层,职阶分明,分级管理。

每一级都要有自己的权利,责任,利益的一致,而这些均匹之以一整套的规章制度与规范,以事为本,规章治事,公事公办,科层设置,因事设岗,任人唯贤,领导权依附职位。

4.经济人:

又叫“实利人”,“理性经济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做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私利,工作的目的只是为获得经济报酬。

经济人即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第五章社区

1.社区:

是一定区域内有共同文化维系的相互互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社会构成的单位。

2.根据村落社区的形成说明村落社区的特点

我国早期社会学家认为,村落社区形成有三种途径:

(1)自然起源,即由一个农业家族自然进化而扩大为村落,一个家庭—多个家庭—家族—单位村落。

(2)社会组合,即由若干个独立的农业家庭因生产,生活需要而连合成的村落。

(3)乡村建设,即由社会行为引起的,在一块空地上建立起的村落。

可见村落社区有以下特点:

(1)村落社区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活动单一,对自然力的依赖性强。

(2)村落社区大部分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组织结构简单,人口同质性强。

(3)村落社区人际关系以血缘关系为中心,家庭职能众多,家族势力强大,村落社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对贫乏,居民的教育程度低,愚昧。

(4)村落社区社会空间狭小,社会流动性差,社会节奏缓慢,是“熟人”社会。

3.逆城市化:

随着大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问题越来越多,同时中小城市和农村生活条件相应得到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大城市和企事业单位人口向郊区迁移的现象就叫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继续。

第六章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规定了社会关系网络中每个特色角色的权利,义务及行为方式。

客观上社会制度是社会构成及其形构(社会怎么构成的)的设置与安排,社会的构成都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微观上社会制度是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模式和规则,社会制度反映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性质,社会意义及其合法性。

所以就某一社会形态而言,其社会制度是各种制度的有机结合,社会形态则是有机结合的各种制度的概括和动态反映。

2.社会制度的形成:

(1)从起源来看,制度是民俗到民德发展而来的。

总的来看,制度是为了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和途径,制度的产生又为生产方式所决定。

自生的制度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2)人们创制的,就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创制出社会制度,以社会制度的形式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这种创制应体现在制度过程上。

在实施上,以国家机器为保证,创制的制度具有刚性。

第七章文化

1.文化含义与构成:

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客观存在。

因此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生产物,同时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从历史与现实看,文化的构成有内部与外部结构之分。

文化内部结构指文化体系的构成。

任何一个文化体系都由文化特质构成文化丛,由文化上组合成文化模式的体系。

文化特质是文化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文化的细胞)。

文化就是文化特质的有机总和,它是人们认识文化的起点。

文化层是紧密关系的文化特质构成的整体(以某一文化物质为中心的,有着完整的文化意义理解及评价的文化特质的结合)。

文化模式是所有文化层的综合,它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文化结构体系,它包含了一个特定社会的全部文化内容。

文化外部结构指文化演进过程中的时空结构,即正向的时间结构和横向的空间结构,正向的时间结构以文化层为分析单位,横向的空间结构以文化区域为分析单位文化丛是从时间序列对文化的外在结构的描述,即人类文化是一个以时间区隔的层次体系,或叫文化年轮。

文化区域是指文化的空间分布,即文化区域是对文化的空间构成的描述,即人类文化是一个有着空间区隔的平面展开。

结构图:

文化:

(1)内部:

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

(2)外部:

纵向-文化层;横向-文化区域

2.认知文化:

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反映知识和信仰的文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程度。

3.边缘文化:

即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页码74

4.副文化:

指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第八章社会

1.什么是社会:

唯实论认为社会是真实的存在,源于孔德,认为社会十一个受自身规律支配的有机整体。

唯名论认为所谓社会规律最终都可以还原为个人行为规律,即社会只是名义上的存在,社会行为实质上是个人行为,源于斯图亚特·穆勒。

2.社会含义:

从形式上看,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本质上看,社会是生产关系基础上社会关系的和,即社会是由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有机整体(因为人的社会活动首先是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是其它社会关系的基础,所以马克思说:

“生产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的社会并且是构成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构成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

3.社会结构:

差序结构:

形象表达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的特点,即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以自己为中心,根据血缘或地缘关系的亲疏远近逐渐向外推移的一种模式格局。

马克思从社会关系入手分析社会结构。

马的社会结构观: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马把社会结构分成两个层次:

1,社会物质存在的决定层次,即经济基础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2,受其制约的上层建筑层次,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宗教,思想,哲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层次。

同时它暗示了三个重要思想,一是把结构看做是关系的整合,社会的整体结构则是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关系的整合,一切对物与物关系的分析,都是旨在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二是把社会结构视为矛盾关系体。

三是认为社会结构变化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在社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马的社会结构是指生活的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般状态,是对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静态概括,是相对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过程而言的,在社会的各种基本生活领域中,社会经济结构对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马的社会结构观的本质在于揭示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4.社会化含义:

实质上是不能融入社会到融入社会,由不能独立到独立,学习群体文化,承担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社会的过程。

对个体来说,社会化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角色的承担。

从理论上说,我们所说的社会化是指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过程。

5.社会化条件:

人组成群体,再群体组成社会。

(1)人能够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

(2)人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3)人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4)人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是人社会化的工具。

6.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意义:

(1)家庭教育与环境是个人社会化的开端,为个体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的社会化的影响对个体一生产生影响。

家庭的种族,阶层,宗教等方面的社会特征以及父母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都在家庭生活在对个体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

(2)家庭环境对个体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个体感情和爱的养成。

在名利环境中,家庭是个体感情交流和爱的体验最多的场所,个体从小到大都充分享受家庭中的感情呵护和爱的滋润,一个人的感情是否正常发展能否理解爱—既能接受别人的爱,又能给别人爱,这种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

(3)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儿童的依赖期都在家庭中度过,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这就是父母容易成为儿童心中全能,全知的权威。

这种权威性必然形成儿童对家庭的依赖,所以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

家庭对个体的社会化教育有两个明显特征:

1,直观的,儿童所获得的信息都来源于家庭的言行的直观表达,父母的行为模式及其社会后果都会在家庭中显示,儿童会耳濡目染。

2,可接受性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既相互归属和依赖,子女对父母乐于听其言,仿其行,父母对子女教育主要是采取言身教,潜移默化,因此可接受性强。

家庭对社会化的重要性可从正反两方面理解:

成名成家者都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相反家庭教育结构不健全,教育方法不当与青少年的越轨违法相联系。

第九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主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

社会互动的行为主体在两个以上,主体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

互动的主体之间必须相互接触,是否接触看主体之间的行为能否产生感官上的刺激,接触是互动的前提。

互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互动是相互刺激相互影响的过程。

2.对称性互动:

互动双方都有类似的行动,双方彼此的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称为“对称性互动”。

3.过程:

社会知觉-社会判断-社会沟通循环往复的过程。

(互动主体在生活环境中对客体直接或整体反应,即知觉;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评价和推论,即逻辑推理的过程;社会互动主体依赖于符号而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一十章社会分层

1.社会分层的含义:

即按一定标准将社会成员分成若干个等级(社会由很多层次构成,社会是层级化的存在)。

2.社会资源:

人们所占有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利,职业声望,各种技能,发挥能力的可能性等各种条件。

社会资源是社会地位分层的标志。

3.社会声望:

个体从他人处获得的良好评价和高度的认可。

4.两类社会不平等

(1)先天与后天的不平等

(2)法律或事实不平等:

1,法律不平等指与人们社会身份相联系的不平等,通过人们身份体现出的不平等。

身份的不平等是公开的,法定的不平等;人们之间的实际差异,是一种隐蔽性不平等2,法律不平等是一种封闭性不平等,建立在先赋或制度设定基础上的,不是个体主观能够改变的;事实不平等是一种开放性不平等,它与社会结构有关,但它不是制度所认可的,而且在个人层面时,经过卓有成效的努力能够改变。

第十一章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发生的前提条件:

社会流动是在社会分层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分层使社会流动有了可能。

2.结构性流动:

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

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3.代际流动研究的意义:

又称异代流动是指两代人之间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异同和变动,通常以职业地位为标准,以父母与子女上下两代之间在同一年龄或其他地位为比较基点,考察第二代与第一代的社会地位变动情况,可以从中找出变动原因及其规律;待机流动中的世袭率,流动率及趋势都直接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序,代际流动研究意义在于:

1,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反映社会变迁和社会进步程度。

代际流动可以反映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状况,如代际流动表现为上向流动,说明社会在发展,同时说明社会分层质量在提高或优化,反之代际流动表现为下向流动,说明社会在衰退,呈现严重封闭性,也说明社会分层质量的下降趋向,所以代际流动作为描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如何通过发展社会经济来提高教育水平,增加社会流动机会,提高代际流动率具有指导意义。

布劳和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式

 

他强调本人的教育程度对本人获得新职位的重要性,同时指出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对子辈的职位获得都没有明显直接影响,也就是说家庭背景主要是通过影响儿子的受教育水平与职业与之发生关系。

第十二章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含义:

由于社会系统内部或外部的原因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首先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的变迁,不是所有社会变迁都是社会结构变迁。

其次社会变迁发生在社会系统之中,也就是存在于一个时空内,既可以指一个社会系统,也可以指由几个社会系统组合成的整体社会系统。

在这种复杂的社会体系中,社会变迁的发生不可能是同步的,发生的层次也可能是不一样的。

社会变迁层次发生的不一致性,还有一种表现:

即变迁发生在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或主要发生在这个层面。

再次社会变迁原因有两种,来自外部和内部的,这两种变迁的来源同等重要。

一般说来,社会变迁总发生在一定的时段内,这个时段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

严格说来社会和社会结构时刻在发生变化,比较时段往往是根据特定目的而选择的。

2.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环境等页码323

3.社会变迁的方式:

页码322

第十三章社会现代化

1.现代化含义:

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页码329

2.现代化的特征及理论:

页码333

第十四章其他

1.社会控制:

页码400

2.社会风俗:

在人们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被许多人反复不断的长期遵循的自发的行为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