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8190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语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语文版

教学目的

1.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

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

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诵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

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

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黑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杼:

zhù,织布梭子。

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 ,专用名词,不能念kě hàn 。

鞍鞯:

jiān ,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jiàn 。

辔头:

pèi ,缰绳。

燕山:

yān ,山名,不能念yàn 。

胡骑:

jì ,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

róng,军事。

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义都不相同。

朔气:

shuò,北方。

金柝:

tuò,打更用的梆子。

与“析”的念xi,当劈开讲,形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

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ó,穿。

与“著作”中的“著”,念zhù,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

bàng ,靠近,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第3&127;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准备出征和奔驰征途。

第4段为第三部分,&127;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

第7&12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127;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

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

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

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

表明缘由)。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

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

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

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但,只。

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

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

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

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

奔驰遥远征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

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

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

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

对偶):

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

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

互渗):

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

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

&127;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

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

&127;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

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

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

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

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

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

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

略写什么?

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

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取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

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描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

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教案语文版(福建专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并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唧唧:

虫叫声。

形容叹息声。

当户织:

对着门织布。

机杼:

织布机。

杼:

织布梭子

何所思:

想的是什么。

忆:

思念

军帖:

tiě军中的文告。

可汗大点兵:

kèhán皇上大规模的征兵。

可汗:

古代我国某些少数民族的君主称号。

军书十二卷:

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

军书:

征兵的名册。

十二:

表示多数,非确指。

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情形相同。

爷:

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为:

为此(指替父出征)市:

买。

鞍马:

泛指马和马具。

鞯:

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马笼头。

旦:

早晨。

溅溅:

jiān水流声。

胡骑:

jì胡人的战马。

胡:

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

jiū战马嘶鸣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

军机军事,这里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

象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塞,越过一座座的山脉。

度,过的意思。

朔气传金柝:

shuò从北方来的寒气中传来了用刁斗报更的声音。

朔:

北方,金柝:

即刁斗。

铁衣:

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天子:

指上文的“可汗”。

明堂:

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策勋十二转:

zhuǎn记功很多次。

策勋:

记功。

转:

次的意思。

赏赐百千强:

赏赐很多很多的财物。

强:

有余。

问所欲:

问(木兰)要求什么。

不用:

不愿作。

尚书郎:

尚书省的官。

尚书省是当时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

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

外城。

扶将:

扶持。

红妆:

古代称女子的装饰为红妆。

泛指艳丽装饰。

霍霍:

磨刀急速的声音。

著:

zhuó穿的意思。

旧时裳:

cháng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

云鬓:

向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花黄:

帖,同“贴”。

花黄:

当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火伴:

同伍的士兵。

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

“火伴”。

火同“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和雌兔都脚步跳跃,目光迷离;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哪能分辨出哪个是雄哪个是雌?

傍地走:

贴着地面跑。

走:

跑。

什么叫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1.著我旧时裳:

——著—着,zhuó,穿。

2、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3、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三、课文朗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课文导语:

同学们知道吗?

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

搬上了银幕。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放映影片《花木

兰》片段三分钟),今天我们想要更详细地了解花木兰的故事,就让我们一同来

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五、常识(分发)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什么叫“巾帼英雄”?

——女性中的英雄人物。

“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巾帼”借指妇女。

本文是一首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何为“乐府诗”?

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

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六、课内问题--串讲:

(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部分内容。

1、停机叹息 8句 

2、决心从军 8句  

3、 整装、出征 4句、8句

4、十年征战6句 

5、辞官还乡8句

6、合家欢聚16句   

7、比喻赞美4句

2、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

哪些地言写得简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慨——无情未必真豪杰。

1(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一般的就略写。

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的生活。

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诓歌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所以对战场和战争略写。

3.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

②能使文章简洁。

4.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心理活动。

(用自己的话归纳)

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5.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

这样写繁琐吗?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②战事紧迫。

③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6.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请你结合自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谈看法。

①不慕荣华富贵,愿与家人团聚。

②向往和平劳动生活。

③封建礼法,歧视妇女。

7.第六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8.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

会说些什么?

可看视频。

9.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一个生动的比喻。

对木兰的赞美。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10、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师总结:

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11、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

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12.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

请查找、搜集。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起义赴疆场。

13、修辞方法:

互文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

在这里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

作者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

这种修辞手法叫“互文”,就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

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又如: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

东西左右都种植了松柏和梧桐。

夸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排比:

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和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反复: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对偶: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和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

严式对偶:

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反、不重复用字。

宽式对偶:

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复沓: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顶真:

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 讲以上修辞手法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14、对联: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沙场立奇功,女英雄驰骋战场保家卫国神州传佳话。

横批:

谁说女子不如男

七、中心思想:

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辞官还乡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八、课文引申:

——名言等

九、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韩世忠和梁红玉奉命镇守京口,与前来侵犯的金兵在黄天荡形成对歭局面。

当时,金兀术拥兵十万,战舰无数,而韩世忠只有八千疲兵,如果硬战,无疑是以卵击石。

认真分析了黄天荡的地形后,梁红玉心生一计,她让丈夫韩世忠率领小部分宋兵以舰引诱金兵深入苇荡,再命大队宋兵埋伏起来,并采取以鼓为命,以灯为引,用火箭焚烧敌船的作战计划,由梁红玉坐阵统一指挥。

不可一世的金兵果然中计,两军开战,金兵被韩世忠引入了黄天荡,梁红玉三通鼓响,埋伏的宋军万箭齐发,顿时火光冲天,金兵纷纷落水,弃船逃命,死伤无数。

梁红玉又以灯为引,指挥宋军乘胜追击,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当年,大宋皇帝派杨延景率领孟良、焦赞二将和他的儿子杨宗保去边关镇守,走到泰山脚下,遇到了两股强敌,一是白天祖在这里大摆天门阵,一是穆桂英占领着穆柯寨。

穆桂英擒了杨宗保,后来穆氏桂英向宗保求婚,杨延景答应,,穆桂英便和杨氏父子合兵,前往南天门破白天祖的天门阵。

南天门下面,全是陡崖峭壁,白天祖在这里布下了短刀手、弓箭手,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穆桂英心生一计,她和杨氏父子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便带着在大队人马转到泰山背面,顺着南天门后的大峪直奔而上,来到南天门的后面,白天祖悉心注视着正面,哪里想到穆桂英又从背后插来一刀。

白天祖措手不及,慌忙间与穆桂英交战,兵士们一见早乱了阵脚,穆、杨两家,前后夹击,把白天祖打了个人慌马乱,一塌糊涂,破了天门阵。

现在,南天门后边的那条沟,叫“穆桂英沟”,便是缘此得名。

红娘子起义赴疆场:

明崇祯四年的春天,流浪艺人的领头人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姑娘,因常穿一身红色表演装,人们都称她红娘子。

这天,红娘子的班子来到河南祀县,在县城闹市的一块空地里摆起场子,认识了一位公子叫李岩,乃是当朝户部尚书李精白的小儿子,年方二十,已有举人身份。

三年后,李岩奉父母之命与大家闺秀汤柳容结为夫妻,汤氏秀美文静,知书识理,婚后的生活还算美满和洽。

由于杞县一带也闹起严重的饥荒,李岩心感神伤,当即打开了自家的粮仓救济饥民,并出面请求县令宋常咸,打开粮仓放粮济民。

李岩果敢他说:

“救人事大,应见机而行,倘若上级追究起来,我甘愿承担全部责任!

事后,省府闻讯后果然派官吏来调查此事,宋县令唯恐自己牵涉进去掉了乌纱帽,一口推说是李岩带领饥民强行开仓抢粮,自己毫无办法。

如此一来,案情性质大变,李岩成了哄抢粮仓的首犯,被关进大牢听候发落。

恰好此时红娘子一行巡回演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