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9400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课标要求】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中

二、【教材分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做准备,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人民政权的举措:

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造就国内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1953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这一时期积极的外交活动为新中国争取到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思想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大改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本课将初中近两个单元的内容浓缩在一个课时中,全方位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等方方面面的措施和成就,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整体认知。

四、【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年表排序、事件分类、历史分期等方法,归纳梳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2.能够通过史料阅读分析,理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提出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3.探究“人民”含义的变化,认识到人民地位的提高,感受在中共领导下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程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从而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教学难点】: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从新中国成立后巩固内政、开展外交,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史事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感受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二)教学过程

导入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是毛泽东提出的重要思想。

中共带领人民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经过28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其实还有一个说法:

“枪杆子,笔杆子,有这两杆子中国革命就能胜利。

”“笔杆子”指的是文字,包括报纸。

《人民日报》诞生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由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创建,1949年8月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它的创刊词中有其名字

的由来:

“我们的口号是毛主席昭示我们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也就是本报的方针和宗旨。

报纸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通过《人民日报》上的一些报道,我们可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关历史。

【设计意图】:

引入“枪杆子”“笔杆子”的说法,从上一课的人民解放战争过渡到这一课的线索《人民日报》上,迅速切入本课主题。

【学习任务】1:

人民的名义。

材料1党的二十八年是一个长时期,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

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

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譬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学生活动】:

根据材料,认识这一阶段的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人民”的含义。

【设计意图】:

初步认知1949年时“人民”的含义,了解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同时认识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只是新中国建设的起点。

【学习任务】2:

人民的成就

材料2

表1《人民日报》1949--1955年的部分社论

时间

标题

1949年9月24日

新纪元开始了——记政协代表关于国旗国都纪元的讨论

1949年10月1

万岁,新中国!

1950年7月16日

日土改法带来幸福远景关中农民无限喜悦

1950年11月6日

首都文艺界集会讨论纷纷签名愿赴朝参战

1953年11月9日

必须大张旗鼓地向农民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4年5月1

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合理途径

1954年6月29日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1954年9月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

1955年4月27日

从万隆开始

-----陈月明《使命与主体:

(人民日报)社论(1949-2008)的话语呈现》

【设计意图】:

根据社论的标题和时间,对相关事件,进行分类,对报道所涉时间进行分期。

【教师】引导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人民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政治上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成立;经济上有土地改革、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法律上有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军事上有抗美援朝,外交上有提出并发展和平共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等。

材料3

表2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出现“社会主义”一词的社论分布与占比

年份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出现“社会主义”的社论数

19

28

31

91

197

222

214

252

192

同年度占比(%)

13.9

16.4

22.3

39.1

70.1

59.4

57.7

65.5

65.3

【学生活动】读表2,认识1953年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

理解前一阶段,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巩固政权,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同时积极的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后一阶段,在内政外交得到发展稳定的情况下,我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

【设计意图】:

根据社论的标题和时间认识新中国成立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史实,通过分类、分期,厘清相磋商事件,归纳梳理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

材料4…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

材公有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材料5我们国家逐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将我们的国民经济逐步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社会主义的基础是大工业,列宁说: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设备的大工业,那就一般地谈不到社会主义,对于一个农民的国度,尤其谈不到社会主义了。

”只有在大工业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对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共所有制,才能进行社会主义的共同劳动。

有无数事实证明:

企图在小农业或小手工业的基础上来实行社会主义,都是行不通的。

必须使工业发展起来,才能为农业的集体化和机械化提供可能性,才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人民日报》(1953年5月22日)

【学生活动】:

根据教材并结合材料4、5,理解通过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大工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向社会主义过渡。

到1956年时,“人民”中的资产阶级不再存在,“人民的含义相较1949年发生了变化。

材料6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

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般地属于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6,理解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流血、暴力的革命,而是我国成功开辟的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毛泽东思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到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这个过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制度先后确立,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特点以及“人民”含义的转变,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同时认识到毛泽东思想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学习任务】3:

人民的利益。

材料7个体农民都是“一套人马”,顾了收,就管不了种。

只有李天树农业生产合作社有条件收、种兼顾。

他们连夜调配了劳力:

全部妇女包下收割,十个男劳力负责打场,抽出六个劳力和七个牲畜投入抢种这样,边收边种,五天之内,六十六亩茬地都安下了秋苗。

以后,天越来越干旱但是社里还有许多地要种,于是又二次调配了劳力…人们清楚地看到:

在那广阔的坡地上,只有合作社的土地又早又好地播种了。

------《灾不减产从李天树农业生产合作社看组织起来的优越》《人民日报》1953年11月21日)

【教师活动】:

依据材料7,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何优越性?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实现人民的什么愿望?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7,思考分析,认识农业生产合作社可以更好地统筹安排人力、物力,提高生产效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实现人民富强的愿望中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材料8】打开我们的宪法,人们就会看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行使的职权的条文里规定,人民掌握着最高的国家权力:

从修改宪法,制定法律,一直到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这就是说,人民的权力无限大的。

就是这样,六亿的人民,加上无限大的权力。

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和平幸福的生活,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

------《难忘的一天》《人民日报》1954年9月21日

【教师活动】:

结合材料8,引导学生分析,报道中对宪法的描述可以对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哪些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宪法的颁布意在实现人民的什么愿望?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为什么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过程中还要通过一部新的宪法?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8并结合所学知识,知道报道中对宪法的描述对应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等内容。

理解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意在实现民主、法治。

同时,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设计意图】:

阅读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宪法颁布的报道,理解文本,提取信息,感受到社会主义能够满足人民关于富强、民主、法治等愿望根本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依据;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

自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宪法宣誓制度。

2018年3月17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宪法宣誓仪式举行。

这是宪法宣誓制度实行以来首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举行的宪法宣誓活动。

【教师活动】:

呈现宪法宣誓仪式视频节选,引导学生思考宪法宣誓仪式的本质日学生活动:

探究宪法宣誓仪式背后的实质和实施宪法宣誓仪式的深层次原因。

即宪法宣誓仪式体现了宪法的重要性、神圣性本质上也就是人民的地位至高无上。

仪式不仅仅是形式,人民不仅仅是名义人民的愿望能够实现,人民的地位从根本上得到提高,这都归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宪法地位的重要性,从而感受到人民地位的本质性提高,以此来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三)板书设计略

(四)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测容

水平1:

能够了解现代中国初期的历史分期;能够从教材和教师呈现的史料中提取有关信息;能够说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过渡时期总路线、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基本史实;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依据,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

水平2:

能够利用历史年表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程;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人民日报》的标题;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和历史术语,解释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时间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能够知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水平3:

能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措施有整体的认知和概括的说明;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和历史术语,运用唯物史观解释新中国成立至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史实之间的关联性与互动性。

中国索社会主义健

水平4:

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是学者冯杨对1849至1911年间,政府的各项收入所做的统计。

请为表格拟定一个名称并对其内容进行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名称:

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

阐述:

晚清农业税在政府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同时工商杂税和其他收入比重上升,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动。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认真阅读表格,并为表格拟定一个名称,名称要明确;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其内容进行阐述,要求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由表格信息可知,该表格是1849至1911年间,清政府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的统计表,由此得出“名称”;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

“阐述”,依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晚清农业税在政府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同时工商杂税和其他收入比重上升的角度描述,然后得出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动的结论。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这一辈子》上映于1950年,讲述了一位老警察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现象。

电影梗概如下:

清朝末年,二十多岁的“我”失了业,经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巡警。

那时,世道昏暗,民如草芥。

1911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

巴望有个好世道,不想秦大人是个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我”的希望成了泡影。

1919年,北京爆发爱国学生运动,秦大人倒了台,“我”又成为巡警,还和学生运动领袖申远交上朋友。

总想着世道会变样,谁知秦大人再度出山,官当得比从前更威风,“我”却被降为三等警察,妻子病死,留下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穷得难以为生。

这时到处出现共产党,秦大人要抓共产党人申远,“我”却把他放跑了。

不久,青天白日旗代替了五色旗。

“我”的女儿大妞出嫁了,儿子海福继承父业,当了国民政府的警察,还和申远往来密切。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北平等地相继沦陷。

日军抓走了“我”儿子的未婚妻小玉。

海福经申远介绍,参加了八路军。

不久,申远被捕。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回来接管北平。

“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监狱,在牢里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新认识。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影情节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应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情节:

1911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

概述和评价:

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并发展。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革命进入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了许多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法令和措施。

不久,清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但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

这一革命过程被称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也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但革命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解析】

【详解】

本题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影情节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一般来说,“情节”主要是指材料信息,比如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确定“1911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

”“历史现象”主要是指与之相关的历史现象,如根据这一情节可以得出“这一情节反映出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

概述和评价需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如辛亥革命既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有历史局限性,评价要全面。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固有文化的勇敢挑战和它自身的蓬勃发展,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争论。

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

他说:

“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

”他指责新文化的传入,破坏了以儒家思想为举国上下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造成“人心迷乱”“精神破产”,主张以儒家思想来加以“统整”,使西洋学说“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

陈独秀对杜亚泉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指出:

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经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

他还主张: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的鬼话来捣乱。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评论。

(任选一种观点即可,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答案】观点一:

杜亚泉主张将西洋文化融人中国文化之中。

评论:

杜亚泉对中西文化的主张是保守的,实质上是“中体西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现;杜亚泉看到了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但忽视甚至否认了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这是缺乏科学分析态度的表现。

总之,他竭力维护儒家的文化传统,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是逆潮流而动的。

观点二:

陈独秀竭力主张全面引进西方文化。

评论,:

陈独秀的观点体现了反对封建文化的革命精神,给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有利于破除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约束,促使人们更加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但陈独秀对中西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颇,开“全盘西化论”之端,产生了不良影响。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从中选择一种观点,该观点必须明确;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论,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观点”,由材料信息“主张以儒家思想来加以‘统整’,使西洋学说‘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可以提炼出:

杜亚泉主张将西洋文化融人中国文化之中;由材料信息“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的鬼话来捣乱”可以提炼出:

陈独秀竭力主张全面引进西方文化。

“评论”,依据所学知识从杜亚泉或陈独秀的政治立场、思想主张等正反两个方面思考即可。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者当先明下列诸理念:

(1)像国防新论这类的书籍,应该列为每一个国民必读的常识课本。

(2)国民是民国的主人,要使国家现代化,必先使国民现代化。

要使国民成为现代的国民,应先使全体国民多知道一些军事常识。

(3)现代战争是集合国家整体力量的总体战,关于中国国防的建设,当然是以适应总体战的要求为目标。

(4)理想的国防建设,是除了建军之外,再把社会上各种组织做到理想的境地。

——摘编自杨杰《国防新论》(1942年5月)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

国家现代化,必先使国民现代化。

评析:

20世纪初,随着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起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近代中国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但是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相继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新工具,他们对内专制独裁,彼此攻伐不断,镇压进步力量,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展开局部抗战。

七七事变后,国共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推行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发动人民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中共逐渐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杨杰的《国防新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撰写的。

可见,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推进,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条件。

结论:

国民意识的提高、国民素质的增强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示例二

观点:

现代战争属于总体战。

评析:

国家之间的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抗,更是国家整体实力的竞争。

17世纪的三次英荷战争就是明证。

当时荷兰海外贸易发达,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成为世界商业霸主,但国内手工业发展不及英国。

英国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则日益繁荣,并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

结果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挑起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夺取荷兰海外殖民地,逐步确立世界商业霸主地位。

1931~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虽然日强中弱,但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国内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协调立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国民政府把国内经济纳入战时体制,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抵抗日本侵略。

最终中国打败日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结论:

战争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

根据“国民是民国的主人,要使国家现代化,必先使国民现代化。

要使国民成为现代的国民,应先使全体国民多知道一些军事常识。

”可得出观点:

国家现代化,必先使国民现代化。

评析:

结合1942年5月杨杰编著《国防新论》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20世纪初,随着西方的侵略,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推动近代中国民族民主意识觉醒,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杨杰的《国防新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撰写的,说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提供了条件。

最后,总结升华:

国民意识的提高、国民素质的增强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及近代的孔子形象的变化。

古代

近代

春秋战国

汉唐

宋至明清

维新运动

太平天国、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蒋介石时期。

圣化:

被称赞为“天纵之将圣”矮化:

被嘲笑为“若丧家之犬”

正统化及神化:

司马迁誉孔子为“素王”;唐代被封为“文宣王”

僵化:

成为一位只会“以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被誉为“万世师表”

维新化:

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被后人称为“穿西装的孔子”

丑化或妖魔化:

太平天国将儒家经典称为“妖书”,对孔子“焚书毁像”;新化运动时“打倒孔家店”,吴虞痛骂孔子为“盗丘”

圣化:

袁世凯和蒋介石曾一度复兴孔子“圣人”地位,复兴“尊孔”和儒家伦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