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182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4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DOC文档格式.docx

2.口算下面各题。

2+4+3=30+40+20=2+30+5=

70-30-20=17-7-5=14-9-2=

提问:

在计算连加、连减的算式时,要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3.揭示课题: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挂图

(1)谈话: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2)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9+27+26。

(3)启发:

这是一道三个两位数连加的算式,想一想,要先算什么?

你能列竖式算出结果吗?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让计算出现错误的和一名计算正确的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4)组织交流:

指计算错误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并相机提示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指计算正确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讲解:

由于第二个竖式中的第一个数就是第一个竖式中的得数,因此,在用竖式计算时,可以把这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边板书边介绍)

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1页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填空。

(6)提问:

这样的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和原来把两个竖式分开写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7)小结:

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不需要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再抄一遍。

这样,既比较简便,又可以避免抄错数字。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90-25-28=□。

(1)提问:

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

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2)谈话:

在用竖式计算时,竖式可以怎样写?

自己先在下面试一试,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算的。

(3)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4)反馈:

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5)小结:

在计算连减的算式时,也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计算过程比较简便。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并说一说怎样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计算式题,两个竖式连写时,要注意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并指名板演。

反馈时,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计算的过程,同时注意纠正其他同学中出现的错误。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场景图和第

(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2)出示第

(2)题,提问:

可以根据哪两个条件求还剩多少个西瓜?

追问:

题中并没有告诉我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怎么办?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并核对答案。

请大家再看一看这道题,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再问:

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

5.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连加、连减

试一试:

90-25-28=(学生板演计算过程)

第二课时:

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第3-4页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1.帮助学生巩固用竖式的简便写法计算加减法混合式题,以及根据算式的特点正确选择口算和笔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

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

使学生在混合计算的过程中能正确地选择口算和笔算。

教学光盘

1.25+28+36=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怎样笔算?

2.出示:

(1)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后来送给小明5支,他还剩多少支铅笔?

(2)小青有6支铅笔,用了4支后,他又买来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怎样列式?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昨天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的知识——加减混合。

(出示课题)

2、教师出示例2情境图

问:

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根据图中的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的回答:

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

女生比男生多折几个。

3、教师出示:

送给幼儿园33只,还剩多少只?

问:

你会列式计算吗?

预设:

算式1:

38+42-33

算式2:

38-33+42

算式3:

42-33+38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列算式的含义,肯定算式2、3的想法也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先研究算式1的计算方法。

(1)观察38+42-33,让学生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求学生独立用竖式进行计算。

(2)组织交流,指名板演。

交流时,鼓励学生用竖式连写的方法进行计算。

注意学生出现的错误,全班分析错误原因。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2、3,问你会算吗?

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

组织交流:

学生可能会用竖式连写的方法计算。

(4)教师可以针对算式2,让学生思考38-33能否口算,需不需要笔算。

告诉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能口算的则不需要用竖式计算。

让学生口算算式2。

(5)对于算式3,告诉学生,如果觉得自己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口算有困难的可以笔算。

关键要保证计算正确。

4.“试一试”

教师直接出示:

60-38+40=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结果。

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22+40可以直接口算出答案,所以只需要写一个竖式就可以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出示,学生独立完成。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全班范围里评价。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出示,让学生观察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答案,分析纠正错误。

教师出示,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独立完成。

教师呈现情境图,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1)、

(2)两问。

让学生说说,要求第

(2)问需要先知道什么条件。

教师隐去第

(1)问,问你还会怎样列式?

让学生说说综合算式的列法。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追问,解决“女生栽树多少棵?

”需要先求什么?

6.全课总结。

在今天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和小组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接着板演)

口算结果

第三课时:

练习一

教材第5页的练习。

1.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相关的口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有关的计算方法,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3.渗透凑整的思想,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计算经验,提高计算技能。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相关的口算方法、计算方法。

丰富学生的计算经验,提高计算技能。

复习

1.教师出示:

4+26=35-7=35+6=

45-20=68+9=70-8=

2.教师:

这几道题是我们在一年级时学习的口算,你会算吗?

在等号的后面直接写出答案。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核对答案。

分析错误。

4.让学生说说35-7、45-20的口算过程。

5.教师小结:

以后在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式题时,遇到像这样的题就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出示:

22+28+34=84-8-28=

75-27+30=62-39+25=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计算的过程,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有关的计算方法。

练习一的第3小题。

说明题目的要求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问:

观察左边一题,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说说左边一题每条线上3个数的和都是多少。

右边一题每条线上的3个数有什么特点?

可以怎样用比较简便的方法算出每条线上3个数的和?

帮助学生体会凑整的思想。

教师出示第4小题,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

题目让我们求什么?

怎样求“三天一共拾了多少个”?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独立列式解答。

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集体分析出现的错误。

出示思考题:

交换哪两筐,可以使两车运的苹果个数同样多?

学生明确题意之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用较简洁的解题思路思考:

两车上都有一筐是26个苹果,所以只需要考虑另外四筐中的2筐。

剩余的四筐分别是:

28个、30个(左边),24个、22个(右边)。

其中28比22多6个,30比24多6个,所以可以交换28个与22个这两筐,或者30个与24个这两筐。

连加、连减:

22+28+3484-8-28

加减混合:

75-27+3062-39+25

第四课时:

同样多

教材第6-8页例3和“想想做做”。

1.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掌握加、减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2.使学生体会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思维。

3.让学生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让学生解决通过不同方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积累、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

帮助学生深刻把握相关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实质,获得一般的解题方法。

我们班要举行拔河比赛,你们愿意参加吗?

第一队选10人,第二队选6人,行吗?

该怎么办?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

今天我们要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题:

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出示场景图,问:

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各抒己见)

预设:

问题1:

两人一共穿了多少个彩珠?

问题2:

小军比芳芳少穿了多少个?

问题3:

芳芳比小军多穿了多少个?

3.针对以上,让学生直接说出问题1的解答。

让学生说说从问题1、问题2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芳芳和小军穿的两串彩珠相差4个。

4.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新问题:

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5.教师:

请用红色圆片代替小军穿的彩珠,蓝色圆片代替芳芳穿的彩珠,摆一摆,看看你有什么好办法。

6.学生操作学具,教师巡视,给与相应的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

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下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操作和思考的过程。

(全班评价)

指名三人展示3种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

7.比较三种方法:

不同的方法都使得小军与芳芳的彩珠同样多。

第一种方法是怎样做的?

第二种呢?

为什么要填上4个,这里为什么又要拿掉4个呢?

(学生:

因为芳芳比小军多4个。

8.教师:

是的,正是因为两串彩珠相差4颗,所以我们还可以将多出来的4颗珠拿出2颗给少的一方,让两方的数量同样多。

9.小结:

要想让两串彩珠的数量同样多,关键要知道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

关键要知道两串彩珠相差4个。

10.回顾反思:

同学们回顾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畅所欲言)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出示摆小棒的要求,第一行摆15根,第二行摆9根。

学生按要求摆小棒。

问:

你是怎样摆的?

摆小棒时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一一对应着摆小棒。

学生操作完成后,出示:

让学生一边拿小棒一边完成填空。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体会解决的关键是要知道“两行相差6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教师出示第1小题: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要让苹果和梨的个数同样多,要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梨比苹果多7个”完成填空。

(2)出示第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思考过程,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第2小题求卖掉多少只鸡后,鸡和鸭同样多,就是求什么,再独立完成解答,并组织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读一读,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方法1:

小军再穿4个彩珠

方法2:

把芳芳穿的彩珠拿走4个

方法3:

拿出芳芳穿的2个彩珠给小军

第五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使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初步学会检验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方法。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联系加、减法含义,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分析,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初步学会检验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发应用。

1、画出8个○和5个△,先把○画成一行,再在这一行下面与○一个对着一个地画出5个△

2、学生画好后出示:

○○○○○○○○

△△△△△

3、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4、圆比三角形多多少个?

(指明列式解答)

5、△和○一个对着一个地画成一行,当△画完了,还有3个○,就说○比△(多3个),还可以说(△比○少3个)

6、其实这里的8个○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同样多的5个),另一部分是(比△多的3个)。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

谈话:

想想,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提出问题)

2.出示第

(1)题:

小华做了多少朵?

让学生完整地复述题目。

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小华做了多少朵?

启发:

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知道小华做花的朵数?

操作:

在第一排摆圆片表示小英做花的朵数,可以怎样摆?

(指名在黑板上摆圆片表示小英做花的朵数,让其他同学跟着摆一摆)怎样摆圆片表示小华做花的朵数呢?

怎样摆就能清楚地看出小华比小英多做了3朵?

先在小组里讨论,再动手摆一摆。

反馈:

摆圆片表示小华做花的朵数时要注意什么?

(指名在黑板操作)

提示:

在第一排圆片下面一对一地摆,摆出与第一排同样多的圆片后,还要再摆3个,表示小华比小英多做了3朵。

请大家看着摆出的圆片想一想,可以怎样算出小华做了多少朵花?

学生列出算式后,追问:

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第二排圆片数可以看作哪两部分?

指出:

根据摆圆片的过程可以知道,求小华做了多少朵,就是求11与3的和,所以要用加法算。

3.出示第

(2)题:

小平做了多少朵?

你能先用圆片摆一摆,再算一算吗?

让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列式解答。

反馈:

你是怎样摆圆片表示小英和小平做花的朵数的?

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指名到投影前汇报摆圆片和列式计算的过程,并组织讲评。

摆圆片时要注意什么?

这道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提问:

要知道上面的解题过程对不对可以怎样做?

4.比较:

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为什么不同?

5.小结并揭示课题:

根据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我们知道,求小华做花的朵数,要把11朵和多的3朵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

求小平做花的朵数,要从11朵里去掉少的3朵,所以用减法计算。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说说各是怎样画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的个数是哪两个部分相加的和?

三角形的个数是从哪一部分里去掉几个?

(1)让学生先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说说图中表示松树棵树的直条包括哪两个部分,可以怎样求松树的棵树。

(2)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组织反馈,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再说说要知道解答得对不对,可以怎样做。

4.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答了什么问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5.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1+3=14(朵)

14+3=17(朵)

第六课时:

练习二

教材第11页的练习。

1.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逐步形成运算技能。

2.让学生经历一个数连续加几或连续减几的计算过程,体会连加和连减的运算特点。

3.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倒推”的解题策略。

4.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逐步形成运算技能。

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倒推”的解题策略。

整理计算方法

这是我们最近学习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

你会做吗?

(学生独立完成)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在计算这类题目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计算方法。

连加连减的拓展练习

教师先出示第2题的前两条:

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题意)你能填出方框里的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再出示:

这道题可难了,该怎么做呢?

引导学生思考:

在要填的方框中,最容易填出的是哪一个?

填这个方框时可以怎样想?

并通过交流明确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从最后一个方框想起,先想哪一个数减去5得35。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填空的顺序和思考过程。

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教师出示第3题:

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

先让学生说说求做了多少面红旗,要选择哪两个已知条件,求做了多少面绿旗,要选择哪两个已知条件,再列式解答。

组织交流时,可以让学生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判断算法选择的合理性,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师出示第4题:

先引导学生观察题中的场景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再依次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图中的条件进行推理。

教师出示第5题:

看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说条件)

出示:

参加三项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

集体交流。

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组活动:

按1-4号的顺序,依次提问,其余组员解答。

小组为单位汇报,全班交流。

倒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