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3795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解析] 图示中包括了无机环境(光、CO2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和分解者(细菌),它们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蝉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两者之间不构成竞争关系。

蛇属于四级消费者。

6.下面是我国北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②图中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③蛇处于不同营养级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 生物群落除图示生物外,还应包括微生物和其他生物。

图中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①大麦→蝗虫→青蛙→蛇;

②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

③狗尾草→蝗虫→青蛙→蛇;

④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

其中蛇处于第四和第五两个营养级。

青蛙和蜘蛛除捕食关系外还存在竞争关系。

7.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B )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

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解析]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被线虫捕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的食物;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应为第二营养级;

大米草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米草死亡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还会使细菌数量增多,细菌和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进而导致以线虫为食的沼蟹数量增多;

杀虫剂杀死食草虫,会导致蜘蛛的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数量减少。

8.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者;

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和光合细菌等是生产者;

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

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虫子时为消费者。

9.某农户在其庭院中种植了谷类、蔬菜和牧草,栽培了蘑菇,养殖了家畜和家禽,还建有一沼气池,构成了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下列关于该庭院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分解者的代谢产物都可作为生产者的肥料

B.生产者的代谢产物都可作为人的食物

C.人的有机排出物可作为分解者的原料

D.分解者及其代谢产物不能作为消费者的饲料

[解析] 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其代谢产物并非都可作为生产者的肥料,故A项错误;

生产者的代谢产物并非都可作为人的食物,如人吃蔬菜、水果时并不是把所有的都吃了,故B项错误;

人的有机排出物可作为分解者的原料,分解者及其代谢产物有的可以作为消费者的饲料,故C项正确、D项错误。

10.下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B )

A.该图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

C.该系统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减少了环境污染

D.分解者在该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析]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故选B。

11.有人发起:

“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

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C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紧抓住题干中“运用生态学的知识进行合理解释”中的“生态学”这一关键词。

A项是从人体物质代谢的角度来描述的,故A项错;

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由于能量传递经过的营养级少,损失的能量少,可利用的能量应该较多,故B项错。

C项是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角度合理解释题干中的观点,故答案为C;

D项是从营养的角度而非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解释,故D项错。

12.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该食物链中兔子是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B.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固定量

C.根据能量金字塔可知,处于塔尖的狼,其个体体内的能量少于兔子个体体内的能量

D.狐狸捕食一只兔子,则该兔子体内的能量全部流向狐狸

[解析] 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

兔子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

能量金字塔描述的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关系,不能简单等同于单个个体。

13.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时的消耗最少,人们应采取下列哪种食物结构( C )

A.以禽蛋类为主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D.以猪肉等家畜的肉类为主

[解析] 根据能量流动规律,能量流经每一个营养级时,都要损失大量能量,因此应尽可能地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损失。

14.在食物链 植物昆虫鸟 的营养结构中,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以鸟类同化的总能量中由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x轴,植物供能总量为y轴,下图中绘制的相关曲线正确的是( D )

[解析] 设鸟获得的总能量为常数a,则鸟从昆虫获得的能量为x,从植物直接获得的能量为a-x,可列式为x×

10×

10+(a-x)×

10=y,即y=10a+90x。

根据此方程式可知,D项正确。

15.下表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A→B→C(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的部分数量关系,已知该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能为150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能被生产者固定。

针对此图有关计算错误的是(单位:

百万千焦)( C )

生物

类群

同化量

净生产量

(净同化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

分解者

传递给下

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

的能量

A

( )

(?

65.5

3

15

41.5

B

14

5

( )

0.5

2

2.5

C

(  )

1.4

微量(不计)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是125

B.“?

”处数值是59.5

C.B呼吸消耗的能量是19

D.能量从B传到C的传递效率约为14.3%

[解析] 每个营养级同化量等于净同化量和呼吸消耗量之和,所以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净同化量:

3+15+41.5=59.5,加上呼吸消耗量65.5共125。

B呼吸消耗应为同化量-净同化量=14-5=9。

B到C的传递效率为:

2/14×

100%≈14.3%。

16.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各代表一定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从能量关系看①=②+⑤

B.⑥并非都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C.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D.③/②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 ①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它包括②(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⑤(流入分解者中的能量)和生产者呼吸消耗的能量;

初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⑤,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

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获得能量最少。

17.下表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有机物同化量的比例关系。

下列关于该食物网推断最不可能的是( D )

生物种类

同化有机物所占比例

86

12

1.1

0.9

A.以上四个种群至少构成两条食物链

B.甲、乙两种群不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

C.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被第二营养级利用

D.乙、丙以甲为食物,丁以乙、丙为食物

[解析] 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则甲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若只有甲为第一营养级,则第二营养级有机物的同化比例在8.6~17.2,若只有乙为第二营养级,则第三营养级有机物的同化比例在1.2~2.4,第三营养级有丙、丁,食物链有两条;

若第一营养级不只有甲一种,则食物链也是至少两条,A项正确。

若甲、乙为同一营养级,则第二营养级有机物的同化比例在9.8~19.6,而丙、丁的同化量只有2.0,故甲、乙不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B项正确。

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被第二营养级利用,C项正确。

若乙、丙以甲为食物,丁以乙、丙为食物,乙、丙同化量的10%~20%是1.31~2.62,D项不可能。

18.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D )

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解析]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一过程体现了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

A在受到外界干扰破坏后没有恢复原状,B和C都抵抗了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属抵抗力稳定性。

D项在大型肉食动物闯入封闭生态系统后,经过各成分相互作用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19.由稻、萍、鱼等生物组成的一种生态农业中,水生植物红萍适宜在荫蔽环境处生长,可作为鱼类的饲料;

鱼类的粪便又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了有机养料,微生物的活动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促进水稻与红萍的生长。

红萍因与固氮蓝藻共生能提高土壤肥力。

这样的环境很适合捕捉害虫的青蛙等有益动物的生存。

对此人工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水稻、红萍、水藻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体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够实现自给自足

C.该生态系统中的鱼类、浮游动物、青蛙、害虫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D.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由水稻、红萍、鱼、青蛙、有害昆虫和浮游动物组成

[解析] 水稻、红萍、水藻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未体现能量的多级利用,A项错误;

该生态系统中的鱼类、浮游动物、害虫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青蛙是第三营养级,C项错误;

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除水稻、红萍、鱼、青蛙、有害昆虫和浮游动物等到动、植物外,还应包括微生物,所以D项错误;

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还要不断地进行人工管理,B选项正确。

20.在碳循环中,CO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B )

①光合作用 ②细胞呼吸 ③分解作用 ④燃烧作用 ⑤化能合成作用 ⑥蒸腾作用

A.①③④B.①⑤

C.②③④D.①⑤⑥

[解析] 无机环境中的CO2绝大部分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的,还有很小的一部分则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21.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能代表X、Y、Z三种生物的组合是( C )

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解析] 根据物质循环的特点,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首先进入到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联系,且两者都有一部分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再次进入到无机环境中。

所以生物X为生产者,生物Y为消费者,生物Z为分解者。

22.碳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最主要部分,下图是碳循环过程图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随着工业的发展,①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节能减排主要是控制该过程

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增强③过程,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①②③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循环转移、利用和释放

[解析] ①②③过程中,物质能够不断地循环转移,但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23.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实现“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以下关于“低碳”和碳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会导致生物圈的碳循环受到阻碍

B.现代工业迅速发展,短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导致了生物圈碳循环失衡

C.尽量减少塑料袋使用量,遏制白色污染是转向“低碳生活”的途径之一

D.“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模式向“原料—产品—原料—产品”模式转化,有助于减少废料处理的能耗,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解析] 人类活动加快了碳元素释放的速率,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提倡“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碳氧循环的平衡。

24.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给农作物施农家肥既能使植物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又能避免施化肥导致土壤酸碱化

B.碳在生态系统中以CO2的形式在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

C.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兔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同化作用获取能量的一部分通过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

D.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等能减缓酸雨和温室效应等的发生,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绿色生活

[解析] 给农作物施农家肥,肥料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植物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释放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兔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同化的能量,应属于草同化的能量。

25.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解析]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

防治稻田害虫,能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但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

因人为作用,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演替速度及方向会有差异,C项正确。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卷叶螟的数量下降,就会有更多的褐飞虱被拟水狼蛛捕食,D项正确。

26.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很像小虫在蠕动。

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物,以利于捕食。

海龟的这种活动包含下列哪种信息( D )

A.物理和化学信息B.行为和化学信息

C.物理和营养信息D.物理和行为信息

[解析] 这属于海龟的特殊行为,是行为信息;

因为是利用舌尖的红色突起模仿小虫蠕动,引起其他小虫的注意,所以也是物理信息。

27.以下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B )

A.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B.草原上羊数量剧增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进而抑制了羊的数量增长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或掠夺式砍伐后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的发生

D.废弃多时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

[解析]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共生关系。

植被破坏导致泥石流发生,是自然灾害没有体现自我调节能力。

耕地上出现小灌木林是群落演替。

只有B选项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8.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C )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

⑥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⑧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A.①③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

[解析] 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故其自我调节能力较高,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长时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①②④⑤⑦正确。

29.图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B )

A.图甲中成分A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

B.图甲中缺少A→CO2的过程,图甲中D为分解者

C.每年的冬季CO2浓度变化,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图甲中①过程大大减少,并且⑥过程增加

D.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

[解析] 图甲中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A在碳循环中主要吸收大气中的CO2;

图甲中缺少A释放CO2的过程,但B为分解者;

冬季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植物吸收CO2的能力降低,且煤、石油的燃烧量增加,导致冬季CO2浓度升高;

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略有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的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

30.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解,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一般情况下,b可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B.一般情况下,自我调节能力与a曲线相似

C.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正相关

D.所有生态系统都符合这一数学模型

[解析] 选项A,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选项B,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与a曲线相似;

选项C,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大,二者呈正相关;

选项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弱,不符合这一模型。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11分)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请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__3__条食物链。

(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__水鸟、小鱼、淡水虾__,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__竞争__,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__捕食__。

(3)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短时间内大鱼数目__增多__,水藻数目__减少__,淡水虾数目__减少__。

(4)若此生态系统中的水绵大量减少,随之会发生的现象是__A__。

A.水藻大量增多B.小鱼的数目增多

C.水鸟的数目减少D.甲壳类的数目增加

(5)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__群落__。

(6)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图中未体现的两种成分是__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__、__分解者__。

[解析] 食物链的计数是先从生产者算起,此题有两个生产者,应有两个起点,到达最高营养级有几条路径就有几条食物链,共3条;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依次类推,可得出水鸟、小鱼、淡水虾处在第三营养级;

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甲壳类和大鱼因失去天敌而在短时间内增多,水藻因甲壳类生物的增多而减少,淡水虾因大鱼的捕食而减少;

若生态系统中水绵大量减少,则水鸟主要以甲壳类生物为食,水藻的数量因甲壳类生物的减少而增多。

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是捕食食物链,没有体现出分解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2.(9分)下面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

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是百万千焦。

已知该生态系统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

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__生产者__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13.5%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20%__。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__60%__。

(4)由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

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呼吸作用__消耗;

②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__;

③少数能量被__分解者__利用。

[答案] 

(1)

[解析] 从图中A、B、C三者关系分析得出:

A是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B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

C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构成,A、B、C框内的数值分别是其同化的能量值。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118872-118761=111百万千焦,该部分是生产者所固定的总能量;

(2)A到B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5.0/111×

100%≈13.5%,从B到C的能量转化效率为3.0/15.0×

100%=20%。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为1.8/3.0×

100%=60%。

(4)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主要是由于每一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而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并且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中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