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851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秋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秋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秋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秋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秋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秋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秋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秋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秋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秋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秋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

《秋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季《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问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

ComeniusÁ

mosJá

nos)(拉丁文:

IohannesAmosComenius),生于1592年,死于1670年,是一位以捷克语为母语的摩拉维亚族人,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

他是公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

5、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教育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

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核心,提倡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

6、帝国大学

帝国大学(ImperialUniversity),简称帝大,是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帝国,在其本土和殖民地上的中心城市所建立的,象征国家最高荣誉并具有浓厚帝国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性质的,全国最顶尖的实施高等教育、从事科学研究的九所国立综合大学的统称。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我国古代私学的兴起、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

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

 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

  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

  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

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1)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

  

(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

  (3)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家,使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探讨教育思想的典籍奠定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基础,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有哪几种选士制度?

请分别作简要介绍。

春秋以前都是各大家族广招门生(多为贫苦人民)用来维系统治,有才干的都去投奔,等到秦汉以后一般由地方官举荐,也就是举孝廉,到隋唐时开始科举取士,明清也是的,不过应该叫做八股取士,现在的就是大学生考公务员了,比较开放。

3、简述“百日维新”教育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

(1)废八股,变科举

(2)广兴学堂

(3)建立译书局,编译局

(4)派人出国游学

意义:

这次维新变法和教育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为人民思想进一步解放开创了先例。

经过这次斗争,封建伦理纲常开始发生动摇,“民权“思想深入人心,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维新人士的“维新觉世之功”在我国近代文化教育史上是应该肯定的。

4、泛爱主义教育思想的主张。

泛爱主义教育是18世纪后期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因其主要代表人物J.B.巴泽多所创办的泛爱学校而得名。

当时德国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在文化领域展开了反对封建思想束缚的狂飙突进运动。

泛爱主义教育的出现便是这一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

5、简述日本《教育敕语》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育敕语后来成为小学在固定庆典时必须朗读的文件;

但是自从明治时期,如西园寺公望等人都批评过,教育敕语的内容过度侧重于国家主义;

也曾经发生过内村鉴三拒绝向教育敕语行礼的“不敬事件”。

而到昭和年间,教育敕语变成绝对化与神圣化,并且强制学生背颂,学校也必须兴建特别的奉安殿安置教育敕语。

而且在日本于1938年通过《国家总动员法》后,教育敕语的内容成为军国主义的教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占领军主导之下,教育敕语于1946年起从教育体系中被排除;

但是,教育敕语中提倡道德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基本法》中仍被保存。

与《军人敕谕》相比,《教育敕语》具有更浓的儒学色彩。

在《军人敕谕》和《教育敕语》颁发之前,天皇侍讲元田永孚起草的《教学大旨》(1879年)是在教育界最有影响的具有全民性质的重要文献。

它指出"

教育之要,在于明仁义忠孝"

,"

徒以洋风是竞,恐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

是故自今以往,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于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以孔子为主,使人人崇尚诚实品行"

而1890年10月30日,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则进一步将儒学精神融入"

国体精华"

之中。

6、简述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在罗马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对西方教育思想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他在《论雄辩家》一书中阐述了关于雄辩家应具备的素质及其教育内容和方法,真实地反映了罗马教育传统的巨大转变,即从家庭教育转向学校教育;

从农民——军人教育转向雄辩家——政治家教育。

因而他的《论雄辩家》一书也以“罗马的伟大教育理论著作”而著称于世。

另一方面,他以纯洁的拉丁语和优美的拉丁文体,向罗马世界介绍希腊化时代的文学和哲学,不仅推动了拉丁文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及其拉丁文作品对当时罗马及后世欧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他的时代被称为“西塞罗时代”、罗马帝国时期杰出的雄辩教育家昆体良对西塞罗的雄辩术推崇备至,甚至认为西塞罗的雄辩术在当时已“达到了顶峰”,或“已处于执牛耳的地位”[15],并在《雄辩术原理》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西塞罗关于雄辩家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到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西塞罗教育思想的研究经久不衰。

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伊拉斯漠等人的教育主张都从西塞罗那里受到启迪。

在15—16世纪,西塞罗的拉丁散文作品被神圣化,成为当时文法教学的主要教材。

他的拉丁文体受到人们的刻意模仿,以至于字斟句酌,徒尚技巧,而忽视在文思和意境上开拓创新,形成所谓的西塞罗主义,从而一度阻碍了教育和文学的发展,但是从整体而论,西塞罗教育思想及其拉丁散文作品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仍占主导地位。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有什么特点?

这对发展我国民办教育有何借鉴意义?

第一,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育教学,又是其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密切相联,共生互动。

第二,“百家争鸣”与“门户开放”。

书院的教学继承了稷下学宫的优良传统,采取“百家争鸣”、门户开放的政策。

书院教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之间进行广泛的辩鸣。

比如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是两个不同学派的学术领袖,曾进行过公开的论辩。

但朱熹却主动邀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学,并把讲学内容刊刻在石头上,以便于学生学习与参考,这为不同学派在同一书院讲学树立了榜样,首开书院“讲会”之先河。

此后,许多书院的主讲在讲学中都欢迎别人质疑问难,进行辩论,逐渐形成书院的“讲会制度”,使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教学气氛活跃,学术研究气氛浓厚。

而且,书院讲会制度的盛行,不仅打破了各家书院之间的门户之见,而且打破了师生之间在受业上的地域限制,学生来去自由,师生之间自由交流,形成了高等学校开放的办学传统。

第三,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书院的大师在教学过程中,大抵是提举纲领,由学生随其深浅自行体会。

至于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各有差异,决不强求一致,学生学习进度的快慢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能力。

对于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更是随其钻研体会的程度,令其各有所思,不求一律。

老师有时略加点化,启发自悟,有时明白讲解,以期彻悟。

另外,书院教学注重知行结合,讲求“躬行践履”。

书院的大师们认为只教学生“读书穷理”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读书穷理与“躬行践履”相结合,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知识义理付之于亲身实践。

书院的教学寓教于乐,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期间,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每有闲暇即赴书院留居,与生徒游泉石山水林木之间,寓讲说、启迪、点化于游乐之中。

第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以道相交,感情深厚。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尤其是在私学教育中,形成了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

书院制度是由私学演化发展而来的,它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私学这一光荣传统。

书院实行着自由择师的制度,学生往往是慕名而来,师生之间以道义相守,以诚相待。

学生跟随老师的时间较长等都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比如,明代东林书院的师生共同关心时政,探讨学术,议论得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在讽议朝政惨遭迫害的情况下,生死相随,矢志不移。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书院是在官府或私家聚书、藏书的基础上发展为以学者讲学、士子求学为主的培养人才的机构。

科学地讲,书院实质上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化教育组织,它具有多种功能。

既是图书馆、高等学校,又是研究院和学者以文会友的重要场所。

同时,书院从事著书、编书、校书等事业,也开创了世界高等学校创办图书馆和出版社的先例。

总之,书院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近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物质依托,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培养与学术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2、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一、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原则;

三、职业教育的功能,提出职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职业教育的目的,他将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五、职业道德教育,“爱国爱民”是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

3、论述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

他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对现代教育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杜威学校实验的基础上,杜威结合生物学、进化论、机能主义心理学、实用主义等思想,站在对传统哲学批判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于新的经验、探究概念的教育思想。

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因此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没有外在的目的。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

教育即生活"

和"

学校即社会"

1、"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说:

"

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

从生活中学习"

、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

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他强调说,学校应该"

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

就"

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

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

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

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

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

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

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杜威认为:

一,经验是一种行为、涵盖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非理性的因素。

二是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

三是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有机体受环境塑造,还存在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改造。

四是经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不存在终极目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就是个人经验的不断生长。

4.学校即社会

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而要将此落于实处,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即从分科课程转变为活动课程。

“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

5.教育无目的论

从教育本质出发,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无目的。

杜威所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他认为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

在民主的社会中,教育目的应该内在于教育过程之中。

因此,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的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

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做中学"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

这个基本原则。

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

做"

的过程。

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

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

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杜威认为,"

也就是"

从活动中学"

、"

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

但是,儿童所"

的或参加的工作活动并不同于职业教育。

杜威指出,贯彻"

的原则,会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2、五步探究教学法

杜威因为反对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提出的“从做中学”是一种通过主动作业、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从而达到经验与思维的统一、思维与教学的的统一、课程与作业的统一、教材与教法的统一。

根据科学的实验主义探究方法和反省思维方式,杜威提出了五步探究教学法。

即一是疑难的情境;

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

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

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

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

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由"

思维五步"

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

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

三是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

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

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防。

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

教学五步"

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

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教材心理化

教材心理化是指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的部分回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的之前的原来的经验,就是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之后再把直接经验组织化,从而形成能提供给有技能、成熟的人的教材形式。

杜威一向反对将成人和专家编就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教材作为教育的起点,认为必须以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起点,并强强调对直接经验加以组织、抽象和概括。

尽管杜威并不是"

儿童中心"

思想的首创者,但是,他是赞同"

思想的。

其最典型的一段话是:

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心的转移。

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

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为儿童的而不是为教师的。

因为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杜威强调说,"

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

在强调"

思想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

放手"

的政策。

他认为,教师如果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

在杜威看来,要么从外面强加于儿童,要么让儿童完全放任自流,两者都是根本错误的。

由于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更亲密,从而使得儿童更多地受到教师的指导。

杜威说,"

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的、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

在他看来,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杜威还特别强调了教师的社会职能。

那就是:

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且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

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认识到他所从事的职业的尊严。

(四)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美国的克伯屈是杜威的学生,致力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通俗阐释,并创造性地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克伯屈的主要兴趣是研究学习理论,他依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创造了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设计教学法废除了班级授课制,打破了学科体系,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是:

(1)学生根据其兴趣和需要,从实际生活环境中提出学习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

(2)制订达到目的的工作计划;

(3)在自然状态下,适用具体材料,通过实际活动去完成这项工作;

(4)检查其结果。

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学习意识,力求使教学符合儿童心里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

设计教学法的核心是有目的的活动。

注重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和现有的教材,取消分科教学,按照学生有目的的活动来设计学习单元。

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儿童一切能力或力量的关注。

2、教师的作用是鼓励,而不是监督。

3、学校应当是积极的、主动的,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行,而不应是消极被动的,也不应通过记忆和推论进行。

4、互助的、热情的和人道的教室气氛。

5、更多的活动空间。

6、课程应适应每个儿童的成熟水平,并根据儿童的兴趣、创造力、自我表现和人格发展实现个别化。

7、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以便他们探索、操作和运用.

8、建立促进合作、共同经验的组织模式。

9、反对教育是生活的准备的观念.主张教育是实际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

10、反对强制和严厉的惩罚。

4、论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要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作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要素主义教育家的哲学观点完全不一致,对某些教育问题看法也有差异,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如下: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