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1054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比例尺的应用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4~日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提问:

什么是比例尺,

 2.出示一些数据比例尺,让学生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3.说明:

利用比例尺,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就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

提问:

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按照比例尺的意义,你能解答吗?

让学生自己讨论并进行解答,通过巡视看一看不同的解法。

指名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

其间结合说明设未知数x的单位与图上距离的单位统一,用厘米,解题后再化成米数。

提问:

用不同方法解答这道题的过程是怎样的?

指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可以按照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倍数关系来解答,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用解比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结果。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要注意什么问题?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读题。

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你能自己解答吗,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

用比例解的指名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列比例的,应该设谁为x。

指出:

已知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可以把实际距离缩小相应的倍数,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再解比例求出结果.

 4.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扳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解答时还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6.做练习七第5题。

   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6、8题。

   家庭作业:

练习七第7题。

 

教学目标

(一)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正确地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用具

教具: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教师:

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下面各题:

教师:

分数连加、连减为什么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二)学习新课

尝试计算例1。

通过订正找出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师:

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吗?

②例1与准备题比较哪相同?

哪不同?

(讨论)

③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板书:

明确: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加减计算。

说明:

虚线框的部分,我们在计算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想,但在做题时这一过程可以省略不写,而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教师:

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

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分两步计算,是一次通分好,还是分步通分好呢?

学生尝试计算并订正。

教师:

①怎样计算简便?

②为什么分步通分简便一些?

说明:

虚线框的通分过程,以后计算熟练了可以不写,或写在草稿纸上,也可以直接写出结果,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教师:

结果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3.按照下图的计算步聚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得数。

4.思考题:

华和王英比,谁高一些?

高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加减计算。

如果有小括号,用分步通分的方法比较简便。

教师:

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最后结果要化为最简分数。

(五)布置作业 课本140页练习三十一,1,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

一方面把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另一方面,为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做好准备。

通过学生亲身尝试,学生发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且掌握灵活通分的方法。

借助准备题与例1的对比,学生自己学会了新知,培养学生对比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不带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通过学生对比、尝试,发现其计算方法。

第二部分:

教学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通过学生尝试,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出灵活通分的方法。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执教者:

庐山一小 丁微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人教版)教科书第61—62页及练习十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自学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求比值。

教学过程:

一、引探准备

口答:

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怎样计算?

⒉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引导过程

㈠引导探索,使学生由比较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引出用比表示的方法。

谈话:

同学们,有谁知道,今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共获得多少枚金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在雅典奥运会上多少次庄严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多少次在雅典上空率先升起。

“五星红旗啊,我们为你自豪”。

同学们,你知道国旗的制作标准吗?

下面我们就来计算一下。

投影:

这面国旗,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

⒈引导再学。

出示初学思考题:

 长是宽的几倍,还可以把长和宽的关系说成什么?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还可以把宽和长的关系说成什么?

⒉讨论回答思考题

师:

长是宽的几倍,还可以把长和宽的关系说成什么?

生:

长是宽的3/2倍,我们还可以把长和宽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

板书    3÷2=3/2  或 3比2

师: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还可以把宽和长的关系说成什么?

生:

宽是长的2/3,我们还可以宽和长的关系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比3。

板书   2÷3=2/3   或   2比3

师:

由上可知,我们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长与宽之间的倍数关系。

㈡再次探索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除法关系。

投影: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00千米。

出示初学思考题,引导再学。

①   题目中有哪几个量?

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怎样求?

②   这两个量间的关系用比怎样表示?

讨论思考题:

师: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用比来表示怎么说?

生:

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板书    100÷2=50    或     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师:

那么汽车所行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是什么?

能用比表示吗?

引导学生弄清谁与谁比,比的结果、意义不同。

㈢引导归纳比的意义,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学生先阅读课本第62页的内容,再学思考题。

思考题:

①比是表示几个量之间的什么关系?

什么叫做比?

②比的符号是什么?

比的每个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③比和除法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比和分数呢?

⑴回答思考题①,师即时板书。

生:

比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除关系,因此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⑵回答思考题②:

师:

除法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生:

比的符号是比号,写作“﹕”要写在两个数的中间。

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比2记作3﹕2或3/2

板书        3  ﹕  2 = 3÷2 = 1.5

 

 

前项 比号后项           比值

师:

3/2是比的另一种分数形式的写法,仍读作3比2,不能读作二分之三。

⑶回答思考题③:

生答,师填表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一种运算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个数的关系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三、引探总结

师生共同小结所学内容: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质疑:

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

足球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相同吗?

比和比值有什么不同?

……

四、引探实践

⒈课内实践

⑴判断分析(练习十七第4题)

⑵把下面两个量间的关系用比的形式表述出来。

200人一年可造林50公顷。

⑶把下面用分数描述的两个量间的关系转化为比的形式

苹果的个数是梨的4/5

某校初中生人数是是高中生的2倍

⑷填空,比值相同的比为下节课学习基本性质作好准备。

     1﹕2=(  )=( )﹕6=0﹒5﹕(  )=1/8﹕(  )

⒉课外实践

⑴布置作业

⑵预习“比的基本性质”

出示初学思考题:

①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②怎样化简比?

               ③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

  第一课时

  一、欣赏歌曲,激发阅读期待

  1.播放韩晓的《我想去桂林》,歌词滚动出现。

  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

  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

  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

  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祈望

  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

  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

  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

  亲临其境是老爷爷一生的心愿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2.听了这首歌,现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

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3.今天,我们要跟随课文一起去神游桂林山水,(出示课题:

桂林山水)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文章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想想:

桂林山水美在哪里?

  2.课堂交流

  

(1)认读生字新词

  漓江波澜壮阔欣赏无暇翡翠峰峦雄伟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竹筏

  指导书写:

澜嶙

  

(2)读准“啊”的变音。

  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3)现在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把桂林山水的特点概括出来?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4)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那么请你说说,桂林山水美在哪里?

(指名朗读你认为美的段落,指读通顺,读流利,注意注意指导读好六个“啊”的变调)

  三、理清脉落,确定研究内容

  1.概括出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板书:

  山水  山  水  山水

  总────→分──—→总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大家想先欣赏作者笔下的漓江的水,还是桂林的山?

  四、精读课文,感悟漓江水的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三段,要求:

(1)画出描写水美的句子,反复朗读;

(2)想想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你对那个特点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

谈谈体会。

  2.交流感悟。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静”

  ①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②看图片,说说静的感觉。

  ③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

  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

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清”

  ①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②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

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

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

出示“水中倒影”的图片。

  ③看了图片,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④感情诵读

  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

  ①“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翡翠:

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瑕:

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②引导理解: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③看图欣赏

  补充:

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④感情诵读

  读出赞叹之情。

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

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3.配乐有感情朗读

  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坐上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水。

其他同学眯着眼,在头脑中放电影,想像漓江的水是怎么静、怎么静、怎么绿的。

  (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

  4.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那么美的段落,不把它背下来,积累下来,太可惜了。

你有什么好办法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种背诵方法,叫“列提纲背诵”。

这段话共三句。

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

试着背诵。

  5.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

  6.课堂练笔。

  作者描写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时,用了三个结构特点相似的分句,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

你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说说下面的句子呢?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课堂描述)

  一、自主学习桂林的山

  1.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

桂林的水甲天下啊!

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这一段,与前一段做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说,那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习桂林的水那段的?

  3.小结:

找到桂林山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4.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习。

  二、课堂交流,体悟桂林山的美

  1.“险”

  生:

桂林山的”险”留给我印象最深。

因为它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真是太险了!

  师:

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矗立着,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

危峰兀立!

  师:

看,这就是危峰兀立!

(多媒体映示独秀峰高高矗立的画面)

  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

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仰头看这座山峰,你不由得惊叹──

  生:

危峰──兀立!

  师:

这“危”就是──

  生:

险!

  师:

险吗?

有一句古诗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楼”是──

  生:

高楼

  师:

那么“危峰兀立”的“危”就是──

  生:

  师:

因为高,所以──

  生:

  师:

多险?

  生: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

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

  师:

在看着山峰上的岩石,有横的,有竖的,交错着,这就是──

  生:

怪石嶙峋

  师:

这么大的石头在山峰上交错重叠,好像随时都毁掉下来,危险吗?

  生:

危险

  师:

危峰兀立加上怪石嶙峋,这真是险上加险啊──我们再读──

  2.“奇”

  生:

桂林山的“奇”给我的印象最深。

它奇在拔地而起,而且各不相连;奇在它的形态千奇百怪。

  师:

体会得非常全面!

  生:

我们平时见到的山峰往往都是连绵起伏的,而这里的山峰却是一座座独立的。

很少见,很独特!

  师:

这就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多媒体映示相关画面)能把它读好吗?

  (生读词语)

  生:

这里的山峰形状很多,而且十分奇特!

  师:

这就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读

  生:

读词语

  师:

都有哪些形状?

  生: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师:

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形态万千的山(播放图片),像什么?

  生:

……

  师:

来,把这句话读好。

  生:

……

  师:

这三个像读得很有意思,你再读读,我好像感觉到他是边看边读的,你还有什么不同的读法,自己试试──

  (生读句子,很投入)

  3.“秀”

  生:

我对“秀”特别感兴趣。

因为翠绿的屏障和新生的竹笋我都很喜欢。

屏障本来就很美,翠绿色的,那就更美了;竹笋,说明那山尖尖的,很有趣!

  生:

我尤其喜欢那“新生的竹笋”,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很可爱!

  师:

在你眼里,这山都活了!

(很动情地肯定)两位同学体会得那么好,能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

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

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

  生:

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即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

  师:

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

──不是──实在是因为──

  生:

读──

  师:

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

──不是──实在是因为──

  4.桂林的山是那样的别具一格,那样的令人难忘,把桂林的山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好不好?

请大家准备一下,把这段内容有感情地背下来。

(自由准备)

  5.让我们看着屏幕,以上节课的“列提纲背诵”的方法,用课文中的语言赞美桂林的奇山险石。

(师生合作)

  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

……

  三、体会山和水相映之美

  过渡: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

  师: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

  (教师作适当提示,生根据画面描述──)

  (生:

围绕着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2.师故意误读:

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一幅画!

  生:

应该是“连绵不断的画卷”,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师:

你们说的没错。

可用画来形容眼前的美景,也没错啊!

(师作迷惑不解状)

  生:

因为这里的山很多,这里的水很长,这样的景色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说不尽道不完。

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

是啊!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从桂林城到阳朔,航程有80多公里,这一路的风景怎是一幅画所能画完的呢?

  师:

难怪作者会发出赞叹──(多媒体映示相关文字)

  生:

“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练笔抒情

  师:

如果真的有一天,你划着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你最想做什么?

假如你是一位多情的诗人,假如你是一名出色的画家,假如你是一名歌手……用“置身于如此美的风景中,我会────────”写一段话

  生:

假如我是一名诗人,我要用手中的笔赞美这迷人的青山秀水。

  生:

假如我是一名歌手,我一定会让刘三姐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

  生:

假如我是一位画家,我会用手中的画笔画出这秀丽多姿的桂林风光,让中外游客爱上这片神奇的土地。

  4.当代著名作家贺敬之也曾这样深情地赞美桂林山水──我们来一起合作深情地读读。

(多媒体映示《桂林山水歌》开头部分的诗句,师生深情吟诵)

  师: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生: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师: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生: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师:

水几重呵,山几重?

  生:

水绕山环桂林城……

  师:

是山城呵,是水城?

  生:

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

同学们,诗很美,课文中的语言也同样很美!

让我们美美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

配乐朗读

  师:

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真想由衷地赞叹──

  生: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