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195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

《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docx

名师一号高考生物一轮课后限时练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课后限时练(三十一)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计时: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5分,共65分)

             

1.某弃耕农田中植物种类在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

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延长,植物的种类数逐渐增加,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灌木和高大的乔木出现,二者的种类数逐渐增多,说明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了;该表反映了该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 B

2.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及演替,意在考查考生对群落的认识。

光照强度是影响生物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从上到下光照强度逐渐降低,分布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量也逐渐降低;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既能改变群落结构,也可以使群落发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的。

答案 C

3.(2014·豫北三校联考)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6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如图,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

B.⑥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

C.a为区域⑥的优势种

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唯一因素是温度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单细胞藻类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A项正确。

当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⑥区域藻类数量最多,呼吸消耗氧气最多,溶解氧可能最少,B项正确。

区域⑥中,a的数量最多,为优势种,C项正确。

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有温度、光照等,D项错误。

答案 D

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并能影响演替的速度。

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比灌木群落要复杂,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分层也比灌木阶段复杂(多了栖居在乔木层的动物)。

初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森林阶段垂直结构层次明显,各种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要充分。

答案 B

5.森林被砍伐殆尽,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B.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C.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属于较低等的生物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解析 森林被砍伐殆尽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草本植物;群落中物种增多可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演替过程中,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更容易接受到较多的光照,因而会取代草本植物;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 D

6.(2014·海南三亚一模)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答案 B

7.(2014·抚顺市六校期中考试)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可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解析 本题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性,故A项错误。

灯罩的功能是为了聚光,故B项错误。

金属筛阻止了杂质向下移动,故C项错误。

答案 D

8.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解析 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

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C项错误。

答案 C

9.早在宋代,我国就出现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草鱼和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解析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和草鱼与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故A项错误。

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故B、C项错误。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会增加,则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也会增加,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硬木林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

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变

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增加,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解析 在硬木林阶段仍可能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

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提供给动物的食物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动物的种类随之改变。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将发生变化。

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 B

1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互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即乙捕食甲

B.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的数量将持续增多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两种群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解析 由曲线图可知,乙曲线随着甲曲线的变化而变化,二者表现出捕食关系;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数量表现为先增多,后减少;基因突变是内外因素对个体作用的结果,不同物种间的基因突变没有必然联系;甲、乙两种群内的个体数长期稳定,并不能说明两个种群基因频率一定没有改变。

答案 A

12.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

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表面积用于从事农业,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景观中生存的。

其余的陆地表面积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

下图可以体现出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动态有影响。

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

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出生率高的缘故

C.白脸猴种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气候和疾病等原因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忽然灭绝

D.栖息地的破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

解析 白脸猴种群越大,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但出生率不一定高;白脸猴种群越小,不利环境因素很容易导致种群内个体数量减少。

答案 B

13.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其中错误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解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5分)

14.(18分)(2014·北京西城期末)土壤中小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等可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请分析回答:

(1)研究人员调查了某重金属污染地区不同地块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及各类群中的个体数,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地块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及各类群中的个体数(个/单位体积)

①由表1可知:

距重金属污染源越近________________。

重金属能沿________进入生物体内,并随________升高不断放大。

②线虫、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________,这类生物的活动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__。

(2)研究人员随后调查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小动物的影响,结果见表2。

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取决于类群数和各类群个体数量差异两个因素:

群落的类群数越多,各类群的个体数量差异越小,多样性指数越大。

群落的优势度是指群落中优势类群个体数量占群落所有个体数量的比例。

表2 施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小动物类群数、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根据表2结果分析,施有机肥后,土壤小动物类群数增加,但________减小,其原因是:

群落中________的个体数量增大时,使________更显著。

答案 

(1)①土壤小动物类群数量越少,各类群中个体数量越少 食物链 营养级 ②分解者 物质循环

(2)多样性指数 优势类群 各类群个体数量差异

15.(17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色,是由于成片的黄栌或枫树叶片逐渐变红形成的。

假若你是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请你利用暑假对这一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假设:

叶片变红现象受温度影响。

围绕该实验假设,有的同学主张在进行实验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才能对实验组的温度进行设置,该“有关资料”应为________________。

实验材料:

盆栽的黄栌或枫树、透明的恒温箱等实验用具。

实验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验要求和已给的实验步骤,进行合理的想象,最好能根据题意画出实验草图,这样有利于直观地回答实验问题。

解答此题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①为了说明叶片变红受温度影响,必须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来观察:

实验组模拟深秋时昼夜温度变化,对照组模拟夏季时昼夜温度变化;②注意单因子变量原则,各组除温度变化不同之外,其余的如实验所需的植物种类、大小、放置的环境、生存条件等都必须相同;③要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步骤,合理预测实验结果或结论。

答案 当地深秋的昼夜气温变化资料(当地气象资料)

实验步骤:

(1)取甲、乙两组盆栽的黄栌(或枫树),分别放入两透明的恒温箱内,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

(2)甲组恒温箱模拟深秋时昼夜温度变化,乙组除温度与外界环境相同外,其余条件都与甲组一致

(3)若干天后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如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叶片都变红(或都不变红),那么假设不成立;②如果实验组叶片变红,对照组叶片不变红,那么假设成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