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8433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复习考点Word下载.docx

(3)力行:

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

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

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

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三、论述题

1、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答:

(1)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

 

(2)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

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

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

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

(4)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2.评析孔子"

学而优则仕"

的教育主张。

"

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

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

官本位"

的传统观念;

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的传统观念。

战国时期的教育

1、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2、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3、虚壹而静:

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

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

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4、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

“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

“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5、教学相长: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

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1.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

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

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

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

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

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2.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孟子从"

施仁政"

的政治主张和"

性善论"

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

得民心"

是"

仁政"

的关键,而教育是"

的最有效措施。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

求放心"

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

(1)豫、时、孙、摩。

《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而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长善救失。

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

《学记》则把这—思想发展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3)启发诱导。

《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4)藏息相辅。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5)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

”这里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推动自身素养的不断发展。

后人则把教学相长进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促进。

无论做本义还是引申义的理解,对于有效教学的实现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秦汉时期的教育

三纲五常: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1)书同文

(2)行同轮(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

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

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

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

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二、论述题

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

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克服东汉以来的浮华朋党之风,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品第也由家世、德才等因素共同决定演变成家世的代名词。

也就是说,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

这就使寒门子弟失去了读书的热情,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隋唐时期的教育

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教育管理的加强:

1.国子监的设立。

2.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

3.部门对口管理。

4.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二)规范教学内容:

1.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修和选修课程。

2.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

(三)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

1.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2.设置形式多样化。

(四)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张:

1.中印文化教育交流。

2.中日文化教育交流

(五)封建教育等级性加强

(六)学校开始受科举的影响和支配:

1.学校教育以入仕做官为目的进一步得到加强。

2.教学内容限制在科举科目上,注重经学和文史。

3.教学考试方法受科举影响,模仿科举考试。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

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

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

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属,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

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

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

写下了著名的《师说》。

《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

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

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韩愈从"

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

传道"

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

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

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

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

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

谁先有"

道"

,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

韩愈提出了"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命题,含有"

能者为师"

和"

教学相长"

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

共有六条:

(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

(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

(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2、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1)“教”是培养人才,要使全国各地各层次都有学校,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

(2)“养”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

(3)“取”是选拔人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考核,按德能大小任用为官吏;

(4)“任”是使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的职务,并保持稳定。

明朝的教育

1、监生历事:

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

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

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

平常的再令历练:

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

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2、八股文取试:

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作文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严格限定,不能作任何发挥。

八股文取士把经义考试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极端,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

1、如何理解王守仁“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去除物欲对良知蒙蔽。

这一思想,是从他的哲学思想中引申出来的。

王守仁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这是王守仁针对朱熹的“析心与理为二”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只认为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也即存在于君亲之间,那君、亲死之后,吾心岂不是就没有忠孝之理了。

因此他提出“心即理”,具体地说,就是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亲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所以心与理是一个东西,故曰“心即理”。

这样,王守仁把朱熹的“心与理”,改为“心即理”,这一字之改,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分野。

王守仁从“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出发,继承了孟子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既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标准,所以“良知之外别无知”,道德修养的关键在“致良知”,即体验各人固有的良知――封建道德意识。

要致良知,必须去人欲,从圣人到愚夫愚妇,在“良知”上是相同的,婴儿初生之时,此心有一片天理流行,更无他物。

所以没有一个不知爱他的父母的。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在于良知常在,天理纯全,一切行动从良知出发。

一般人或为习俗所染,或为物欲所惑。

此心失却了昭昭灵觉,所以心不良了,做出许多不善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利用教育的力量,“学以去其昏蔽”。

2.试述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1)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

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

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

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2)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

乐学"

的情绪。

(3)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

,"

讽之读书"

开其知觉"

,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4)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

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一、简答题

颜元重“实学”和“习行”教育思想的意义何在?

(1)颜元是明末清初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培养实用人才,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

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突破了千百年来教育为经学所垄断的局面,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

(2)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

其思想中已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

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王夫之有哪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观点?

(1)王夫之主张“习成而性与成”,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

(2)王夫之坚决反对理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观,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不能一概地禁欲,要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欲求,但也不赞成纵欲,主张对人欲要进行适当的节制和引导,这种理欲统一、反对禁欲又主张节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3)王夫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力行实践,即“教必著行”。

教的知识,虽不能完全付诸行,但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努力实行,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4)王夫之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教师只起指引的作用,进德修业的工夫,则靠学生“自悟”。

因此,他要求学生要勤奋自勉,也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则,不可为师。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

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

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1、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

(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系,只能算作是封建传统教育的补充;

(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

(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

(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

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

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1)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

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

(2)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即西方各类具体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艺”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在于,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能和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冲突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

评述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

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

明纲"

,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

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

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

,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①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②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③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1、南洋公学:

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筹办。

设有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

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

民国时改建成为上海交通大学。

2、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

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

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

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

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3、庚款兴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

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

“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1、早期改良派的基本教育主张包括哪些内容?

(1)全面学习西学

(2)改革科举制度(3)建立近代学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