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8633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docx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

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测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蚯蚓秋老虎裘皮服装挥斥方遒

  B.佝偻狗腿子勾心斗角苟延残喘

  C.末了没奈何莫名其妙含情脉脉

  D.踟蹰脂肪酸知书达理执迷不悟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B.王回深父C.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D.而卒莫消长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春风徐来,水波不兴徐:

慢慢地。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凌:

越过。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故:

缘故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

适合。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深巷寒犬,吠声如豹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下列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此余之所得也

  B.不能喻之于怀

  C.亦将有感于斯文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二、精段选读(15分,每小题3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

因:

因为。

  B.虽世殊事异。

殊:

不同。

  C.临文嗟悼。

临:

面对。

  D.录其所述。

录:

记下。

  7.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放浪形骸之外

  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夫人之相与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8.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引以为流觞曲水。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

  (译文)原先快乐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为)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0.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三、延伸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5题。

(18分)

  (甲)《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

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

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

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歪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

“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

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

乃知山乃石名,归矣。

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

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

(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

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幽栖者:

隐居的人B.次于南隅次:

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

重浊而模糊D.聊刊前谬刊:

刻印

  1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4分)

  1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

(4分)

  ①与“?

止响腾余歇”相对应的句子是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对应的句子是

  1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相关原文回答。

(5分)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1分)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2分)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

他的依据是什么?

(2分)

  答:

观点是()依据是()

  1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

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22分)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

“我与吴人战,必败。

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

”不复于王而遁。

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

“臣请死。

”王曰:

“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

今诚利,将军何死?

”子囊曰:

“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

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

”遂伏剑而死。

王曰:

“请成将军之义。

”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槔其上。

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

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

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

“杀人者,仆之父也。

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

”于是乎伏斧槔,请死于王。

王曰:

“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子复事矣。

”石渚辞曰:

“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

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君令赦之,上之惠也。

不废法,臣之行也。

”不去斧槔,殁头于王廷。

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桡:

弱。

②桐棺三寸:

《墨子?

节葬下》云:

“(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

”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

③政廷:

执法官。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动必缘义,行必诚义诚:

同“成”

  B.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辞:

拒绝

  C.阿有罪,废国法阿:

阿附

  D.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私:

私欲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何死

  夫子何哂由也

  D.以父行法,不忍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18.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相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3分)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

  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

“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槔,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槔,殁头于王廷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19.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槔”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20.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不复于王而遁。

(3分)

  译文: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4分)

  译文:

  (3)正法枉必死。

(3分)

  译文:

  四、(50分)

  21、自然,是崇高而有博大的。

面对自然美景,王安石、苏轼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王维则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其实,自然中的许多东西,不仅令我们深思,还常常使我们感动。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尽量要以记叙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独有的经历和独到的感受来。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字以上。

【篇二】

  一、阅读(60分)

  现代文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2分)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

他年纪60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

他耍了40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

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

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之外,几年来没有画过什么。

他替“艺术区”里那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

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将来的杰作。

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爱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

  ……

  “你真女人气!

”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同意?

走吧。

我跟你一起去。

我已经说了半天,同意替你效劳。

天哪!

像琼珊小姐那样好的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离开这里啦。

天哪!

是啊。

  ……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到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

”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着。

  苏艾困倦地照着做了。

  可是,看哪!

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照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

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了。

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上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20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

我听到刮风的声音。

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

”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假如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

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

一个预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了。

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

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照旧依附在茎上。

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

然后她喊苏艾,苏艾正在煤气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一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

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

  “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下午,医生来了,他离去时,苏艾寻了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

”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

“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的。

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

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

也是肺炎。

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很猛。

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医院,让他舒服些。

  第二天,医生对苏艾说:

“她现在脱离危险了。

你赢啦。

现在只要营养的调理就行啦。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肩巾,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

”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

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

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房间里发觉他痛苦得要命。

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

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毕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

后来,他们寻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枝散落的画笔,一块a调色板,上面b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友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啊,友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1.上文选自十九世纪美国的短篇小说家写的《最后的常春藤叶》。

他的作品常常以幽默的笔调反映社会现实,被誉为“”。

(2分)

  2.文中结尾段加点的两个字的读音分别是ab。

(1分)

  3.划浪线句子用的修辞手法是,其表达作用是

  。

(2分)

  4.文中划线句看似闲笔,实则是为了表现琼珊。

(2分)

  5.25年来,贝尔曼没有在自己期望的杰作上画过一根线条。

为什么文中说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完成的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2分)

  6.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但细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

请你说说文章在前面有哪些伏笔或铺垫。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13分)

  迷路

  杨慎绚

  过了水泥桥,车上的乘客骤然减少。

吴索呆望着窗外的景物,心中想着回家后,如何开口跟妻子说,今天四处求职却没有一处成功。

再想起孩子的医药费、房租与会钱,吴索不觉叹一口气,合上眼睛……

  “先生,你知不知道博大街在哪一站下?

  吴索张眼一看,前座的男子正指着身旁的幼童,说:

“这个小男孩迷路了。

  “这班车不经过博大街。

”吴索说。

  “那怎么办?

我有急事,再过一站就要下车了。

  “我知道路。

”吴索说。

  “先生,就拜托了。

感谢啊!

  前座的男子下车后,吴索趴着前面椅背,问小男孩:

“到了博大街,你知不知道怎么回家?

  小男孩迟疑了一会儿,才说:

“我家住博大街36号,开电器行。

  好熟的地址。

吴索今天一大早就在求才栏见过它,刚刚才彻底丢掉,想不到又遇上了。

吴索不禁苦笑起来,心中记起那个电器行老板满脸冰霜地摇头对他说:

“我不雇用有过前科的人!

  难道你不曾犯过错?

吴索内心奋力呐喊着,既然你不肯相信我会改邪归正,我就……①吴索于是移身坐到前座小男孩的旁边。

  下车后,吴索带着小男孩走进一家面店。

  “小弟弟,你先在这边吃碗面,我出去打个电话给你的家人;你迷路了,他们一定很着急。

告诉叔叔,你家电话几号?

  吴索在巷内的公共电话亭里拨了7个数字。

  “嘟——嘟——嘟——”

  “……喂,老板,你们家小孩在我手上,注意听着,尽快预备好50万元,今晚等我电话……”吴索心中默念着。

  “嘟——嘟——嘟——”依旧没人接。

  吴索暗想,小孩会不会记错号码?

正想挂电话,却看见巷口有个熟悉的身影,推着水果摊,挺着7个月的身孕,缓缓走来……

  吴索怔住——

  “嘟——嘟——喂,喂,你寻谁啊?

这边是博大电器行……”

  吴索慌乱挂上电话筒,手心尽是汗水。

他紧靠着亭柱,稳住气,重新拨了电话……②

  当吴索回到家,妻已经吃过晚饭;他注视着妻子圆凸的腹部,觉得里面的胎儿,似乎又长了许多。

妻问他,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今天啊,差点迷路。

  7.第一段主要描写了吴索的和。

表明了他的境况。

(3分)

  8.请简单概括吴索遇见小男孩之前,在电器行的遭遇:

(2分)

  9.请写出文中两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

(2分)

  ①。

②。

  10.依据文中划线句,写出吴索内心变化的过程。

(2分)

  11.对文中人物,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

  A)吴索是个以前犯过错的年轻人,但已经改邪归正。

  B)电器行的老板“满脸冰霜”的表情,说明他对吴索这样的人,有很深的成见。

  C)对有前科的人,假如给予关怀和机会,他们一定会获得成功。

  D)吴索的内心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最终善良战胜了邪恶。

  12.文中两次出现“迷路”其含义分别是:

(2分)

  ⑴。

⑵。

  文言诗文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任选5题)(5分)

  13.⑴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__。

  ⑵竹喧归浣女,————————。

  ⑶——————————,此物最相思。

  ⑷————————————,欲饮琵琶马上摧。

  ⑸睛川历历汉阳树,————————————————。

  ⑹学而不思则罔,——————————。

  ⑺学而不厌,————————————。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7题。

(8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雨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雨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歪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4.苏轼,字子瞻,号,(朝代)文学家。

(2分)

  15.词亦被称为、——————————。

“定风波”是这首词的。

(2分)

  16.风雨潇潇,穿林打叶,真有点慑人气势,作者用两个字将其化为乌有,这两个字是

  。

(2分)

  17.划线句与上片哪一句呼应,反映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分)

  (五)(22分)

  18.注释加点词(8分)

  ⑴日昃始食,遂通六经()⑵而以既问于师,又辨诸友()

  ⑶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⑷常游洛阳市肆()

  ⑸任未年十四,学无常师()⑹单于愈益欲落之()

  ⑺妻常之田,曝麦于庭()⑻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⑵邑人奇之。

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六)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10分)

  (唐)太宗谓侍臣曰: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

兼东征西讨,穷兵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20.注释加点词(6分)

  ⑴平()⑵已()⑶堪()

  ⑷夙()⑸惟()⑹何得()

  21.文中划线处是一个成语,应填上恰当的一个词是。

(1分)

  22.概括上文主旨:

(3分)

  二、作文(40分)

  23.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东西是弥足珍贵的,诸如友谊、亲情、时间、机会、青春、健康、尝试等,一旦失去才知道可贵。

  请以“失去后方知可贵”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