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3670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Word文件下载.docx

)隹(zhuī)( 

(三)试一试

1、有牧人御众之才( 

)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 

3、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

)4、“彀士十万人”( 

探究二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2.风吹草低见牛羊( 

3.张良出,要项伯( 

“倍”“见”“要”的意思各是什么?

方法二归纳:

(二)试一试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探究三

1.追亡逐北(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5.通五经,贯六艺( 

6.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北”“弥”“逸豫”“敝”“贯”“攘”的意思各是什么?

方法三归纳:

1、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2、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3、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5、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来难,臣以为不难。

6、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7、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探究四

1、势拔五岳掩赤城(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阅读文段)绩曰:

“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

”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

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

强迫

“拔”“速”等词的意思各是什么?

你是怎么判断的?

方法四归纳: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 

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3、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

(董)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

乱者曰:

“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

”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

(06江苏卷)

B.吾属将责之偿 

责:

谴责。

4、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隆中对》

谓为信然( 

5、上欲封昙首等,……昙首曰:

“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

”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

《宋书·

王昙首传》

陛下虽欲私臣( 

探究五

杨砺,字汝砺。

……父丧,绝水浆数日。

服除,以禄不足养母,闲居无仕进意,乡旧移书敦谕,砺乃赴官。

岁余,又以母疾弃官。

开宝九年,入迁光禄寺丞。

丁内艰,(后)起就职。

(《宋史·

列传第四十六》)

“艰”的意思是什么?

方法五归纳: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

田父绐曰:

“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田父绐(dà

i)曰( 

2、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

“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

B.委尸填满沟壑 

委:

放置

三、方法小结

1、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2、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

3、结构比对法(相反、相近) 

4、知识迁移法(成语、教材)

5、语境解读法(上下文之结构、情意)

其他方法举要:

四、即时巩固

试准确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阳货(鲁国季氏的权臣)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孔子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

“来!

吾与尔言。

”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

“诺!

吾将仕矣。

”《阳货见孔子》(有改动)

(1)归( 

)孔子豚( 

(2)遇诸涂( 

(3)好从事而亟失时( 

(4)可谓知乎( 

2、完成《状元桥·

课时作业(三十五)》中的第5、9题。

【自助餐】其他方法举要

1、代入检验法。

即将所给义项代入原文之中,再分别从意义、感情色彩、语法要求、上下文关联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核定其合理性。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恕不举例。

2、词性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意义也就不会相同。

我们可以借助句内语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即根据词语在文言文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再根据它的词性推断它的意义。

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中的“目”字,因“目”字前有副词作状语,后面有名词“项王”,所以“目”活用为动词“看”。

又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的“籍”字,因“籍”与“吏民”均为名词,依据两名词并列前者多为动词的规则,又依据下文“吏民”与“府库”相对,为名词,所以推知“籍”与“封”相对,为动词,词义为“登记”。

再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已经活用为名词,词义也名词化了,因为它们分别作“披”“执”的宾语。

3、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段虽然出自课外,但文段中的实词则大部分都在课文中出现过。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联想课内例句,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

“齐人追亡逐北”中的“亡,北”与课文《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义相同,即“败逃的士兵”。

又如“城之不拔者二耳”,拔:

被攻取,与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拔石城”的意义相同。

再如:

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

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4、组词推义法

  古汉语中有许多单音节词,它们的意义保留在现代汉语的一些双音节词中,所以可利用现代汉语组词法来推测其意思。

“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中的“赞”,可组词如下:

赞-赞助-帮助。

由此推导出句中的“赞”是“帮助”的意思。

又如:

要解释“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的“信”,可组成词语“信口开河”,再根据“信口开河”,推导出“信”是“随意”的意思。

  在推断文言词义的时候,可根据需要,综合、灵活地运用上述各种方法,以便求得最大的准确性。

(一)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

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日:

“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

”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

未久而罢。

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洛阳市2010——2011学年高三期中考试)

(二)

巨贾渡河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

“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

“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

“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

“盍救诸?

”渔者曰:

“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三)

进之(人名)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

“武皇

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

【方法小结】

知识迁移法 

语境推断法

字形推测法 

本义引申法

【小题狂做】

推断划横线句中重点实词的含义,并翻译整句话。

1、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 

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2、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

“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3、汝罪宜死,今姑贷汝。

4、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

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

“汝何业?

“卖卜。

”岑曰:

“我夫人有娠,弄璋乎?

弄瓦乎?

”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

“璋也弄,瓦也弄。

”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古今谭概》

5、 

公乘亿,魏人也,以辞赋著名。

咸通十三年,垂三十举矣。

尝大病,乡人误传已死。

其妻自河北来迎丧,会亿送客至坡下,遇其妻。

始夫妻阔别十余岁,亿时在马上,见一妇人粗衰跨驴,依稀与妻类,因睨之不已,妻亦如是。

乃令人诘之,果亿也。

亿与之相持而泣,路人皆异之。

6、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

同坐嗤之,荣曰:

“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在右已。

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7、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

漆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焉。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

10、永之氓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遂溺死。

【方法总结】

语法分析法 

结构观察法

(温馨提示:

方法不用死记硬背,不能生搬硬套,主要靠多思、多练,才能灵活运用。

文 

言 

实 

词 

含 

义 

的 

推 

断 

  主备人:

曹 

雨 

备课人:

  课 

题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导入】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主要考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四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

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

“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因例说法】 

  一、语境推断法 

  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促织》) 

  解析:

“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2、高俭字士廉,渤海人。

少有器局,颇涉文史。

大业中,为治礼郎。

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解析:

我们得出“适”的意思是“出嫁”,主要是依照下文中的“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3.(高)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檀)道济,有异言,则杀之。

” 

殛:

杀死。

  方法阐释:

语境推断法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试试看: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绐(dà

i):

欺骗 

  二、语法分析法 

  想一想:

  说说下列句中“信”字词性和含义 

  1、信义著于四海。

  2、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4、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

  分析:

例1名词,信誉,例2动词,为相信,例3形容词,真实的,例5副词,确实。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试一试 

  1、《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后面跟了宾语,故词性应为动词,翻译成名词“眼睛”就不对了,应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2、说说下列句中“绝”字词性和含义 

  ⑴、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译文: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佛印绝类弥勒 

佛印非常像弥勒菩萨 

  ⑷、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第一个“绝”是“停止,动词”,第二个“绝”是与世隔绝,形容词”,第三个“绝”是“非常,副词”,第四个“绝”是“渡过,动词”。

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它的词义不同,词性不同。

根据这个特点,准确判断词性也能为推断词义提供帮助。

  三、对应互译法。

  1.追亡逐北(败逃者、打了败仗逃跑的军队)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尽、竭尽) 

  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佩、腰戴) 

  4.祠祝毕,刍狗捐;

淳精流,糟粕弃(丢弃、抛弃) 

  [简析]3、 

“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4、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抛弃;

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抛弃。

“捐”和后文中“弃”对应,故解释为“丢弃、抛弃”。

对应互译法 

  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解释加点的字 

  (唐太宗)叹曰:

“天下之事有善有恶。

任善人则国安;

用恶人则国弊。

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

  上面文段中,“任善人则国安;

”是并列的句子,古人写文章讲究文面美,经常采用并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句式,在这样的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以由此来推知词义。

语段中“安”和“弊”是意思相反的两个词,“安”是“安全、安定”,“弊”可解释为“衰败”。

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应互译法。

  四、知识迁移法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09年海南、宁夏卷)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

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

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

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

追逐 

  第一项中可见史记选读中“周公乃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摄:

代理;

第二项中而刘夙婴疾病,婴:

缠绕;

第三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

迫近。

第四项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乘,追逐,这里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2、汝罪宜死,今姑贷汝。

贷:

  联系成语严惩不贷,贷即宽恕。

  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另外,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

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09江苏卷)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

率领 

《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之“率”(都,全)。

  【课堂小结】 

  通过具体的语段分析,我们得出了五种推断词义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孤立的,在具体语段中,往往互为辅助,互为验证。

  【当堂练习】 

  一、推断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1、韩轨遂投城遁走。

投:

放弃 

  可以运用(内)语境分析法,或联系成语投笔从戎。

  2、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赢:

多余 

  可以运用对应互译法,由“余帛”的“余”,得出“赢”为“多余”的意思。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推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攘:

偷 

损:

减少 

  三、阅读下面得文言文,推断出加点的词语。

(09山东卷)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

使人止之,曰:

“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警:

危急的情况 

过:

错误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我们在总结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步骤,就是要在先了解文段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去推断,而对文意的掌握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练习、多巩固。

所以,我们说理解文意是推断的基础,方法是辅助的手段,只有在丰厚的积累中才有准确的推断。

  【考点精析】 

  “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需要考生具有丰富的实词积累,并仔细揣摩具体语境。

  【考查形式】:

  一是选择题,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

二是在翻译中灵活考查实词的语境意义。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古汉语中有很多对称句,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根据这一特点推断。

  需要强调的是,在积累过程中,必须掌握文言实词检测所涉及的知识: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偏多复词、词类活用等。

因为这些是考查的重点,必须重点积累。

  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一原则不能动摇,否则便会断章取义。

  学生做题、讨论,明确,巩固。

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提高做题的准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