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8592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

温州模式是中国最具民营化特色的区域性模式,在温州“人人讲经商,家家有企业”,形成了“以户、村为基本生产单位,以民营企业为支撑,以小商品市场为交易中心,以农民能人为创业带头人”的经济发展格局;

其显著特点是经济发展起步于家庭经济,民营经济是其主要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格局在改革开放之初,促进了温州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并同时影响、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创造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神话,被经济学界称为“温州模式”。

两种模式的差异:

青岛模式与温州模式是两种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1、从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看

青岛的名牌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或者国家控股企业

温州几乎没有大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大力发展的是民营经济,所有权与经

权统一,经济活力十足,民营经济的经济总量占温州经济总量的98%左右温州的民营经济具有显著的家庭经营的特点,在这些民营经济中,不仅个体经济、独资业主制私营经济而且股份合作企业以及公司制企业,也都保留着家庭、家族的色彩。

青岛模式形成的文化根源

1、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义”与“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近代西洋文化的影响:

现代法人制度

温州经济模式形成的文化根源

1、地理资源因素的作用。

温州的地理环境十分独特,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山多为高山。

人均不足0.4亩,靠种田难以维持生存。

正是这样的地理资源环境造就了温州人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冒险精神。

2、传统的重商主义文化的影响。

“永嘉事功”学派

坚持“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治理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即发展工业与商品经济,并指出雇佣关系与私有制的合理性。

3、温州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

广义地理解,家庭文化包括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生产方式、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消费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

狭义地讲,家庭文化主要是指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的精神生活方式,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在特定家庭的存在方式、家庭成员的文化行为方式等。

温州经济起步于家庭经济,家庭内的成员彼此了解,这有利于家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据各自的特长而合作分工,既降低了管理的成本,又提高了经济效率。

就青岛模式而言,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企业开发能力强,产品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具有融取外资、赚取外汇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乃至国际竞争中具有抗御风险的能力;

其劣势

民营企业不发达,市场经济活力不足,人们受传统儒家的“重本抑末”、“官本位”思想意识的影响,不愿脱离集体,安于现状,市场意识差,因此青岛的打工者多,老板少,市场培育不成熟,市场经济不发达。

正如钟朋荣所说:

“青岛经济这片森林主要是由几棵大树支撑着,……”这从青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来看,显然是不健康的。

温州模式的优势

在于温州经济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人们的经济活动遵循着市场交换的规则,市场机制全面调节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

劣势

3000万现象:

一个企业资产达到3000万时必然分家;

其次产业结构落后,这些家族企业大都以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等传统经济为主,高新技术类产业几乎无人涉足,在国内市场竞争中都很难站稳脚跟,更毋庸说参与国际竞争,这必然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重视利润的实现,而对企业文化重视不足

管理人才的引进具有排他性,因此管理相对简单,未能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区域政策工具:

(1)是奖励与区域政策目标相符的区域经济行为,和控制与区域政策目标相违背的区域经济行为的方法和措施的总和。

(2)优化开发区的主要政策工具有优惠贷款、禁止、许可制度、课税.3、重点开发区的主要政策工具有拨款、优惠贷款、减免税收、基础设施、工业与科技园区。

4、限制开发区的主要政策工具有拨款、减免税收、基础设施、禁止。

禁止开发区的主要政策工具有拨款、基础设施、禁止

1.技术扩散:

指技术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或从一个使用者手里传到另一个使用者手里的过程和现象。

技术扩散形势:

空间梯度,跳跃式,双向对流

扩散途径:

技术许可、交钥匙工程、合伙技术分享

按空间传递方式的技术扩散类型特征:

类型

特征

影响因子

案例

空间梯度扩散

以发源地为核心呈放射状向周围地区渐次转移的技术扩散过程

空间距离

珠江三角洲的以香港为中心的技术扩散就属于这种类型。

另外,在交通通讯较为落后的历史时期和地区也较为多见

跳跃式技术扩散

技术从一地呈跳跃式传播到另一距离较远的地点

地区技术势能差,政治经济关系,应用开发条件

韩国,台湾与北美,欧洲间的技术转移就属于这种类型

双向对流式技术扩散

技术从A地转移到B地经改造发展后又传回到A地的技术扩散过程

在技术,经济,社会条件差别不大的两个地区之间

跨国公司各个子公司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日本与北美、西欧间的技术扩散就属于这种类型

交钥匙工程指跨国公司为东道国建造工厂或其他工程项目,一旦设计与建造工程完成,包括设备安装、试及初步操作顺利运转后,即将该工厂或项目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钥匙”依合同完整地“交”给对方,由对2.开始经营。

因而,交钥匙工程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合同。

交钥匙工程是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向不够开放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受阻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非股权投资方式。

好处:

日本某厂商曾不惜以低于成本的“自我牺牲”方式,为印度尼西亚承建发电厂。

表面上看这是一桩赔本生意,但从长远利益而言,将来发电厂所需的零配件供应、维护与整修等,势必长期依赖于日本方面的支持,由此累积下来的利益无疑十分可观。

GDP指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形态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增加值之和)。

GNP指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初次)收入总和价值。

GDP为国土或生产概念;

GNP为国民或收入概念。

二者的关系:

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评价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平均指标有:

人均GDP、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消费余额、人均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消费、人均社会经济福利费等;

相对指标:

反映发展速度的增长率,如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自然率;

反映某项发展在总体发展中的地位或某项发展的构成,如产业结构、人口职业或文化构成、城镇化水平等;

反映工业化程度的霍夫曼系数;

反映居民消费状况的恩格尔系数;

反映收入公平分配程度的基尼系数

罗斯托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牛顿学说以前)

没有现代技术;

农业生产为主、生产力水平低;

社会组织是家族或氏族

2、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工业化初期)

近代科学知识在工业中开始发挥作用;

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加强;

金融、商业开始发展并扩大;

经济活动开始突破地域限制,出现专业分工与协作;

政治体制变革促使资金积累增强

3、起飞阶段(相当于工业化中期)

三个前提条件:

有较高的积累比例,占10%左右;

有起飞的主导部门;

制度上的改革或体制的完善;

特征:

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

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向工业领域流动加强;

资本大量流向工业领域;

近代工业和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强。

4、向成熟推进阶段(工业化中后期)

已吸收了技术先进成果,有能力生产想要的东西;

新的主导部门建立并替代旧的主导部门;

“重化工业化”成为经济成熟的标志,并带动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的作用加强,产业结构开始向高度化演变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人们对耐用消费品和劳动力服务需求增长,从而使相应的生产部门成为经济主导部门;

企业竞争趋向垄断,消费者权益缺乏保障;

经济生活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并存局面;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代表居民生活质量的服务业部门成为主导部门;

居民追求时尚与个性,消费呈现多样性与多变性;

非物质条件对生活质量评价认同感加强

2.托的不同经济成长阶段的主导产业序列

1、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克拉克规律揭示了三次产业间劳动力的变动规律。

克拉克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

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这种情况配第曾在《政治算术》中描述过,故称配第——克拉克定律。

区域发展影响因素

影响、决定区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因素很多。

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与管理水平、地理位置、生态与环境状况等。

各种因素如何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对区域发展极为重要。

投资方向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以及环境负荷之间,输出与投资能力、经济增长等等之间都有密切的关联。

按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顺序划分

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新标准(GB/T4574-2002)

第一产业(大农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

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新标

准对该产业的新兴活动进行了充实)

经济活动的要素主要有哪些?

要素密集:

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

(举例)

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导专门化产业,又称地区主导产业。

它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可产业群)。

它具有参加区际服务分工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的双重功能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区域经济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空间市场一体化条件下,实现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以最大限度地获得空间经济的整体效益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

1、条件制约性

区域经济条件影响、制约区域产业结构。

表现为对产业的类型和演化的影响。

如: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能源、原材料的限制,就决定了它的产业不能发展或少发展那些高耗能和高耗材的产业部门;

老少边穷地区的条件决定了它不能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当然有些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条件的变化可以促使产业结构的变化。

2、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一性

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是不同的。

不同的产业结构也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阶段性。

不同的产业空间结构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

3、多样性

区域条件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

由于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及经济发展阶段等不同,所以产业结构的类型和层次总是多样的。

任何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都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向高层次变化,从区域空间结构上看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4、开放性

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也受到区外环境的影响,与区外不断进行着物质、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的交流。

现代区域产业的发展绝不是封闭的,总是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在劳动地域分工中担当不同的角色。

区域产业结构的开放性要求我们在分析、确定产业结构时,决不能就区域论区域,要从大区、全国及至世界的全局着眼

一个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备如下4个条件:

有较高专业化水平,一般要求区位商值在2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一般要求该产业产值比重在15%以上,能对本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与区内其它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合理发展主导产业的路径:

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

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促进主导产业不断升级。

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核心,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实现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

区域规划: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

会发展和建设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从其行为过程看,是多方案的选择过程;

从其工作的实质看,是一项对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总体布局;

从其目的看,是构建和谐、稳定、持续的发展格局.

土地人口承载力: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主要由土地生产潜力;

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决定。

土地生产潜力:

指目前或者将来某一时期在合理有效的管理基础上,在能够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土地可以生产出人类生活所必须的食物、纤维等物质的能力。

是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础。

研究时经常是使用各种初始生产力模型进行计算。

总体环境:

各种“大环境”,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军事、政治、法律、风俗等。

是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每个企业、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环境。

进口替代,是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矿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而发达国家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升,不平等贸易关系日益突出。

为了克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交易,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出口替代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这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有了一定程度后采取的战略。

这些国家经济一般具有二元结构特征,即一部分是传统的、落后的经济,而另一部分却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特征。

它们以本地廉价的劳动力与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相结合,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

出口产品中有的是半成品,有的是成品。

这些国家力图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产品质量,开拓新的产品,以加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他们通过发展外向型工业,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从而加速外向型经济的更大发展。

经济空间结构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

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增长极:

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

(1)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2)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存在着三种情况:

福利“滞后型”:

经济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

生产、福利增长“同步型”:

生活水平提高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大体平衡。

福利“超前型”:

生活水平提高速度比经济增长速度还快。

珠江三角洲处于成长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扩大优势产业部门,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增强价格竞争力;

(2)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前向、后向、侧向的关联产业;

(3)不断增植新产业,发展第三产业;

(4)沿若干开发轴线培植新的或次线的增长极。

一、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分类

含义:

工程性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

分类:

交通运输系统

给排水系统

动力系统

通信系统

二、基础设施的性质

公共性:

为社会经济整体服务,大家共同使用

两重性:

既为生产服务又为生活服务

系统性:

有机的综合系统

长期性:

建设周期长、消费周期长、效益回报期长

间接性:

间接效益超过直接效益

三、基础设施的作用?

?

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一、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

(一)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

——英国经济学家P.罗森斯坦·

罗丹于1943年提出基础设施应优于直接生产部门,超前发展。

(二)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

——美国经济专家赫希曼,是不均衡增长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他从投资效益出发,认为有限的资本应首先发展工业部门,然后再来建设基础设施部门。

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尽快地获得收益,增加收入。

(三)同步论——基础设施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共同发展

——经济学家纳克斯于1953年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主张对工业、农业、外贸、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按不同比例进行大规模投资,实行平衡增长战略。

2、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一)超前型——英国

(二)平行型——美国

(三)随后型——前苏联

三、种基础设施发展模式比较表

趋势

远程化——加强远距离运输和信息传递,实现全国范围的资源大调度。

开发国际航班、远洋航线、洲际铁路、全球通讯。

国内建设西电东送、西气东送、北煤南运、北油南下、南水北调等工程。

区域化——构建区域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共建。

区域共建综合交通网、城际轨道交通、区域给排水共建等

高级化——远距离输送、高等级公路、超高压电网、大型深水港等

先进化——磁悬浮列车、光纤通讯网等

网络化——基础设施按照自身特点成环成网,实现有效合理地衔接

生态化——清洁能源、绿色交通、中水工程等

节约化——节能、节水、节地型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交通运输系统是基础设施的骨架,是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

区域交通运输规划任务——

在全国统一交通运输网指导下,根据地区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区内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布局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有秩序地构筑地域综合运输网。

港址选择

(1)依据:

根据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选择技术可行、技术合理的港口位置

(2)条件:

港区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水深等自然条件;

港口总体布置(防波堤、码头、进港航道、锚地、回转池等工程设施)技术可行性和施工的便利性

建港投资和港口管理、运营的经济性

区域运输结构的选择

了解幅员大小、地貌特征和河海通航条件,分析公路、水运作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可能性

未来货流种类、流量大小和运输距离对运输方式的要求

现有生产力布局和运输线路承担的运量、线路能力、利用状况,和未来改扩建的可能性

未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发展对运输方式的要求

空间管治

区域管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包括城镇建设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土地资源利用等内容。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经济空间结构受经济发展制约,必须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经济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相比,明显具有滞后性。

空间结构的调整和改善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因此,对一个区域来说,要规划好适合的产业结构,同时也要规划好各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使经济布局同当地的条件相适应

增长极(growthpole)

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从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也沿两条主线:

①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②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城镇)

2.扩散效应

(1)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①对原材料的需求促进区域农业和初级加工工业的发展

②为区域提供技术支持

(2)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

①劳动密集型工业

②资源密集型工业

③污染企业

(3)政府调节作用

2.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

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对外经济联系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根据市场变动趋势,选择推动型工业,确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主导部门和发展规模

3.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

通常不是在原有城镇的建成区,而是在原有城镇的附近或边缘。

这样既可以使增长极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又能使一定区域获得增长极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4.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

主5.增长极的体系,考虑各级增长极的分工

6.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

要功能:

启动型工业,同时也要是:

创新中心,社会交往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1、核心区域

一般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此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包括以下几类:

①国内都会区;

②区域中心城市;

③亚区的中心;

④地方服务中心

2、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分为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1)过渡区域

①上过渡区:

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处于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