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3253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作为国家“百官之长”的宰相,并不是随着国家的诞生而产生的。

宰相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宰相最初是两个词,即“宰”和“相”。

“宰”原为主掌膳馐之官,主酒食;

“相”原为宾赞之官,主威仪。

随着国家政权机构的日益完善,越来越需要一个上

承天子、下抚百姓的总管家,宰相便应运而生,并随着国家的发展而逐渐变化。

一、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概述

宰相,又称丞相、相国、相邦,是帝国时代上承天子、下领百官、助理万机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官员或官员群体。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制氏》和《庄子•盗跎》。

宰相,作为百官之长,主要指中央政权机构中辅佐君王的具有行政权或议政权的大臣,先秦文献中多称为相、相室、相国和丞相,铜器铭文中多称为相邦。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也。

”《韩非子•显学》记载“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所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据上述文献可知,宰相是具有行政权、议政权的百官之长。

无行政权或议政权的不是宰相。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除辽朝设南、北宰相府,下设左右宰相外,历朝历代均不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宰相只是泛指“百官之长”。

因此,宰相也并不完全指某个具体官职,而是指“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某个官职或某个机构成员。

我们把这个机构的成员或担任这个官职的官员称为宰相。

历史上这个机构或官职的变化反映的就是宰相制度的演变。

二、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一)雏形

王国时代即夏商周时代已出现类似后世宰相的官职,称为“三公”。

王室宗亲担任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职务,出将入相,文武官职合一。

战国时代各国经过变法文武分职,三公权力被细分,相成为文官之长也是百官之长的独有称呼,将则为武官之长,相在将之上。

《历代职官表》记载“丞相之名始于秦”。

秦惠文王时,已有丞相。

《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秦惠文王十年……惠文王乃以张仪为相。

”秦武王又确立了左、右丞相的制度。

《史记•秦本纪》记载“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左、右丞相即正、副丞相。

秦始皇时,李斯为左丞相,冯去疾为右丞相,李斯又有“上丞相”之称。

因此,秦左、右丞相,以左丞相为尊。

秦昭襄王时,设相国一职,穰侯为相国。

《史记穰侯列传》记载“昭王三十三年,穰侯为相国。

”秦国设相国时,则只有一个相国;

设丞相时,人数则不等,或为一个丞相或为左、右丞相。

秦国相国地位高于丞相。

(二)确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确立帝国制度,正式确立宰相制度。

宰相制度是帝国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太尉印绶品级相同。

《史记•百官公卿表》记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

”一般认为秦朝三公均是宰相,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百官之长,负总责。

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

但实际上,因为太尉只是个虚职,不常设。

御史大夫名义上为副丞相,但只负责监察事务,其实并无行政权或议政权。

所以秦朝丞相即是真宰相。

秦朝的宰相制度其实为独相制。

(三)发展

刘邦建立汉朝后,汉承秦制。

汉高祖刘邦设丞相,后更名为相国,萧何、曹参先后为相国。

相国“绿绶”,丞相“紫绶”,相国地位高于丞相。

汉惠帝、吕后时期设左、右丞相,以右丞相为尊。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孝文帝乃以绛侯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绛侯周勃辞官后,汉文帝又确立“一丞相”制,即独相制。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文帝元年,绛侯勃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此时,丞相成为名副其实的真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权力达到历史上的顶峰。

汉哀帝时,丞相更名为大司徒。

汉成帝时,大司马(太尉)、大司空(御史大夫)地位名义上等同于丞相,恢复了秦朝三公的制度。

《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署,禄比丞相。

”“御史大夫……成帝绥和元年,更名为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

”此时司徒权力虽大不如汉初,但仍然拥有行政权,依旧是真宰相。

司马、司空无行政权或议政权,不是宰相。

东汉时,沿袭秦、西汉三公制度。

此时三公指太尉、司徒(原丞相)、司空(原御史大夫)。

此时太尉地位高于丞相。

《后汉书•百官》记载“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

国有过事,则与二公通谏争之。

”“司徒……掌人民事……凡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同。

”“司空……掌水土事……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

”此时三公权力相比西汉小得多,宰相的权力又被尚书台分割,《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记载“光武皇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但尚书台并非宰相机构。

司徒仍然掌握行政权,为真宰相。

两汉大部分时间实行独相制,此时宰相开府,丞相府掌握最高行政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的权力继续被削弱,成为尊崇之位,无实权。

而尚书省、中书省长官的权力逐渐扩大,成为真正的宰相。

曹魏初期,司徒拥有行政权和议政权,基本上仍拥有宰相权力。

华歆官拜太尉,就职后,自称

“备位宰相”。

西晋时,太尉、司徒、司空被称为“三司”,三司只是“三公”制度的遗物,没有行政权,而中书、尚书省的长官才是真正的宰相。

《文献通考•职官》记载“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为真宰相。

”北魏、北齐时,尚书省长官是真正的宰相。

《资治通鉴》记载“高德政与杨愔同为相。

”此时,高德政、杨愔是作为尚书省长官,都是宰相。

高德政是尚书省右仆射,杨愔是尚书令。

录尚书事的地位、权力甚至超过尚书令、仆射,同为宰相。

杨坚建立隋朝后,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左、右仆射。

门下省长官为纳言,内史省长官为内史令。

三省长官均是宰相。

《新唐书•百官志》“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门下省……侍中……隋曰纳言……侍中之职……所谓佑天子而统大政者也。

”“中书省……中书令……隋曰内史令……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

”《隋书•百官》记载“尚书省出纳王命,敷奏万机。

”隋朝虽然确立了三省长官皆为宰相的群相制,但是分工还不是很明确。

李渊建立唐朝,唐因隋制,宰相分工更加明确,实行群相制。

唐朝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是制令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左、右仆射。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任尚书令,因此尚书令不设,左、右仆射实际上是尚书省长官。

唐朝初期,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唐太宗时,“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都是宰相之职。

唐高宗以后,三省长官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三品”“同平章事”等衔才是宰相,不加衔的三省长官不是宰相。

唐玄宗时,政事堂改名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宰相们集中处理国家政事的专门机构,中书门下成员皆为宰相。

唐朝中后期,存在首席宰相,即执笔宰相。

唐肃宗实行轮流执笔的制度,每人执笔十日,其后执笔天数略有不同。

五代基本沿袭唐制,宰相制度依旧是群相制,中书门下是宰相的办公机构。

五代时期虽然是宰相群相制度,但是枢密使的地位不断提高,甚至出现了枢密代政。

后唐枢密使郭崇韬权行中书事,成了代理宰相。

五代时期,枢密使多兼相职,而宰相不兼枢密者,是徒有相名而无实权。

赵匡胤建立北宋,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

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三司指盐铁、户部、度支。

中书门下是沿用唐制,是宰相们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

中书门下的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是正宰相。

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正宰相,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丞相。

南宋高宗时,以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平章事为正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三省合而为一。

南宋孝宗时,又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

两宋实行宰相群相制。

辽朝在中央实行双轨制,即北、南面官制。

北、南宰相府是辽朝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左、右丞相。

金熙宗采用宋制,尚书省设尚书令,为百官之长、正宰相,尚书令下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副宰相。

金海陵王完颜亮废中书省、门下省二省,只保留尚书省,确立一省制。

辽金宰相人数众多,为群相制。

元朝在中央实行实行一省制。

《元史•百官》记载“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一般由皇太子兼任。

是虚衔。

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各一名,以右丞相为尊。

左右丞相下又有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是副宰相。

“右丞相、左丞相……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平章政事……掌机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

”元朝实行群相制。

(四)终结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承元制。

设中书省,设左、右丞相,作为百官之长,以右丞相为尊。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丞相胡惟庸谋反一案,废除了丞相。

丞相作为一个具体官职推出历史舞台,但是宰相制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明成祖朱棣以后,逐渐形成了内阁制。

明仁宗以后,内阁成为宰相机构。

《明史宰辅年表》记载“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

”内阁大学士又分为首辅、次辅、群辅,首辅拥有了大部分宰相权力,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

内阁成员一般为六部尚书兼任,内阁成员拥有议政权,吏部尚书是内阁成员,又是名义的百官之长。

如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均以尚书身份兼任内阁大学士。

明朝实行兼相制。

清朝初期,沿袭明朝内阁制度。

内阁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处理日常政务。

雍正时,设军机处,选亲信重臣为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之中又有首席军机大臣。

军机处并无专官,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任,类似于内阁。

内阁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才拥有议政权,此时军机处成为上承天子、助理万机的宰相机构。

一般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中国宰相制度就此终结,其实不然。

明太祖废除的只是丞相这个官职,事实上,明中后期内阁权力相当于宰相权力。

清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宰相权力归于军机处。

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均为宰相机构。

1911年,清末预备立宪,清政府宣布裁撤军机处和内阁,组织责任内阁。

宰相机构不复存在,存在了两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中国也逐渐进入共和国时代。

三、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特点

中国宰相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不断的改革调整,更好的为国家政权服务,为君王服务。

在中国宰相制度演变的过程中,呈现以下特点:

1.宰相人数越来越多,宰相权力越来越小,宰相权力由实到虚。

由于宰相权力过大,容易对皇权造成威胁,历朝历代均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是帝国时代君权和相权斗争与合作的反映。

皇帝作为帝国的国家元首,宰相作为帝国的政府首脑。

由于帝国为家族世袭制王朝,宰相一般为和皇室无关系的异姓人员担任,皇帝既要利用宰相统治国家,使国家正常运转,又担心宰相权力过大、篡权乱政。

秦汉时期实行独相制,宰相人数较少,权力很大,真正是上承天子、下领百官的百官之长。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实行群相制,宰相人数不断增加,宰相权力被细分,每个人的权力不断缩小。

明清时期实行兼相制,并没有宰相官职,只有宰相机构。

宰相机构成员由大臣兼任。

2.中国历代宰相制度以群相制为主,独相制为辅。

西汉惠帝到汉文帝时期有左右丞相,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尚书省长官为真宰相。

隋唐时期,前期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长官皆为宰相,后期加衔的三省长官才是宰相。

五代十国时期,承袭隋唐制度。

北宋前期,宰相又有正副之分。

北宋后期、南宋、元朝、明朝前期一省制宰相也有正副之分。

明后期内阁大学士,清中后期军机大臣都是一个群体。

历朝历代宰相或者相当于宰相的官职,除秦汉大部分时期实行独相制外,一直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人。

3.宰相官职由专任到兼任。

皇权与相权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矛盾。

皇帝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需要宰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但相权强大会威胁到皇权,甚至可以废立皇帝。

因此,限制相权一直是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必然手段。

宰相权力在汉朝达到高峰,真正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隋唐时期,宰相人数越来越多,权力北越分越小。

到明清时期实行兼相制。

魏晋之前,宰相是实职,如丞相、司徒官职都由专人担任;

隋唐之后宰相是虚职,如明朝内阁大学士、清朝军机大臣由其他大臣兼任。

4.宰相群体存在首席宰相。

虽然大多数朝代宰相是一个群体,但这个群体之中还有首席宰相。

首席宰相作为宰相们的首领总领政事,如汉朝的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唐朝的秉笔宰相,宋朝的平章军国重事,明朝的内阁首辅,清朝的首席军机大臣都是首席宰相。

5.开府的宰相权力较大。

西汉时期实行宰相开府辅政制度,宰相府下设丞相司直、丞相长史等官职处理国家政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东汉末年,曹操恢复西汉宰相开府制度,并且独揽大权。

此后的宰相没有开府制度,权力逐渐减少。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经历三个阶段:

宰相制度是帝国时代各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确立于秦朝,终结于清朝。

宰相作为国家中枢权力的核心元素,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一直以不同形式存在。

不过宰相人数越来越多,宰相权力越来越小,宰相权力由实到虚。

秦汉是宰相制度的确立、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为宰相制度的过渡时期,隋唐时期是宰相制度的完善时期,宋元是宰相制度的再发展时期,明清是宰相制度的终结时期。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2000

[2]班固.汉书[M].北京:

[3]范晔.后汉书[M].北京:

[4]陈寿.三国志[M].北京:

[5]房玄龄.晋书[M].北京:

[6]沈约.宋书[M].北京:

[7]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

[8]姚思廉.梁书[M].北京:

[9]姚思廉.陈书[M].北京:

[10]魏收.魏书[M].北京:

[11]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

[12]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

[13]魏征.隋书[M].北京:

[14]李延寿.南史[M].北京:

[15]李延寿.北史[M].北京:

[16]刘昫.旧唐书[M].北京:

[17]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

[18]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

[19]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

[20]脱脱.宋史[M].北京:

[21]脱脱.辽史[M].北京:

[22]脱脱.金史[M].北京:

[23]宋濂.元史[M].北京:

[24]张廷玉.明史[M].北京:

[25]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

[26]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

中华书局,2007

[27]韩非.韩非子[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8]吕不韦.吕氏春秋[M].上海:

[29]李玉福.秦汉制度论[M].山东: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30]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31]戴显群.唐五代政治史研究[M].黑龙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2]蔡放波.中国行政制度史[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3]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4]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5]左言东.中国政治制度史[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6]吕思勉.中国制度史[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9

[37]国风.中国古代的权利结构[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38]谢乃和:

《略论先秦宰相制度的起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