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7541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docx

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甲、乙、丙三种不同植物分别分布于X、Y、Z三个不同的栖息地中,将不同栖息地生理状态相似,数目相同的种子混匀,再均分三组,分别同时种植于X、Y、Z三个栖息地中的实验地块(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并结种子),经过一年后,收获所有植株的种子进行统计,得到如表结果。

下列有关说法不准确的是()

实验地块

植株表现型及其比例

X

甲种子:

乙种子:

丙种子≈6:

3:

1

Y

甲种子:

乙种子:

丙种子≈3:

6:

1

Z

甲种子:

乙种子:

丙种子≈3:

3:

4

A.一年后不同栖息地各种植物种子比例不同,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该年的出生率不同

B.X实验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C.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Y实验地块甲植株的数量将会增加

D.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Z实验地中的丙植物种群数量变化将呈“S”型曲线

2.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三级和四级消费者。

如果其他的因素都一样,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

B.甲生态系统消费者总能量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乙相反

C.甲、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D.乙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

3.科学家R.L.Smith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B.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D.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4.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野兔的总能量约是绿色植物总能量10〜20%

C.狼的数量略有减少,对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不太大

D.鹰、狼、云豹的种间关系表现为竞争

5.蚜虫是果树的主要害虫,其以刺吸式的口器从果树组织中吸取汁液,造成果树产量下降。

为了防止果树的减产,农业部门引入瓢虫吃食蚜虫,从而达到控制蚜虫的目的。

回答下列问题:

(1)蚜虫与果树的种间关系是。

果园中蚜虫、果树以及瓢虫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若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理由是.。

(3)瓢虫的引入,可使果园中蚜虫的环境容纳量。

与使用农药防治蚜虫相比,生物防治能(填“加快”或“延缓”)蚜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4)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释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

该信息传递中的信息类型是.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

B.处于稳态时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等

C.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7.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

C.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制作的生态缸不用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使用粪便做肥料,粪便中的能量可以流向植物,从而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数量一定越少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成分,所以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组成成分,但消费者可以加快物质循环

C.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成分提供最初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B.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D.每条捕食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都是分解者

11.硝化细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哪种组成成分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分解者C.消费者D.生产者

1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块草地中所有的东亚飞蝗

B.一片森林

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植物

D.一块馒头上的所有霉菌

13.草原上,当青草返青时,“绿色”为兔子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兔子和草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绿色”对于兔子来说属于物理信息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兔子和草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1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B.种群增长的“S”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成森林

D.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

15.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即使是路边的小草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草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可以固定太阳能,也可以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所以小草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B.在小草的覆盖下,可以为各种昆虫和小动物的进入提供条件,也可为灌木的形成提供适宜的土壤条件

C.小草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小草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6.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C既以B为食,也以A为食,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D以植物的残枝败叶、动物的排泄物及遗体为食。

若C同化的总能量为a,其中由A经过A→C过程的供能比例为x。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A、B、C、D之间循环往复

C.按能量最低传递效率计算,如果C同化的总能量为a,所需要A的总能量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00a-90ax

D.A、B、C、D数量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1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进行

B.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彼此依存,不可分割,不能同时进行

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

D.设计“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和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18.河蟹为杂食性动物,可捕食稻田中的小动物和杂草。

下列有关稻蟹农业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稻蟹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河蟹和水稻

B.水稻长势整齐的稻田群落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C.稻田中水稻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均匀分布

D.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19.对下列图示或装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A.已知图中甲、乙为捕食关系,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

B.已知上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则可判断此雄性动物在形成乙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C.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应在b点开始捕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A瓶中为一定浓度的NaHCO3溶液

20.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

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二、综合题

21.下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测得该草原的某种优良牧草种子在密闭温室内萌发及幼苗发育过程中温室内氧气的浓度,图丙表示该草原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丁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

请分析回答:

(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___(填图甲中字母),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CO2的吸收量将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

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的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信息传递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由图乙可推测温室中的水稻光合作用开始时间__________(填早于或等于或晚于)第10天。

种子萌发21天以后限制氧气浓度增加的外界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

(3)由图丙可推测生物种群在丙图所示时问内,数量增长模型为_______型。

若一段时间后,图丙中的①②发生重合时对应在图丁中的时间点为__________。

若图丙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高低可描述为_________。

22.某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133hm2,科研人员对一块0.2hm2样地的乔木层进行多次调查,部分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单位:

株)

(1)云南银柴与厚壳桂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___________(环境因素)有关。

(3)据表估算该样地1992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

若用该数据代表当年自然保护区内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则不可靠。

要获得可靠的结果,应该如何取样?

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自然保护区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

23.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

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___________。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

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蒙古栎

红松

白桦

未分解叶

2.44

5.94

4.79

7.30

半分解叶

7.20

9.42

8.71

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____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

_____________最为喜好。

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__的数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图1为人工创建的一个简易生态农场的模式图。

请据图回答:

(1)农田中经常发生虫害,若调查该农田某种害虫虫卵的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的是。

(2)实际种植中,通常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3)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条食物链构成,分解者主要存在于和蘑菇房中。

(4)经调查,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

105KJ)如下表。

据上表分析可知,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为。

人从该系统中获取的能量是。

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5.在很多淡水湖泊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

图甲表示某湖泊中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该湖泊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

(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作为生态系统的淡水湖,其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_____________。

(2)该湖泊风景优美,其旅游业发达,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3)当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__________很快消除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_____。

(4)湖泊中绿藻和蓝藻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其中鱼类由于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的不同分布于不同水层,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5)从图乙来看,鲤鱼体长在4.2cm时,假设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鲤鱼、小虾、藻类,若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4kJ,则最少需要藻类_________kJ。

(6)为了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具体措施:

①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虑该选择较理想的藻类是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要投喂鲤鱼去除①中的藻类。

投喂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cm,理由是此时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

种子是植物子代的幼体,一年后不同栖息地各种植物种子比例不同,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该年的出生率不同,A项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项正确;分析表中信息可知:

Y实验地块乙植株在生存斗争中处于优势,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Y实验地块乙植株的数量将会增加,C项错误;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将呈“S”型曲线,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已知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相同的,但是甲的营养极比乙少,所以甲的消费者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流失的能量比乙少,则甲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A正确、D错误;甲乙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小于各自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BC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B

【解析】

试题分析:

同化量包括自身生长和呼吸消耗两部分,所以用于收割蚁自身生长的为0.1,A正确。

在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效率均为10%-20%,B错误。

同化量中除了呼吸就是自身生长,所以黄鼠的生产量少,是因为大部分都已呼吸热能散失,C正确。

未同化的能量形成粪便,被分解者所分解,D正确。

4.B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食物网中以鹰为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有2条,以狼为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有2条,以云豹为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有2条,总共6条食物链,A正确;按照能量传递效率进行估算,第二营养级(包括昆虫、野兔和鹿)总共的能量占第一营养级(绿色植物)总能量的10〜20%,B错误;狼的数量略有减少,对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不太大,C正确;鹰、狼、云豹的种间关系表现为竞争,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中信息的能力并结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5.

(1)寄生不能

(2)样方法蚜虫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

(3)减小延缓

(4)化学信息

【解析】

试题分析:

(1)蚜虫是果树的主要害虫,其以刺吸式的口器从果树组织中吸取汁液,说明蚜虫寄生在果树上。

生物群落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以果园中蚜虫、果树以及瓢虫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蚜虫的活动范围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弱,一般常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3)瓢虫是蚜虫的天敌,所以瓢虫的引入,会导致果园中蚜虫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生物防治不需要使用农药,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延缓蚜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4)根据题干信息已知蚜虫是通过释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的,说明传递的是化学信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D

【解析】

试题分析:

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A正确;稳定的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处于动态平衡,B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B

【解析】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B正确;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计数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错误;制作的生态缸必需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D错误。

【考点定位】1.调查种群密度时,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可分别采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取样器取样法及血球计数板计数法(也叫显微计数法)。

2.制作的生态缸必需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既要保证能量的输入,又要避免因阳光直射导致温度升高使缸内的生物死亡。

【名师点睛】

8.C

【解析】使用粪便做肥料,是因为粪便中无机盐和被分解者分解其中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物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从而实现了对物质的循环利用,该过程中植物并没有获得粪便中的能量,A错误;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这只兔子不能代表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这只狼也不能代表下一营养级中的所有生物,所以二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满足10%—20%,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正确;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数量一般越少,但也有特殊情况,如虫吃树叶,但虫的数量多于树,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流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9.C

【解析】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成自身的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A正确

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中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消费者可以加快物质循环,B正确

在生态系统中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比如呼吸作用,C错误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为生态系统提供最初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名师点睛】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所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消费者对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有重要作用;分解者将动植物尸体、排泄物和残渣物等分解成无机物。

(生态系统必需的成分)

10.A

【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使是同一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也不一样,如人可以以植物为食,也可以以动物为食。

A正确

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消费者的级别比营养级的级别少一,B错误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C错误

分解者不占据营养级,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成分,食物链的终点是高级消费者,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营养结构的区分,食物链中营养级的判断。

【名师点睛】正确区分营养级和消费者级别,食物链中的第一个生物往往是生产者,生产者占据第一营养级。

11.D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四部分,即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为异养型生物,如细菌,真菌,腐生生物),消费者(主要是多数动物和寄生菌类,为异养型生物),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某些细菌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为自养型生物),所以硝化细菌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种类

【名师点睛】注意硝化细菌可以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为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

12.B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该地区全部的生物及其所生活的无机环境,一般用一个森林,一片草原,一个池塘等代表一个生态系统,一块草地上的东亚飞蝗只表示的是一个区域内的一种生物,为一个种群,A错误。

一片森林可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B正确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植物不包括全部的生物,亦不代表一种生物,所以不属于任何一个层次,C错误

一块馒头上所有的霉菌代表一个种群,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位

【名师点睛】理清脉络,具体区分三种层次之间的区别

13.D

【解析】

试题分析:

兔子和草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A项正确;“绿色”是绿光反射的结果,所以对于兔子来说属于物理信息,B项正确;当青草返青时,“绿色”为兔子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项正确;兔子和草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D项错误。

考点:

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抓住“当青草返青时,‘绿色’为兔子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一解题的信息和切入点,联系所学的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再结合题意进行综合分析作答。

14.A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A正确;种群增长的“S”型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而“J”型曲线的增长率一直不变,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可能形成森林,但是若环境条件不利,就不会到达森林阶段,C错误;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会影响调查结果,D错误。

考点: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名师点睛】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15.B

【解析】

试题分析:

小草会与作物争夺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生存空间等生产资料,影响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A正确;小草形成草丛,可以为各种昆虫和小动物的进入提供条件,但与灌木的形成没有关系,B错误;小草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它本身就是一个基因库,一旦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