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429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docx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案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

教学内容:

史前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史前美术。

教学重点:

彩陶

授课过程:

            第一章    史前美术

第一节  概述

    史前美术的概念是指没有确切文字历史记载之前的历史。

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空间。

目前学术界较为通行的分类方法是将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就现有的出土文物来看,宽泛意义上的美术已初见端倪。

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于这一时期所使用的石器工具上。

新石器时代的美术则转向了器用。

陶器的发明,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

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

另外,岩画、地画、壁画、玉石雕刻等工艺也得到了发展。

第二节  时代分期和主要遗址

目前我国所知出土有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遗物的遗址大约有两百多处,下面仅介绍其中较为重要部分:

旧石器时代早期

  山西城西侯度文化遗址,距今约180万年,是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发现有石器工具、动物化石和火烧遗迹。

  云南元谋人文化遗址,距今约为170万年,发现有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以及石器工具、动物化石和火烧遗迹。

  此外,河北阳原小长梁、东谷坨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陕西蓝田公王岭蓝田人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文化遗址,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均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和火烧痕迹。

旧石器时代中期

  山西襄汾丁村人文化遗址,距今20万年,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

  陕西大荔甜水沟大荔人文化遗址,距今10万余年,有人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

  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遗址,距今19万余年,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骨角器和动物化石。

旧石器时代晚期

  辽宁海城小孤山文化遗址距今4~2万年;山西朔县峙峪人文化遗址,距今2.8万年;宁夏灵武水洞沟文化遗址,距今2.5~1.6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文化遗址,距今1.8万年等等,均发现有石器工具、骨角器、装饰品和动物化石。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大约起始于公元前8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它们的文化面貌多样,内涵丰富,各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4个区域:

黄河流域

  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集中于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5500~前4900年;河南北部的磁山文化,约公元前5400~前5100年和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5200~前4800年。

  中期主要一在黄河中游分布甚广、延续时间久长的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为主,还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月公元前4300~前2500年)。

  属于晚期的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约公元前3000~前2050年,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4个类型。

它与仰韶文化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

长江流域

  早期主要有河姆度文化(其下层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前4600年)和马家滨文化,约公元前5000~4000年。

  中期主要有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3300年,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约公元前4000~3300年。

  晚期以继承马家滨文化发展而来的良渚文化为主,约公元前3300~前2250年,还有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前2600年。

华南和西南地区

  早期有仙人洞一期文化(发现于江西万年仙人洞,约公元前6800年)和广东粤西地区的阳春独石寨,封开黄岩洞等。

  中期有台湾大坑文化

  晚期文化遗址分布较广,主要有石峡文化、山背文化、凤鼻头文化等等。

广大的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存在着面貌多样、相互关系复杂的新石器文化。

北方地区

  早期的新乐文化(发现于辽宁沈阳新乐,约公元前5300~前4800年)分布于辽宁东南部,中期的红山文化(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约公元前3500~3000年)分布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地区。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文化类型有相互交流、影响以至融合统一的趋势,而中原地区文化的先导地位也日益突出。

                          第三节  陶器和彩陶

陶器的分类

  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

其中盆、钵、碗、杯、豆、勺属饮食器;鼎、鬲、簋、釜、灶属炊煮器;壶、罐、瓶、瓮属储藏器。

  如果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

如以器表装饰情况来划分,则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拟形陶。

装饰纹样有动物、植物和人形,但就彩陶来看,绝大部分是组合方式变化多端的几何纹样。

彩陶

  一、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

考古学界根据时间和地区的差异将陶器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

1.半坡类型

  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其造型以圆底钵、圆底盆和平底盆较多,还有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顶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厚重朴实。

彩绘纹样中除几何纹样外,还有人面、鱼、鹿等形象,这些纹样一般都画于陶器最显眼的地方。

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盆》、《鱼纹盆》和《鹿纹盆》等,纹样形象生动自然,手法简练,笔触粗犷,特征鲜明。

几何纹样中主要有并列折线,并列斜线、三角形面构图的二方连续装饰带,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

二方连续纹饰在我国早期的装饰图样的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造型特点是将虚实、疏密、正反、阴阳等关系较好地协调组织在一个空间平面之中。

图样的多次重复,使看上去简单的图样显得丰富多彩,富有魅力。

2.庙地沟类型

    以河南陕县庙地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

陶器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曲腹盆盆口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较小,并且是直口。

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但很稳重。

纹饰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饰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

装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转向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通常用圆点、弧型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花瓣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成三角形纹饰图样。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以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3190年到公元前1715年。

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来的。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1.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类型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陶器的制作方法没有太大改变,形制却比以前丰富,主要有盆、钵,罐、瓮、壶、盂、碗、豆、瓶、杯等。

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盆、钵等器物使用内外彩绘,少数瓶、壶通体彩绘。

纹饰有几何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以几何纹居多,纹样为波浪纹、旋涡纹或垂幛纹。

纹饰线条生动流利,装饰图案构成繁密,变化丰富有序。

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于甘肃永靖的双耳四系大彩陶瓮,其造型稳定匀衡,纹饰由旋涡纹、圆圈纹、波状纹、弦纹组成,线条生动流畅,弧线旋转造成强烈的运动感,堪称我国早期彩陶的杰作。

2.半山类型

    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长颈小口、宽肩大腹的双耳罐是最常见的器物。

它们造型圆浑厚重,大方稳定,外型轮廓线转折变化最为考究,是工艺制作最成功的陶器之一。

半山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也兼用红色,组成的黑红间用的类型也较多。

红黑的强烈对比与胎地的橙黄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效果。

陶器的装饰面积较大,有的装饰带有四五条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应,结构严谨、规整,形成一个变化多样统一的整体装饰色彩。

装饰纹样多是几何纹,最常见的有连旋纹、葫芦纹、平行线纹、大圈纹、波状纹、折线纹、方格纹、锯齿纹等。

半山彩陶纹样均以宽窄不同的二方连续样式展开,合围整个陶器。

从陶器的顶部俯视,其图案变为优美的适合纹样,妙趣横生。

3.马厂类型

    以青海和县马厂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基本上沿袭半山类型的器物。

马厂彩陶装饰纹样略显粗犷简率,最具特色的纹饰是大圆圈纹,卷曲纹,蛙形纹和勾连纹。

处理方法上是在二连纹饰的单位中,填以不同的纹饰。

同时首次出现雷纹,它与勾连纹为后来的回纹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龙山文化的黑陶

    在整个龙山文化系统中,又以山东龙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制黑陶器最为发达,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010到公元前1530年。

由于陶坯经过磨光,加上封窑严密,又有意识地让烟熏黑,表面光亮如漆。

形制类型较彩陶明显增多,如盆、碗、豆、杯、鬲、鼎、罐等。

    黑陶以造型见长,精细俊巧,样式繁多,独具风格。

其工艺技术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征:

色调乌黑;器物表面光亮如有釉;胎质细腻致密而坚硬,有的厚度仅是0.1~0.2厘米,被称为“蛋壳陶”;黑陶的转折关系棱角清楚分明,有的黑陶上刻有凹凸的弦纹;有的器物有盖、把手或穿绳的钮鼻。

彩陶上的绘画

  史前彩陶上的绘画,严格来讲还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绘画,它们仅仅是人类早期对器物的“美饰”。

彩陶上的几何纹饰和具有一定写实风格的鱼、蛙、鸟、虫、兽的动物纹饰,以及枝叶花朵的植物纹饰等这些装饰性绘画,都说明原始人类具备了对美的初步体验与艺术表现的基本能力。

陶器上的这些装饰性绘画,不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存活动,而且充满了浓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宗教观念。

  半坡彩陶纹饰的动物形象已有接近写实水平的能力,尤其是关于鱼的形象,同时还有大量的关于鹿的形象的描述。

庙地沟彩陶中,鸟和植物花卉的形象较多,风格写实。

彩陶器中的人物形象并不太多。

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人面纹。

更有名的是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陶盆,内壁上画的是原始人载歌载舞的景象。

  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者在绘画技法上大多比较熟练。

从彩陶上的那些生动流畅的笔触和某些线条来看,可以推测原始人类使用了某种类似毛笔的工具,这为中国后来的绘画确立的发展方向。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彩陶器中,有的在口沿上刻有符号,约有二百七十多例、五十多种不同的符号,有的重复出现几次,有的集中发现与某一遗址,有的相同符号出现在不同遗址。

  马家窑文化彩陶器上则发现用黑色颜料画的符号,仅柳湾墓地就有一百三十余种。

  在山东莒县的陵阳河、诸城前寨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刻划符号,则具有浓重的图画色彩,如陵阳河出土的刻符陶尊上的符号,好象太阳在云气之上,云气下面有五峰耸立——这已经是一种通过形象组合表示较抽象含义的表意符号。

  1974年在江苏吴县澄湖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上也有数个刻划符号其中一个八角形符号似受大汶口文化影响。

  这些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字的起源是多元的。

                      第四节  其他形式的美术活动

雕塑

  就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雕塑作品是在新石器时代。

从其材质来分,可分为陶雕、石雕、玉雕、骨雕;从题材内容来分,主要有人物、动物以及少量植物。

一、陶雕

    陶雕人物一般是原始人所喜欢的氏族成员的形象,从现有的陶雕作品来看,多是妇女儿童的头像,人面五官是陶雕的主要部分。

陶雕除了人物外,还有大量的动物雕塑作品,造型颇具匠心,生动简练。

二、玉雕

    玉雕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对自然硬质材料工艺加工的自觉。

原始于雕造型匀称,种类繁多,制造精细巧密,并结合了使实用和审美的双向价值。

代表作品有:

山东日照龙山文化墓葬遗址出土的碧玉斧、玉刀和玉铲;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一件玉龙;辽宁阜新红山文化墓葬出土的玉龟、玉鸟等。

工艺美术制品

  旧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制品主要是经过打制的锋利的石器。

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有:

染织,骨器和编织等。

小结

  中国史前艺术的特色集中体现于七千年至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上。

从这些出土文物来看,尽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写实能力,但是,单纯的视觉审美享受并不自觉。

史前美术与同样产生于原始思维平台之上的原始宗教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关系。

术语

  原始思维:

是相对于文明思维的一种思想认识方法,受自然泛神论影响,不分物我,长于整体地把握事物。

其逻辑前提是感觉而不是论证。

  陶器:

是用陶土作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

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

  彩陶:

在打磨过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赫石和氧化锰作成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      赫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

是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一种装饰艺术手法。

  弦纹:

是指在轮制成型时用工具接触器物,使得器物表面出现粗细宽窄不同的平行纹线,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思考题

  1.简述陶器的分类和装饰手法。

  2.试分析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

  3.简述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

  4.归纳原始思维与文明思维的差异。

参考书目

《小逻辑》[德]黑格尔      商务印书馆

《艺术问题》[美]苏珊.郎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思维发生学》    张浩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纲》    李公明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简史》    谢丽君李倍雷    安徽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    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夏商周美术

教学内容:

夏商周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夏商周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青铜器

授课过程:

              第二章  夏商西周美术

      

第一节  概述

  夏、商、西周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

伴随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雕刻、漆器及纺织等手工业的技巧日益精湛。

这一时期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称。

              第二节  青铜器艺术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和青铜礼器

    我国青铜器到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教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分为:

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

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分为:

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

其中,炊煮器有鼎、鬲等品种。

食器有簋、盂、豆等品种。

酒器有觚、觯、爵壶等品种。

水器有盘、鉴等品种。

乐器有铃、鼓、钟等。

车马器和杂器有辖、马衔、炉等。

青铜器的纹饰

一、几何纹类:

  云雷纹:

云雷纹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一种纹饰,以二方或四方连续的回旋形线条组成。

云雷纹由云纹和雷纹构成。

云纹由圆形回旋线条纹样组成;雷纹由方形回旋线条纹样组成,以回旋为特点,因此又称回纹。

云雷纹一般是青铜器上的底纹,衬托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

  绳纹:

绳纹是由波浪形状的线条结成绳索形状的纹饰。

一般作为青铜器上的主要纹样的附属装饰带,盛行于西周的后期。

  环带纹:

环带纹是由起伏较大的波浪纹呈二方连续方式构成的。

其凹处用类似于眉口形的纹饰填充。

该纹饰盛行于西周的中后期。

二、动物纹类:

  饕餮纹:

饕餮是原始人幻想的一种凶猛贪食的动物。

饕餮纹装饰在青铜器腹部的中心地带,以鼻子为中心向两边对称,有双眼、双角和双我耳。

左右两侧陪有龙形纹样。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

  夔纹:

夔也是原始人幻想的一种类似于龙的动物。

多以侧面表现。

  象纹:

大象纹样一般不作为青铜器的主要部位的装饰,也有个别例外,还有将器物作成象形的,如象尊。

象纹盛行于商代与西周初期,着重刻画象的粗壮形体。

  此外还有龙纹、凤纹、鹿纹、蚕纹等等。

三、人物活动纹类:

  人物活动纹饰比较晚,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流行。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

一、夏代青铜器

    此时是青铜器的“滥觞“时期。

这个时期青铜器的造型还很幼稚古朴、率简凝重,还没有脱离原始意味。

甚至有的青铜器没有任何装饰,通体素面。

一般以单层凸起的饕餮纹和弦纹为装饰纹样,没有底纹。

此时,青铜器上饕餮纹形象的处理比较松散,不象后来商代那样神秘、威严与恐怖。

1972年在河南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属夏代。

二、商代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商代前期,这是从新石器时代脱离出来形成自己风格的时期;商代后期,这是整个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基本上体现了“礼器”的性质,蕴藏着深刻的宗教与政治意义。

综观商代的青铜器,造型以庄威、典雅、厚重、古朴为主要特征。

青铜器以礼器为重,故常见的种类主要是食器和酒器,如鼎、鬲、簋、爵、尊等种类,常用的纹饰有饕餮纹、夔纹、龙纹等动物纹样以及几何纹样。

商代早期的纹饰铸造比较浅,无底纹图案,后期就逐渐趋向繁缛华丽,主要纹饰基本上是浅浮雕,并有繁华的底纹。

  鼎是商代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物之一,象征着某种权威。

鼎的形制随着不同时期纹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鼎分为方鼎和圆鼎,商代时期方鼎较多。

1974年河南郑州杜岭出土的商代前期的大鼎;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方鼎等皆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除了鼎外,商代青铜器的其他种类工艺水平也非常高。

三、西周青铜器

  西周后期青铜器不重装饰而重记事,故铭文逐渐增多。

西周的方鼎较少而圆鼎较多,具有狰狞恐怖的饕餮纹减少,神秘的龙夔纹也逐渐变为自由、朴素单纯的环带纹,窃曲纹、垂鳞纹、蛟龙纹等,加上长篇的铭,形成了西周后期青铜器典雅、朴素、简练的面貌。

  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是这一时期出土的青铜器的代表。

三星堆的新发现

  1986年在成都附近广汉的三星堆村发现的古代遗址,出土了大批玉器、金器、象牙等珍贵文物距今大约5000年至3000年以前。

  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实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头像。

这些青铜人面具或头像具有异乎寻常的性质。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占非常重要的位置,青铜人物头像的形制有格式化倾向。

人物的造型大致相同,眉毛宽大粗长浓厚,眼睛略呈现为倒三角,鼻子是一个挺拔的三角形。

双耳较大,有装饰图案化的感觉。

耳垂有一到多个小孔。

青铜人物面具与青铜人物头像的造型极为接近。

三星堆的人物面具基本上是“U”形构造。

其另一个特征是巨大的突出的双眼造型,这种类似螃蟹眼睛纵向突出在外的双眼造型十分独特。

  三星堆青铜器的发现,对中国青铜器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中国的“两河”古代社会文明,究竟是相互影响还是各自平行发展。

              第三节  书法艺术

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契刻或书写在龟甲、牛胛骨上的文字,绝大多数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所属时代为商代后半期,其内容大多是求神问卜所涉及的祭祀、征伐、田猎、收成、天气等等。

  甲骨文基本上是以刀刻成,因而其线条往往是瘦劲、犀利,以直线形的较多。

字的结构一般为长方形,以横竖、斜角线为主。

文字竖行排列,由上向下,从左向右。

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金文

  金文即青铜铭文,又称钟鼎文、大篆或籀书。

金文代表了西周书法的最高成就,金文最辉煌灿烂的时代也在西周。

  西周金文的书法风格大致上可分为三期。

前期笔画有波磔和粗细变化,风格圆浑凝重。

代表作有《大盂鼎》;中期笔画趋向于匀整,风格平实端丽、柔和含蓄,如《大克鼎》铭文等;晚期金文形成多种风格,如《散盘氏》的气势飞动,又如《毛公鼎》的混沦雄圆,笔端精丽。

            第四节  其他形式的美术活动

青铜雕塑

  我国商周时代具有圆雕性质的青铜雕塑,包括铜铸人像和鸟兽型铜尊卣。

铜铸人像的典范为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一尊大型青铜立人像。

另一方面鸟兽型铜尊卣和铜器座,亦为先秦工艺装饰的优秀典范,代表作有湖南湘潭出土的猪尊,传为湖南暗化的猛虎食人卣等。

玉器工艺

  此时的玉器主要分为礼玉、佩玉和装饰玉三大类。

礼玉基本上包括琮、圭璧以及戈上的装饰物品,一般是在政治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使用,是贵族阶级身份的象征,并有神圣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代贵族统治阶级注重礼乐,玉器的含义进一步扩展到伦理道德方面来。

由于玉器代表了不同阶级,佩带玉佩成为贵族阶层的时尚,死后以玉殉葬更体现其显赫的地位。

陶瓷工艺

  商代的制陶业有明显的分工。

陶瓷以灰陶为主,多为素面,也有刻印兽纹和几何纹的的陶器,以及刻有简单的绳纹、弦纹、旋涡纹等。

商周时代出土的原始陶瓷在原料的处理上尚不精致,釉彩不够稳定。

原始瓷器造型主要有尊、罐、瓮、豆、簋等。

小结

  中国的早期文明主要体现于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的造型和早期文字之上。

这些创造都是在“敬天”的思维前提之下开始的。

同时以满足实际需求为目的的某些工艺技术得到了总结和新的发展。

术语

  青铜;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史官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点,它以祖先祭祀崇拜为基础,从早期的巫术占卜记事发展到宫廷史官记事编年,由此保存一个国家每一朝代的连续不断的历史活动。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体,以兽面牛首为主体。

左右对称展开。

其形象狞厉可怕,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到春秋时就基本消失。

思考题

  1青铜器的分类。

  2商周青铜器的特点和代表作。

参考书目

《中国美术史纲》    李公明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简史》    谢丽君李倍雷    安徽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    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文化史》    张维清高毅青    山东人民出版社

《小逻辑》[德]黑格尔      商务印书馆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战国、秦汉美术

教学内容:

战国、秦汉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战国、秦汉美术基本范围。

教学重点:

帛画、兵马俑、汉画像

授课过程:

              第三章  战国、秦、汉美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墓葬美术

墓葬帛画

一、战国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一贵妇着宽袖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而立,在腾龙舞凤的接应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5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面正中画一危冠长袍,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御舟型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龙尾企立一鹤,龙身下画一条鲤鱼,表示龙正在天河中行进。

    这两件楚国帛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

它们的实际用途都是作为葬仪中的“铭旌”;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引魂升天”;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墓主人的肖像;人物都作正侧面立像,墨笔线条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战国帛画具有一定的绘画水平和技巧。

造型、构图、运笔均已摆脱幼稚的绘画时代,为秦汉的绘画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汉代帛画

  长沙马王堆1号、3号墓的内棺棺盖上均覆盖着“T”字形旌幡帛画,全长两米许,构图基本相同。

上段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中段绘墓主人出行,宴席等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的生物。

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这两幅帛画,在艺术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