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424465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

  A起风:

这是怎样的风?

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

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

(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B下雨:

那这雨呢?

(生①很细很细;

生②像牛毛,像绣花;

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

  春风拂面微风吹拂凉风习习清风徐徐毛毛雨毛毛细雨细雨如丝牛毛细雨蒙蒙细雨细雨绵绵绵绵小雨细雨如烟烟雨蒙蒙细雨飘零阴雨绵绵淅淅沥沥雨丝飘洒

  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

(斜风细雨)D还可以叫?

(微风细雨,和风细雨)F春天:

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

(没有)你怎么知道的?

(板书理解:

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

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三、品读词眼,感悟心境

  

(一)自由读词,寻找原因

  

(二)品读想象,寻“不须归”之源。

  1、词人为什么不想回家?

(生:

景色美、春景美)①有哪些景物很美呢?

请圈出写到的景物?

②反馈、出图:

山、白鹭、花、水、鳜鱼、风雨、箬笠,蓑衣随机了解:

西塞山、白鹭、鳜鱼③这些景物哪方面很美呢?

  A、(外显)颜色美:

你怎样知道的?

(白、青、绿)

  (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B、(隐藏)颜色美:

除了白、青、绿这三种色彩,你好像还看到了哪些色彩?

又是从哪些词语想象到的?

(西塞山:

郁郁葱葱青翠;

桃花:

粉红;

鳜鱼:

青黄间有黑斑,肉质细嫩而鲜美)④仅仅是被迷人的春光陶醉了吗?

鳜鱼肥板书)⑤青翠的

  西塞山,白鹭飞翔,粉红的桃花,鳜鱼鲜美,多么清新,多么明丽呀

  A、谁想读读

  1、2两句?

多么享受呀,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何乐

  而不为呢?

谁想当当快乐的张志和谁想当当幸福的张志和

  B、谁能(还想)让白鹭飞得更高,鱼儿更欢跃?

自由读。

  C、指名读。

  D、再指名读。

  2、你还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又闻到了什么?

(配乐)请选一个画面写一写:

按一定顺序写(从上到下、从远

  到近、从下到上、从近到远)还可按动静结合的方法写。

  3、交流写话:

  (指名说→评讲→自由读)我好像看到(灰蒙蒙的天空,碧波漾漾的音乐河面上,飞过一排

  白鹭,它们展翅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

  (自由自在地飞翔)西塞山隐隐约约,像害羞的小姑娘。

不远处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

  着。

  岸边,桃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

  河水涨高了,变绿了。

河里不时游过一群群淡黄色的鳜鱼。

有时

  跃出水面,溅起朵朵小花。

有时与花瓣捉迷藏,这里就像仙境一般。

  评:

  

(1)色彩丰富而协调。

  

(2)把江南水乡的春色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

  (3)以动衬静。

  (4)写得生机勃勃。

  

(二)拓展信息,悟“不须归”之情。

  1、过渡:

春景美,鳜鱼肥,怪不得词人张志和不须归你们了解

  过张志和吗?

老师也了解了一些。

  2、补充介绍张志和生平。

  ①出示照片和生平②出示《唐书·

张志和传》中的句子: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读→你觉得他钓到了什么?

生①自由自在(板书)生②好心情生④悠然自得生③悠闲

  3、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渔父之意不在鱼,在乎心情也。

让我们也做个快乐的、幸福的、悠闲的张志和吧齐读全词。

  4、过渡:

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读了他这首词后,也写了一首词。

  想读吗?

  四、反复诵读,初探词牌特点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交歌》。

自由读①第一遍,我当兄长(师读张松龄整首词),你们当贤弟张志和读整首词。

②第二遍,他哥哥担心弟弟神驰心醉于水乡春景,流连忘返、乐而忘归,不再回家,于是:

师放慢读兄长后两句(生也放慢速度读贤弟后两句)③第三遍,师快读两句(生也快读)④第四遍,(师慢读最后一句)生也慢读最后一句⑤第五遍,师急呼唤,且须还生急回答:

不须归

  3、词人在这山山水水之间,还愿意回去吗?

让我们一起留住这美丽的山光水色,一起留下这份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背诵)出图、配乐

  4、欣赏唱词,进一步体会意境和心境。

  五、延伸课外,布置作业。

  词人还写了另外四首《渔歌子》表现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课外,大家可以去读读。

  唐张志和《渔父乐》春景美鳜鱼肥不须归自由自在《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篇2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词和词牌。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

例如: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

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自由读。

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

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

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

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

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

评价:

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

  了。

  三、品读,感受诗词画面美。

  过渡语:

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品味这首词。

词的作者张志和,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词更有特点。

张志和有个好朋友叫颜真卿……

  板书: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

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

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

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

再听一遍。

  *说说。

画面上都有些什么?

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

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

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

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读得真好老师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

这样吧,我们一起共同用粉笔画出来,好吗?

师生小结:

画面美吗?

美在哪儿呢?

引导学生看黑板,师生共同描述:

第一,美在色彩协调……第二,美在动静结合……

  3、品读词中画。

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

一起读出来吧。

  *师:

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师:

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读句子生:

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师:

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生:

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师:

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

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斜风细雨不须归”。

谁“不须归”啊?

呵呵,原来是这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人。

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里。

这位渔人虽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非常耐人寻味。

他是谁?

为什么“不须归”呢?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

看看词人简介。

你读懂什

  么了吗?

  “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师:

  (引导看黑板渔人背影图),如果说这位渔翁就是张志和,那么此时你一定看到他的神情了。

想象一下,他的神情是怎样的呢?

……师:

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

板书:

悠闲自在小结:

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情境诵读。

  来,让我们静静地坐在乌蓬船上,或者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带着桃花味儿的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悠闲自在地吟诵——生:

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拓展读,品味词人“钓”之蕴。

  *过渡语:

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拓展:

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

有词为证,验证一下。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

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

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

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五、回味读,升华诗词“钓”之情。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

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

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

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板书设计:

渔歌子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悠闲自在(画面)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篇3课前交流一下:

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游戏,好吗?

待会儿屏幕上会出现三组词语,老师只让大家齐读一遍,看看只读一遍,聪明的你能一下子记住几个词语?

(屏幕出示)同学们表现真棒,相信这节课同学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

请大家一起背一遍。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张志和写的词——《渔歌子》。

  (板书课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你还知道有哪些词牌名吗?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0页。

  出示学路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

提示:

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

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出示词语认读。

强调多音字“塞sà

i”,看插图理解“箬笠、蓑衣”。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

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谁再来念念?

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4、教给大家一个声音清亮的方法:

坐正,挺胸,抬头看前面?

  再念一遍。

  三、理解句意,感受如画的江南美景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

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

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

拿上笔,做上记号。

  2、数数,有多少景物?

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诗词就是这么简洁。

正是应为简洁,这些景物的颜色呀、姿态呀都没有写进去,那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师先说:

怎样的西塞山?

翠绿的西塞山生:

危峰兀立的西塞山生:

陡峭的西塞山生:

山清水秀的西塞山师:

怎样的桃花?

粉红的桃花生:

多姿多彩的桃花生:

姹紫嫣红的桃花师:

怎样的斜风?

微微的斜风师:

细雨?

蒙蒙的,凉凉的师:

流水、白露、鲑鱼?

选一个说说?

鲜美的鲑鱼时快时慢的流水

  3、这些景物加了颜色、姿态,生动多了。

那能不能把这些颜色、姿态送到这首词中,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词所描写的景色?

  4、在他们两个的描述中,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

(美丽如画)

  (板书)

  5、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课件出示:

白居易《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四、入境如情,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

  人是怎样的穿着?

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生:

渔夫在斜风细雨中迟迟不想回家,好像沉浸在这美丽的意境

  中板书:

悠然自得人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高兴,有鳜鱼钓生:

舒畅生:

兴奋,他想,今天的晚餐有着落的生:

平和,笑眯眯的。

  师是啊,表情都看到了。

  完善板书:

美丽如画景悠然自得人兴奋舒畅情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

  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补充另一首词《天净沙秋思》你再看看,这个人的心情如何?

  兴奋舒畅的吗?

(悲哀、忧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虽然没有学过这首词,但是聪明的孩子,你们能从作者笔下的景物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

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这首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江南春时的美丽景色,还通过景物感受到诗人悠闲自得、兴奋舒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

(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

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里的归又是指回哪里?

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

  (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

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生:

  (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

  (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狂风浪起且须还。

  (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且须还。

  (齐读)不须归。

  (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

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

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

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2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

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

  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

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

  到鱼吗?

师:

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3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

  鼻而来,一起读——[音乐响起]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

  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6、后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词,里面有一个句子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大家写文章的时候常常被用到。

你觉得是指哪一句?

为什么?

西塞山?

因为景色美丽,一看到美丽的景色,就想起这句诗。

  :

青箬笠?

  7、如果朋友看见我在雨中散步,问我,咦,你怎么不回家呢?

我可以用一句诗回答他——斜风细雨不需归如果有一个人遇到了困难,经历了艰难,他也可以用一句诗安慰自己——斜风细雨不需归看来斜凤细雨不仅指自然界的斜凤细雨,还可以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小结:

现在,到底词会流传哪一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首诗还会千古流传,一定还会流传下去,从同学们中间流传下去。

  最后我们在这首音乐中结束这堂课。

美丽如画景悠然自得人兴奋舒畅情《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篇4教材依据《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

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

青山、白鹭;

桃花、流水、鳜鱼;

渔翁、斜风、细雨。

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

  (板书课题和诗人)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

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

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

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板书:

悠闲自在)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

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

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

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

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

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

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

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

  《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

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

拓展活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