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895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x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2013-08

第一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一、师德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一)师德的含义

1、师德

指教师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的总和,是教师应遵守的道德原则规范和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2、理解

(1)师德超越了一般的职业道德

第一,师德涵盖面广,渗透性强

超出职业道德范围,渗透到公德与私德中

第二,师德要求高,示范性强

应是一种事业,道德验证效应也要求以身立教

(2)师德是一种特殊的角色道德

角色是指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第一,从社会意义上看师德的产生发展

教师角色先于教师职业出现,兼职教师早于专职教师出现

中国古代,教师一直作为特定角色存在,具有“兼职”和“官师合一”特点(国子祭酒等);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宗教垄断学校教育,教师由僧侣、教士等担任,民间商人、木匠等也充任教师。

第二,从个体意义上看师德的产生发展

师德在个体身上的成长发展过程与个体接纳、内化教师这一角色历程同步

第一阶段(准备期):

立志于从教的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准备;

第二阶段(规范期):

获教育机构认可,进入教师行业,遵从师德规范;

第三阶段(磨合期):

外在的师德规范与教师个人内在道德之间的冲突与磨合(社会其它角色、内在角色调适);

第四阶段(自由期):

师德上走向自主,能自觉地按师德要求规范言行。

(二)中国传统师德思想概述

1、中国传统师德的显着特点

(1)服从整体的道德要求

这是由中国文化的政治伦理一体化的特征决定的,强调整体,轻视个性

(2)综合、全面的道德要求

师言、师行、师形、师德和师功诸方面都有很高要求

(3)积极入世的道德要求

坚持修、齐、治、平,强调以“出世”精神干一番“入世”伟业

(4)内心自觉的道德要求

强调内心的道德自觉,主张教师要“洁身”、“立身”

2、传统师德的主要内容

(1)深厚的爱生敬业情感

首先,爱岗敬业方面的主要表现:

第一,诲人不倦的精神

第二,无私教诲的宽广胸怀(无私无隐)

第三,积极主动的教育态度

其次,爱生的情感主要包括:

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爱生如徒

第二,热爱学生,但不放纵、迁就、溺爱

第三,对学生殷切的希望,谆谆的教导

(2)强烈的育人至上意识

坚持以德育为先,要求人才德、才兼备

(3)严谨的为人师表作风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思想品质、作风行为时时影响学生

(4)不倦的好学进取精神

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好学博识

第二,疑旧知新

第三,知行并重

(5)精湛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方法上的财富:

第一,因材施教

第二,循序渐进

第三,启发诱导

第四,寓教于乐

(6)鲜明的教育开明作风

主要表现:

第一,对待教育对象上的平等

有教无类

第二,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

教学相长

3、传统师德的现代批判

(1)传统师德建设的目的和动力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目的:

维护和巩固儒家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统治地位

动力: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其封闭性的一面,与当今创造性、开放性人才观不相适应

法古、崇威的价值取向

教学内容上的经学化

教学方法上的好古、注释

师生关系上教师的权威倾向

(三)西方师德的历史考察

1、古希腊罗马时期

著名教育家有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昆体良等

(1)即言即行

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爱护学生

反对教师体罚学生

(3)民主平等

2、16-18世纪

著名教育家有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1)树立榜样

(2)热爱学生

(3)宽严适度

(4)遵循自然

3、近代时期

著名教育家有赫尔巴赫、第斯多惠、乌申斯基、涂尔干等

(1)教师要拥有良好人格

(2)教师要自我教育

(3)以教育为事业

(4)尊重学生个性

4、20世纪以来

著名教育家有杜威、苏霍姆林斯基、贝克等

(1)热爱学生

(2)师生民主

(3)尊重个性

(四)中西师德的主要区别

1、中国古代讲求“内得于己”,在道德修养上注重内省、慎独和自我修养,西方重视外在因素对道德的约束

2、中国强调教师自我修养,教师的表率作用,使教师形象神圣化,西方强调教师外在行为的表演,并非发自内部的道德养成

3、在相当时期内,中国教师被看成某种神圣的或社会主导性观念的传播者,在西方文化中,教师是引路人、指导者,而不是绝对权威者和传道士

二、师德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新时期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

1、高校教师的工作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2、高校教师的工作对象具有多层次性

3、工作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和高尚道德情操育人

4、工作既是对知识的传递,又是对知识的创造与应用

(二)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师德特点

1、高校师德属专业道德,是师德的组成部分,与社会公德、家庭道德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2、师德作为专业道德有着与其它专业道德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特质

3、高校师德与中小学师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实现“以德治校”的重要保证

2、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需要

3、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4、转变社会风气的需要

(1)教师道德建设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方面

(2)教师道德建设具有影响的广泛性,对整个社会道德具有辐射效应

(3)主要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道德水平的学生来影响社会的道德风气

5、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

三、师德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

1、全面性和高层次性的统一

(1)全面性的两个决定因素:

第一,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二,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需要(关系复杂多样)

(2)高层次性的表现:

第一,传递文明、塑造未来,突出的奉献精神

第二,将职业与自己的生命、人性和人生理想融为一体,将职业的社会期望与道德义务化为一个人的职业良心和人生志向,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也实现劳动、创造、奉献社会的崇高目的

2、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理想:

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活动时,对未来的一种有可能实现的倾向或态度

高师道德的理想性是指教师对该职业价值的认识与追求,是由高校教师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关系决定的

现实:

目前的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客观存在,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

高师道德的现实性是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3、社会性与个体性发展的统一

高师道德的社会性是指高校教师在教育劳动中确立的社会理想和献身教育事业,在为社会做贡献中提高和实现个人价值

高师道德的个体性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各自具有的特点,它包括:

(1)个人倾向性特征;

(2)个人心理特征;(3)个人的社会人格特征等

4、典范性与深远性的统一

典范性是指在道德行为上,高校教师在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对大学生思想、人格所产生的示范性效果。

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激励,二是矫正

深远性是指在道德影响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比其它职业道德影响更广、更深远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

1、含义

指那些概括和反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社会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并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要求

2、主要内容

(1)教师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指从业者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志向与抱负

教师职业情感与职业信念影响着教师个人职业理想

社会主义高校教师职业理想是以马克思注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思想理论指导,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接班人。

它是职业道德各因素的核心,它对各因素起决定和指导作用,是高校教师应树立的职业信念

(2)教师职业责任

责任:

个人对社会或他人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做与自己的职责、使命、任务相宜的事情

高校教师职业责任一是指社会向高校教师提出的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的总和;二是指高校教师在教育劳动中自觉意识到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的合理性,并把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作为个人内在道德需要和自己对社会和教育事业应尽的使命(教书育人)

(3)教师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指人们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与采取的行动

高校教师职业态度是指高校教师基于对自己职业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而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采取的思想作风和行为

在道德认识上,表现为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在道德情感上,热爱关心学生;

在道德信念上,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对自己要求严格

(4)教师职业纪律

高校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和条文等

强制性表现为:

一是必须遵守,二是违反受罚

遵守应做到:

一是增强教师职业意识;二是认真学习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三是将纪律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四是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5)教师职业技能

高校教师职业技能是指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

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第一,随科技发展知识表现的综合性,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扩大更新知识面;

第二,学科和专业理论的抽象性和更替性越来愈突出,要求知识的创新性和批判性越来越鲜明;

第三,要求有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技能,以及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

应对之策:

第一,刻苦学习,与时俱进;

第二,掌握规律,提高能力;

第三,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6)教师职业良心

良心:

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

它是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用:

行为前启指导作用,行为中启控制监督作用,行为后启评价作用

(7)教师职业公正

公正即公平、正直、没有偏私,职业公正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坚持真理、秉公办事、赏罚分明、一视同仁

作用:

第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二,有利于教师威信的形成;

第三,能给学生的道德心灵以良好影响。

(8)教师职业道德荣誉

荣誉:

一定社会整体或行为当事人以某种赞赏性的社会形式或心里形式,对一定义务和相应行为具有的道德价值所表示的肯定性判断和态度

作用:

第一,能推动教师更好地履行义务,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尽职尽责;

第二,能教育和鼓励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尊师重教

 

第二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和作用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

(一)形成的物质基础

1、社会分工是教师道德产生的物质前提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道德产生的根源

3、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教师道德性质

4、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直接决定其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的内容

5、教师道德的内容随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职业道德的主流)

(1)重视个人的物质利益

(2)增强了集体主义的精神

(3)强调了个人的独立人格

(4)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二)形成的文化前提

1、文化是教师道德形成的动力

(1)文化为教师道德的形成设定目标

(2)文化为教师道德的形成培育心理素质

(3)文化影响着教师道德的核心——世界观和价值观

2、文化的优秀特质是教师道德形成的基础

(1)提倡慎言力行,强调教书与育人的结合

(2)注重教师形象的塑造,强调完美品质

第一,要求信仰坚定

第二,要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第三,要求勤业敬业

(3)文化的传承决定了教师对传统师德的发扬

第一,以身作则

第二,热爱教育

第三,教书育人(经师与人师)

第四,热爱学生

(4)文化规范教师道德的社会意义

第一,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

第二,德教为先和知行合一的道德原则驯化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一)一般本质

1、教师道德根植于社会经济关系

(1)社会经济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客观物质基础

(2)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教师道德的发展变化

(3)对教育目的和人才模式的影响,必然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道德素质

2、教师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继承性

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由教育活动的本质和目的所决定

其目的和本质是培养人,故教师职业的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教书育人

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与教育活动的本质之关系:

第一,教育活动是教师职业道德产生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教育活动的目的、对象、工具、时空和结果等决定其既是一种知识传授活动,又是一种品德教育活动,这必然要求教师在道德行为上具有强烈的典范性

第二,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相对独立的道德意识,反过来对教育活动以至整个社会生活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特殊本质

1、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1)教育活动的目的性(人)

(2)教育活动环境的群体性

(3)教育活动对象的反馈性

2、特殊本质

(1)教学利益是教师道德的基础

教学利益是指教育劳动满足个性发展需要和一定社会需要与否及满足程度,它体现的是以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关系为主线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按主体构成不同,可分为:

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利益、教师职业内部的群体利益和社会的教育利益三个层次

社会的教育利益涉及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统治阶级的要求和教育事业本身的要求三个方面

(2)教育事实是教师道德存在的前提

教育事实是指教师作为积极的主体,处理教育过程中各种复杂关系的合理的教育活动及其结果

教育事实具有道德意义主要表现为:

第一,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

第二,在教育事实面前,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因为他对自己的选择负有责任

第三,教师选择的教育行为,触及到各种利益之间的原有平衡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1、对改良社会道德风气的辐射作用

(1)通过所培养的学生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

(3)通过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影响周围的人

2、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示范作用

(1)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和设计者

(2)教师是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引导者

(3)教师是学生道德素质陶冶的诱导者

3、对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提升作用

(1)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2)是加强自身修养、追求自身完善的内在动力

 

第二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一、基本原则

(一)道德原则

1、道德原则

一定社会从其整体利益出发向人们提出的、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则,它直接表达的是一个社会一般的、普遍的道德命令和要求,在道德规范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

2、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

(二)内容

1、热爱教育的原则(教学与科研中)

地位: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

基本内容:

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教育工作,要有高度民主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尽职尽责,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精力。

意义:

热爱并忠于高校教育事业是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

2、集体主义原则(教学与科研中)

确立的依据:

由于学生成才是多方面因素所形成的“教育合力”综合所致,故要求高校教师要有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基本内容:

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3、人道主义原则(教育教学中)

人道主义之发展和内容(略)

(1)全方位的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

(2)非溺爱,与严格要求密切联系

(3)向学生学习,真正达到教师相长

二、主要规范

(一)道德规范

1、道德规范

主要指反映人们在社会上所承担的具体的道德义务和责任,作为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所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和标准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调整教育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判断教师行为的具体到的准则,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具体化

(一)主要内容

1、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1)为人师表

指教师在品德修养、处世待人、教学科研、治学精神等方面都应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榜样和楷模。

(2)诲人不倦

含义:

指教师殚精竭力、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偏私、不藏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孜孜不倦、不厌其烦、想方设法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践行方法:

第一,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发现学生个性

第二,应让教学超越课堂,培养创造性思维

第三,应让学生心理健康,达到身心和谐发展

2、教师与同行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1)克服“文人相轻”的恶习,尊重和信任同行

(2)工作上相互学习和帮助

第一,主动接近同行

第二,民主公正地对待同行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规范

(1)高校教师基本职责和任务的深刻含义

第一,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其道德情操

第二,传授知识,是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

(2)基本要求

首先,要有认真、负责、尽力的态度

其次,要努力钻研教学方法

最后,要加强学习,做到博学多才

第一,关心社会、国家形势,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乃至民族兴亡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

第二,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并能通过自己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这些知识

第三,广泛涉猎其它学科知识,使自己具有全面的文化科学素质和渊博的知识,为教学科研打下基础

4、教师在科学研究中的道德规范

(1)要有学术道德

第一,坚持真理和科学精神;

第二,尊重他人成果;

第三,不滥用学术权力

(2)反对学术腐败:

表现形式:

第一,学术研究的功利化:

假冒伪劣,不择手段;跨文化的学术复制

第二,学术评价的非理性化

第三,文人相轻及学术不公平

第四,泡沫学术

产生原因

第一,学术体制的弊端:

行政与学术不分;学术评价机制不完善

第二,健康学风的缺乏:

缺事实求是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及平等对话的风气;不以腐败为耻的社会风气仍有影响;媒体的批评声不够

第三,监督机制的缺失

社会危害

第一,不利于学风建设,弱化学术水平提高及与国际接轨

第二,遏制民族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的提高

应对措施

第一,改革学术管理机制

第二,加强道德建设,培养学术精神:

出台学术道德规范;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健全法规,加大惩处力度;拓展多种监督渠道(公示、申诉和听证、舆论)

三、主要范畴

(一)教育职责

1、含义:

一是指社会对高校教师在履行职业时提出的道德要求总和;二是指高校教师在教育劳动中,自觉意识到社会对高校教师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的合理性,把遵循师德原则、规范和要求,看作是个人的内在道德要求,是教育使命的自觉领悟。

2、作用:

(1)是保证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总则

(2)有利于进行道德上的“综合判断”,选择正确的教育行为

(3)有利于师德内化

(二)教育公正

1、含义

公正:

指分配社会权利和义务时应遵循的具体的平等价值尺度。

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特别是社会整体与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关系的道德准则。

教育公正:

指在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要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也就是要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

2、意义:

(1)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灵魂塑造

(2)有利于学生尊敬老师和信任老师

(3)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育良心

1、含义:

首先表现为一种为教育事业献身的高度职业责任感;其次表现为一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道德上的自我评价能力。

2、作用:

(1)选择教育行为前起导向作用

(2)教育行为中起监督作用

(3)教育行为后对行为后果和影响起自我评价作用

(四)教育威信

1、含义:

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的威信也就是指教师在学生集体、教师集体中的道德尊严、道德地位和道德影响。

2、类型

(1)制度化权威

(2)学识化权威

(3)人格化权威

3、作用:

(1)是教师产生职业自豪感和自我进取的积极精神因素

(2)其高低直接影响教育实践的好坏

4、提高措施:

(1)客观基础: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提高全民道德文化素质,养成尊师重教

的社会氛围是保证

(2)主观努力:

第一,要有渊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良好教研态度

第二,要珍惜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即自重

第三,致力奉献,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威信的关系

(五)教育和谐

1、含义:

在整体教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使他们在品德、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和谐、自由地发展。

2、内容:

(1)个人与外界的和谐:

社会、自然、文化、人际关系

(2)个人自身的和谐:

身心和谐、人格和谐

 

第三讲高校教师道德行为的选择和评价

及职业道德的培育与修养

第一节高校教师道德行为的选择和评价

一、道德选择

(一)道德冲突

1、含义:

指道德主体在进行道德选择时所遇到的矛盾状态,即道德主体在特定情况下必须做出某种选择,而这种选择符合或违背某种道德准则,实现或牺牲某种道德价值,从而使主体陷入举棋不定、左右为难的境地。

2、道德冲突的层次:

(1)行为取向上的义利冲突

高校教师的义利冲突发生的主要领域:

第一,教育教学领域:

职业重心偏移;师生关系中价值天平失衡

第二,科研学术领域:

主要与学术腐败相联系:

出版物低水平重复;制造学术泡沫;抄袭剽窃;用权钱捞取学术职称;学术评审腐败

调适、化解对策:

第一,明确高校教师个人利益的正当性的界限

第二,不能把个人利益仅仅等同于个人物质利益

第三,集体主义原则是调节高校教师义利冲突的价值尺度

(2)行为表象上的角色冲突

含义

角色:

指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借助自己的主观努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角色冲突:

指因角色期望不一致而产生的个人心理或感情上的矛盾和冲突。

它主要包括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多种角色或规范不相容)两种

主要表现:

第一,不同角色期望引起的角色冲突

第二,工作角色和生活角色的冲突

第三,权威角色和朋友角色的冲突

第四,领导角色和顺应角色额的冲突

第五,教师角色和班主任角色的冲突

主要原因:

第一,社会规范不当,造成教师角色额定位困难,从而产生角色冲突

第二,社会对教师期望过高,教师难以做到

第三,学习不够从而对自己的角色认识有误、承担角色太多、角色体验不良、

角色扮演技巧运用失当等都会造成角色冲突

(3)行为动机上的心理冲突

主要表现:

第一,期待角色与实际角色引发的心理冲突

第二,社会称誉与社会现实引发的心理冲突(最现实、最剧烈)

第三,高付出和低待遇引发的心理冲突

第四,角色责任和自我价值实现引发的心理冲突

第五,角色环境和社会环境引发的心理冲突

心理调适:

自我调适:

指个人通过学习和主观努力,弄清和掌握教师角色期望的含义及社会要求,提高技能,高效、自如地完成角色义务与职责的自我调适行为。

社会调适:

指社会给教师提出适当角色期望或创造适合个人发展的角色化环境。

(二)道德选择

1、行为及其特点

(1)涵义:

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方式

(2)特点:

第一,积极能动的自主活动

第二,受意识支配并被意识到的自觉活动

第三,受社会条件制约并具有某种社会倾向的社会性活动

(3)类型:

道德行为、非道德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