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12 湖心亭看雪.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7961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12 湖心亭看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12 湖心亭看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12 湖心亭看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12 湖心亭看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12 湖心亭看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12 湖心亭看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12 湖心亭看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12 湖心亭看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12 湖心亭看雪.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12 湖心亭看雪.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12 湖心亭看雪.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12 湖心亭看雪.docx

《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12 湖心亭看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12 湖心亭看雪.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12 湖心亭看雪.docx

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题12湖心亭看雪

12* 湖心亭看雪[见学生用书B本·B8]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余住西湖余拏一小舟

B.是日更定矣更有痴似相公者

C.是金陵人是日更定矣

D.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解析】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辨析。

A项的“余”都是“我”的意思;B项“更”的意思分别是: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C项“是”的意思分别是:

判断动词/指示代词,这;D项“白”的意思分别是:

白色/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与“问其姓氏”中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

A.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C.其船背稍夷。

(《核舟记》)

D.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解析】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辨析。

“问其姓氏”中的“其”为代词,BCD三项中的“其”也为代词。

A项中“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天与云/与山/与水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A项的正确划分应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理解性默写。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__雾凇沆砀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__,__上下一白__。

(2)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使人想起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__大雪三日__,__湖中人鸟声俱绝__”两句。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__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__”,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__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__”,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__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__”,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5.下列诗句中,与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相似的一项是( B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诗句的理解。

B项中,表达的是遇到知音的喜悦,与本文中的情景相似。

A项中,表达的是即使好友远隔千里彼此也会心灵相通;C项中,描写的是与好友依依惜别的情景;D项中,表达的是分别在即,作者对好友的劝慰之语。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

日晡①,至北固,舣舟②江口。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③天为白。

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

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

锣鼓喧阗④,一寺人皆起看。

有老僧以手背采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

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

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选自张岱《金山夜戏》,有改动)

【注释】①日晡(bū):

傍晚时分。

②舣(yǐ)舟:

停船靠岸。

③噀(xùn):

喷,吐。

④喧阗(tián):

哄闹声。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雾凇沆砀__白汽弥漫的样子__

(2)徐定睛__慢慢地__

(3)一寺人皆起看__全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

本题可根据句意来推断词语的意思。

(1)句意为: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2)句意为:

慢慢地定睛看。

徐:

慢慢地。

(3)句意为:

全寺的人都起来观看。

一:

全。

7.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拏一/小舟

C.更有痴/似相公者

D.盛张灯/火大殿中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划分句子朗读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还要考虑句子的意思。

本题可根据句意来划分。

A项句意为:

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划分正确。

B项句意为:

我撑着一条小船。

正确划分:

余/拏一小舟。

C项句意为:

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正确划分:

更有痴似/相公者。

D项句意为:

在大殿中大张灯火。

正确划分:

盛张灯火/大殿中。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答案】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答案】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疏疏落落如同残雪一般。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

(1)句中重点词有:

“绝(消失)”。

(2)句中重点词有:

“漏(洒漏)”。

9.请从【甲】文中概括出一个成语。

【答案】万籁俱寂(或:

水天一色)。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对成语的掌握。

如可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概括出“万籁俱寂”。

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10.【乙】文中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

(建议答题字数:

50字左右)

【答案】①在深夜的时候因为月色明亮,欣喜撑船到金山寺;②在寺中粉墨登场,唱着戏曲惊醒了全寺的和尚;③唱完戏曲后扬长而去,留下众人各自惊异。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然后对张岱的具体行为进行概括,最后看他的哪些行为体现了他的“痴”,把这些行为表述出来即可。

1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中张岱的率性之举,并从两文中找出描绘舟子、山僧不解的句子。

【答案】示例:

【甲】文中,张岱入夜后,独自一人,冒奇寒乘船外出观西湖之景。

【乙】文中,张岱二更天带着奴仆和道具,突然到金山寺演戏,惊到寺里的众人。

【甲】文中表现舟子不解的句子是“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文中表现山僧不解的句子是“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作答本题时,要特别注意第一问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张岱的率性之举”,第二问则是从原文中找出描绘舟子、山僧不解之态的句子。

【参考译文】

【乙】

崇祯二年中秋的第二天,我由镇江前往兖州。

日暮时分,到达北固山,将船停靠在江口。

月光如同流水从囊中倾泻而出,江中波涛吞吐,露气吸收着月光,喷薄至天空都成了白色。

我感到极大的惊喜,划动小舟去拜访金山寺,已经是二更时分了。

经过龙王堂,进入大殿,到处都昏暗宁静。

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疏疏落落如同残雪一般。

我呼唤小奴携带演戏的用具,在大殿中大张灯火,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等几出戏。

锣鼓喧哗,全寺的人都起来观看。

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

慢慢地定睛看,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为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到的,都不敢去问。

戏演完了,将要天亮了,解开缆绳,划船过江。

山僧送到山脚,久久地目送我们,弄不清楚我们到底是人、是怪、还是鬼。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

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

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竟不得醉。

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三鼓归寝。

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

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节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霁:

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李岕(jiè)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

这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

生,指男伶。

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

③呆白:

苍白。

④苍头:

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

⑤欱(hē):

同“喝”。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万山载雪__覆盖__

(2)余勉强举大觥敌寒__抵抗__

(3)直至山趾__指山脚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

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同时注意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特殊情况。

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

如“载(覆盖)”。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明月薄之操蛇之神闻之

B.浴雪而立拖冰凌而归

C.声为寒威所慑中轩敞者为舱

D.以其境过清以刀劈狼首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辨析。

A项中的“之”分别是:

音节助词,不译/代词,指这件事;B项中的“而”均为“连词,表修饰”;C项中的“为”分别是:

介词,被/系动词,是;D项中的“以”分别是:

连词,因为/介词,用。

1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

本题根据主语“酒气”“积雪”和副词“竟”断句即可。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万山载雪,明月薄之。

【答案】所有的山峦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

(2)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答案】箫声被寒气的威力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时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出来。

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载”“薄”“为”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固定句式的翻译,如“声为寒威所慑”是被动句。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6.举例说明本文描写龙山冬景时的写法及其作用。

(建议答题字数:

50字左右)

【答案】示例:

主要运用白描的写法,如“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这种写法,文字简练朴素,清新淡雅,写出了雪山的奇景。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据此从文章中找出运用白描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即可。

17.选文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建议答题字数:

25字左右)

【答案】示例:

流露出作者真挚的隐逸之思和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需要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整合筛选后,即可找到答案。

【参考译文】

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大约深三尺。

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着我。

所有的山峦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一片苍白。

坐久了觉得有点冷,一个老仆人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喝酒御寒,酒气缓慢地上升,在雪中喝酒,竟然不能够醉。

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箫声被寒气的威力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

三更的时候(我们)回去睡觉。

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直到山脚,满身是雪地站着。

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西 溪

张 岱

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

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

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

后得凤凰山,乃云:

“西溪且留下。

”后人遂以名。

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大似黄山松。

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

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

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余友江道暗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隐。

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后人遂以名__命名__

(2)目厌绮丽__满足__

(3)精舍在西溪__房子__

(4)招余同隐__隐居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

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本题可根据句意进行作答。

(1)句意为:

后人于是便用这个名字来给(西溪)命名。

名:

命名。

(2)句意为:

眼睛就会满足色彩绚烂的景色。

厌:

满足。

(3)句意为:

在西溪有精巧的房子。

舍:

房子。

(4)句意为:

邀请我一同隐居。

隐:

隐居。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当以西溪为最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B.大是奇景

是日更定矣(《湖心亭看雪》)

C.过岭为西溪

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D.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

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辨析。

A项“以”的意思分别是:

介词,把/介词,因为;B项“是”的意思分别是:

判断动词,是/代词,这;C项“为”的意思都是“判断动词,是”;D项“之”的意思分别是:

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2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

本题根据谓语动词“买”“列”以及连词“以”即可断句。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

【答案】宋高宗第一次到武林,因为这个地方物产丰富,想在这里建立都城。

(2)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

【答案】这个地方有一间秋雪庵,(里面)一片芦花,在明月的照映之下,白得像堆积的雪一样,真是奇妙的景观。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

(1)句中重点词语有“至(到)”“以(因为)”“都(建立都城)”。

(2)句中重点词语有“映(照)”。

22.《湖心亭看雪》中深夜独往湖心亭赏雪,《西溪》中为自己未能在西溪归隐而感到遗憾。

请你说说张岱具有怎样的个性和情趣。

(建议答题字数:

30字左右)

【答案】率真自然、随性而为、淡然独立的个性和沉醉于自然美景、赏玩风景的闲情逸致。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

《湖心亭看雪》中张岱深夜独往湖心亭赏雪,可以看出其率真自然、随性而为、淡然独立的个性;《西溪》中张岱对西溪景色的描绘,可以看出其沉醉于自然美景、赏玩风景的闲情逸致。

【参考译文】

西 溪

粟山高六十二丈,绕一周共十八里二百步。

山下面有个岭叫石人岭,(石人岭)陡峭挺拔十分稳固地矗立着,形状和人相似,(旁边)类似于发髻的两座山峰也是一副耸立的样子。

过了石人岭就是西溪,(这里)居住着几百户村民,(村民)聚集起来成为村落和集市。

相传在北宋南渡的时候,宋高宗第一次到武林,因为这个地方物产丰富,想在这里建立都城。

后来得凤凰山作为都城,便说:

“西溪暂且留下(供定都选用)。

”后人于是便用这个名字来给(西溪)命名。

(西溪)处地十分偏僻幽静,有很多古梅,梅花树枝条短小,枝条弯曲并密集交错,很像黄山的松树。

喜欢游玩的人到这个地方,买了些很小的(梅花),栽种在花池或树盆里,来作为精致景观。

这个地方有一间秋雪庵,(里面)一片芦花,在明月的照映之下,白得像堆积的雪一样,真是奇妙的景观。

我认为西湖确实是江南美丽的地方,深入它中间的时候,眼睛就会满足色彩绚烂的景色,耳朵就会满足笙笛奏出的乐曲,想寻找深幽的溪流和迂回曲绕的山谷,可以像桃源、菊水那样避让尘世的地方,应当把西溪当作最好的地方。

我的朋友江道暗在西溪有精巧的房子,邀请我一同隐居。

我因为留恋于奢靡的尘世,未能赶到那里,到现在还深感遗憾悔恨。

23.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段关于“雪”的文字。

(不少于100字)

【答案】示例:

清晨,拉开窗帘,窗外的景色令我大吃一惊:

好一个粉妆玉砌、冰雕玉琢、银装素裹的世界,到处一片白。

细看那雪:

毛茸茸、亮晶晶,飘到地上还发着耀眼而细碎的光,落光了叶子的树枝上挂满了亮晶晶的银条,房檐上挂上了水晶般的小冰笋,为房檐镶上了一道玲珑剔透的花边。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首先需要明确写作的主题为“雪”,其次要注意题干要求“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最后要注意语言的连贯。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