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9156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

《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林栽培Word格式.docx

13.顶端优势:

活跃的顶端分生组织或茎尖常抑制其下部侧芽的发育,表现上部芽萌发早且生长势强,向下依次减弱的现象;

14.垂直优势(verticaldominance):

由于枝条和芽的着生方位不同而出现的生长势差异。

表现为直立生长的枝条生长势旺;

斜生、平生枝生长势弱,下垂生长的枝条更弱;

枝条弯曲部位的背上芽,枝条长势强于背下或侧芽;

15.叶面积指数:

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

一般经济林木的LAI在3-6范围内比较合适。

16.花芽分化:

指叶芽的生理和组织状态向花芽的生理和组织状态转化的过程,是植物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转折点。

17.授粉:

花粉从花药传到柱头上的过程,授粉方式分为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

18.受精:

雄性配子(精子)与雌配子(卵子)的融合形成合子(受精卵)的过程。

19.坐果:

经过授粉、受精后,花的子房膨大而发育成果实,在生产上称为坐果。

通常经济树木的坐果率为10%-35%。

20.经济林的生态环境:

指经济林所生存的地点周围空间一切生态因子的总和。

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地貌因子、生物因子等。

21.光周期现象:

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22.温度三基点

23.生物学零度

24.有效积温

25.需水量:

生产1g干物质所需的水量,即经济林在整个生长期或某一发育阶段所吸收的水分总量与该时期所生产的干物质总量的比值。

26.土壤质地:

指组成土壤矿质颗粒各粒级(砂粒、粉粒、黏粒)组成含量的百分比;

27.土壤结构:

指土壤颗粒排列的状况,如团粒状、柱状、片状、核状等;

28.土壤通气性:

指土壤空气以及其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29.土壤肥力:

供给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

30.土壤污染:

由于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活动,使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及农用化学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进入土壤中,当其数量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甚至破坏经济林生态平衡,使经济林产量下降,品质变差或受毒物的污染,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

31.经济林的生态最适带:

在经济林垂直或水平分布带中,最适宜经济林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地带。

32.异株克生:

也叫化感作用,某种植物向体外排出特定生物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抑制附近的同种或他种植物生活的现象。

33.种间关系是指生长在一起的两个以上树种通过相互作用对另一方生长发育、生存所产生的利害关系。

34.四旁地指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植树所用的土地。

35.撂荒地是指停止农业利用一定时期的土地,一般造林的条件(指整地和幼树抚育)较好,可在造林初期的行间间作农作物。

36.采伐迹地是指采伐森林后腾出来的土地。

因腾出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新采伐迹地和老采伐迹地两种。

37.冠下造林地,是指老林未采伐前就利用林冠下形成的特殊森林环境进行造林。

适用于幼年耐荫的经济树种造林,在幼树长到需光阶段之前要及时伐去上层林冠。

38.造林地:

是一定的造林地区之内的某个具体造林地段,也称宜林地,是经济林生存的外界环境

39.在造林地上凡是与经济林木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统称为立地条件(或森林植物条件,或简称立地)。

40.栽培密度或称初植密度,是单位面积林地上栽植点或种植穴的数量,通常以每亩或每公顷栽若干株为计算单位。

41.种植点的配置是指一定密度的植株在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42.林林混交:

是在同一块林地上栽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并可根据不同树种的不同龄期及其生长特点,在林冠下种植草类和食用菌等,组成一个乔、灌、草、菌复合的立体经营结构。

43.混交方法是指不同树种的植株在林地上配置和排列的方式。

44.间和行间混交:

株间混交又称行内株间混交,即一行内用不同树种彼此隔株或隔几株混交的方法,适于某些株距大,收获期长的与株距小、收获期短的树种混交;

45.行间混交又称隔行混交,即不同树种隔行交替混交的方法,适用于乔木与灌木的混交或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的混交。

46.带状混交即不同树种用三行以上组成带状彼此交替混交的方法。

47.块状混交又称团状混交,即不同树种栽种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块状进行混交的方法。

48.林农间作:

是在经济林内利用其株行间的空地来间种生长期短的农作物(含药材、绿肥等)。

49.整形:

根据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结果习性、不同立地条件、栽培制度、管理技术以及不同的栽培目的要求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培育一个有效光合面积较大、能负载较高产量、生产优质产品、便于管理的树体结构。

50.修剪:

根据不同树种生长、结果习性的需要,通过短截、疏枝、回缩、摘心等技术措施,剪成所需要的树形,以保持良好的光照条件,调节营养分配,转化枝类组成,促进或控制生长和发育的技术。

51.疏剪:

又称疏删、疏除、疏枝,是将一年生枝或多年生枝从基部剪除

52.长放:

又称甩放,对枝条任其连年生长而不进行修剪

53.缩剪:

又称回缩,指剪掉2年生枝条或多年生枝条的一部分。

54.目伤:

又叫刻芽,指在1年生冬芽上方0.5cm左右处,用刀或小钢锯条刻伤皮层,深达木质部,以促进刻芽的萌发力、成枝力,促发短枝。

 

二、填空

1.五大林种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2.栽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A中心产区:

B边缘产区:

C引种栽培区:

3.经济林木的生长发育周期:

A生命周期、B年生长周期、C昼夜生长周期

4.经济林木按照繁殖方式的不同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5.有性繁殖的经济林木生命周期一般分为3个阶段:

童期.成年期衰老期.

6.无性繁殖的经济林木其生命周期一般分为4个阶段:

幼树期、初产期、盛产期、变产更新期、

7.经济林木营养器官包括根、营养芽(叶芽)、枝、叶

8.繁殖器官:

花芽及其内部的花序、单花和两性器官

9.根按来源分类实生根系、茎源根系、根蘖根系

10.根按根的种类及结构分为主根、侧根、须根

11.根按功能与结构又分为生长根、吸收根、过度根、输导根

12.根系分布分为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13.芽由枝、叶、花的原始体以及生长点、过渡叶、苞片、鳞片构成。

14.芽的类型,根据芽在枝条上发生的位置分A顶芽B侧芽或腋芽

C不定芽:

从枝的节间、愈伤组织或从根以及叶上发生的芽。

15.根据芽的性质分A叶芽B花芽C混合芽,萌发后既开花又长枝叶,如柿、D纯花芽,萌发后只开花不长枝叶,如杏、李

16.根据芽的活动情况分A活动芽B休眠芽

17.枝条按功能分结果枝,营养枝

18.叶分类单叶,复叶

19.花芽分化时期:

生理分化期、形态分化期、性细胞形成期;

20.影响开花的环境因子:

温度、光照、水分、树体营养、植物生长调节剂

21.经济林对光的适应性划分树种A喜光树种B耐荫树种C中性树种

22.干旱内陆性土壤地带谱:

由东而西的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与漠土带构成

23.土壤pH6.5时,养分的有效性良好

24.一般海拔每升高100m,光照强度增加4%-5%,紫外光增加3%-4%;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禁止在25°

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因此,25°

以上陡坡已经不适宜栽植经济林。

26.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

有利(互助、促进)、有害(竞争、抑制

27.荒山造林地可分为草坡、灌木坡及竹丛地等。

28.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分为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环境状况两个方面。

29.造林地整地方法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梯级整地、带状整地、块状整地’)

30.确定栽培密度时,可根据具体条件分别采用初植密度等于永久密度或初植密度大于永久密度两种方法。

31种植点的配置方式有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双行带状形及等高栽植等。

31.植苗成活与否的关键在于苗木内部的水分平衡。

在起苗、假植、包装、运输以及在栽植的过程中,注意要保护苗木,尤其是对苗木根系的保护。

32.植苗可分为裸根栽植和带土栽植。

目前经济林栽植时大多采用裸根栽植方法。

33.直播①全面播种(撒播)

②局部播种一般可分为条播和穴播两种。

34.分殖造林因所用材料不同,具体方法可分为分根、分蘖和地下茎等。

35.栽植方法分为植苗,直播,分殖

36.混交有短期混交和长期混交的区别

37.在经济林栽培中,营造混交林,首先必须明确混交目的和混交时期,然后再确定树种搭配。

38.混交方法有A株间和行间混交B带状混交C块状混交

39.经济林的立体经营包括

(一)、林林混交

(二)、林农间作型

40.抚育管理时期

(一)、营养生长期的抚育管理

(二)、结果期(收获期)的抚育管理

(三)、衰老更新期的抚育管理

41.灌溉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沟灌②穴灌③树盘灌④分区灌⑤喷灌⑥滴灌⑦树干环形管喷灌法

42.林木的分枝方式有主轴分枝,合轴分枝,假二叉分枝,多歧分支

43.剪时期分为休眠期修剪,又叫冬季修剪和生长期修剪

44.衰老更新期的抚育管理更新的方式有主枝更新和主干更新

45.植物对光周期(日照长短)而适应的几种植物类型

A长日照植物B短日照植物C中日照植物D中间型植物

三、简答

1.经济林栽培的意义

A经济林产品种类繁多,不仅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产品和原料,同时为人民生活直接提供果品、油料、粮食、调料、香料、饮料、中药材等。

B经济林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可通过综合利用,提取制成各种产。

C.保护生态安全的作用,美化城市和农村,绿化荒山、荒滩,保持水土,有利于生态平衡。

2.我国经济林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A经济林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

B生产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单位面积产量低

C经济林产业化程度低,第二、三产业滞后,综合效率低下

3.种和品种的区别

种:

种是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通常认为“种”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

占有一定的分布区;

同种的个体彼此交配可以产生遗传性相似的后代,而不同种个体之间存在着生殖上的隔离。

品种:

品种概念定义为在任一方面具有独特性的栽培植物群,它可通过有性的、无性的或其他的方式繁殖或重组,保持或重现其独特性,并把品种分为纯系品种、群体品种、杂交品种、综合品种、多系品种、无性系品种、人造多倍体品种和中间品种等8类。

4.我国经济林资源的特点

A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B资源分散,分布不均

C栽培利用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

D充分利用土地,开展多种经营

E家生野生同时利用,广开生产门路

F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5.中国经济林栽培区划共分为4级

(1)气候带:

北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中热带、赤道热带、青藏高寒区域(划分出16个气候带)

(2)干湿区: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3)亚区:

是栽培区划和组织生产的单元

(4)小区:

6.延长产期的方法?

成年期应加强肥水管理,合理修剪,最大限度地延长盛产年限,延缓树体衰老,争取丰产优质。

7.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①地上部有机养分的供应;

②土壤温度:

开始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生长上限温度;

③土壤水分与通气状况:

适合的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80%;

④土壤矿质营养:

根具有趋肥性

土壤肥沃,根系生长期长,发根多而密;

土壤瘠薄,根系瘦弱稀少,生长时间短;

有机肥和氮肥可促进吸收根的发生。

8.花芽分化的调控途径

针对不同树种花芽分化的特点,合理调控环境条件,采取对应的栽培技术措施,调节树体营养条件及内源激素水平,控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平衡协调发展;

9.影响授粉受精的因素

内在因素:

树体自身的遗传特性、年龄、营养状况、花本身的状况;

外在因素:

温度、湿度、风、修剪、施肥、灌水。

10.贮藏营养对经济林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提高贮藏营养的栽培措施有哪些?

11.生态环境对经济林的作用

A生态环境影响经济林的生理作用:

光合、呼吸、吸收、传导等方面。

B生态环境影响经济林生物量的生产;

C生态环境影响经济林有用化学成分的形成、转化、积累;

D生境因素对经济林的作用:

综合作用与单因素主导作用相结合。

12.不同地域的品种移栽应注意什么?

南种北移:

生长期延长,推迟休眠

北种南移:

缩短生长期,提前休眠

14.充分利用光能的途径

(1)合理密植:

提高经济林单位面积截光率;

(2)复层群落:

混交或林农间作;

(3)加强管理:

选择和改善对光合作用有利的条件,如土、水、肥的管理;

(4)育种途径:

培育高光合效能和低呼吸消耗的新品种;

(5)合理矮化密植和整形修剪:

减少无效消耗,提高经济产量。

15.干旱区发展经济林的措施:

A选栽抗旱性强的树种、品种和砧木;

B提高保水能力:

营造防风林、深翻压绿、深沟高畦;

C减少水分蒸发、蒸腾:

中耕、覆盖、除草、喷布抑蒸保湿剂;

D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效益:

滴灌

16.改善土壤深层通气性的措施:

园地深翻熟化、利用砂质土或砾质土、山地建园时修筑梯田、穴灌等。

17.防治土壤污染的途径

①严格控制污染源,采用净化措施

②严格监测,设立监测站:

利用指示植物

核桃(SO2),枣、桃(HF)

③选抗性强的树种

如无花果、银杏、枣等

④选用净化空气效果好的树种,

如银杏、栗、桑、山楂、沙棘、核桃等

⑤按国家标准,合理施化肥,农药和人工合成激素等,生产无公害经济林产品

18.克服忌地性的措施:

①在前作的旧址上先种植1-2年农作物或绿肥(黑麦、苜蓿);

②避开前作的栽植穴;

③将旧栽植穴更换新土;

④增施有机肥、绿肥,深翻深耕;

④多次灌水排毒,淋洗残毒。

19.为什么经济林规划、营造及栽培管理上特别强调“适地适树”?

20.地形与地貌的差别:

①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总称,地形起伏的大势一般称为地势。

五大地形为:

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是一个区域内的地表形态.它侧重于根据地面的形态来分类。

从一个地区的高低起伏、开阔闭塞、地貌组合等因素综合起来显现的特征来进行分类,可分为五种基本地形:

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主要体现在山脉)。

②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各种面貌,是不同的地质条件造就的,各种内外力作用后的结果。

根据形态分类则可以划分出五大地形;

根据成因分类则有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风蚀地貌、雅丹地貌等。

所以说,地貌的概念其实比地形要大。

地貌侧重于从成因上来划分。

因每种营力为主形成的地貌,都有其特定的地表特征、演变规律,这样便于研究。

它主要分为:

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大类。

每种里面又可以分出若干亚种。

比如流水地貌就还可以分为侵蚀地貌,沉积地貌等等。

21.种间矛盾的调节途径

(1).选择适宜的混交树种,进行合理配置

(2)、采用合理的混交比例和混交方法

(3)、调整混交造林时间或苗木年龄上的差异

(4)、采取抚育管理措施(如平茬、修枝、间伐等),调节种间矛盾。

22.经济林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

(1)组成系统种类单一,结构简单;

(纯林为主)

(2)是一个物质生产系统。

(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主)

23.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方法

A主导环境因子法

B生活因子法

C立地指数法

D逐步回归法

24.造林整地的作用

改善立地条件、保持水土、提高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便于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25.确定密度的原则

1、根据经营目的确定密度

2、根据树种或品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确定密度

每株经济林木所占面积,不能小于自身树冠的投影面积。

3、根据砧木的生物学特性确定密度

在选用嫁接苗造林时,栽培密度应充分考虑砧木的生物学特性

4、根据立地条件确定密度

5、根据经营方式确定密度

经济林纯林密度应比林农间作、林林混交的大;

进行机械化作业的经济林,为方便造林、抚育和收获所使用农机具的运行,应加大行距,缩小株距。

6、根据栽植技术确定密度

总的原则是,要在充分利用立体空间的前提下,保证林地通风透光良好。

26.林农间作型的意义

合理间作能够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有利于保持水土,防止杂草竞争,减免病虫危害,促进林分生长,增加短期效益;

林地间作,以耕代抚。

经济林可以长期间作,连年耕作,年年丰收。

27.营养生长时期的作用

营养生长期的抚育目的是:

消灭杂草和疏松土壤,为幼树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除草);

施肥灌溉保证幼树快速生长(间作绿肥);

通过幼树的整形培养成良好的树体结构幼树的整形和修剪)。

.

28.修剪、整形的意义

提早结果;

保证树体丰产稳定;

提高品质;

老树更新复壮,延长结果期;

推迟衰老期和减少病虫害发生。

29.现有低产林改造改造技术措施:

A深挖垦复;

B调整密度;

C增施肥料;

D高接换冠;

E除病灭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