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8220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9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docx

专升本植物学复习资料1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

1.矿化作用:

在非绿色植物作用下,土壤中有机态化合物转化为无机态化合物过程的总称。

2.碳素循环:

自然界中的有机和无机含碳化合物在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下,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过程。

3.氮素循环:

自然界的氮及氮素化合物在生物作用下的一系列相互转化过程。

4.植物学: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界和植物体的生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5.植物解剖学:

研究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形态建成的规律,结构与功能以及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6.植物分类学:

按照植物进化的程序和植物间的亲缘关系,对植物进行分类的科学。

7.植物生理学:

研究植物体内部活动及各种过程,以及植物体在个体发育中因生活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的物质变化的科学。

8.植物遗传学:

研究植物的遗传和变异以及人工选择的理论及实践。

9.植物生态学:

研究植物体对环境的适应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相关知识点

1.一般将植物界的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六大类群。

2.藻类、菌类和地衣统称低等植物;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统称高等植物。

3.根据植物体内是否含有叶绿素,把植物区分为绿色植物和非绿色植物。

细菌和真菌体内部具叶绿素,属于非绿色植物;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具叶绿素,属于绿色植物。

4.植物是自然界的第一生产力。

5.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简单的无机物(CO2和H2O)合成碳水化合物,植物能利用光合产物进一步合成脂肪、蛋白质、多糖等复杂的有机物。

6.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内。

7.中国是研究植物最早的国家。

8.亚里斯多德和阿弗芮斯特被公认为植物学的奠基者。

9.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创立了植物分类系统和双名法,为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定了基础。

10.19世纪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首次提出“细胞学说”,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

11.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对生物学的发展起了巨大影响。

12.植物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的规律,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植物分布的规律,植物进化与分类,植物资源利用等。

13.植物形态学是植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14.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可简要地概括为描述、比较和实验三种方法。

三、综合知识

1.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1)植物是自然界的第一生产力;

(2)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3)植物界是植物种质保存的天然基因库;(4)植物对环境的具有保护作用。

2.与农、林业科学的关系

植物学是造林学、森林学、果树学、园林树木及花卉、树木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等专业学科的基础。

农业方面的考生主要从:

遗传育种、新品种培育、野生种驯化、珍稀物种保护、病虫害防治、食物资源等方面重点回答。

林业方面的考生主要从:

荒山绿化、水土保持、城市绿地建设、园林苗木培育、林业资源利用等方面重点回答。

 

第二章植物细胞

一、名词解释

1.细胞:

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单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植物细胞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两部分构成。

原核细胞:

细胞的遗传物质分散于细胞中央一个较大的区域,没有膜包被,这样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

原核生物: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即它们的细胞遗传物质分散于细胞中央一个较大的区域,没有膜包被。

真核细胞:

细胞的原生质体都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细胞内有各种被膜包被的细胞器,这样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

真核生物:

是所有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其细胞具有细胞核的生物的总称。

2.原生质:

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原生质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3.原生质体:

活细胞中细胞壁以内各种结构的总称。

原生质体由原生质构成,一般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

4.胞基质:

质膜与核膜、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部分称为胞基质。

5.细胞器:

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细微结构,包括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质体、高尔基体、核糖体、微管等。

(意为:

细胞内的器官)

6.质膜:

细胞质紧贴细胞壁的膜状结构,也叫细胞膜。

7.内质网:

分布于细胞质中,由一层膜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

膜系统:

细胞质内内质网复杂交织以及内质网与质膜和核膜想连接形成的系统称为膜系统。

(调节细胞器之间的物质交换)

8.胞质运动:

在生活细胞质,胞基质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它能带动其中的细胞器,在细胞内作有规则的、持续的流动,这种运动称胞质运动。

(细胞内细胞质的流动)

9.细胞核: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

10.质体:

绿色植物特有的细胞器,它是一类与碳水化合的合成、贮藏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

前质体:

未成熟前的质体称为前质体。

造粉体:

在细胞生长过程中能积累淀粉的白色体称为造粉体。

造油体:

在细胞生长过程中能参与油脂形成的白色体称为造粉体。

自体吞噬:

溶酶体消化分解细胞自身的局部细胞质或细胞器的现象称为自体吞噬。

自溶作用:

溶酶体将衰老或不需要的细胞溶解掉的现象称为自溶作用。

细胞骨架:

细胞质内由微管、微丝、中间纤维和微梁四种不同粗细的蛋白质性质的纤维状细丝交织形成的网络系统称为细胞骨架。

11.液泡:

植物细胞中由单层膜围成的贮存水、离子和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的细胞器。

12.细胞内含物:

细胞生长过程中,原生质体新城代谢活动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

生理活性物质:

生活细胞以至整个植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13.细胞壁:

包围在植物细胞原生质体外由多糖类物质组成的起支持作用的结构。

14.纹孔:

在细胞壁的形成过程中,局部不进行次生增厚,从而形成薄壁的凹陷区域,此区域成为纹孔。

纹孔缘:

纹孔四周增厚的壁隆起部分称为纹孔缘。

纹孔腔:

纹孔四周增厚的壁向中隆起形成的腔室。

单纹孔:

细胞的次生壁加厚过程中,纹孔缘不隆起,形成的纹孔口底同大,纹孔腔成圆筒形,正面观察成一单一的圆,这样的纹孔称为单纹孔。

具缘纹孔:

细胞的次生壁加厚过程中,纹孔缘隆起,形成底大口小的纹孔腔,正面观察呈现大小两个同心环,这样的纹孔称为具缘纹孔。

半具缘纹孔:

由彼此相邻的厚壁细胞上产生的具缘纹孔和薄壁细胞上产生的单纹孔形成的纹孔对称为半具缘纹孔。

15.胞间连丝:

穿过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细丝。

16.超微结构:

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出的细胞结构称为超微结构。

17.细胞壁的特化:

细胞在形成次生壁时,原生质体常分泌不同性质的化学物质填充在细胞壁内,与纤维素密切结合而使细胞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细胞壁的特化。

木化:

细胞壁上增加木质的特化。

角化:

细胞壁上增加角质的特化。

栓化:

细胞壁上增加栓质的特化。

矿化:

细胞壁上增加矿质的特化。

18.细胞周期:

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之间细胞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

分裂间期与有丝分裂期:

19.染色质:

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内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的细丝状结构。

(由于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故称染色质)

20.染色体: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折叠、缩短、变粗的结构。

21.染色体组型:

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具有一定数目和大小、形状的染色体,这些特征的总和叫染色体组型。

22.细胞板:

有丝分裂进行胞质分裂时,位于赤道板的纺锤丝收缩增粗,形成成膜体,成膜体在赤道面上融合成一薄层称为细胞板。

23.有丝分裂:

又称为间接分裂,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分裂涉及DNA浓缩成可见的染色体和出现纺锤体的一种细胞分裂类型。

24.减数分裂:

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由此产生四个单倍体细胞(配子),染色体数目减半(2n→n)的特殊细胞分裂方式。

25.无丝分裂:

又叫核粒纽丝分裂,在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也不形成纺锤体,细胞核直接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裂成大小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细胞分裂方式。

26.同源染色体:

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形状、大小、长度相似的两个染色。

27.同源染色体配对: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来自父本的与来自母本的大小和形状都很相似的染色体配合成对的过程,称为同源染色体配对。

28.二价体:

减数分裂I前期I的粗线期中两条同源染色体配对后,原来2n条染色体形成n对染色体,每一对含有两条同源染色体,这种配对的染色体称二价体。

29.四分体:

减数分裂Ⅱ末期Ⅱ形成的四个结合在一起的子细胞,称为四分体。

30.联会:

减数分裂I前期Ⅰ偶线期来自父本和母本的同源染色体侧向靠紧,两两配对现象称为联会。

二、相关知识点

1.植物有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1665年英国人虎克用自制显微镜发现细胞,他观察到的细胞仅仅是死细胞的细胞壁。

3.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4.细胞的形状是由所处环境和担负的生理机能决定的。

5.细胞根据其进化程度和结构复杂程度可以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6.原核细胞比真核细胞小,结构简单。

与真核细胞构造比较,原核细胞没有核膜。

7.病毒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

病毒比细菌小,但比蛋白质分子大。

8.病毒不能在非生命物质上生长而需在活的有机体上生存。

9.生活的植物细胞由细胞壁和原生质体两大部分组成。

10.原生质主要由水、无机盐、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类等化合物组成。

水的功能:

溶剂、物质运输、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植物体温;无机盐的功能: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维持细胞酸碱度,调节细胞渗透压;蛋白质的功能:

组成细胞的某些部分,参与细胞代谢,贮藏细胞所需物质;核酸的作用:

对细胞的遗传、生长、发育、细胞分裂、蛋白质及其它细胞成分合成有作用;脂类的作用:

构成各种膜结构,形成植物体其他物质,参与细胞壁形成,参与酶和激素合成,储藏热量;糖类的作用:

光合作用产物,细胞代谢活动的能源,构成原生质、细胞壁的主要物质

11.幼苗和嫩叶含水量达鲜重的60%~90%,成长的树叶含水量达鲜重的40%~50%,休眠的贮藏种子只有10%~14%。

含水量高,细胞的代谢活动效率高。

12.原生质中含有没有无机盐,是植物细胞生命活动中不可缺乏的物质。

13.蛋白质占原生质干重的60%。

14.按其空间构型蛋白质可分为纤维状蛋白和球状蛋白。

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结合蛋白(糖蛋白、脂蛋白、核蛋白等,属于结构蛋白)、酶蛋白和贮藏蛋白。

15.核苷酸是核算的组成单位,核酸的类型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16.脂类除含C、H、O三种元素外,还有韩P和N等元素。

细胞中最重要的脂类是:

磷脂和糖脂

17.细胞中重要的糖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

18.原生质中生理活性物质主要有酶、维生素、激素、抗菌素等。

19.原生的性质:

物理特性(张力、粘性、弹性、流动性)、胶体特性(带电性与亲水性、扩大界面、凝胶作用、吸胀作用)、液晶性(膜具流动性)

20.原生质体是细胞有生命的部分,是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进行的场所。

21.质膜在光镜下是看不见的,在电镜下呈“暗-明-暗”三层。

功能:

使细胞与外界环境隔离,控制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传递能量和信息,生化反应的重要场所。

22.内质网有两种类型:

光面内质网(与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和糙面内质网(附着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功能:

核糖体集中分布的场所,形成细胞内的运输和贮藏系统,提供细胞空间的支持骨架。

23.细胞质运动有两种情况:

转动式运动(具有单个大液泡)和循环式运动(具有多个液泡)。

胞质运动是生命活动的一种标志,一旦细胞死亡,流动也随之停止。

24.细胞核是细胞中最大最重要的细胞器。

细胞核由核膜、染色质、核仁和核液等组成。

核膜是双层膜,核膜上有核孔。

核仁是细胞核内合成和贮藏RNA的产所。

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细胞核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蛋白质、核酸、拟脂、酶和其他无机成分。

细胞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细胞的遗传、生长和发育。

25.线粒体由外膜、内膜、嵴和基质组成。

内腔和嵴表面是线粒体主要功能区。

功能:

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能量,被称为“动力工厂”。

26.质体是绿色植物特有的细胞器。

成熟质体根据其所含色素及功能不同可分为叶绿体、有色体和白色体三种类型。

所有质体都是双层膜结构。

叶绿体存在于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中,主要是叶肉细胞。

叶绿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和作用。

光合作用整个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光反应,在类囊体上进行,第二是暗反应,在基质中进行。

叶绿体也能合成自己的DNA、RNA和蛋白质。

有色体所含色素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白色体是不含色素的质体,多见于幼嫩或不见光的组织细胞中,贮藏组织的细胞中较多,多聚集于细胞核附近。

在光照和一定条件下,白色体产生色素转变为叶绿体或有色体,叶绿体也可随着细胞及外界温度变化而转变成有色体。

27.核糖体又叫核蛋白体,没有膜结构,存在于生活细胞内。

成分是RNA和蛋白质。

功能:

合成蛋白质。

28.高尔基体由扁囊组成。

功能:

运输、与细胞壁的形成和分泌作用有关。

29.溶酶体由单层膜组成。

成分是多种水解酶,而酸性磷酸酶为特有。

功能:

分解细胞内储存物质,自体吞噬,自溶。

30.圆球体是单层膜结构。

功能:

储藏细胞器,积累脂肪,也具有溶酶体的性质。

31.微体是单层膜。

植物细胞中已查明的两种微体是:

过氧化物酶体(存在于高等植物叶肉细胞中)和乙醛酸循环体(出现在油料植物种子萌发时)功能:

与圆球体、线粒体配合,将储藏的脂肪转化为糖类。

32.细胞骨架由微管、微丝、中间纤维和微梁构成。

微管分布在质膜内侧和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小泡的周围。

33.原生质内的细胞器根据结构和功能可以划分为三类结构体系:

(1)以生物膜为基础的生物膜系统(质膜、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

(2)以微管、微丝等为基础的细胞骨架系统;(3)以DNA-蛋白或RNA-蛋白形成的颗粒状(或纤维状)结构体系(染色体、染色质、核糖体)。

34.幼嫩细胞不具液泡或仅具小而多的液泡。

中央液泡的形成标志着细胞已发育成熟。

细胞液的主要成分是水。

液泡的功能:

调节渗透压,控制水分出入,使细胞具有坚实性,贮藏各种养料及代谢产物。

35.细胞内含物可以分为三大类:

贮藏的营养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生理活性物质(酶、维生素、植物激素等)、其他物质(有机酸、单宁、精油、花青素、植物碱、无机盐类和结晶)。

36.糖类是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能源的物质基础。

单宁有涩味,遇铁盐呈现蓝色以至黑色。

单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精油是一种挥发性的芳香物质。

花青素是溶解在细胞液中的色素,花青素使花瓣、果实、茎呈现红色、紫色、蓝色等颜色。

花青素的颜色与细胞液的酸碱度(pH值)有关。

植物碱具有药用价值。

植物中最常见的结晶是草酸钙结晶。

37.组成细胞壁的物质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质,除此之外还有多糖、水和蛋白质。

细胞壁中还有少量的活性蛋白(酶)。

38.根据细胞壁形成的先后,化学成分和结构方面的不同,细胞壁可分为胞间层(又叫中层)、初生壁和次生壁三层。

39.胞间层主要化学成分是果胶质,可塑造性强,高度亲水;初生壁主要成分是少量果胶质、半纤维素和纤维素,柔软,可以透过水分和溶质;次生壁主要成分是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

40.初生壁和胞间层在光学显微镜下很难区分界限。

41.所有植物都具有初生壁,但并不都具次生壁。

42.具缘纹孔主要发生在次生壁强烈增厚的细胞上;单纹孔主要发生在薄壁细胞上;半具缘纹孔主要发生在厚壁细胞与薄壁细胞相邻的细胞壁上,厚壁细胞上产生的是具缘纹孔,薄壁细胞上产生单纹孔。

43.胞间连丝常成束存在,在纹孔处发生,也可任意分布在整个细胞壁上。

胞间连丝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44.微纤丝在不同的细胞壁层中方向不同,初生壁中排列不太规则,次生壁中比较规则;次生壁的外、中、内三层,微纤丝排列方向不一致,增大理论细胞壁的坚固性。

45.细胞的特化常见的有:

木化、角化、栓化、矿化

46.木质不是碳水化合,而是亲水性物质,木化后硬度增加,增强机械支持作用,木化的细胞可以透水,导管、管胞、木纤维都属于木化的细胞;角质是脂类化合物,不透水可透光,防止水分过分蒸腾和微生物侵袭,多发生在植物体表皮细胞;栓质是脂类化合物,栓化后细胞失去透水和透气能力,栓化后的细胞多是死细胞,细胞壁富有弹性,多分布在茎秆、枝和老根外层,防止水分蒸腾,保护植物免受恶劣条件侵害;矿化的矿质常见的有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多分布在茎叶表层细胞,矿化后的细胞壁硬度增大,并保护植物不受动物侵害。

47.细胞数目的增加是通过细胞分裂来进行的。

细胞分裂的方式为: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

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48.一个细胞周期可以分为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G2期(DNA合成后期)、和M期(有丝分裂期)。

G1期DNA合成未开始,DNA含量2C;S期DNA复制期,DNA含量2C~4C;G2期每条染色体具两条相同的染色质丝,DNA含量4C。

G1期、S期、G2期合成间期,因此DNA增倍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各个时期经历的时间S期最长,M期最短,G1和G2期变动大。

49.间期的染色质和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是同一结构在不同时间的两种表现形式,染色质是伸展了的染色体,而染色体是凝聚的染色质。

50.同一种生物,每个细胞里的染色体数目一般总是恒定的。

生殖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即生殖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为单倍体,用n表示,而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用2n表示。

51.植物生长主要靠有丝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有死分裂主要发生在根尖、茎尖及生长快的幼嫩部位的细胞中。

52.有丝分裂包括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核分裂,第二个过程是胞质分裂,分裂结果形成两个与母细胞在遗传性上完全相同的新的子细胞。

53.有丝分裂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

54.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变为染色体,染色体含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核仁、核膜消失,纺锤丝出现;中期染色体排在细胞赤道面上,纺锤体形成,计算染色体数目比较容易;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末期子染色体变为染色质,新的核仁、核膜出现。

55.减数分裂是与生殖细胞或性细胞形成有关。

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是连续两次核分裂中,DNA只复制一次。

56.减数分裂全过程包括两次连续的分裂,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57.减数分裂Ⅰ中,偶线期出现同源染色体对,产生联会现象;粗线期出现二价体;双线期发生基因交换;末期Ⅰ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减数分裂Ⅱ为一般有丝分裂,前期Ⅱ较短,中期Ⅱ染色体排在赤道面上形成纺锤体,后期Ⅱ着丝点分开,染色单体向两极移动,末期Ⅱ形成四分体。

58.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终变期和中期,染色体最清晰,常用来计算植物的染色体数目。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2n的一半,成为单倍数。

59.无丝分裂是一种简单的分裂形式。

无丝分裂首先是核分裂,后进行胞质分裂。

60.无丝分裂可以出现分裂出几个核而不进行胞质分裂的。

61.无丝分裂在高等植物中多见于植物产生愈伤组织的部位以及一些植物的胚乳形成过程。

三、综合知识

1.了解植物细胞的意义。

植物有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

细胞是生命结构的单位,是生物结构中的一个形态学单位和生理学单位,又是生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础,是生物结构、功能和遗传变异的基本单位。

要了解各种植物的生活、生长、发育、遗传、繁殖和病变的规律,就必须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植物细胞。

2.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Schleiden)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提出了细胞学说,他们认为:

1)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2)每个细胞既作为相对独立的单位,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3)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4)生物体是通过细胞的活动来反映其功能的。

细胞学说的意义:

细胞学说从理论上确立了细胞在整个生物界的意义,把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有机体统一起来,揭示了生物构造的基本规律(同一性)和生物进化的内在根据。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细胞学说,把它与能量守衡、生物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3大发现。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细胞结构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核膜

染色体

单个染色体(1个环状DAN分子)

2个以上染色体

核仁

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多钟细胞器

光合作用结构

叶绿素a,细菌色素

具叶绿体,含叶绿素a、b

细胞壁成分

肽聚糖

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直接分裂或出芽分裂

以有丝分裂为主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显著差异。

(1)植物细胞具有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而动物细胞在细胞质膜外无细胞壁;

(2)植物细胞具液泡构造,动物细胞无此构造;

(3)植物细胞具有质体,尤其是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制有机养料,动物细胞不行。

4.简述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出的细胞结构称为超微结构。

用电镜观察,可看到叶绿体的外表有双层膜包被,内部有单层膜围成的圆盘状的类囊体,类囊体平行地相叠,形成一个个柱状单位,称为基粒。

在基粒之间,有基粒间膜(基质片层)相联系。

除了这些以外的其余部分是没有一定结构的基质。

5.有丝分裂的具体过程:

有丝分裂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前期:

染色质变为染色体,每一染色体含有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核仁、核膜消失

中期:

染色体排在赤道面上,出现纺锤体,染色体形状相对固定,排列规律,因此是计算染色体书数目比较容易的时期

后期: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为完整的染色体,随纺锤丝移至两极。

两极有一套与母细胞完全相同的子染色体。

末期:

染色体变为染色质,核膜、核仁出现,形成完整的子细胞核。

同时进行胞质分裂纺锤丝形成成膜体,成膜体最后形成细胞板,最后形成两个新的子细胞。

6.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分裂Ⅰ)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经历时间最长,变化最大。

前期Ⅰ:

又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

细线期:

染色体出现

偶线期:

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粗线期:

染色体纵裂成两个染色单体,形成二价体

双线期:

二价体分离,染色体上的基因交换

终变期:

核仁核膜消失

中期Ⅰ:

出现纺锤体,同源染色体对的两个染色单体向两极移动

后期Ⅰ:

同源染色体对的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染色体的着丝点不分开

末期Ⅰ:

形成两个子细胞,染色体不完全消失,每个子核中染色体数目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是一般的减数分裂,分为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和末期Ⅱ。

前期Ⅱ:

时间较短

中期Ⅱ:

染色体排在赤道面上形成纺锤体

后期Ⅱ:

着丝点分开,染色单体向两极移动

末期Ⅱ:

染色体变为染色质,形成四分体,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单倍数。

同时进行胞质分裂,最后形成四个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子细胞。

7.有丝分裂的特点和意义

有丝分裂中每次核分裂前必须进行一次染色体复制,分裂时,每条染色体分为二条子染色体,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保证每个子细胞具有与母细胞相同的数量和类型的染色体。

有丝分裂保证了子细胞具有与母细胞相同的遗传潜能,保持了细胞遗传的稳定性,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保证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8.减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