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1083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2.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doc

传播学研究对象

人类的传播现象及其规律;

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人类社会的一切信息传播活动,即借助符号进行的意义象征活动;

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内容

第二章传播研究的过程

第三章文献研究法

第四章内容分析法

第五章个案研究法

第六章调查研究法

第七章质的研究方法

中国传播学的研究简史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原院长朱立教授:

70年代末之前,也只是新闻与办报之术,“学”味不浓。

60年代,曾经在内部作为“批判资产阶级”的材料,翻译了一些西方传播学论著的片断。

57年《美国报纸的职能》《新闻学译丛》

1978年7月,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出版了“文革”后的第一家新闻学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郑北渭主编)。

创刊号上发表了文革后第一篇传播学译文《公共传播学的研究》(mass communication)

1978年10月,日本新闻学会会长内川芳美教授访问中国,在上海和北京介绍了传播学。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给当时80多位第一届新闻研究生做学术报告。

1982年4-5月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他的学生余也鲁陪同下访问了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并作了多场报告。

《传媒.教育.现代化:

教育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1982年11月,中国第一次全国性传播学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召开。

1983年,这次会议上散发的介绍性文章汇集出版,即《传播学简介》(人民日报出版社),这是第一本国人关于传播学的书。

1983年在“清除精神污染”的背景下,传播学被批判为“要害是否定阶级斗争”。

复旦大学国际传播学研讨会被迫停开

1984年,第一部传播学译著出版施拉姆:

《传媒,信息与人:

传学概论》;1986年,居延安《信息·沟通·传播》;1988年,第一本国人的传播学教材《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出版

86~88年多家媒体开展大规模阅听人调查

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传播学研究在一段时间内停滞。

90年代前期的传播学研究主要在新闻研究机构。

90年代后期研究中心转向高校

1990年,邵培仁《经济传播学》等5本著作

李克东《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陈力丹著,《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开明出版社,

1997年,孙旭培主编的《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

90《中国社会心理的轨迹》亚运宣传效果调查研究报告,中国受众调查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传播学研究近况

传播学译著的出版持续数年高涨

v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传播学译丛。

此后,出版持续高涨,至今至少有200种以上。

  

v2003年是个转折点。

此前出版的传播学译著,以教材为主;此后出版的传播学译著,经典专著开始多起来。

v存在问题:

研究层次,总体仍停留在介绍层面。

经验主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中普及

v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进行了全国第一次使用SPSS社会科学软件包来处理受众调查的调查数据。

v现在的问题,传播方面一个又一个的调查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实用化,要求服务于某个具体目的,但在学术上没有得出像样的、成系统的理论。

证实传播学假设的研究,形成规模

v这方面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关于议程设置论的研究。

§2001年出现了以中国的“《死亡日记》事件”、“2000年中国经济年人物评选事件”来阐释议程设置论的论文。

§2004年,中国学者发表调研报告,以上海和昆明市民对四种报纸的阅读情况,测量了若干变量与受众对媒体议程设置的敏感度的相关程度。

媒介形态研究开始受到关注

v随着近年传播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传媒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例如,熊澄宇教授主编的论文集《新媒介与创新思维》。

 “清华传播学译丛”中,多数关于此主题。

v开辟了较为广阔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空间

v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人气上升,文章多起来,出版的批判学派的译著也很多。

符号学、文化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等,都有译著出版,都有人在研究,也出现了学科带头人。

v研究的话题长期分散研究

v2003年以来传播学研究涉及的话有:

全球化对传媒和传媒文化的影响、新闻话语、媒介霸权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化研究学派、符号学本体论、意识形态理论、异化理论、媒介批判理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播理论、麦克卢汉的技术乌托邦主义、健康传播、影视叙事、沉默的螺旋理论、民意形成、议程设置论、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信息的适度冗余、信息过剩、媒介生态、第三人传播效果、数码沟、史前非语言媒介,以及对传播学术语翻译混乱的梳理等等。

v课堂教学,基本停留在大众传播学领域,而且主要是经验学派的观点体系。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符号学、批判学派只被提及,没有作为重要内容。

第三节传播学的流派与研究方法的形成

传播学界根据学者们在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上的不同,将他们主要划分为经验学派(empiricalschool)和批判学派(criticalschool)。

一、经验学派的传播学研究

1、研究的总体特征及研究方法的成因

经验主义传播学建立在三个哲学基点上:

基于统计的实验、因果决定论、量化分析和归纳主义

具有经验主义或行为主义的特征的原因

20世纪初美国整个传播研究侧重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倾向于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手段进行研究。

50年代美国传播学自立门户后,认为它终究可以透过正确的方法检验真理,进而改造社会。

美国传播学形成的过程中,较多地得到各种基金会、财团和私人的捐款,因而多少要反映这些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意图,当然会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

2、经验学派的主要学者和研究方法的创立

v拉斯韦尔——创立精确而系统的内容分析法。

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论文中的“一句话”、“三功能”奠定了他在传播学中的创始人地位。

一句话就是“5W”的传播模式理论,清晰地勾勒出美国传播学“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五大研究领域。

三功能为:

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卢因(勒温)

v是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

在美国,一些传播学者认为,卢因对群体(有组织的群众和社团)怎样影响个人、群体相互间影响的效果、新闻媒介怎样影响群体的研究,为美国的传播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v一项著名实验,分析领袖人物在分别采取民主、专制和自由放任的领导方法时,能够对被领导者施加何种影响。

v卢因将群体动力论应用到传播研究中。

——对军队士气问题进行实验研究

v卢因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的概念

霍夫兰

v是最早研究用说服的方法来改变人的态度的学者。

美国传播学界认为,霍夫兰关于说服能力和说服方法的研究,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v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霍夫兰及其助手选用《英伦之战》等四部影片,对入伍士兵进行实验,使他们了解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实验结果表明:

第一,纪录片有效地传播了1940午英国空战的实况;第二,对于改变对空战的不同看法有一些效果;第三,对于鼓舞士气和激发对敌人仇恨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v霍夫兰及其助手在战争末期对“一面理”还是“两面理”进行了实验

拉扎斯非尔德

v是被美国传播学界认为是最早对传播媒介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

在行为科学领域,他也被公认为用调查方法研究传播问题的奠基人。

v1940年对俄亥俄州伊里县的总统选举过程进行了为时半年以上的调查研究。

v得出结论:

新闻工具并不直接影响读者、听众,而首先是可能为“舆论领袖”接受,他们再将看到或听到的信息传播给同自己有联系的人。

这些舆论领袖被看作是他们的主要信息渠道。

v这个假设就是信息的“两级传播理论”,

v个案研究法则集中在对一个体的各个侧面进行综合分析,侧重考察一个人、一个社区或剖析一种媒介……。

与实验法和调查研究力图对事物总体某一个普遍性特征进行描述不同

v在个案研究的实例中,较有名的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怀特进行的“把关人研究”,这一研究开始并不提出什么假设,也不以最后结果去证实什么观点,其持殊意义在于较详细深入的占有资料,提出许多丰富的见解和观点,为后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批判学派的传播学研究

1、批判学派的由来及其特征

批判学派在欧洲的兴起的背景

v战后西欧政治局势趋于缓和,各种政治、文化思潮亦开始活跃,为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v美国传播学经欧洲“照搬”和应用后,暴露了它的缺陷,表明它不尽符合欧洲的实际。

v战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在西欧一度兴起,对批判学派的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

v在动荡、革命、反叛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传媒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日益凸显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的几乎各个学科如哲学、美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无不开始从批判性的立场涉足传媒研究,从批判性的视角审视传播现象,从而形成一种交叉态势和一个全新领域。

v实际上,传播学研究的批判学派并不是特指某一体系分明的研究派别,而是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研究流派与主张。

如: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国际传播的帝国主义批判;女性主义研究;英国的当代文化研究等流派都有较大影响。

批判研究共同的特征

v反对美国行为主义取向的量化传播研究,批判学派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宏观的社会系统,以“社会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而著称。

v批判研究基于深厚的哲学传统,企图从社会权力的运作,以社会权力的主控来关照媒体社会功能的解释与分析,探讨媒体在宰制与抗争之间所扮演的角色。

v与经验学派相比,他们的立场更倾向于批判现实而不是服务权势,他们的研究更注重于凸现问题而不是贡献方略,他们的方法更着眼于深度思辨而不是表层量化。

2、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及其研究方法

传播学批判学派大致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approach):

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文化帝国主义

政治经济学

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和揭示传媒的所有制结构及其与权势集团的利益关系,意在拆穿西方传媒诸多流行的神话,如客观、公正、多元化、新闻自由等等。

1970年,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哈洛伦等就英国媒体对1968年伦敦反对越战大游行所做的“歪曲”报道做了一项专题研究,出版了批判学派的经曲之作

———《示威游行与传播:

一个个案研究》

文化研究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从法国结构主义的传媒符号分析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的传媒文化解剖,从D·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到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从吉登斯(A.Giddens)的“现代性”分析到耶鲁的“四人帮”……取向广泛。

文化帝国主义

从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视野上,探究西方(特别是美国)传媒运作及其产品对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升温,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3、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主要学者理论

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阿尔都塞

v研究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功能、扮演何种角色。

他关于意识形态建构主体功能的论证认为,人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的,并且在不同的类别、领域和实际仪式等意识形态中生活、变动和存在着。

这种观点为传播学批判学派中的意识形态分斩,提供了理论依据。

英国文化学家S.霍尔

v从宏观文化学角度,提出媒介建构社会知识、形成规范和反映价值、塑造共识和提供“合法性”,从而扮演意识形态的解构角色。

这对于批判学派的文化分析,提供了一种思路。

v霍尔的主要论著有:

《电视讨论中的编码和译码》(EncodingandDecodingintheTelevisionDiscourse,1973),《文化研究:

两种范式》(CulturalStudies:

TwoParadigms,1980),《“意识形态”的再发现:

媒介研究中被压抑者的回归》(1982),《意识形态与传播理论》(IdeologyandCommunicationTheory,1989),《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文化、传媒与“意识形态”效果》,《结构“大众”笔记》等,1980年出版专著《文化、传媒、语言》(Media,CultureandSociety,AcademicPress,London)。

法国当代哲学家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有关思想

v人们一般把知识它视为某种自然而然的、外在于人的客观认识。

其实,任何知识都是人的言说,福柯把这些言说统称为“话语”。

v福柯认为知识并非自足的东西,而是各种集团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纵横捭阖的言说过程及其产物。

v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就是揭示各种知识、各种言说、各种话语在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权力背景(不仅仅是政治权力)。

v按照他的考察,话语权其实就是统治权,知识的意志其实就是权力的意志。

v因此,任何言说都体现着特定的权力意向和权力关系。

H·席勒

v对美国大众传播的结构、政策及其在政治经济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批判性的论述,席勒以阿明、华勒斯坦、弗兰克等人的“依附理论”为据,着重探讨了他所说的“军界—企业界联合体“(military-industrialcomplex),分析了由政府、军界和民间企业一同构成的这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如何促成美国大众传播势力的凌驾全球,又如何导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文化主权的丧失。

v80年代之后,随着各种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席勒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各种时髦理论包括全球化。

因为,这些理论无不宣称,新传播技术将为全球人类带来更民主、更多元的文化。

而席勒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互联网迅速扩张之时,由跨国公司和市场逻辑所支配的权力关系不仅丝毫没有改变,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原已极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秩序,包括信息与传播秩序,如山似海的网络信息里充斥了西方的各种话语,如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三、各学派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主要区别

1、关于社会内容和研究的着眼点的区别

v1.对传播的本质和作用的估价不同,导致世界观的根本差异

§在传播和社会的生产劳动关系上,认为劳动生产创造了人、创造了传播。

批判学派认为一定的社会和文化面貌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而不是由传播来决定的。

§经验学派主张“传播中心论”,认为传播是第一性的,它是形成人类社会结构和面貌的首要因素。

§在传播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批判性研究的突出特点是:

将人类传播活动的小系统置于社会的大系统中加以分析,即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联系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去研究人类传播过程及其各个环节。

这也是称之为“社会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的根本点。

v2.对资本主义现行制度持不同态度

§批判学派在对待资本主义制度的态度上,他们是持批判态度。

§经验学派的的传播学研究贯穿着实用主义、功能主义的原则,适应了政治需要,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控制广大受众的思想。

v3.在认识传播媒介控制权问题上的明显分歧

§批判学派主张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传播者对传播工具的政治、经济控制,传播工具的权利,以及传播工具如何受到权力的影响;经验学派研究人们对传播工具的参与和控制,以及传播工具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v4.对待大众传播媒介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不同认识

§批判学派明确指出,国家当权者将大众传播媒介视为有效的手段,用来对公众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

效果研究必须和社会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即研究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以及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经验学派则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和受众是“使用与满足”的关系。

从整个学派来看,并不公开承认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控制人思想的功能。

经验学派在受众分析与效果分析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科研成果,但他们进行的是微观研究,不仅脱离了社会环境,而且几乎整个地摈弃了阶级分析方法。

2、两大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区别

v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以“科学”性见长。

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这一套数同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法,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v批判学派也会采用一些实证性方法开展研究,但从根本上讲,他们对实验研究的哲学认识论是持怀疑、批判甚至否定态度的。

v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差异表现在:

一是科学实证的,一是哲学思辩的。

第四节研究伦理

为什么要讲伦理

v传播研究依赖于受试者的持续合作和良好意愿,使他们远离不符伦理的研究活动很重要。

v不符伦理的研究活动会为整个研究行业带来不良反应,并会导致公众负面舆论的增加。

伦理原则

v第一,自主性(autonomy)原则,即自我抉择。

v第二,无害(nonmaleficence)原则,也就是不应该故意伤害别人。

v第三,仁义(beneficence)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者承担去除现存伤害和给予他人好处的积极责任。

v第四,公正性(justice)原则,这一准则的基本点是:

在相关方面平等的人应该(在这方面)被平等地对待。

Cook(1976)提出了可以作为研究领域常规的一系列行为准则:

§不要在人们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们作为研究对象

§不要强制人们参与

§不要故意就研究的真实性质向参与者撒谎

§不要诱导参与者做出伤及自尊的行为

§不要侵犯自我决定权利

§不要使参与者面临身体或心智压力

§不要侵犯参与者的隐私权

§不要剥夺或忽略对照组的应得利益

§不要不公平对待参与者,应该给予他们关切与尊重

§永远给予参与者无条件的人性关怀。

具体伦理问题

v自愿参(voluntaryparticipation与和知情同意(informedconsent)

v隐瞒和欺骗

v隐私保护。

保证隐私权的方法有两种:

匿名承诺和保密承诺.

v资料分析和报告中的伦理:

不胡乱处理数据(不捏造……),不抄袭,署名

v发表过程中的伦理

v学生作为研究参与者的权利

第二章传播研究的过程

第一节研究课题的选择

一、选题的意义

选题是研究工作的起点

选题是研究工作的目标

选题是成功的依据

二、(课题)选题的类型

基础研究课题

v基础研究以认识现象、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即通过实验分析或理论性研究对事物的物性、结构和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解释现象的本质,揭示规律,或者提出和验证各种设想、理论或定律。

v选题新、方法新、工具新、资料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到的见解新,是研究具有独创性的全部条件,其中选题新是关键因素。

----“把关人”理论的创立

应用研究课题

v应用性研究课题是运用基础理论研究得出的一般知识、原理、原则,针对某具体实际问题,研究某一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提出比理论性研究更有针对性的理论和方法,主要解决实际问题。

-----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精神污染与文化侵略、信息泛滥等问题,世界各地都在投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综合研究课题

v综合性课题主要指既有基础研究又有应用研究,同时涉若干领域或若干方面内容的课题。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分别由伦德和霍夫兰先后提出,是一个需要实际应用去验证的典型课题。

三、选题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v选题时应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的理论依据,有公认而准确的科学理论或可靠而充分的科学事实作为立题的基础。

v从整个学科和专业的全局需要出发,认真考虑课题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考虑它对学科发展的作用。

§理论、方法、技术

先进性原则

v要弄清楚此课题已取得的进展,明确科研的起点。

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在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上进行探索,不突破前人的观点、学说和方法,只是重复,就会无所作为。

v选题的先进性主要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前人或他人未研究过的,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

(2)前人或他人对某一课题虽作过研究,但现在提出新问题、新理论,对前人的研究有所发展或补充;

(3)国外已有研究,尚需结合我国实情进行创新性研究、验证,从而引进原理或技术,填补国内此领域空白;

(4)将别人已完成、已发表但尚未推广应用的成果,通过自己的应用和设计,促使成果的实用化,并取得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实用性原则

v选题要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讲求传媒研究的社会效益,要使选取的课题与传媒学科发展趋势相一致,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v选择同国家建设的长远目标、人类未来的需要及社会现实的需要相符合的课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发挥学术成果的实际效用,也有利于学科和专业自身的建没。

可行性原则

能力

v知识结构的差异是构成人的研究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

v智能结构是构成研究能力系统的又一重要因素,由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等基本能力所组成。

兴趣

v人们感兴趣的问题通常既不会是自己全然不了解的问题,也不会是已了如指掌的问题,而一般是既有一定的了解,同已有的知识结构有联系,但又给人以新鲜感、神秘感,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条件

v前期研究基础

v资源

四、判断选题的恰当性

问题1:

选题是否太大?

一个研究一般只集中于某个领域中很小的一个方面。

不要试图在一个研究中解决有关领域中的所有问题。

[策略]把想研究的题目写下来,把研究主题进一步分解为一系列研究问题。

问题2:

这个问题真的是可以加以研究的吗?

v如果所问问题压根没有答案,或者至少在现有的设施和信息条件下无法回答,则选题也是不合适的。

例如,在西欧,一个研究者想了解那些没有电视可看的人们是如何对各种日常人际交流情景作出反应。

问题3:

数据能分析吗?

v如果一个题目要求收集的数据不是(可以)通过可靠有效的方法(能够)获得的,那是不可行的。

v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是否合理。

问题4:

这个问题重要吗?

v在研究之前先弄清楚将要做的研究的价值——理论意义或者实用价值,这一点至关重要。

首先问一问,研究结果会对学科领域中的既有知识增加新的内容吗?

研究能帮助人们对研究领域中有关问题的认识吗?

v研究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问题5:

研究结果能够推广吗?

如果一个研究项目想要有进一步的实际用处,它必须具备外部有效性,即其结论必须能够推及其他场景。

例如,一项对某小镇公关宣传效果的研究,其结论很难应用到其他场合中去。

问题6:

做这个研究需要的花费和时间如何?

v成本分析必须及早进行。

一个研究者可能有很好的研究思路,但如果花费太高,也只得作罢。

v研究设计必须考虑到在可行的时间内完成。

许多研究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研究者对研究的每一步的时间分配不够。

问题7: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合适吗?

v例如,一个研究者想测量人们随着互联网使用的增加,在电视观看习惯上的变化。

研究者给许多人邮寄问卷以了解他们的电视收看习惯在过去几个月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v即使最好的研究想法,也可能因为一个设计不当的研究方法而受阻。

v要准备一个好的数据采集方案,必须对研究仔细考虑,研究方法越简约越好。

问题8:

可能会对被研究者造成任何伤害吗?

v研究者必须仔细分析其项目是否会对研究对象造成生理或心理伤害。

§被访者是否会被吓着?

§他们需要回答一些令他们感到尴尬或窘迫的问题,或者做一些令他们窘迫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