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4487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docx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

  这是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1.解题:

题目是什么意思?

“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

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

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

“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⑵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⑶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⑷提问:

“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

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

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启发:

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

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㈠背景和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㈡了解诗歌,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㈢学生练习背诵(略)㈣整体把握。

问: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

(略)㈤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

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

说说道理。

(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四、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第2篇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并在勾连其他诗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勾连其他诗歌,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古诗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留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重要的艺术经典。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首元曲:

《天净沙·秋思》,并且一起探索这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作家梁晓声说:

读书是一种幸福,老师要补充一句:

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幸福。

老师读,同学们认真听,标出易读错的字音,听清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

(仿读,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3.指名说说读诗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师鼓励肯定。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意象”。

  1.赏析诗中的意象。

  

(1)介绍“意象”的概念。

  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这样理解:

象:

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意:

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

诗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来表达、传递。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得知好友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被贬龙标,李白深表同情和关切,写诗遥表关怀,希望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

李白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和物呢?

(杨花、子规、明月等)

  (3)杨花和子规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杨花,柳絮,是漂泊无依的形象。

子规即杜鹃,啼声哀切,“杜宇声声不忍闻”。

  (4)景物纷繁,作者选取它们是随手拈来还是有意挑选呢?

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选这些意象的原因。

用“我选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达。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特选杨花和子规,不仅因为它们能点明暮春时节,还由于它们能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作者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的叹息感伤之情。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意象的内涵和它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

  1.学生自读诗歌,找到诗中描绘的意象。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学习成果)

  2.本诗一词一景,把多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个画面。

其他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表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与惆怅)

  3.有感情地朗读。

  渲染情境: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师生共同朗读《天净沙·秋思》。

(低缓忧伤)

  4.当堂背诵积累。

  古诗不仅要欣赏,更需要积累。

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

(当堂练背,试背。

没背好的课后背诵并默写)

  【设计意图】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五)拓展积累

  你还知道哪些诗歌中的典型意象?

举出具体的诗句为例,分析这种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例如明月、蝉、柳、红豆等。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地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本后“积累与拓展”第五题中的诗句,课下搜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并按照作者的生平经历分类(如遭贬流放、战乱流离、在外求学……)。

  【设计意图】阅读积累更多诗歌,并搜集整理中加深对古诗中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七年级下古诗四首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

大海,这里指渤海。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

(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dàn):

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cāng):

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sǒngzhì):

竦,高。

峙,挺立。

高高地挺立。

  萧瑟(sè):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

幸,庆幸。

至,极点。

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像。

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

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句中不但说:

“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

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

  

(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感。

  

(2)第一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

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3)“日月之行”四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4)主题:

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

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5.小结: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诗.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知诗人(查阅资料)

  1、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大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2、创作背景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言绝句。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天宝初年,李白在都城长安供奉翰林时,二人便有密切的交往。

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

从天宝三年就离京漫游的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深感不平和悲伤,便写下了此诗,从远道寄给他,表达对王昌龄的同情和关切。

  

(二)、解诗题

  1、闻:

听说。

  2、王昌龄:

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3、左迁:

降职。

  4、龙标:

诗中有两处。

①诗题中指地名,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蛮荒之地。

②诗句中指代王昌龄。

  解题:

  体裁:

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

听说王昌龄降职为龙标县尉,写下了此诗,从远道寄给他。

  (三)、诵诗句

  1、范读或者听录音。

  2、划分并读准节奏——诗句节奏,可从音节(完整词语)或者意义上(意思不可分割)把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懂诗意

  1、杨花:

柳絮。

  2、子规:

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啼声哀婉凄切。

  3、龙标:

指代王昌龄

  4、与:

给译文:

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暮春时节,我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县尉,已过五溪。

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到夜郎西吧。

  (五)悟诗情

  1句:

写景,为什么专写杨花和子规啼叫?

点出闻讯的时节正值暮春,“杨花”落尽,“子规”哀啼,创设了飘零离恨之感。

  2句:

“闻道”,表达了一种闻知朋友讯息(不平和悲伤)的心情。

“过五溪”,足见迁谪之(远),道路之(艰),说明被贬的地方是蛮荒之地。

  明确:

1、2句未写悲痛之情,但已显示悲痛之情。

这是诗句背后的东西,是读出来的。

3、4句:

抒情。

寄情明月,随风传送。

以奇特的想象,表达深邃的意境,抒发对朋友真挚思念和关切。

  四、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一、《次北固山下》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律诗共八句。

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

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3.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

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a、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5.背诵全诗.

  二、《天净沙 秋思》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马致远: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四大戏曲作家。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之为“秋思之祖”。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提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3.合作探究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点拨:

“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哪句可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断肠人在天涯。

  提示:

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