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腿痛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8924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腰腿痛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腰腿痛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腰腿痛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腰腿痛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腰腿痛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腰腿痛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腰腿痛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腰腿痛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腰腿痛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腰腿痛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腰腿痛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腰腿痛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

《腰腿痛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腰腿痛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腰腿痛鉴别诊断Word格式.docx

相当多的病例在主诉中均叙述因腰负重而使疼痛发作,而且不易自行缓解。

椎管外软组织损害虽然也难以持重,但影响程度要小,一般经休息制动后疼痛可自然消失。

6.病程演变特点

椎管外组织损害性疼痛可以突然发作,但一般在短期内即可缓解,且间歇期长,自限性明显,勿需特殊处理。

椎管内病变引起腰腿痛突发频繁,间歇期随发作次数增多而逐渐变短,发作期长,一般须2~6周经专门治疗方能缓解。

如果腰腿痛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甚至也无明显的诱因,发作频度愈来愈高,间歇期缩短,发作由开始自行缓解转而不能缓解,应考虑腰椎管内外混合型病变所致。

已知两类不同损害导致腰脊柱的稳定性破坏,也是病情严重的一种表现。

7.马尾神经损害是椎管内病变的特点

腰椎管狭窄症,椎间盘巨大突出或椎管内肿瘤均可导致马尾神经压迫性损害。

发病初起为缺血性局限性蛛网膜炎,导致功能性损害,临床表现为非典型的下肢麻刺感或沉胀痛,几乎所有病人出现间歇性跛行,一旦行走时间过长或刚下地行走即有下肢疼痛,患者自行蹲下休息或平卧后疼痛即刻缓解,如此症状循环出现。

马尾损害严重时,则表现患侧下肢或双侧下肢足下垂,迈台阶或上下阶梯时出现扳足。

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由排尿无力、便秘,继而发展为大小便失禁,患者会阴部与肛周的感觉减退或消失。

8.椎管内的极端情况

倘若腰痛或腰腿痛持续发展,进行性加重,任何非手术治疗也无济于事,且出现下肢无力、沉重或萎缩现象,则要高度怀疑椎管内肿瘤的存在,不允姑息。

若在病程中突发全身或下肢抽搐,甚至意识丧失、颈强、腰背部剧痛等,则应考虑腰椎管内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是腰腿痛病中的一种危象,应进一步排除硬膜内髓外血管肿瘤或变异。

9.牵涉性腰背痛

原发性腹腔或盆腔脏器的病变,伴发腰背部或腰骶部一处或几处浅表疼痛,同时又存在节段性腰部反射性肌肉痉挛,故病人还能感到深在的疼痛。

所谓的牵涉性腰背痛患者,常常被当成原发性腰背痛而误诊误治,应引起警觉。

这种病人其损害并非在疼痛部位的组织,也并不是沿着这些组织支配的传入纤维,而是在另外一些其神经支配与腰骶部组织节段性相关的内脏器官组织中。

该内脏组织的伤害感受器传入纤维投射至脊髓后角灰质Ⅴ层内的交接细胞,与节段性相关皮区的传入纤维所投射到脊髓的交接细胞是同一的。

这样,内脏和皮区的伤害感受传系统可在脊髓后角Ⅴ层内的交接细胞发生明显的会聚现象,即内脏伤害感受产生疼痛可被觉察于皮区。

临床实证中,妇科疾病(如痛经、卵巢病变、子宫脱垂、宫颈癌等)、上泌尿道病变(如肾盂肾炎、肾结石等)、后位阑尾炎、前列腺炎症均能涉及下腰背痛或骶尾痛。

(二)物理学检查

“腰脊柱三项临床试验”对腰椎管内病变具有鲜明的特异性,可以精确地同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腰腿痛作出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神经根与硬膜囊外炎性组织反应,神经肿瘤等均可出现三项试验共同阳性体征。

该检查临床上既具特异性,又有敏感性,检出率颇高。

1.胸腹垫枕试验

(1)检查方法:

病人取俯卧位,两上肢伸直置于身旁,全身放松。

检查者在病侧腰椎3~骶椎1各节椎板间隙的腰深层肌上用手指探压,寻找深层压痛点。

①腰椎伸展位(平卧)压痛测定。

拇指伸直用指尖在压痛点上适度深压,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下肢放射痛或麻刺感。

②腰椎超伸展位压痛测定。

用一个直径为20-30㎝的长圆枕垫置在患者前胸部,使腰椎呈超伸展位。

然后检查者以拇指再在原压痛点上用同样压力探压,询问患者疼痛增减、有无臀部、下肢放射痛或麻刺感。

③腰椎过前屈位压痛测定。

将长圆枕向下移置于腹部,大致位于脐部,使腰椎呈过度前屈位。

然后检查者再用拇指尖深压原痛点,询问患者疼痛增减、有无臀部、下肢放射痛或麻刺感。

(2)临床意义:

①若在腰椎过度前屈位上测定,使原有在超伸展位上引出的深压痛、传导痛或下肢酸麻感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者,则可判断为腰椎管内发病因素或以腰椎管内病变为主的腰腿痛的阳性体征。

②若原有疼痛等症象仅有轻度减轻,则应判为腰椎管内外混合性病变引起的腰腿痛病。

③原有疼痛等症象无改变或加剧。

基本排除腰椎管内发病因素存在的可能性,可考虑为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腰腿痛。

2.腰脊柱侧弯试验

患者站立位,双臂自然下垂。

下肢直立,足跟靠拢,令患者躯干保持适度后仰体位。

检查者站于其后方,一手按住患者健侧肩外上部,另一手放在患侧骨盆的髋外侧部。

然后一手按住骨盆制动,另一手把健肩推向病侧方向,使躯干连同头部缓慢弯向患侧。

当弯到极度时,询问患者有无患侧腰骶痛或并发下肢传导痛及酸麻感,令患者指明疼痛部位。

然后检查者双手调换位置,用同法把腰脊柱逐渐弯向健侧,达到极度时,再询问患侧腰部有无疼痛症象出现。

①脊柱弯向病侧引发腰骶部深层疼痛或并发臀部和下肢放射痛或酸麻感者,则为本试验阳性体征,可判断有椎管内发病因素。

②脊柱弯向健侧达到极度时,使原患侧侧弯试验引出的腰骶部深层痛与下肢症象完全消失,也判为本试验阳性。

若脊柱弯向健侧而出现患侧腰部疼痛者,可判为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

③若无论是脊柱向患侧或健侧弯曲时,均引出腰部或腰骶部疼痛者,则判断为腰椎管内外混合型病变引起的腰腿痛。

3.胫神经弹拨试验

患者取俯卧位,检查者一手提起患侧踝部,使膝关节屈曲成90°

,掴窝部软组织因之完全松弛,另一手的中指尖在掴窝正中偏内处先找到胫神经干,在其上作轻巧的横向弹拨。

询问患者有无局部疼痛及小腿后侧传导性酸麻感,再在健侧腘窝部作相同的对比检查。

凡检查时弹拨胫神经干出现局部疼痛或小腿传导性酸麻者均属本试验阳性。

若手指重按神经干或膝关节后部关节囊,则可引出假阳性体征。

(三)影像学特征

1.X线平片

以下改变作为参考。

(1)间盘变化。

椎间盘高度变窄。

椎体后缘变为磨角(钝角)或增生,间盘关节面硬化,后纵韧带钙化骨化,椎间假性滑移及椎间盘缺失等形态改变。

(2)正侧位椎体间序列/曲线改变。

腰椎管内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发生腰脊柱侧凸与腰脊柱后凸,在腰部或臀部软组织严重损害的情况下同样也可以发生,临床上往往表现为严重的腰椎管内外混合性病变。

以下情况可引起腰脊柱凸向病侧:

单侧骶棘肌为主的损害,腰4~骶1部位多裂肌与旋椎肌损害,单侧臀中小肌损害。

以下情况引起腰脊柱过度前凸:

腰部深层肌中以腰背筋膜后叶与骶棘肌为主的严重损害。

以下情况引起腰脊柱生理前凸减小、变直或后凸:

多裂肌、旋椎肌与腰背筋膜前叶为主的严重损害。

过度前凸者多是前屈受限,且疼痛增剧,后伸时疼痛减轻,过度后凸者则多是前屈时疼痛减轻,后伸受限,且疼痛加剧。

2.CT扫描或MRI检查

对椎管的大小测定,即有无狭窄(中央椎管、侧椎管、椎间孔)及内容物的结构形态变化可作为提示。

对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大小、部位、节段范围及与硬膜囊,神经根的关系可较明确地作出诊断。

对椎管肿瘤的检出率也很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肌电图检查 

可区分为神经源性损害与肌源性损害,均表明来自椎管内病变。

1.神经根受累 如胫前肌(L4~5)、腓骨长肌(L5~S1)发现大量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同时动作电位减少,而波幅、波宽无明显改变,则表明L5脊神经可能受累。

若再在L5所支配的骶棘肌中也查得失神经支配电位,则可确定L5神经根节段受累。

如在L5支配的骶棘肌未发现异常电位,应考虑是周围性病变。

大部分肢体神经根性疼痛的定位可以据此来确定。

如在萎缩肌群中查得大量失神经自发电位,同时又有运动单位减少,而传导速度正常,动作电位幅度高、宽度大,表明脊髓病变的可能。

2.肌源性损害 肌电图所测骶棘肌的运动电位平均时限比正常值明显缩短,而无或很少(偶见)出现正相电位和纤颤电位等失神经支配的异常波形。

动作电位亦无减少且波幅较低,宽度较窄、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则多属于肌病。

单纯的动作电位平均时限缩短表明肌肉组织因神经根无菌性炎症刺激反应的影响而出现功能失调。

二、确定病变部位

(一)腰椎管内病变

1.腰椎前屈后伸功能活动 腰部的前屈活动首先由髋关节屈曲来完成50%,其次才真正由腰椎脊柱本身来完成50%。

腰椎前屈活动中约75%主要依赖L5~S1节段间的功能(其余的25%功能由L2~5完成)。

当L5~S1椎间盘突出或腰骶部、骶棘肌损害时将会明显限制前屈活动。

而腰部后伸活动时,一方面腰椎管的容积变小,椎间盘后部纤维环向后挤出,黄韧带向前叠起,小关节突的挤紧,从而增加对硬膜囊或神经根的压迫刺激可诱发临床症状。

另一方面主要由腰椎2~5节段完成后伸活动。

以上情况使L5~S1节段影响较小,固而腰部后伸活动受限并产生神经症状,应考虑L3~4/L4~5节段的病变。

同理,影响坐姿工作的运动节段应该也是L5~S1部位。

2.腰脊柱棘突旁或正中部位压痛,可以提示椎管内节段性损害。

棘突间压痛同时具有棘突旁椎板间压痛及下肢放射痛表示椎间盘中央偏侧型突出;

如仅有棘突间压痛或棘突旁椎板间压痛及下肢放射痛则应考虑为椎间盘中央型或侧旁型突出。

当然,压痛部位对区分脊柱的不同节段损害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棘突叩击痛对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检出很有意义,可以作为影像学检查前的筛选方法。

3.神经定位体征 具很高的诊断价值

(1)感觉减退或消失:

腰背部感觉神经分布,主要为脊神经后支支配;

椎管内感觉纤维分布是由其后支发出的椎窦神经支配,肢体则以脊神经前支所组成的神经丛发出的感觉支支配。

所以受累神经根支配相应的皮区感觉障碍可以作为腰椎管内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及其定位参考。

但是前提是首先在分清椎管内外两种病变之后。

因为坐骨神经干及其分支受到腰臀部病变软组织的痉挛或变性挛缩的压迫时,也会产生与腰部神经根本身受压一样的所支配的皮感区域感觉减退或消失。

临床所见的坐骨神经痛与小腿外侧的痛觉过敏或减退,是椎管内外损害两者共同所有的体征。

①大腿外侧皮区。

来自腰丛(L2、3)神经分支。

②小腿前内侧皮区。

来自腰丛(L4)神经分支。

③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皮区、足外踝、足背及内侧三个足趾皮区。

来自骶丛(L5~S1)神经分支。

④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足底或足外侧缘及外侧二个足趾皮区。

来自骶丛(L5~S1、2)神经分支。

(2)肌力减弱:

不同部位肌力减弱反映受累神经节段。

如股四头肌肌力减弱反映L2、3、4节段性受累(伸膝↓);

胫前肌肌力减弱反映L4节段受累(足背伸↓);

伸拇长肌肌力减弱反映L5节段受累(拇背伸↓);

足跖屈与屈趾肌肌力减弱反映S1节段受累(足趾跖屈↓);

但须注意肌力减弱或萎缩也是椎管内外病变所共有的体征。

临床上单足支撑躯体动作(金鸡独立)可提示S1神经节段受累与否。

(3)反射障碍:

下肢的腱反射具较准确的定位意义。

在椎管内病变中能确定受累的神经节段。

膝腱反射降低或消失反映L3、4节段的病变。

跟腱反射降低或消失反映S1节段的病变。

若出现巴彬斯基征等病理反射则要将椎管内病变考虑到颈胸椎部位的锥体束征象,多为脊髓损害性病变所致。

4.俯卧位屈膝伸髋试验:

此项检查原来为股神经紧张的体征,但是由于脊神经解剖学变异可以出现下腰部痛或坐骨神经痛。

下腰痛的来由是第二腰神经的传入分支下行,并埋于后纵韧带,沿着椎体后缘向下,直达第五腰椎平面,所以屈膝伸髋时可能牵伸L2神经背根及其下行支,当其受到刺激性损害时可诱发疼痛。

坐骨神经痛的来由是相当多的病例第四腰神经与第五腰神经之间存在交通支,当屈膝伸髋时牵伸L4神经背根及其交通支,而引起L5神经根的刺激。

若L4~5椎间盘突出刺激压迫L5神经根,此项试验可以阳性。

但是,如L5~S1椎间盘突出刺激压迫S1神经根,此项试验不会引出下肢放射痛,所以能鉴别出L4~5节段与L5~S1节段神经损害。

(二)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

1.压痛点与牵涉痛

(1)腰臀部及下肢压痛点:

下胸段或腰部棘突间、棘突旁、骶中嵴压痛点(棘上、棘间韧带);

髂后上棘内缘及髂嵴后1/3压痛点(骶棘肌);

耻骨联合上缘压痛点(腹直肌与棱锥肌);

髂嵴压痛点(腰方肌、腹外、内斜肌);

胸腰椎椎板及小关节突压痛点(腰部深层肌之棘肌、多裂肌、小关节囊);

腰椎横突与第12肋骨下缘压痛点(腰方肌及腰背筋膜);

髂后上棘与骶尾骨下外缘及臀肌粗隆压痛点(臀大肌);

骶髂关节压痛点(长短韧带、关节囊);

髂骨翼及坐骨大孔内上缘、股骨转子间窝压痛点(臀中、小肌);

髂前上棘后方及股外侧压痛点(阔筋膜张肌、髂胫束);

坐骨结节外侧压痛点(股方肌);

坐骨结节上内侧压痛点(骶结节韧带);

股骨大转子尖部压痛点(梨状肌);

股骨小转子肌附着处压痛点(髂腰肌);

耻骨上下支肌附着处压痛点(股内收肌群);

臀上皮神经压痛点;

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处压痛点;

臀上神经梨状肌上出口压痛点;

臀下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压痛点;

胫神经腘窝处压痛点;

髌下脂肪垫压痛点;

内踝下方压痛点(胫后肌腱及腱鞘);

外踝下方压痛点(腓骨长、短肌腱及腱鞘)。

(2)牵涉痛:

椎窦神经或脊神经后支分布支配区域的软组织损害可产生相似于脊神经根受累的下肢放散痛。

通常放散传射的径路较模糊,且不一定很远,少数情况可以抵达肢体末端。

①腰部或腰骶部软组织炎性粘连、增生变性与挛缩→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外踝下方、跟骨外侧、足背前外侧痛。

②臀部软组织及其肌肉间隔之间的炎性粘连、增生变性与挛缩→大腿后或外侧、小腿外侧、膝上部、足跟或足背。

③阔筋膜张肌在髂前上棘肌附着处炎性粘连、增生变性与挛缩→膝外方痛、膝前方痛、胫骨前方、足背或足跟痛;

外踝下方痛、跟骨外侧痛、前足外侧痛。

④内收肌群耻骨附着处慢性炎性损害→臀部、小腿外侧、足部;

大腿内侧、膝内方、小腿内侧、跟骨内侧、足内侧痛。

⑤腹外、内斜肌、腹横肌等髂嵴附着处慢性炎性损害→胸廓外侧、腹壁痛、患侧下肢突发抽搐。

⑥腹直肌、棱椎肌耻骨联合处上缘慢性炎性损害→下腹痛、或尿道口痛。

⑦髂腰韧带炎性损害→腰股沟、髂嵴及大腿根内侧痛。

⑧骶髂韧带炎性损害→大腿外侧(骶髂短韧带)、大小腿后侧、足外侧缘痛(骶髂长韧带)。

⑨骶结节韧带炎性损害→大腿后侧内缘、小腿后内侧、足跟痛。

2.功能检查 可以对压痛点定位。

(1)直腿抬高试验;

(2)屈膝屈髋分腿试验;

(3)髋外展试验:

臀中小肌;

(4)髂胫束紧张试验;

(5)髋内旋试验:

梨状肌;

(6)骶髂关节试验:

”4”字试验;

(7)膑下脂肪垫挤压征;

(8)麦氏试验;

(9)抽屉试验;

(10)股神经紧张试验。

三、区别病变性质 

依据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诊断可以明确病变性质。

(一)椎管内疾患

1.极端或特异病变

(1)肿瘤:

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神经根囊肿、皮样囊肿、室管膜瘤、转移癌(肝、肾、前列腺、卵巢)、脊髓胶质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等。

(2)血管瘤及变异:

动静脉瘤、脊膜膨出。

(3)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

2.常见疾患

(1)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侧旁型、外侧型、极外侧型、前方型)。

(2)胸腰椎管狭窄症(先天性、发育性、退变性、外伤性、医源性、混合性)。

(3)腰椎滑移症(导致继发性椎管狭窄)。

(4)软组织损害(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脂肪结缔组织变性挛缩等)。

(二)椎管外病变

(1)脊柱肿瘤、结核、嗜酸性肉芽肿。

(2)脊柱损伤后遗症:

挤压性骨折、劈裂性骨折、骨折脱位。

2.风湿类关节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李特氏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性关节炎、皮肌炎及反应性关节炎、骶髂关节疾患、股骨头缺血坏死等。

3.脏器疾患和系统性疾患。

肝胆消化系、泌尿生殖系疾患、妇科疾患、内分泌疾患(甲状腺机能减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

4.血管疾患。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深静脉炎、髂总动脉或髂外动脉血栓。

5.软组织损害(含纤维肌痛综合征)。

大致分为腰部肌群、臀部肌群、股内收肌群、腹侧肌群、腘绳肌群、腓肠肌内外侧头、膑下脂肪垫、腓骨长短肌、胫后肌群、跗骨窦软组织、跖腱膜及下肢各部关节韧带等部位的损伤性无菌性炎症反应。

6.感染性。

带状疱疹、淋巴管炎。

以上的诊断程式的思路经临床病例验证,准确率高,不易漏诊。

从目前疼痛诊疗的现状来看,不宜将CT、MRI和电生理检查列入常规项目,作者认为只要仔细询问病史,周密的查体和常规的X线或必要的化验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只在疑有椎管内外极端或特异病变时,才做MRI和肌电图检查。

本文提供的诊断思路有利于选择正确的临床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