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010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docx

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知识

文学类文本

1.分析综合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考点阐释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阅读时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段内各句群之间的层次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文章、把握好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而对文章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

分析作品结构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主旨。

因为文章结构的安排、行文思路的形成是受文章主旨制约的。

(2)注意文意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明确了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就能把握其基本思路。

(3)注意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

照应有文章内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之间的照应,某些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形式。

一旦把握了文章的过渡与照应,文章的整体思路也就容易把握了。

(4)善于捕捉文中的连接性词语或标志性语句。

这些标志包括:

①文章中的一些关联词,它们可以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维路径;②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它们可以提示文章的写作对象与内容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等,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层次;③总领、过渡、总结性的语句或语段等,它们在全篇中或是纽结全篇、连通文意,或是点明文段要意。

明确了这些语句,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就会变得清晰明了。

分析文章结构用语:

(1)做铺垫:

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2)埋伏笔:

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3)呼应、照应:

前后的互相联系。

(4)浑然天成:

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散文之“分析作品结构”知识梳理及答题模式

句段的作用

(一)句段的作用,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分析1.内容上。

内容上的作用主要考虑句子与写作内容及主旨的联系或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用。

2.结构上。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

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2)过渡句。

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3)段尾句。

作用大致归纳为:

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3.表达效果上。

主要是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如使用了特殊表现手法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或使用特殊标点符号(如省略号)的句子。

(如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第1题:

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二)理解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注意段落的位置,具体分析如下

1.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如:

2009年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如:

2009年浙江卷《魔盒》第1题:

简析第一段所写景物的作用。

答案:

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答题提示:

此类试题答题要考虑四个方面:

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答题格式:

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如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第1题:

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案: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如:

《野菊花》的首段:

“野菊花!

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总之:

答题提示:

因开头是先言其他,再引出主体内容,答题要考虑四点:

一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三与结尾是否照应;四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正衬或反衬。

答题格式:

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表现了……渲染了……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或:

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 

2.末段的作用

(1)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如:

2007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

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

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在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如:

2007四川卷《焰火的变奏》:

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答案:

卒章显志。

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3.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

(近三年高考题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属此类。

(2)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答题提示:

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作用要考虑三点:

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三要考虑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

答题格式:

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结构作用+相关结构作用的文本内容分析。

(三个想想,面面俱观)

“三个想想”即想想结构作用,想想表达技巧,想想表情达意,从而“面面俱观”就要考虑到引领下文、铺垫照应、行文线索、篇末点题等;“想想表达技巧”就要考虑到比喻、拟人、托物言志、虚实结合、联想与想象、以小见大、侧面烘托、对比、反衬等;“想想表情达意”就要考虑到该语段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主旨情感等。

二、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1.能够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划分文章的层次。

2.能够按照要求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的中心。

3.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4.能够鉴赏作者谋篇布局的妙处。

谋篇布局的妙处,一般体现在线索设置、详略主次、过渡穿插、伏笔照应、烘托铺垫等方面。

如2009重庆卷《瓷器的意味》:

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案:

(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

(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又如(2009·江苏)《上善若水》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命题考向: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能力。

解析:

这道题的答案散布在文中,答题时需要提炼概括。

考生要找到体现人类智慧的句子,还要加以概括。

从第二段开始。

答案:

因为都江堰的建造

①理念正确:

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

“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

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散文之“概括作品主题”知识梳理及答题模式

“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合的能力。

“概括”含义一是归拢并使之有条理,二是概括具体内容。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将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和概括,并按一定的条理表述出来。

阅读点拨

散文阅读是从阅读开始的,不是从做题开始的。

而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读全文,把握主旨(题)。

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概括、把握主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是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还有主旨句,过渡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主旨。

4.联系背景法

有不少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

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

概括作品主题有一套语言模式可供参考:

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描写),表现了……思想感情(赞美了……/批判了……)。

5.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些,更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这类散文颇有论文的味道。

对局部的段(层)意的概括,最主要的是认真、仔细地阅读,弄清各个句子间的关系、段落之间的关系、层次之间的关系,并仔细分析,抓住各部分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附:

考标题:

有的散文的文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同时,它对行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

解答这类试题时,考生最感困惑的是,如何才能知道这个文题富有深刻的内涵,又怎样去从文本中发掘出文题的思想内涵,怎样分析文题对文章的结构或者主题的深化起到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可用“细读深悟,侧重‘点化’”来概括。

“细读深悟”是指阅读文本不可走马观花,漫不经心,要知道,没有细心的阅读和探究性的思考,是不可能感悟到文题的深刻内涵的。

“侧重‘点化’”是指体悟文题的深层内涵时,考生要留意文中“浓墨重彩”的议论或抒情语段,特别是文章结尾处意味深长富有抒情色彩的主旨“点化”语。

例2:

2007年江苏卷《麦天》第16题: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

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

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这一题也是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写作思路的能力。

答题时要对全文综合分析,逐层深入,方可得出答案。

答案为:

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小说之“分析作品结构”的知识梳理及答题模式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那么,要分析小说的结构,第一步就是把握故事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展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1、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题型有:

   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①创造悬念,引人入胜;②前后照应;③侧面衬托,埋下伏笔;④总结上文,点明题意;⑤起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3、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

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

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

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作用:

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

4、总结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例如08年江苏卷《侯银匠》第1题

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请具体说明。

(4分)

答案:

解析】题干中“对全文情节展开”是审题的关键,意思是第二段与下文哪些情节有什么样的关联。

从下文来看,作者写了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

那么,这些情节跟第二段有什么关联呢?

笼统地讲,这些情节是由第二段展开来的,换句话说,第二段为下文作了铺垫,或提供了具体构思的依据。

具体来说,选女婿、打陪嫁首饰、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显然是由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展开来的,所以作用之一可以表述为:

第二段写父女相依为命,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提供了依据(或作了铺垫)。

而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等情节,显然是由第二段“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事事都做得精到”展开来的,所以作用之二可以表述为:

第二段写侯菊精细能干,为下文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了依据(或作了铺垫)。

 小说之“概括作品主题”知识梳理和答题模式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在高考阅读测试时,可能出现的题型是: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

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例如08年江苏卷《侯银匠》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4分)

【答案】①甜:

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

苦:

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第一个画线句,表现了侯银匠又甜又苦的心情,具体地说,侯银匠既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中年丧妻”,把女儿拉扯大很不容易),嫁了个好人家(“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总算还能为女儿提供一点金首饰(“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现在自己可以替女儿打首饰了而感到喜悦,又为女儿出嫁后自己将会很孤独(最后一段就反映了的孤独)和自己只能给女儿这点首饰(虽然女儿说“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但事实上还是有点寒碜)而感到难受。

第二个画线句,写侯银匠的糊涂语,虽无理却很妙,因为如果不是对已出嫁的女儿思念如此之深,是不会有如此出人意外的行为的。

“才一个人笑道”,既反映了他孤独的处境,又反映了他只好自我安慰的情态。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一、散文

1、散文基本特征:

一,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二,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三,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

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文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

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白杨礼赞》

二、小说(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样式,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1小说的基本特征:

一,性格刻画丰富、细致;二,情节构造完整、复杂;三,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4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5环境:

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

6小说线索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学类文本阅读能力等级:

分析综合C考点

2.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文

5.平叙:

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环境、场面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四、修辞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4.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1、散文基本特征:

一,情感浓烈,选村广泛

7.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8.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文

10.反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铺度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学类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文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

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六、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七、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文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