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85089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2010).doc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城市产生时间、背景

城市的产生一般认为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具有商市的固定居民点,就是最初的城市。

2、现代城市定义

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为主的集居点。

包含三方面因素:

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1、近代城市发展

(一)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工业革命使加工业迅速在城市发展,带动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彻底打破了以农业文明下的城镇平衡状态,城市出现急速扩展发展节奏,人口迅速膨胀,工业惊人集中。

(二)城市布局变化

原有城市结构关系不复存在,新的城市功能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工业化初期——圈层式向外扩张

工业发展,产业部门增多用地类型增加,如出现仓储用地、交通运输区。

人口聚集,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多样化商务贸易活动地区

交通工具发展使道路系统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增加了城市类型,如港口贸易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等。

在城市中,自由竞争决定了工厂的位置,为获得最大利润,工厂通常选址在滨水地带(水供给蒸汽锅炉和倾倒污水)、临近铁路线(方便获得燃料)、在城市内部(便于在四周布置工人住所,选择好的劳动力)。

在高额利润驱使下,城市开发规模变成与人类其他需要和活动无需发生关系的商业行为。

居住条件恶化,缺乏公园、绿化等公共设施,甚至供水和排水设施也缺乏。

(三)城市与环境

城市扩张,市民接触自然环境的距离愈远。

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

工业发展带来废气、污水等污染。

(四)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城市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中心。

科技发展促进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的发展,使城市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也出现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及社会问题。

第三节城市化

1、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可以用S形曲线表示。

1、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2、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0%或以上。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一般而言,在城镇化达到50%以前主要表现为城镇化量的增加,当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人们才能真正重视提高城镇化质量。

3、中国城市化道路

地方推动型—以城市工业扩散,以乡镇工业为动力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苏南模式)

三种模式城市推动型—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城镇。

(温州模式)

外资促进型—以外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为主,不仅使本地农村人口大量转移,而且吸收大量外地打工人口(珠江三角洲模式)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商

出现我国城市雏形。

由于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直接影响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2、周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3、春秋战国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4、唐

建城顺序:

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前500年)——希波丹姆模式

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反映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寻求几何图象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的美。

2、16~17世纪君权专制国家

形成政治、经济、文化型的大城市。

第二节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思想基础

1、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最直接的思想源泉

空想社会主义源自于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杰出代表人物是欧文和傅立叶。

2、理性主义思想创立了现代城市规划认识问题与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基础

现代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是笛卡尔。

合理性是理性主义思想的核心。

3、勘天役物的进步论观念强化了对解决城市问题的信心

4、自由与平等的精神推进着城市整体问题的思考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技术基础

1)由公园运动推进对城市绿地系统及城市布局的思考

园艺师雷普顿倡导“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入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优美的美学特征。

2)美国城市美化运动推动了城市整体环境的思考

三、经典城市规划理论

1、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田园城市的含义: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

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

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

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

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

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

中央是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个区。

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

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

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5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

其他6个城市,每个城市人口32000,形成人口规模约25万人的城市联盟。

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田园城市的意义”:

①发展极限的概念。

对于城市规模的限制,有利于建立以人为主体的城市尺度感。

∵1140m的设想半径利于人以步行的方式到达城市的各个部分。

②有机平衡原则。

强调内在的有机性,城市和乡村能在更大范围的生物环境中取得平衡。

③动态管理的观点。

是对城市发展的监督机制,

2、卫星城镇规划理论

恩维提出:

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

④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

3、《雅典宪章》

1928年成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于1933年宣布的都市计划宪章,又称为“雅典宪章”。

其内容分为:

①总论;②现代都市现状、危机及对策;③结论等三篇,共九十五章。

雅典宪章的制定是以市民的日常生活为都市计划的基础,也就是以“人”为都市计划的主体。

同时,依照都市内的每个市民是在平等的立场,不因贫富、阶级之差而不平等的原则来讨论都市计划。

“雅典宪章”已超越了当时一般建筑、规划以空间形态为建设主体的城市理论,开始从多学科的结合上考虑到城市住宅、娱乐、交通、工业生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雅典宪章》观点:

现代城市的混乱是机械时代无计划和无秩序的发展造成的。

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设计时最基本的分类。

①居住:

是城市的第一活动。

现状——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太大,在过度拥挤的地区中,生活环境非常不卫生。

由于市区不断扩展,围绕住宅区的空旷地带被破坏,剥削了许多居民享受邻近乡野的幸福。

现代的市郊的因为漫无管制的迅速发展,结果与大城市中心的联系(利用铁路公路或其他交通工具)遭受到种种体形上无法避免的障碍。

建议——住宅区应该占用最好的地区,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在每一个住宅区中,根据影响每个地区生活情况的因素,订定各种不同的人口密度。

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集体住宅,留出必需的空地,作公共设施娱乐运动及停车场所之用,使得住宅可以得到阳光空气和景色。

②工作:

现状——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因事先缺乏有计划的配合,产生两者之间距离过远的旅程。

同时由于交通路线缺乏有秩序的组织,在上下班时间,车辆过分拥挤。

建议——工业必须依其性能与需要分类,在确定工业地带时,考虑到各种不同工业彼此间的关系。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

并以绿色地带或缓冲地带来隔离。

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而且不引起扰乱危险和不便的小型工业,可留在市区中为住宅区服务。

重要的工业地带应接近铁路线、港口、通航的河道和主要的运输线。

商业区应有便利的交通与住宅区及工业区联系。

③游憩:

现状——现代城市盲目混乱的发展不顾一切的破坏了市郊许多可用作周末的游息地点。

建议——新建住宅区,应该预先留出空地作为建筑公园运动场及儿童游戏场之用。

在城市附近的河流、海滩、森林、湖泊等自然风景幽美地区,应尽量利用作为广大群众假日游憩之用。

④交通:

建议——建立新的街道系统,根据不同功能,确定街道合理的宽度,以适应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种建筑物,尤其是住宅建筑应以绿色地带与行车干路隔离。

4、社区规划

纽约规定每一个“社区区域”人口不超过25万。

我国,社区的规模一般在3000至10000人左右。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第一节城市规划的任务、原则和工作特点

一、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

2、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

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

5、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第二节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1、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规划期限一般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2、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

①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②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③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④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⑤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⑥竖向规划设计;

⑦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3、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

(2)城市总体规划

②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国务院指定城市

由所在地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第四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一节城市系统构成

1、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政治系统文化系统人口系统

2、城市空间系统

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

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

决定了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

第二节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1、城市用地的区划

①行政区划

②房地产权属区划有明确立法支持

③用途区划

④地价区划城市规划和专业规划的一项结果,被法定化后,同样具法律性质

2、城市问题

①城市无节制的扩展,肆意改变自然地形与地表构造,破坏植被与水文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等加剧洪涝灾害。

②城市高强度的开发建设,城市活动带来大量热能释放,改变了大气下垫面状态,形成“城市热岛”等不利的城市气候环境。

③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改变土壤结构和水文地质状态引起城市地面下沉。

④污水排放,污染地面水和地下水,导致水源水质恶化,造成城市水质性缺水。

3、地震烈度

基本烈度—100年内该地区可能遭受的地震最大烈度为准,设防依据

设计烈度—在地区宏观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到地区内地质构造特点,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等不一致性所出现小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制定更为切实经济的小区域烈度标准。

地震烈度7度以下,工程建设不须特殊设防;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上层滞水

地下水潜水——渗入成因,受大气影响大

承压水——主要水源

3、气候条件

④地方风城市风

山谷风

海陆风

(三)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

1、一类用地——适于修建用地

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被洪水淹没危险,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用地。

2、二类用地——基本可以修建用地

3、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第三节城市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居住用地——R4个中类16个小类

公共设施用地——C8个中类24个小类

第四节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60.1~75.0

75.1~90.0

90.1~105.0

105.1~120.0

新建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在Ⅲ内确定,当城市的发展用地偏紧时,可在第Ⅱ级内确定。

一、居住用地

类别

说明

一类居住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

四类居住用地

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居住用地的指标

①比重

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20~32%。

②人均指标

18.0m2~28.0m2。

2、居住用地分布

①集中布置

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用地,无自然或人为障碍。

可以节约市政建设投资,密切城市各部分在空间上联系,减少时耗、能耗。

②分散布置

受地形等自然条件限制或者因城市的产业分布和道路设施的走向与网络的影响。

③轴向布置

当城市用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居住用地或将产业用地与相配伍的居住用地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交通干线布置时,居住用地依托交通干线,在适宜的出行距离范围内,赋以一定的组合形态,并逐步延展。

二、工业用地

不宜选7级及7级以上地震区,百年一遇洪水频率,高出最高洪水位0.5m。

一般工业区与居住区的距离以步行不超过30分钟为宜。

工业用地在规划建设用地中的比重为15%~25%。

规划人均工业用地指标10.0~25.0m2/人。

2、工业在城市中布置形式

①远离城市和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工业

放射性、剧毒性、爆炸危险

②在城市边缘的工业区

对城市有一定干扰污染、用地大、货运量大、需要采用铁路运输

③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

小型食品加工、服装工业、小五金、小百货、文教卫

三、公共设施用地

2、按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分类

①市级②居住区级③小区级

2、指标确定的方法

(1)按人口增减情况

通常换算成“千人指标”。

主要用在学校设置

(2)根据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来确定

根据业务与管理需要自成系统,从经营管理的经济与合理性考虑具体建筑与用地指标。

(3)根据地方的特殊需要,通过调研,按需确定。

四、仓储用地

②特种仓库对交通、设备、用地有特殊要求,或对城市卫生、安全有一定影响。

a、危险品仓库布置在城市远郊的独立特殊专门用地,注意与使用单位所在位置方向一致,避免运输时穿越城市。

b、冷藏仓库有一定气味与污水的污染,多设于郊区河流沿岸,建有码头或专用线

c、蔬菜仓库设于城市市区边缘通向四郊的干道入口处,不宜过分集中,以免运输线太长,损耗太大

d、木材仓库、建筑材料仓库设于城郊对外交通运输线或河流附近

e、燃料及易燃材料仓库应满足防火要求,布置在郊区的独立地段。

五、城市绿地

1、城市绿地系统的形态构成

①点状绿地②带状绿地③楔形绿地④环状绿地

2、防护绿地

采取密植式(下风位)、半透风式、透风式(上风位)

卫生隔离带宽度500米—洗涤剂生产、化学合成药品生产

300米—造纸、皮革加工

100米—油漆生产、陶瓷制品生产

第五章城市发展战略

第一节城市规划纲要

一、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主要内容

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原则确定城市发展目标

2、论证城市在区域中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

5、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规划纲要示意性图纸,比例一般为1/25000~1/50000。

(三)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

经济职能定量分析:

1、分析主要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地区地位和作用

2、分析主要部门经济结构

3、分析用地结构的主次,以用地的所占比重的大小来定量地分析。

(2)性别构成

直接影响城市人口的结婚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就业结构。

(6)文化构成

大学学历人口的比重已成为衡量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四)城市人口规模

1、劳动平衡法

2、职工带眷系数法

根据新增就业岗位及带眷情况计算。

适用于新建工矿城镇。

3、递推法

第二节城市可持续发展

1、生态城市

规划时间一般超过20年

2、门槛理论

基本思想: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投资之间不是一个线性函数关系,而是跳跃式。

当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建设投资也逐步增加,到一定界限,城市原有的规模及基础设施容量达到极限(门槛),若要继续扩大,需要一次性巨大投入,开发新区,另建新的一套基础设施。

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城市功能多元化的条件。

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主要表现:

综合服务功能,社会再生产功能,组织管理、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与辐射功能。

第二节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二、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空间资源的整体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要求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而应增强区域城市的观念,促进区域城市的整体发展。

城市得到区域的支持,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反过来会有力地推动城市所在区域的发展。

我国现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总体规划时要注意:

城市和乡村布局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有计划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现代化,使城乡逐步融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兴旺。

第三节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一、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

(一)城市用地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城市用地结构是城市内部结构的直接体现,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映射的空间投影。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在更大的空间范畴内城市用地的相关性及其与自然环境的抽象概括。

城市用地结构的合理程度往往会影响甚至决定城市可持续扩展增长的能力。

城市空间结构可揭示城市演化的规律与发展方向。

(二)城市产业结构的完善

城市产业结构是涉及城市性质、经济效益、发展方向的基本内容,它的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影响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

要从宏观经济背景加以分析,指导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三)社会结构的演化

社会结构的演化反映在:

城市居民老龄化、小户家庭、独生子女明显增多、社会治安与犯罪率升降、就业岗位分布、居民迁移意向、外来人口的集聚与管理、城市不同地段社会环境的差异、城市更新等。

搞好城市内、外结构协调发展,注意:

(1)充分重视城乡建设的结合部。

是敏感地段,土地争夺开发的热点。

(2)促进生成城市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

(3)注重城市地域开发序列的衔接与过渡。

(4)积极制定和推行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策略与建设政策。

第四节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一、城市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设计三元素——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

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

第五节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布局

风景旅游城市

(一)城市布局要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

(二)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关系

(三)正确处理风景区与居住区关系

(四)正确处理风景与交通关系

第七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各类别道路交通特征

类别

位置

交通特征

快速路

组团间

交通性

货运为主

高速

隔离性大

交叉口间距大

机动车流量大

无自行车、步行流量

主干路

组团间

次干路

组团内

支路

组团内

生活性

客运

低速

不需隔离

交叉口间距小

机动车流量小

自行车、步行流量大

二、城市道路按道路功能分类

①交通性道路②生活性道路

三、城市道路系统布置基本要求

(一)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尽量使交通能够在全市范围内均衡分布,避免过于集中在少数干道上,使交通复杂化和造成突出的单向交通。

(二)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使其“各从其类、各行其道”

(三)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线路选择在土质稳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段。

(四)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道路走向有利于城市通风,一般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

(五)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四、旧城道路系统改善

1、要结合城市用地布局考虑

①对原有道路分工,重新分配车流和人流

②利用平行街道组织单向行车

③开辟环形干道、绕行干道

④封闭次要交叉口

2、从工程建设方面着手改善旧城道路系统

①拓宽取直、改善道路线型

②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五、街道空间尺度常指街道宽度(红线宽度)B与两旁建筑控制高度H的比例值B/H。

一般城市边缘地区的城市干道和城内交通干道B/H>2,城内一般干道B/H=1~2,城市商业街道B/H≤1,城市历史传统街道可根据地方特点选用,但尽可能使B/H>0.5~0.7。

六、横断面功能空间的组合

城市道路横断面空间可以分为车行交通空间、一般步行空间、商业购物空间、休憩空间和观赏性空间五种。

七、停车场布置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0.8~1.0m2/人,其中机动车占80%~90%;自行车占10%~20%。

1、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

城市外围靠近城市对外道路的出入口附近。

占5%~10%。

第三节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1、中间站的位置选择

中间站在铁路网中分布普遍,它是一种客货合一的车站,多采用横列式布置,一般设在小城镇。

在城市中,它与货场的位置有很密切的关系。

为了避免铁路切割城市,最好铁路从城市边缘通过,并将客站与货场均布置在城市一侧,使货场接近于工业、仓库区,而客站位于居住用地的一侧。

同时还要选择好跨越铁路的立交道口,以尽量减少铁路对城市交通运输的干扰。

2、一般认为,客运站距市中心在2~3km以内是比较方便的。

3、公路与城市连接基本方式

(1)改造旧有城镇道路与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